正中堂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成功病例 > 肿瘤病例 >  > 正文

喉癌

2024-02-03 18:47正中堂正中堂
   吴xx,男,50岁。1973年9月经吉林医大二院及吉林省肿溜医院活检报告确诊喉癌,同年11月I日北京日坛肿瘤医院复查证实。建议手术切除,做人工喉。病人未接受,改为放疗,照射几次后,因白血球下降到三千以下而停止。其间病情明显加剧,纳食极差,消瘦。11月中句开始用加味犀黄丸、化痞丹加味犀黄丸。乳香、没药各50g牛黄1.5g射香7.5g马钱子9g象牙屑2.5g壁虎20g赡酥1克。共研极细末,每料用大米面55克,打糊为小丸,如火麻籽仁大,每日早晚各服一次,每次3-5克。服用时均对症选用中药煎水送服。化痞丹:砂仁、硝石、矾石各10g鸡内金、五灵脂各7.5g制马钱子6g甲珠12g射香5g干漆3g积壳15g。共研极细末,打小水丸,每日早晚各服一次,每次3克。服用时均对症选用中药煎水送服)。并用金银花20g乌梅15g僵蚕(去头炒)10g山豆根、射干各5g。煎水调引子内服。病变局部外吹“金丹”“踢类散”很快收到了效果,连续用药二年多,临床治愈后每年定期到北京日坛医院复查,未复发,未转移,原病灶全部消失,说话声音恢复正常。现已存活十四年多,虽离休,仍精力充沛。【按】加味犀黄丸系家父在西黄丸(清.王洪绪《外科全生集》方)的基础上加味而成。化痞丹原是民间医生杨某沿用多年治疗症假积聚的有效验方。原方有二十几味药,十几年来,我在临床上几经化裁,筛选出十味药物组方,疗效不减。
        姚xx,男:54岁,住和平区茱安街红美噎2条5号,经天津总医院确诊喉癌 。主诉:1965年8月间觉咽不利,声音嘶哑,经总医院耳鼻喉科:检查,诊为喉癌,建淡手术治疗,拒绝。于1965年10月4日来诊。检查:舌质红,苔薄黄,舌齿印(+),腮齿(一>,甲印大全有(热型>,胃脐及脐左部压痛(+),脉象:沉细而数。综以上症属,热淤毒结,治以滋阴化淤驱毒攻下法。汤药处方;天葵子15g桔梗10g蜈蚣3条僵蚕lOg蜂房6g蝉蜕6g射干lOg呵子10g生地30g元参30g麦冬20g花粉20g知柏20g沙参15g银花15g土茯苓15g百部15g竹茹10g赭石30g山药15g大枣15g。成药处方。消瘤丸日30丸、新丹日1付、1121口服液20毫升日3支。治疗至1966年3月2日6个月),经笫四医院复查肿瘤完全消失,声带运动正常,巳全愈上班,追访15年健在。
        崔xx,男,39岁。平素性情善郁,日久气逆而伤营动血,致使气血失顺,右胸口跳痛不已,两胁及心下时时窜痛不休二周。饮食尚可,大便不爽,日2~3次。口不苦。舌苔薄黄,脉弦有力。遂予化肝煎化裁。处方:青皮、陈皮、山栀子、泽泻各6g丹皮、白芍、土贝母、郁金、柴胡、枳实、桂枝、灸甘草各10克。服六剂后,诸痛皆止,大便畅顺。嘱再服三剂,另以加味逍遥丸巩固善后。
        邢xx,男,48岁。干部。喉中生疖,进食梗阻二年。1985年秋,时觉咽喉不利,然时好时坏,自谓燥气伤津,未予介意。约三月后,咽喉出现干涩,进食梗阻。经检查,咽喉两侧各有散在之硬疖(约绿豆大小)三、四粒,进食梗阻之势日益加剧。医院瞩其作活体切片检查,患者俱,未果。因中、西药治疗无效,1987年10月13日由郭医师陪同就诊。审视其咽喉,虽不红肿,但两侧确有绿豆大结疖三、四粒,且质地坚硬。尽管患者强作镇静,然神情恐惧之征已于颜表。形体尚健,二便尚可。性亢奋,睡眠差。舌质红,无苔。查其所用药物,均系消炎清热之品。症属痰热淤血胶着化毒,由微至渐,遂成硬疖,拟化痰解毒散结之法为治。方药:僵蚕20g浙贝母10g连翘10g薄荷10g马勃30g玄参20g夜交藤80g合欢皮15g甘草10g。