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祖传中医,终将面临断层
2020-09-17医疗警告 编辑:admin
三代祖传中医,终将面临断层
“怀念我的外公·谢槐庭”系列之三
《我的太外公、外公、母亲》
——三代传统中医的真实记录
前言
我们对于写文章,或者看文章,一般都会想,这篇文章作者有什么目的呀?想表达什么呀?作为我来说,我写下面这些文字的目的一定不是广告,而是一种怀念,一种眷恋和很深的遗憾。
是呀,即便是三代传统中医,又怎么样?最终还不是终将后继无人?当大的市场环境,当“宏观之手”让学中医当不了饭吃,那传统中医后继无人就是必然之路,极具普遍性。
我丝毫不否认,现在有些借中医之名行骗,但就算是真正有价值的传统中医又能怎么样?当社会给不了普通老百姓鉴别真假中医的标准,当市场给不了真中医繁衍生长的土壤,那几千年守护中华民族健康的传统中医,最终必然会走向青黄不接、后继无人。
我们即便是作为传统中医世家的后辈,也只是被裹挟在市场大潮里的一滴水。虽然能意识到中医即将断层的危机,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有大的行动和改变,更多的是内心深深的眷恋和遗憾。希望文字的记录能减少一丝遗憾,谨以此留念。
下面是关于我的太外公、外公、母亲,三代祖传老中医的真实记录。
(一)
我的太外公谢永瑷
我的太外公,谢永瑷,生于光绪十七年,逝于民国三十一年,主要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原曲洋乡(现并入葛坳乡)境内从医。关于太外公的事迹,因年代久远或其他种种原因,家族中的老人也记忆寥寥,描述不多。
太外公最大的成就是培养了两个出色的儿子:大儿子成为远近闻名的传奇中医师,二儿子解放前参加革命,官至广州军区副师级。
(二)
我的外公谢槐庭
我的外公,谢槐庭,生于1920年,相比太外公模糊的从医经历,外公的一生就丰富和传奇很多。
太外公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大儿子,即我外公谢槐庭,解放前的师范院校毕业生,二十多岁就已经是礼汾村小学的校长。
太外公去世前,嘱咐外公一生只可从事老师和医生两个职业。在做小学校长数年后,外公辞职,开始了全职中医师的一生。
外公的中医水平极高,在解放前就享有盛誉,解放后被直接招募进曲洋乡国药店成为一名受人敬仰的老中医。在曲洋乡周边的三县(于都、瑞金、宁都)之交都享有盛名,甚至有“神医”之称。早在八十年代初,外公就被当时的权威省级媒体新闻报道过,还被举荐成为于都县第五届政协委员。
外公一生医术精湛,救人无数。谁曾想因其个性过于刚正,早在做小学校长时,因为直斥某老师误人子弟,而得罪了一个同村小人,一直被忌恨在心。到文革期间,原本是中农却被冤枉为地主的外公被打倒,受尽折磨。
悲愤绝望的外公,曾悄悄准备了一根全新的绑棺材那样的粗草绳上吊自尽,没曾想绳子竟然断了。或许真是命中注定的阳寿未尽,老天自有安排。
不久,县里的一个官员病了,专程派车来接外公去看病。后来,基本就没人再折磨外公了。直到1978年,全国平反浪潮,外公去县里查档案发现自己只是中农,并非地主。当时的外公差点背过气去,想杀人的心都有。
曾经县有关部门专程找过外公,希望把外公调到县城更大的医院平台去上班,但是外公坚持拒绝了。就这个事情,母亲专门问过外公,为什不去呢?外公的回答很任性,是典型的知识分子思维:
“我真不去,如果去了,就会累死。别人有星期六、星期天的假期,一旦到了县里,都是领导,来找了,我看还是不看?甚至有的还要上门看诊,我只是个医生,给官员看病,反过来像是要我求着别人……”
外公一生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在曲洋国药店当驻店中药师,从解放初期直到1980年正式退休。因为外公只有母亲一个女儿,所以1980年退休后的外公跟随母亲到了银坑镇生活,最后几十年找外公看病的都是来到他银坑镇的家里求诊。2000年后八十高龄的外公再次跟随母亲到了赣州市区的蔚蓝半岛养老,从那之后外公基本就不对外看诊了,来找看病的大多是母亲接诊了。
我的小外公谢庆柯
在外公受尽折磨时,太外公的二儿子谢庆柯已是广州军区宣传部的团级高干,不过部队和地方本就两条线,外公当时的遭遇,作为亲弟弟也帮不上什么忙。我们称为小外公的谢庆柯,也是解放前毕业于师范学院的高材生,后来参加了革命,虽然不是“二万五”的出身,但依然升职很快。
可惜因为受同是于都老乡“丁X事件”的影响,接受了数不清的审查,虽都过关了,但却没了大升的可能。即便后来有了参加自卫反击战的资历,最后退休前也仅是广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而己。
(四)
我的母亲谢玉华
相比我外公那代人的曲折命运,我母亲的经历就相对显得纯粹多了。从小耳濡目染,看着父亲看病诊脉抓药,母亲十二三岁起就能认识不少药材。
1963-1968年在曲洋国药店当学徒,五年后正式出师,1968年之后参加赤脚医生考试合格后,正式成为曲洋桐溪村的赤脚医生(中西医结合),1979年在曲洋乡卫生院上班,1980年后来正式入职银坑镇卫生院(后更名为于都县第二人民医院),直至退休。
母亲如今已七十多岁了,按理说可以安享晚年了,可是只要在赣州的家里,几乎天天都有人找她看病或调理身体,都是几十年的老朋友,熟亲戚介绍来的。
或许是那个年代“看病先生”这个神圣职业的习惯和自尊,看病从来不主动收费,不问别人要钱。有些硬塞进来一些诊金或是上门带点水果土特产,也实在是病友们的盛情难却。
这就是传统中医的现实状况,不能当饭吃,难怪我们这一辈五个兄弟姐妹没有一个学中医的。
(五)
祖传三代老中医 到我辈即将断层
母亲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除了看病救人,她最大的成就是养育了5个子女,都已成家立业,各有所获。然而在她的子女乃至儿孙辈十几个人中却没有一人愿意学中医。
