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男性患者少见。在中国医学文献中,元代著名医家朱震亨著《丹溪心法》中有"乳岩"的记载,其后各医家有关"乳岩"的描述不胜枚举。如明代陈实功撰《外科正宗》曰:"忧郁伤肝,思虚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遂,致经络痞塞,聚结成核,初如豆大,渐如棋子,半年、一至三年,不痛不痒,渐渐而大始觉疼痛。痛则无解,日后肿如堆栗,或如复碗,渐渐溃烂,凹者如岩洞,凸者如泛莲……曰乳岩。"上述将本病因、病程、症状皆作了描述。[症状与体征]:早期无自觉症状,常在无意中发现乳腺局部有无痛性、大小不一、质实或硬、边缘不规则之肿块,有移动性,皮色不变。其后肿瘤发展如堆栗,与皮肤粘连,乳头若网布血丝,则将溃烂,溃后难敛,疮面边缘不齐,中间凹陷很深,如山岩状,或高空如菜花,有臭味。晚期患者并可转移至锁骨上,肺、肝、骨、脑等器官。

    真正的中医并不反对西医,但西医和患者应该知道,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癌根如野草是割也割不尽的,非把坏的环境土壤改善不可;非把癌的根子、种子化掉不可。希望患者在阅览病例后有所醒悟;希望西医医家们也借鉴一下中医思维与哲理促进医学进步;更希望各级政府官员反省当今医疗体制,为什么医改屡改屡败,病人越来越多,疑难病、大病(癌)急速上升(医院病人扎堆,药店多过商店),这不仅造成老百姓与国家的医疗负担越来越重,更重要是中华民族将面临.......试想一个全民皆“病夫”似的民族有希望吗?!!!

 陈某,,30岁,技术员,1991年11月10日门诊。病史:右乳房肿块6年,近1个月加大。右乳房外上方肿块,慢慢长大,不痛。检查:见右乳房有5x4厘米肿块 ,不规则,尚活动,质硬,皮肤无粘连,乳晕呈橘皮样皱缩,色暗黑.右腋下摸到2x2厘米肿大之淋巴结.诊断乳癌、淋巴转移.面色萎黄, 舌红无苔,口苦咽干,脉弦数有力.精神、食欲均可,微现消瘦。辩证:为肝郁气滞,脾气虚惫.病人不同意手术,要求服药.治以益胃健脾,疏肝理气消痈肿.方药:栝楼15g 川贝10g 醋香附10g 柴胡10g 海藻10g 昆布15g 元参12g 陈皮10g 谷芽10g 麦芽10g 蒲公英12g 甲珠8g 三棱10g 丝瓜络15g ,水煎服;犀黄丸3g ,每日1次.间隔服药2年,肿块缩小至1x1厘米.服药至1994年,肿块消尽,腋下淋巴结亦消退.体质精神均佳.1995年恢复全日工作,随访至2004年良好。按语:脾胃之虚由肝气郁,情志抑郁,肝脾气郁,容易引起乳腺肿瘤;思虑忧愁则伤脾,怒气则伤肝,肝郁则气结,气结则血瘀,从阳化则成痈,从阴化则成癌;因其胸闷气逆,已不适用阳和汤、燥烈动阴伤胃之剂,故以疏利肝气之瘀,扶助脾胃治之。配以犀黄丸解毒消肿,坚持治疗2年,得以控制,病情稳定,3年全消收功,停药观察11年无复发之象。