五剂,每剂药一次煎好,随意少少含服.另用A19/3/40/4/1僵蚕150g浙贝母80g鸡内金100g,碾成极细末,每次随药液吞服6克。服上方五剂后,咽喉梗阻略见好转,睡眠亦好转。煎剂中加地龙30g全蝎6g牛膝20g,十天后三诊,自称服药七剂后,硬疖变软变小,进食梗阻大减。煎剂中加石解30g,散剂不变,嘱其再进十剂。每天以白种参3g,分多次含服。1988年11月22日,特与郭医师同来寒舍致谢,言其服药二月,计煎剂20余帖,散剂一料,喉中硬疖已除,进硬食亦无碍,睡眠亦正常。愚审视其咽喉,果光滑如常人。1989年11月27日又介绍xx主任和汽车司机等人前来就医。按:本症喉生硬疖,肇始于气机不畅。气机不畅,津液可凝聚成痰,血液可凝聚成疾,痰拼同深,易互相胶着,由微致渐,遂成硬疖。朱丹溪说:人之周身上下有块者,该属痰。这是经验之谈。体质学说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素性亢奋之体易患痰症、血症,属热者多,故本症硬疖属于热痰〔拼)凝聚。痰淤凝聚过久,又可化毒;痰、淤、毒三恶相兼,致使痰淤之症愈演愈烈,故一般消炎清热难以奏效。方中,玄参、连翘、浙贝母,清化热痰以散结:薄荷、马勃、甘草,清热解毒利咽,僵蚕软坚化痰、解毒散结之功力最佳,故重用之。方中用夜交藤、合欢皮,取其养心安神、活血解郁,若睡眠改善,气机舒展,则可阻断其痰淤胶着之势。古有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此之谓也。《本草纲目》记载,鸡内金有疗甘消积、“主喉闭乳蛾”之功用,本方为散与服,消积散结力当更宏。复诊时收效甚微,一是病久,药力到达需假以时日,二是清化痰热之中,活血通络之力不足,故加全蝎、地龙、牛膝通络活血,解毒散结。三诊时加石解、白种参,是在攻、化之后继之以养阴除热痰,养阴滋阴血,以防攻破剂过犹不及。
        周xx,男,72岁,农民。病史:患者声音嘶哑3月余。病初咽千口渴,喉部似有物阻,千咳阵作,声音嘶哑,逐日加重。1972年6月12日河南医学院耳鼻喉科临床检查,发现左侧声带有花生米大小肿瘤1个,病理诊断:喉部鳞状上皮细胞癌。活检后9天,喉颈部疼痛难忍,咽干日燥益甚,连水也极难咽下,遂就诊洛阳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林芹璧副教授。治疗;1972年6月20初诊,病人声音全失,精神抑郁,周身乏力,头昏眼花,脸面青黄,两烦潮红,咳嗽气短,吐黄白稠痰,大便已7天未解。颈部两侧淋巴结如花生米大肿瘤擞个,质硬不活动,压痛明显,肋间隙变宽,心界略小,有散在性干鸣。舌质绛,苔黄白而腻,脉滑数。证属肺中痰热蕴蒸,塞气道,肺失肃降,熏燎咽喉所致。治以先清肺泻热,攻下存阴,引火归源,继则养阴生律,健脾润肺。方药:白花蛇舌草60g山豆根30g黄岑30g生地30g连翘30g北沙参30g生川军30g后下),玄参21g天花粉25g二花25g白术9g桅子12g桔梗15g昆布15g海藻15g玄明15g肉桂3g(后下),核桃树枝60g柳树枝60g,水煎服,每日1剂。上方服2剂,大便频,便下饱沫状粘条样物极多,喉部疼痛消失,已能发音,头晕减轻,舌质红,苔黄白少津,脉沉数。上方去生川军,玄明粉、肉桂,加女贞子21g,服4剂,发音已完全复常。经矿山职工医院及洛阳市第三医院五官科检查,肿瘤消失,声带上留有少许痕。颈部淋巴结缩小如黄豆大,压痛不著。舌质稍红,有裂纹,脉微数。调方如下:北沙参30g天花粉30g土获令30g玄参30g紫草30g天冬15g麦冬15g生地15g白茅根15g百合15g板蓝根24g石解24g山豆根21g当归21g桅子18g甘草9g,水煎服。柳树枝30g核桃树枝30g桔梗12g甘草6g,泡茶频饮。患者共服药20余剂,临床症状及肿瘤和癌细胞均消失,病人获痊愈。
