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的中医自学之路 本不想写的,怕落下一个好为人师的把柄来。这一段时间陆续看了些书,却有点越看越糊涂的感觉。之前背书,读一遍就能记住现在也变成了要花一天的时间不停地读才能记住的局面。颇有些手忙脚乱起来。可能是遇到了学习的第一个瓶颈,所以也懒得再写什么帖子了。但另一方面讲,写出来也可以大家切磋切磋,取长补短的。《内经》是经典却不是束之高阁的经典,它里面的道理太多太多。但缪误恐怕倒也是有的。不多说,先说一说我现在正在执行的自学之路吧。 学中医之始,不知看什么书好。颇不敢乱看,怕误了自己,这第一印象最是益人也最是害人的。我想无论什么学科首要之务应是先打好基础,中医的基础不是中医而是古文。这个恐怕无需我这样初入门的学者多说,只要是老师都是这么说的,所以现在大学里的医科也应该有古文这一课,而我认为古文这一课实在是深邃博大。我们现在的学习系统又与古人不同,他们是四书五经先过了一遍才来学医的。我们恐怕连四书五经里讲的是什么也未必看得全。如果真要去学全,又得花上好些年。基础不牢,只有走所谓的捷径了,即注解。
推荐的第一本书《医学三字经》第一篇。 其余篇章不推荐,是因为古医学只是限定框架,人们可以运用智慧,面对具体的病症进行辩证论治。所以常常会同病异治,异病同治。那是治其本。而现在的中医特别是明清以后的中医,受其理学昌盛的缘故,往往是有什么表象就告诉你什么病,所以我不是很相信那些诊断。同样的表象在不同人的身上出现往往是不同的病,其根可能也不同。怎么能同样施治呢?所以其余教人看病的章节可以略去。还是从古医书来看比较好。这可以养成我们辩证论治的好习惯。 《医学三字经》第一篇是医学的历史,虽然有些简省了,但大部分重要的医学著作都含概了。要想学医首要是选医书去读,如果不知道选什么医书那还怎么学中医?其次医书均是由人写出来的,根据不同地域的人,不同年代的人,其对医理的不同认识均会有所偏差。不知道其“优劣”一味地相信那也是学不好的。古语有“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话,讲的就是这些。所以不但要知道历史上哪些医书优秀,还要知道他们好在哪里,又有哪里不好。这些都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比自己看的时候要去想要简省很多。当然在实际遇到医书的时候也还是要抱持这个想法“尽信书,不如无书”以及“实践出真知”。 打好了医史的基础,那么可以开始涉猎医书了。我推荐的第一本书就是被奉为经典中的经典的《黄帝内经》,《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柩》两部,按顺序看应是先《素问》后《灵柩》。这里古文的学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但对于现代人来说,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因为既是经典,古人今人所注也多如牛毛,古人的注我认为暂时不用去碰它。可以推荐今人郭蔼春的编注版本。里面分为[校]、[注]以及[语译]。虽然有些地方我觉得注得并不妥当,有些地方译的也不妥。甚至是有些校也不可以尽信。但对于我们今人了解《内经》的大旨实在是功不可没啊!除此之外,还推荐一本书是日本森立之写的《素问考注》,这个人在《素问》上的学识是被日本人推崇的。也算半个今人。可以一并拿来参考。 读书的方式,建议先背原文。郭注的版本原文是一段一段分开来的。我觉得很好,可以背一段理解一段。这样的学习方法既简单又快捷,又可以很快地实践起来。不过这里还是要提醒一下,无论是郭注还是森注,无论任何人注解,都一定要自己想一想。千万不可以人云亦云。如果两个人的说法你自己都觉得不妥当,千万不要认为你自己的就一定是错的,他们的就一定是对的。因为对于古文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方法。你所要做的是姑且存之的态度,即以原文为主,不理解的,以后实践的时候多想一想。这个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了。但我相信在实践中的结果才会是最贴切的。因为这里既发现2个人的理解有相乖谬的地方,甚至大相径庭的也有。不必在此时过分苛求于孰是孰非。 《素问》、《灵柩》都背完了,我想你可能也成为半个医生了吧。其实这时离真正的医理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内经》离我们毕竟遥远了些。但这时你可能对于药还是不甚了了。我建议这时可以看《神农本草经》了,况且神农也不是很多。对于背完了《内经》的你来说,应该是小菜一碟。但《神农》里关于上中下三品 食物或药物的论述对于你以后理解其他的经典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需要自己修身养性非常好。孙思邈提倡的神仙之法虽然有些玄,但里面讲到了先去三虫三毒。如果不知道这些,那么是无法进入一步的。 中医有很多部分与道相通,而道有很多部分与《周易》相通。如果想真正修练好中医,除了中医本身的书本外,建议还是要多看一些四书五经、道家、佛家、以及易类的书籍。不但可以提升古文修养,对于更好的理解经典本身也是有帮助的。 再回头来说,我的自学之路是以《内经》为基础,现代的医学最后,且越往后的医书越要带着辩证的眼光去看。错谬者越多。但这样的学习的结果,可能是你看了很多书之后说不出病名,却往往能找到病根,也可以训练出辩证论治的习惯。而现在学校里的中医课程,恐怕则做不到这一点。我坚信打好基础,辩证论治,比一上来就教人什么症状是什么病的方法要好太多。后者限制了人的智慧和主观能动性,前者,则使人的智慧得到更大的发挥。 最后再说一说学医的目的。有人学医不为别的是一种职业,那么,还是按照大学里那种方式来做吧。因为那可以使你快速地走上看病的路,至于救不救得人,则另当别论。而我希望更多的人学中医是因为爱它,更爱他人。去掉功利心,去掉世俗心,用真心对待中医,用真心对待他人。 我的中医学习之路不是延用的现在通行的高校教育的那种中医学习之路。我看过中医学院的教材,不是很赞同。比如《内经》,考试大纲也好,教材也好,都是节缩本。都是现成的意义,都是要求理解,要求解释的。但我认为此法不妥。 首先,内经经文是一脉相成的,先有基础再学方法,也就是先要了解的五行五运的转化、再了解藏腑,再了解症状,再了解疾病,再了解治则,再了解治法。这要求一本书全部背下来,循序渐进地学。而教材只是节略,要求你背某一章某一段即可,然后理解之。理解什么呢?都是编定者的解释,虽然不否认编定者的医学水平自然是很高的,但并不表示他完全正确,我认为应该是见仁见智的好,再者,很多东西不通过实践怎么去理解?这些所谓的“理解”真的能理解么? 再有,不排除西医的用处很多,但西医的很多观点与中医是格格不入的。但可以取长补短。有一点可以证明,比如中医讲究四时五行,那么非洲那里的人也可以这样说么?不知道,不清楚,我们的中医只是在总结了中华大地这一地域的特点的时候才得出四时五行的结论的,这仍然需要不停地实践和思考。 我不认为能开药方的人就是医生,那是现代制度下的产物,而中医的首要目的不是一见病人就开药方,一张口就问药方,而是要辨证论治,把这个人的身体状况摸透彻了。这样治疗治法自然水到渠成。有时不用药也可以的。 以上这些,可能在大学的中医书上都没法学到,中医的根本用处不在于治当下之病,而在于治未病。 文章来源:http://hi.baidu.com/%B2%BB%D1%D5%B2%DD/blog/item/ffee91d3310459053af3cf0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