    尹某,女,36,病史,右乳癌切除6年,双肺、纵膈、骨转移。6年前右乳房肿块发展块,由某医院局部包块切除送病理检查,报告为单纯癌。6年后局部复发,胸部X线拍片,见双肺棉球状阴影,纵膈加宽,第3腰脊椎骨质破坏。曾去北京、杭州等医院治疗未显效,转入中医治疗。检查:病人一般情况很差,面色苍黄、消瘦,舌质暗紫,苔白厚腻,口苦咽干,脉虚大无力。咳嗽憋气,半坐位,不能平卧,不能自理,食少乏力。右乳房摸到12X14厘米巨大包块,呈结节状橘皮样萎缩,皮色青紫。乳头内陷,流臭黄水,右腋下可摸及25×35厘米之淋巴结,已固定不动。胸部X线拍片,见右纵膈淋巴结转移,大有4×45厘米,肺门区有数个淋巴结,第3肋、第3腰椎骨质破坏。诊断:乳腺癌术后复发,双肺、纵膈转移,骨转移。予以综合治疗。方用:沙参30克,苇根、苡仁各15克,葶苈子9克,大枣6枚,蒲公英15克,青皮、银柴胡各9克,紫草根15克,玉蝴蝶、鱼腥草各12克,川贝、桑白皮各9克,白花蛇舌草30克,谷芽15克,甘草3克。水煎服。犀黄丸3克,每日2次,共1805-氟尿嘧啶500毫克,静滴,每日1次,总量8克时,血象下降,白细胞800×1000000升(800/立方毫米),血小板(6080×1000000000/升(6万~8/立方毫米);乳房包块见缩小;胸部X线拍片见肺转移灶,有逆转征象。经过输血提升血细胞后,改服氟脲嘧啶,200毫克,每日4次,每疗程3545克,停药3个月后再进行第2个疗程。服药无任何毒性反应,。肿瘤逐渐缩小进至完全消失,咳嗽憋气慢慢消失。胸部X线拍片,大部吸引修复。半年后药量减少,改为每次200毫克,每日2次。最近复诊,体质已恢复。19918月随访已恢复全日工作。

     余某,,48岁,市民,1992年5月9日初诊。病史:右乳肿块1月多.检查:右乳外上方有3x3厘米肿块,质硬,不光滑,尚活动,微痛,乳晕微皱褶,与皮肤微粘连。右腋下有小的活动淋巴结。月经尚正常, 量少色淡。过去因功能性出血,行子宫全蒂切除,1986年5月18日,局部取活体送病理检查,报告:脂肪结蒂组织,.其中查见一团癌细胞,为单纯癌。诊断:乳腺癌、单纯癌。给单纯服药。方药:栝楼15g 元参12g 川贝10g 花粉12g 青皮10g 石决明15g 蒲公英15g 麦芽15g 陈皮10g 甲珠8g 地鳖虫10g 赤芍10g 乳香10g 没药10g 夏枯草15g 昆布15g 水煎服;犀黄丸3g ,每日1次,总量120克;小金丹片4片,每日3次,总量200片;乳癌膏,外用,每日换药1次;神农丸10 ,每晚1次,总量1500粒。服药4年,一度良好,稳定无发展, 停药一年。1997年复诊:略有发展,肿瘤大有5x4厘米,乳腺周围皮肤变黑,粘连明显,并有皱褶,尚能活动,且出现周围卫星结节数个,活动隐痛。右腋下淋巴结肿大有3x3厘米,病人仍不同意手术,仍坚持服药,服上方2个月,又见稳定未再发展,似有缩小。由于回陕西探亲,中断服药2个月,包块又见发展,皮肤溃疡,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有5x5厘米,已粘连固定。治疗5个月未见缩小,但亦未见发展,又经1月,伤口渐干燥,包块有缩小,右腋淋巴结变软。自行停药半年来院检查:左锁骨上摸到2个淋巴结.1999年4月停药观察1年多,情况良好。按语:该患者病发突然,且生长迅速,证明恶性程度来势很凶。早期应行手术治疗而一再拒绝,服药又不及时,前后未得到系统治疗,几经延误,失去良机,为之可惜!以致数年之久,反复发作。经综合治疗尚较敏感,幸免致命,实属万幸。