        王xx,男.45岁,住天津市和平区。因呼吸憋闷,声音嘶哑逐渐加剧,于1965年8月经天津×医院病检诊为喉癌(鳞状细胞癌Ⅱ级)。于同年10月15日转天津×X医院、因呼吸困难,气管切开插管,动员手术切除,患者拒绝。后放疗几次,因反应大而停止.1965年12月9日来诊。查体见面色苍白,身体消瘦,音哑多痰,颔下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疼痛。舌质红有紫斑,苔薄黄,两脉弦滑。8个手指(除去2小指)有偏大之甲印,舌、腮印(一).左耳壳结节(+).胃及脐左旁压痛(十).验血梅毒(+)。症属热淤内蕴毒结,以清热驱毒,化淤攻下成药处方:消瘤丸日10~15丸.化郁丸每日半付.化坚口服液日口服50毫升.汤药处方:桔梗10g牛蒡子10g百部15g莪术15g川军15g生地15g麦冬25g半枝连25g山豆根20g土茯苓30g厚朴10g墓头回15g银花20g三棱15g枳实10g二丑15g槟榔15g元明粉15g(冲).每日1付。服药后,从大便中排出许多粘冻状及烂肉状物,身轻有力,能饮食。10天后又加放疗,不良反应未出现。治疗1年后,于1966年2月19日来诊,颈部周围肿大之淋巴结基本消失,咽痛、音哑明显减轻。1967年6月20日天津xx医院检查,喉癌完全消失,声带运动正常,拔掉播管,缝合切口,上班工作。1984年追访一切良好。验血梅毒(一)。
        王xx,男,61岁。1973年患声音嘶哑,喉部隐痛,吞咽时有异物感,经湖南医科大学附一院会诊为喉癌,曾去广州部队医院放疗。因白细胞降低,体力不支,病情未改变。于1973年4月回湖南就诊中医。治前检查,披裂水肿,假声带充血,咽后壁滤泡密布,右颈淋巴2cm×2cm,右胸闷痛,咽干口燥,眠食俱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绛红无苔,脉弦细带数。此属肾阴亏损,虚火上炎,治宜滋阴降火,理肺清咽:太子参15g沙参10g生地15g丹皮10g女贞子15g旱莲草10g白芍10g甘草5g冬虫草5g川贝5g木蝴蝶3g藏青果(另噙咽),日夜服一剂,“治上焦如羽”,嘱每隔两小时一次,小量呷服。并针对悲观情绪,反复讲解毛主席给王观澜同志的信,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连服40剂,喉痛减轻,声音渐出,吞咽不困难,情绪乐观,大便已不结,小便淡黄,舌质转淡红而润,仍无苔,脉弦细不数。原方去生地、丹皮,加熟地15g怀山12g金樱肉12g,又服30剂,病情进一步好转,1974年7月经湖南医科大学附一院复查,喉部基本良好,声带变白,披裂未见异常。根据下肢冷感,便溏,小便夜多,腰酸、膝软等症状,为阴损及阳,治宜柔剂养阳,用金匮肾气丸去桂加牛膝、菟丝。共研细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30丸,日夜4次,连服3个月后,下肢冷感等症状消失,语言清亮,吞咽无阻。每年秋冬,仍间服中药,随访8年,疗效巩固。
