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中堂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误诊误治 > 中医失误案例 >  > 正文

溺血误用凉血止血案

2017-05-23 14:44admin正中堂

    陆某,男性,65岁。溺血经常举发,溲时不痛,多次检查,诊断不明。每次发作,医者辄投以凉血止血之品,有时亦能暂止,但不能根治,如此缠绵年余,转请余诊。

    其时面色萎黄,倦怠无力,余溺血外,午后低热,体温38摄氏度左右,口渴思饮,脉洪大,舌质嫩红,苔薄白。小便化验报告:红细胞(+++)白细胞偶见。初以为出血已久,肝肾阴伤,投清滋肝肾之剂,药物如生地、白芍、阿胶、龟板、女贞子、玄参、小蓟、血余炭等,进20余剂,病无进退。

   及追根溯源,细加分析,视其面色萎黄,倦怠少神,脉虽洪大,重按无力,均属气虚之征。至于口渴,舌质嫩红,乃气不化津,津不上承之故,与阴伤津少不可同日而语。低热见于午后,阴虚为多,但气虚亦可发生。此患者年逾年甲,素体中虚,复进寒凉之品过多,以致中气愈虚,气不摄血,故溺血不止,改投补中益气汤加味。药用:炙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炙升麻6克、柴胡6克、炒陈皮3克、甘草6克、茯苓12克、仙鹤草15克、红枣5枚。5剂溺血止,低热亦退,精神转振,嘱服补中益气丸巩固疗效。

    案析:此例初诊拘泥常法,见血投凉,虽在瓣证上已分清虚火实火,但却未见气虚一端。可见医者不但要知其常,尤当知其变。溺血因于气虚,并非临床罕见,其中机理,当细细参悟。夫气与血,本相须而不可须臾相离者也。中气不足之躯,气失固摄,血焉得不渗溢外出!且经谓:“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亡血之人,血虚则气无所附,则气亦虚;气愈虚,则提掣无力,出血更难控制。故血证经久不愈,当顾及气。昔薛立治一妇人尿血,久进寒凉止血药,三年未愈,先生认为:“此前药复伤脾胃,元气下陷而不能摄血也,”用补气摄血法而愈,对余治疗此证启迪良多,足见古代方书不可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