    李某,,33,会计,1992年12月9日初诊。病史:右乳房肿块2个多,并腋下淋巴肿大。患者于2个月前,右乳头裂纹瘙痛;右乳房下方发生数个结节,近1个月有隐痛。检查:右乳内上方有6x4x2厘米包块,质硬, 结节状,微活动。乳晕皱褶,呈橘皮样变,色暗紫。右腋下淋巴结肿大,大小不等,大者有1.5x1厘米,活动,不痛.右锁骨上摸到数个豆大之淋巴结,活动,不痛.肝大右肋下2厘米, 痛拒按,彻及右肩臂发沉酸痛。面色萎黄,消瘦,舌质嫩红,苔薄白,食少乏力,微有咳嗽胸背痛,不太憋气,未见吐血。脉象沉微细弱。超声波检查,见束状波。诊断:右侧乳腺癌,肝转移(?), 淋巴转移。因有广泛转移,肝亦肿大,身体素质极差已失去手术指征,确定中药治疗。辩证:肝郁气滞;症现肝大剧痛,如果一旦确诊为肝转移,则应视为危急之侯。食少面黄,消瘦,脾胃虚惫。根基已绝,绝无生机。治当首先采取邪盛首攻,柔肝破郁散结等控制肝转移。使肝气平则脾免受克,自会缓解。方药: 栝楼15g 10g 柴胡10g 金银花15g 青皮10g 陈皮10g 当归12g 甲珠8g 蒲公英15g 牡蛎30g 夏枯草15g 连翘12g 广木香6g 三棱10g桃仁10g 麦芽15g 海藻15g 昆布15g 醋香附10g 丝瓜络10g 水煎服,共40付;外用软膏:广木香15g 生地30g 砸成软膏外帖,每日换药1次;犀黄3克,每日1次,总量200克。经治3个月,精神、体力均佳, 中间来人取药数次。言包块缩小,腋下淋巴结变软。1993年4月18二诊:局包块大有3x3厘米,精神、饮食、体力增进。上方加炒枣仁佐当归以柔肝养,枸杞以滋补肾水,共服120付;犀黄丸继服。9月9日三诊:心跳失眠,经常感冒发热,双侧膝关节麻木酸痛,面目浮肿。诊为脾虚湿盛,心肾不交,膝关节X 线拍片未见骨质破坏。以安神益智,补脾益肾,解毒散结为治。方用:炒枣仁15g 茯神10g 当归10g 山萸肉10g 枸杞15g 野台参12g 栝楼15g 川贝10g 蒲公英15g 金银花15g 连翘12g 陈皮10g 青皮10g 元参15g 牡蛎30g 龙齿15g 水煎服。10月25日四诊:食欲差,不欲寐,口渴引饮,明显消瘦,乳房包块消退,腋下淋巴结缩小。方药:川贝10g 青皮10g 陈皮10g 枳壳10g 麦芽15g 栝楼15g 炒枣仁15g 知母10g 石斛12g 野台参10g 间隔服用,服1周停1周;犀黄丸3克,每日1次。1995年4月15日五诊:乳房包块消尽,腋下淋巴结消失,颈部淋巴结大,直径0.5厘米。方药:柴胡10g 青皮10g 夏枯草10g 元参15g 生地12g 当归12g 栀子10g 广木香6g 丝瓜络15g 牡蛎15g 紫苏6g 炒枣仁15g 降香10g 每周服2剂;犀黄丸3克,每周2次。1989年12月22日复查:乳癌包块消尽,颈部有0.3x0.3厘米,小淋巴,活动,质软, 体质较前少胖,休力增加。方用:茯神12g 龙齿10g 炒枣仁15g 紫苏叶3g .菊花10g 防已10g 白附子10g 辽沙参15g 水煎服。1992年恢复全日工作。1998年12月随访良好。