        陈xx、男,40岁,干部,患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吞之不入,咯之不出已3个月余,时咳少量痰液,嗳气胸满,纳气、咽之过急时则感堵塞不利,头面烘热。行胃镜及X线钡餐检查未发现肿瘤,但其疑虑未除,仍忧心忡忡,情绪低落,烦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脉细,舌尖红苔白腻,咽部无红肿,颈淋巴结不肿大,心肺阴性,肝肾功无异常,B超肝胆脾胰无异常。辨证为肝气郁结,痰凝气结。治则:疏肝健脾,化痰降逆。处方:柴胡10g白芍15g黄连6g茯苓15g半夏、厚朴、枳壳、桔梗各10g旋覆花15g白术10g香附15g。5剂,水煎服,日1剂。服后上述症状明显减轻,咽之过急时则稍有梗塞不适,舌红苔少,脉细数,患者心情愉快,食量增加,在原方基础上减柴胡、香附,加麦冬、玄参、玉竹、生地。6剂,水煎服。诸症均缓解,精神愉快。为防复发,给患者作思想解释工作,消除顾虑,保持乐观,心情愉快,再给原方3剂以巩固疗效。
        刘xx、男,47岁。患者原有慢性咽炎史,近月来因患鼻咽癌而作放疗,经检查癌肿已被控制,亦无鼻塞、血涕,唯口咽干燥明显,饮不能解,有时咽疼,吞咽唾液时尤甚,四肢疲乏,食欲不振。检查:咽粘膜充血、干燥,鼻咽部粘膜粗糙。舌苔薄腻,脉细弱。证属气阴两虚,虚火上炎。治宜健脾益气,滋阴降火。处方:太子参、麦冬、五味子、山药、白扁豆、乌梅、玄参、石斛各10g甘草3g。服药5剂,口咽干燥明显减轻,食欲亦增。仍以原方调治30余剂,直至放疗结束。
        戚xx,女,51岁,1992年6月21日初诊。患者近半年来,咽干咳嗽,声音嘶哑,外院手术和病理证实为声带乳头状瘤,术后声音好转。痰不多,易咳出,手足心热,心烦,便调,睡眠可。西医诊断:声带乳头状瘤术后。舌红,苔根微黄,脉细数。中医辨证:肝经攘积(喉痹)。治宜疏肝散结。处方:柴胡10g当归30g赤芍30g丹参30g生牡砺60g(先煎)玄参15g川贝母10g夏枯草15g海藻15g昆布15g海浮石18g(先煎)桔梗10g山豆根10g鱼腥草30g。1992年9月7日二诊。症状明显好转,口不干,声音嘶哑好转,舌脉同前。原方有效,效不更方。
        刘xx,女,42岁,患慢性咽炎5年余,曾服中西药一直未愈,平时咳嗽咽痛,咽痒,咽部有异物感,怀疑得了食道癌,心情十分紧张,越是紧张病情越严重。查体:咽部充血水肿,淋巴滤胞增生,咽部暗红,颌下淋巴结肿大,扁桃体肿大,口多流涎,咽干,耳痒,脉沉缓,舌红苔白腻。辨证:血热阴虚,燥痰,厥阴寒浊上逆。处方:白芍15g生地15g赤芍11g麦冬11g丹参13g玄参13g石斛10g天花粉12g太子参25g鸡血藤12g威灵仙7g山茨菇7g生甘草10g。服15剂咽干,咽痒,鼻干已明显减轻。病人感觉身上轻松。2)大黄(后下)10g茯苓15g白术11g陈皮14g党参26g生黄芪26g赤芍10g麦冬10g玄参12g桔梗7g生甘草10g防风7g薄荷(后下)5g,升麻7g。服12剂后,颌下淋巴结缩小至正常,扁桃体不红不肿,一切正常。
        周xx,女,55岁。患咽后壁滤泡增生,咽喉干10个月,经抗感染等治疗乏效,某院做喉镜且活检,慢性咽喉炎,咽部淋巴滤泡增生,,活检无异常。服中西药仍无好转,遂来我处就诊,刻诊:咽喉红肿,咽后壁滤泡增生,咽粘膜充血,舌淡,苔薄,苔白,脉细。自述咽干,烧心,,咽梗阻感,咽喉灼热,,口干不思饮,口苦,嗳气,大便干硬,尿频,尿痛,尿意不尽,胸部灼热感,胸部不适,右胸痛,梦多,失眠,五心发热。辨证是;风热袭表,阴虚湿热。处方:桔梗9g生甘草12g黄芩8g连翘14g麦冬11g玄参13g赤芍10g杏仁7g生地12g丹皮10g薄荷(后下)5g竹叶7g焦栀子7g郁金7g怀牛膝7g。共3剂,一日一剂,水煎服。服上方3剂后,咽后壁滤泡增生消退,咽喉红肿,咽粘膜充血明显减轻,自觉余证明显好转。故守方连服20余剂而愈。随访2年未发。
        张xx,女,57岁,2004年11月11日初诊。喉癌根治术后1个月,暗哑二周。咽中异物感严重,咽痒,痒时必欲咳痰但无痰,口腔时泛白色粉末状物,失眠、心烦、乏力严重、消瘦、畏寒、纳差、便燥,已用中西医多种疗法,效果差。近2周来上述症状明显加重,并出现暗哑,故来就诊。查:体温36.2℃,脉搏56,律不整,血压11/7 kPao精神萎靡,体型消瘦,舌淡,苔白厚干,脉沉涩结。中医诊断为虚劳病,辨证属肺肾气阴两虚为主,兼有虚寒、肝郁,治宜补益肺肾,兼温阳疏肝。处方:浙贝5g川贝5g鳖甲l0g炒麦芽10g莱菔子5g黄芪lOg茯苓20g生地10g制附子5g瓜萎10g桔梗15g竹茹l0g百合30g莲子心10g柴胡5g黄芩5g薄荷log生甘草10g,2004年11月18日复诊,暗哑、乏力症状减轻,大便正常。此方为主加减调治。2005年3月17日最后一次用药。声音恢复正常,除体质尚虚弱外,余症消失,体重增加5kg。查:脉搏72,律整,血压15. 5/ 9. 5 kPa。改清心莲子饮代茶善后。2009年因眩晕来诊,知未复发。
        张xx,女性,16岁,自幼身体差,十多年来,少量进食生冷食物及感冒后就会咽喉痒、咳嗽,遍服镇上“名医”的中西药物,疗效均不佳。多年来,患者因此从不敢吃一点生冷水果等食物,家人时时叮咛穿衣戴帽,以避免感冒后犯病。临床表现:咽痒,咳嗽阵作,痰多、白痰,痰淡黄,黄脓涕,涕多,面色白,痛经,月经先期,月经量时多时少,月经紫暗血块,双下肢乏力,恶食生冷,怕冷,汗多,汗出,头汗,舌淡红,舌根苔淡黄,舌根苔厚,舌根苔腻,苔淡黄,脉细。辨证:肺热风热,风邪外袭,气滞血瘀。处方:杏仁9g射干8g桔梗8g前胡8g五味子5g天花粉13g法半夏7g麻黄7g枇杷叶7g紫菀7g蝉蜕5g浙贝母7g桑白皮10g桂枝7g玄参12g百部7g白前7g炙款冬花7g大枣12g连翘12g。服药三剂后,咽痒咳嗽即止。
        张xx,女,57岁,三年前经我地某院诊为慢性咽炎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经多方治疗,至今仍反复发作。刻诊:咽部黏膜充血,自诉咽干,呃逆,大便时干时稀,咽喉灼热,异物感,咽喉胀痛,口苦,口干不思饮,舌麻木,上腹隐痛,饱胀,烧心,泛酸,涎多,胸部灼痛,胀闷,背痛,头胀痛,入睡困难,梦多,乏力,舌淡,苔白厚腻,脉细。处方:党参30g生甘草12g茯苓14g黄连5g当归11g白芍13g白术10g炙甘草7g郁金7g黄芩7gg黄芪25g大枣12g厚朴7g柴胡7g生姜7g。服5剂,诸证大减,嘱其连服10剂后基本痊愈,随访3月未见复发。
       朴xx,女,36岁。患者胸中痞闷,咽喉处如有物内梗不舒,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尤以郁恼怒后为甚10天。纳食不佳,有痰。舌红、苔黄腻,脉沉弦。此乃气郁痰阻于胸咽之间,闭塞气机所致。即投化肝煎加减。处方:青皮、陈皮、泽泻、生姜各12g半夏、厚朴、土贝母、香附、茵陈、滑石各10g茯苓15g紫苏叶6g。服六剂后,证情大有好转,照方去茵陈、滑石,加白芍12g,续服六剂而愈。
        田xx,女,60岁,住北京大学蔚秀园。老年丧夫,婆媳不睦,情怀失畅,气滞痰凝,自觉咽部异物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顷以为苦。我初用半夏厚朴汤加味,不效。再诊:面红,烦躁,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且厚,脉滑数。方悟及前诊仅重视起病之固,而忽视辨证,径用套方之误。仲景方立法精当,但夏、朴、紫苏、生姜,乃温化湿痰,辛香行气之方,用于痰火,岂能合拍?且气郁日久,未有不化火者。于是改用清肝化痰方,药予:夏枯草12g炒栀子10g丹皮10g全瓜蒌15g川贝6g白芍12g川楝子6g泽泻10g制香附6g降香6g,4帖。佐吞礞石滚痰丸,一日2次,每次6g,饭后服。药后得畅泻数次,泻出物多泡沫,胶粘如痰,咽部即觉宽舒。三诊:停用汤药,仍用磁石滚痰丸6g,每日1次,在晚间入睡前用开水泡开(因丸药坚硬如石故也),淡茶水冲服,连用一周,其恙遂如失焉。