汤××,女,36岁,首诊时间:2004年6月24日,两乳房发现肿块,疼痛,少腹疼痛,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多或少,白带光亮清稀,胃纳少,舌苔薄白,脉缓。证属气滞痰凝,宜行气止痛,化痰散结:处方:A19/8/4/12香附10g,青陈皮各6g,玄参10g,浙贝母10g,煅牡蛎30g(先煎),昆布15g,海藻15g,炒白芥子10g,蒲公英15g,皂角刺10g,乳香3g,没药3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木香5g,神曲10g,党参10g,黄芪12g。复诊:2004年6月29日。乳房肿块变软变小,右侧已无,左侧亦好转,疼痛亦减,舌苔薄白,脉缓。处方:A19/8/4/12/1玄参10g,浙贝母10g,煅牡蛎10g(先煎),昆布15g,海藻15g,夏枯草10g,连翘10g,炒白芥子10g,蒲公英15g,皂角刺12g,乳香3g,没药3g,延胡索10g,青陈皮各6g,木香5g。继续服用一段时间,肿块基本消失。按:彭老治疗这位病人是以行气止痛、化痰软坚为主,同时“酌补元气,即邪深积锢,务令脾胃气旺乃可消磨坚结”,故方中有神曲、党参、黄芪,此方汇行气化痰健脾药为一炉,其主导药物在于软坚散结,行气止痛,辅以健脾药以为佐使,取效甚捷。

王××,42岁,初诊日期:2004年6月29日,两乳房肿块数年。现按之则硬,经前两乳胀痛,性急易燥,舌苔薄白,脉缓。证属血瘀痰凝,治宜活血祛瘀,化痰散结。方用:柴胡6g,香附10g,青陈皮各6g,玄参10g,浙贝母10g,煅牡蛎30g(先煎),炒白芥子10g,昆布15g,海藻15g,延胡索10g,皂角刺10g,三棱6g,莪术6g,夏枯草10g,连翘12g,川楝子10g,7剂。二诊:7月6日,两乳房肿块变小,证已减轻。方用:A19/8/4/11/1香附10g,青陈皮各6g,炒白芥子12g,玄参10g,山甲片3g,浙贝母10g,煅牡蛎30g(先煎),昆布15g,海藻15g,当归10g,乳香3g,没药3g,夏枯草10g,连翘12g,川楝子10g,延胡索12g,皂角刺12g,白芍10g,7剂。7月15日三诊:乳房肿块变小,疼痛减轻。方用:A19/8/4/11/2香附10g,青陈皮各6g,玄参10g,大贝母10g,煅牡蛎30g(先煎),昆布15g,海藻15g,炒白芥子10g,夏枯草10g,连翘10g,乳香3g,没药3g,当归10g,白芍10g,皂角刺12g,延胡索10g。坚持服用1月余,肿块消失。按:此方在行肝气、活血逐瘀之时不忘软坚散结,所以彭老使用了香附、青陈皮、乳香、没药行肝气之药;海藻、昆布、山甲片化痰软坚;当归、白芍活血化瘀;连翘与夏枯草、浙贝母、玄参、煅牡蛎等同用,在方中共奏清肝散结、化痰消肿之效。

耿××,男,51岁,左膝弯处有肿块,诊断为囊肿。方用:A19/8/4/10白头翁15g,昆布15g,海藻15g,炒白芥子10g,连翘10g,煅牡蛎15g(先煎),皂角刺12g,陈皮6g,独活10g,牛膝12g,玄参10g,浙贝母10g,姜半夏10g,穿山甲3g,白茯苓10g,5剂。复诊:左膝肿块缩小变软。方用:A19/8/4/10/1昆布15g,海藻15g,炒芥子12g,连翘12g,白头翁15g,煅牡蛎10g(先煎),皂角刺12g,陈皮6g,独活10g,牛膝10g,玄参10g,大贝母10g,木香5g,三棱10g,莪术10g。继续服用数月,肿块逐渐消失。按:首诊彭老以化痰软坚为主,选用了姜半夏、穿山甲等一系列化痰活血软坚药。复诊则偏于破血行气,因而使用了三棱、莪术来破血行气。针对病变的部位,方中有牛膝和独活两味引经药。而方中白头翁的使用则是本方的一大特色。