        范xx、女,28岁,曾因与家人发生口角,后即感颈前咽喉部堵胀,如有肿物如核桃大,吞之不入,吐之不出,胃脘堵闷,善长叹息,动则心烦,易怒,大便不畅,舌白苔黄,脉沉弦。但食饮自如,未有吞咽困难,时轻时重,随情绪波动已半年余,故来求治。行胃镜、X线钡餐透视未发现肿瘤及其他阳性体征,中医诊断为肝气郁结,肝气挟痰结于咽中。治则以疏肝理气,除痰开郁。处方:半夏10g厚朴10g苏叶10g生姜10g龙胆草10g黄连6g大黄10g香附15g桔梗、枳壳各10g。5剂,水煎服,日1剂,服后上述症状明显减轻,大便通畅,减大黄、龙胆草,加茯苓10g柴胡10g合欢皮10g。5剂,水煎服。服后上述症状消失,为巩固疗效,继服原方3剂,临床治愈。
        洪xx,女,35岁,因生性内向,不善与人来往,怪僻,遇事常闷闷不乐,自觉咽中有枣状物梗塞,时轻时重,咽时有刺疼之感。治则:疏肝泄火,降逆化痰。方药:半夏、厚朴、苏叶各10g茯苓15g黄芩、栀子各10g白芍、枳壳、桔梗各10g降香10g。5剂,水煎服,日1剂。服后上述症状明显减轻,心情愉快,惟有咽中干燥疼痛不适,舌红苔白,脉沉略涩,上方加丹参10g花粉、玄参各10g炒三仙各15g。5剂,水煎服。上述症状基本消失,为巩固疗效,继续原方5剂,症状消除,临床治愈。为防复发,嘱其多参加社交活动,保持心情愉快。
        讨论:西医认为梅核气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突出症状是咽喉部常自觉如有物阻,咳之不出,吞之不下,但又不影响饮食物的吞咽。祖国医学常以痰气郁结名之,《证治汇补·噎膈,附梅核气》说:“梅核气者,痰气塞于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状如梅核,即咽中有梗塞不舒的感觉,无食物哽噎不顺,或吞咽困难,食入即吐的症状。”
        临床常见症状: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喉间如有物阻,咳之不出,吞之不入,但食饮呼吸如常,喜太息,苔白腻,脉弦滑。经检查胃镜及X线钡餐透视均排除器质性疾病,故中医常以痰气郁结名之。治宜除痰开郁,加味半夏厚朴汤。药物组成:半夏10g厚朴10g苏叶10g桔梗10g枳壳10g黄连6g竹茹10g茯苓15g生姜6g。方中半夏辛温化痰开结,和胃降逆,厚朴辛苦温,下气泄满,消喉中痰结,苏叶入肺质黏辛温,芳香疏散,以理气散郁,引药到病中,黄连和半夏辛开苦降,降逆除痰,茯苓助半夏渗湿健脾以消痰之根源,生姜降逆止呕,并助半夏以祛痰,竹茹清降胃气;桔梗、枳壳一升一降,以除咽喉结气。诸药合用,辛散气滞,宣通郁结,苦能燥湿降逆,湿能通气化痰,共成辛开苦降,化痰降逆之功,而诸症自解。
        吴xx、女,35 岁,1991年11 月23 日初诊。宿患慢性咽炎,久治不愈。平时咽喉干涩,微咳。2 个月前因重感冒引发剧烈咳嗽,住院7 天,中西药配合治疗,全身症状基本消失,而咳嗽不减轻。乃自动出院服中药,先服金沸草散数剂,咳嗽反而加重;继服止嗽散、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等10 余剂,亦似效非效。现症:咽喉干涩,不时发痒,痒则呛咳,愈咳愈烈,气促面红,涕泣俱出,连咳数十声不止;痰少而呈颗粒状,极难咯出;昼重夜轻,入睡很少被咳醒,但次晨起床后又剧烈呛咳不已。纳尚可,舌质偏淡欠润,脉象无明显异常。辨证论治[老师]本例喉痒呛咳,其病名为“喉源性咳嗽”。顾名思义,其咳嗽的根源和主要病位在咽喉部,而不在肺。其主要症侯是:咽喉干燥、发痒,痒则咳,咳则呛而持续不断。这是病位在肺或其他脏腑的一般性咳嗽所不具备的特征性症侯。大家知道,咳嗽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通过咳嗽而排除呼吸道的异物或病理产物,可以暂时恢复呼吸道的通畅。所以咳嗽一阵之后,患者多有一种轻松舒适的感觉。但喉源性咳嗽则不然,愈咳愈不舒服。因为愈呛咳,则咽喉愈干涩,也愈容易发痒;反之,咽干涩、发痒又容易诱发下一轮呛咳,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我早年治疗此等咳嗽,亦只知治肺,固持止嗽散、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等无效,有时换方七八首亦似效非效,技已穷矣,病人还埋怨不已。当代喉科名医干祖望老先生积 60 年之经验而言曰,“如其把本病作为一般咳嗽而混为一谈,治疗效果必然无法满意。因为其所治者为无辜之肺而非病灶所在的喉”。语出惊人,掷地有声,临证者当奉为圭臬,切莫等闲视之。考虑为风燥伤津液,咽喉失濡养之“喉源性咳嗽”。病程虽历 2 个月,脉亦无浮象,但因治不得法,尚有虚浮之邪。其治疗方法,宜祛风润燥。试投喉科六味汤加味:荆芥、防风、桔梗、生甘草、薄荷叶、僵蚕、白马勃、射干、蝉衣各6g,木蝴蝶15g,鲜梨皮50g,3 剂。煎服法:冷水浸泡 1 小时,煮沸10 分钟,连煮2 次,约得药液100ml,混匀代茶频饮。二诊:喉痒呛咳稍减,咯痰较前爽利,口不干而咽喉干,频饮药液,只能暂濡,移时又干涩。上方合养阴清肺汤,冀其祛风润燥,养阴生津:荆芥、桔梗、生甘草、僵蚕、蝉衣、丹皮、川贝粉(吞服)各6g,生地、天冬、麦冬、白芍、木蝴蝶各15g,柿饼30g,鲜梨皮50g.效果:服3 剂,咽喉干燥、发痒、呛咳均显著减轻;服至10 剂基本消失,惟晨起干咳几声,或咳出少许粘痰。改予六和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以善后。
        思辨解惑
        [老师]《内经》云“五气为病……肺为咳”。后世医家为了执简驭繁,把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外感咳嗽为外邪犯肺,以宣肃肺气为主;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波及于肺,以调理脏腑功能为主,兼宣肃肺气。而本例喉痒呛咳,乃风燥伤津液之证,故用药性偏温燥的金沸草散数剂后咳嗽加重,这容易理解。但改用止嗽散、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等10 余剂,亦似效非效,就不大好理解了。据临床观察,止嗽散温润平和,不寒不热,疏风祛痰,宣肺止咳,颇适宜于新久咳嗽,疗效确切。而清燥救肺汤宣肺降逆,清燥润肺;沙参麦冬汤甘寒生津,清养肺胃。此方药虽不完全契合风燥伤津液的病机,也相距不远。但本例喉痒呛咳为“喉源性咳嗽”。其咳嗽的根源和主要病位在咽喉部,而不在肺。
        [学生乙]“喉源性咳嗽”这一病名,中医教材上未见到,不知载于哪—本医书?