胡××,年龄55左右,家住厦门,1992年病重住进174医院,冬为其治。初诊时其人形体雍肿 ,面上浮肿,手按有印,脸色黄青白少光,言语声弱。其人脉当沉细为顺,按之却关部微有上搏之感,脉高低不均,舌质瘀暗略胖边有印齿,胎白极少似无近剥。全身淋巴肿大。头上有一肿物约宽十公分,高四公分,后项也有肿瘤,自说乳房也有肿瘤。头项肿瘤不坚硬,用手按之,有液态之感。在问话中病人说病已好多年了,口腔溃疡有时喝水都会痛,慢性咽喉炎,胆襄炎,胃炎。头晕时天地都转,不敢开目,全身很难受,口觉得干,又不想多喝水,水喝多了又难受。说个没完,我听了,令不要再说。她拿出病例实在太厚了,百页还不止。我只看了其中的中医处方,大同小异,都是一类清凉之药。只看了几页就没再往下看。病人认为我看病不认真,实际上只要病情好转就是真的认真。遂处方如下:A19/8/4/9巴戟天10克、仙灵脾10克、仙茅10克、茯苓15克、桂枝20克、薏仁30克、吴萸10克、半夏10克、附子10克、干姜10克、黄柏5克、生姜10克、红枣5枚,两剂水煎服日一剂。服药时间早晨和上午。病人几年的习惯都不敢吃生姜,服药有点迟疑,但两剂中药下去并无不舒。病者家人又要为其母治疗,怕我离开厦门。因病人相信我,我在原方加大药量:A19/8/4/9/1附子30-80克、干姜30-50克、花椒10克、白芥子10克、葶苈子10-30克、麻黄10克、茯苓10-30克、荜拨10克、吴萸10克、砂仁10克、胡椒10克、黄芪10-30克、炒party党参10-30克、半夏10-30克、制南星10-30克、山慈姑10-30克 、皂角刺10克、炮山甲10克、巴戟天10克、仙茅10克、仙灵脾10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肉桂3-20克、沉香10克、麦谷芽10-30克。此方是为其治疗的主方,因病随症加减,每方用药在12-20味之间选择,生姜的用量在250克左右,红枣10-20粒 。服药一星期,多年的口腔溃疡好了,咽喉不痛了。治疗的食疗调整中,令其食用大蒜、胡椒、辣椒、生姜,醋合调为菜食用。患者起初大惑不解,看了多少医生都嘱咐不能吃一点辛辣之物,吃了会对炎症不利,几年来她一直遵循着这非常的教导,心里形成了一堵墙,不敢越雷池半点。真乃“善者恶”,世间一切万物人皆可用,世间一切万物人皆不用。此乃阴阳平衡的道理,明白道理治病才有道。此病人食药并用,身体趋于好转。服药一月后正气比前充足,当用泻药,泻其体内阴浊之水。甘遂,甘草各等分,早晨空心服3克,十五分钟不泻再服2克,令其家人看护,患者服药后十多分钟腹部绞痛,上下翻动,又吐又泻,一个上午泻了二十多次,泻后不能马上进食,可食红枣,生姜,红糖,人参汤。也可止泻。又三、七天后各泻一次。后病人说不知身上哪来的那么多水,全身如“绞衣服”似的。服上药后臃肿消失,以前所有的衣服都太宽,原来医生说身胖是脂肪太多,可现在脂肪不知到哪里去了。经云有故无损,故泻后病人反体轻精神更好。病人服药三月肿瘤消除,已无性命之虑,生活如常。在此说明一点,不要把泻药当成减肥药,减肥不一定要吃泻药。

更多病例在整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