        [老师]据干老先生考证,喉源性咳嗽这一病名在古代文献中似乎尚未见到。干老认为,元代《丹溪心法?咳嗽十六》谓“干咳嗽,难治。此系火郁之证,乃痰郁其中,邪在中”,似乎与本证相类似。明代《医宗必读》的干咳嗽,《医学入门》的干咳,《证治汇补》的郁咳等,也很似于喉源性咳嗽。近年来有关本证治愈的报道时有所见。限于阅读范围,我所看到的首先使用这一病名的是干祖望老先生。而其辨证论治方法,干老已写入《现代中医内科学》一书之中。
        [学生乙]咽喉属肺系,治肺即可间接治咽喉,怎能说“所治者为无辜之肺而非病灶所在的喉”呢?
        [老师]“咽喉属肺系”一语不确切。咽主地气,属脾胃;喉主天气,属肺。从整体上讲,治肺可以间接治喉,但只宜宣发,而不宜肃降肺气。大家知道,一般咳嗽为肺失宣肃之职,肺气上逆,当选用既能宣发又能肃降肺气的方药,如金沸草散、杏苏散、止嗽散等。而这些方药中的肃肺降气、化痰止咳之品,如旋复花、半夏、杏仁、紫菀、百部、冬花等,就不适用于喉源性咳嗽。为什么不适用呢?因为喉源性咳嗽的主要病机为风燥伤津液,咽喉失濡养,而不存在或基本上不存在肺气不降这一病机。正如干祖望老先生所说,“凡一切慢性咽炎,主症就是咽部干燥。其所以干燥,由于液不养咽,津不濡喉。干生燥,燥生风,风生痒,痒则酿成本病,此其一。‘诸痛疮痒,俱属心火’。干生燥,燥生火,火生痒,这是另一个由津枯而造成作痒的途径,此其二。这是由慢性咽炎导致喉源性咳嗽的机制”。由此可见,喉源性咳嗽虽与肺有一定的关系,但与一般性咳嗽相比较,不仅病位不同,病机也不同,怎么能混同施治呢?由此想到:局外之人,甚至有些局内之人老是抱怨中医病因病机学说抽象、笼统、含混。其实只要认真地清理整顿一番,其中有不少内容是可以表述得具体、清晰甚至精确的。
         [学生丙]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代表方是什么?
         [老师]养阴清肺汤。此方载于喉科专著《重楼玉钥》,本是治疗阴虚白喉之方。此方养津生津之力颇宏,可以借用于治疗喉源性咳嗽。方中内寓增液汤(生地、麦冬、玄参),润肺复滋肾,俾金水相生,泉源不竭;又内寓芍药甘草汤(白芍、甘草),既能滋养脾阴,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洒陈于咽,又能缓急解痉,而减轻呛咳。此外,方中还有丹皮凉营,贝母化痰,薄荷散结。前面有人提到,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亦为养阴生津之方,应当有效。但经临床验证,除非加减恰当,否则疗效不佳,倒不如用养阴清肺汤为好。不过,本病之喉痒呛咳多因外感诱发或加重,纵然迁延已久,亦往往兼夹浮邪,所以使用本方时,多合用六味汤(荆芥、防风、桔梗、甘草、僵蚕、薄荷)化裁,或先用六味汤加味打头阵,待扫荡浮邪之后,再缓用养阴清肺汤缓图之。
        [学生甲]六味汤是治疗风寒喉痹方,用于风燥伤津液、咽喉失濡养之证竟见效,更不好理解。
        [老师]若真是风寒喉痹,用六味汤时须加辛温药以散寒开痹。本方载于《喉科秘旨》,治喉证初起,不论红白,皆可加减应用。细析方中 6 味药:荆芥辛微温,祛风解表;防风辛甘微温,祛风解痉;桔梗苦平,祛痰利咽;生甘草甘平,清火解毒;僵蚕咸辛平,祛风散结;薄荷辛凉,疏风散热。综合观之,全方药性归于平和,不寒不热,而能疏风祛痰,散结利咽。故无论风寒、风热、风燥,皆可加减应用。如风寒加苏叶、细辛,风热合翘荷汤,风燥合养阴清肺汤等。附带言之,几年前医界有人宣称自拟一首治疗慢性咽炎新方,治愈率、有效率相当高,不少报刊相继报道。而检视其“新方”,竟然就是这首六味汤!
         更多病例在整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