中医后继无人,不止出现在我家,还蔓延至整个社会。传统中医人才的断层很严重,祖传、师承中医者及真正有水准的老中医越来越少。所以现在国家开始大力弘扬中医,想保护这一老祖宗留下来的,几千年来一直守护中华儿女健康的文化瑰宝、智慧结晶,但是事实上已是“亡羊补牢”,已然很难阻挡传统中医在市场化下溃败和即将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大趋势。
现在很多中医药大学培养出来的中医师,其实并不是传统中医,而是用西医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奇怪中医。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出来后,连望闻问切都不会,尤其是切脉这项技术已经很少年轻中医会了,这些中医药大学培养出来的执业中医师给患者治病时,主要也不是用中医中药,更多的是采用西医西药,或者所谓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很多中医世家的后辈不学中医的原因各有不同,前面我也说了,作为中医世家的后辈,我并不否认现在市面上很多的中医带有欺骗色彩,甚至有的就是纯粹的骗子,这样的所谓“祖传中医”的后辈自己知道自家是怎么回事,只要能有别的活路,活得更有尊严,当然也不可能去继承那种骗子式的“祖传中医”。
对于我们家三代祖传的老中医,到我们这一辈彻底断层,我们五个兄弟姐妹都觉得非常遗憾。同时,我们的下一代儿女辈也没人愿意学习中医,更是充满遗憾和无奈。
我们家族从老到小,都享受到了外公、母亲用最纯正的传统中医守护我们家族健康的好处,也都发自内心的认可和尊重中医。但是中医少则10年,多则20年30年才能学成,学徒之时没有任何收入、必须自备干粮,而且即便学成了,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下,也不能当饭吃,所以我们家族所有后辈中人人都对继承“中医世家”的传承望而却步。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讲,当人们满足了生理、安全、情感需求后,就会渴望被尊重,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如果以后有什么办法让母亲能用她的中医水平,为更多人治病、调养身体,那么她就会活得更快乐和健康,这是儿女们的心愿。
(五)
如何鉴别真中医、好中医?
其实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鉴别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合格的传统中医,不外三个方法:
·口口相传:这个中医的口碑怎么样?熟人找他看病的多吗?能真正药到病除吗?
·家族健康:中医有三个层次,下医治病,中医预防,上医养生。一个真正的传统中医高手,一定首先是守护身边人,一定是家族健康的守护神。
·身边人信中医:一个真正的好中医,一定首先是从守护身边人健康开始的,一定是从熟人圈子开始的。如果他的家人、身边人身体出问题了,都不找他用中医解决问题,那这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好的、合格的传统中医,就难说了。
当然,这里不是说,所有的疾病出来了,都必须首先找中医,中医都可以彻底解决。中西医其实各有多长,有些外科、外伤、骨科和有些传染性疾病、有些病毒性疾病等等,西医是有速效的。
在我们家族里,以母亲的中医水平,我们全家几十口人可谓都享受到了领导级别的传统中医高手的专属家庭保健服务。我们家族的健康应该是传统中医是否有效,是否有价值的最好见证。
我在之前另外一篇文章专门谈到过,我外公90岁无疾而终,我外婆同样是90岁寿终正寝;我爷爷87岁高龄放驾鹤西去,我奶奶更是高寿达到了93岁。我们现在父母双亲均已年过七十有余,身心都很健康;我们这一辈五个兄弟姐妹及全家族的健康体魄应该都是中医预防保健治疗神奇功效最好的证明。
我们整个家族除了外伤、细菌感染等属于西医特长的可能会去医院,其它的身体状况也几乎从不去医院。即便有一些小病小痛统统都是找我母亲开一两副中药,一般一两天就能搞定。
中国的中医断层危机
其实岂止我们家的祖传中医面临传承断层?全国的老中医家族同样如此,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整个社会都在“赚快钱、赚大钱”,中医学习时间长,赚钱少,显得不合时宜。前几年国家为了拯救中医人才的断层问题,紧急出台了“国医大师”的认证,虽有亡羊补牢之嫌,但这些堪称活化石的老中医,是会逐渐去世的呀。
中医的传承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也需要中医世家的奉献。我多次撰写《怀念我的外公谢槐庭》的系列文章,没有推广我们自己的意思,我辈两代都没有一个人学中医,所以更多的是一种遗憾。我希望能够为想学习中医的其他人,尽点心力,助力社会营造一点点的中医氛围,或许以后我们的后辈又有哪个小孙子爱上中医了,或许有人慕名而来当学徒,或许可以为弘扬祖国传统中医出一点力,少留一点遗憾和心痛。
传统的中医看诊
平均每个病人时间超过60分钟
中医不同于西医门诊,几分钟就看一个病人,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我母亲看一个病人平均都需要1-1个半小时。所以找她看病一定要提前预约,并按时到来。
母亲不是那种侃侃而谈的动辄“《黄帝内经》曰”的中医大师,她有着女性的内敛和沉稳,就是认认真真看病开药方,她最擅长的是望闻问切,尤其神奇的是切脉,把个脉,你不用说话,她就知道你哪里不舒服。母亲祖传的中医切脉神乎其神,几乎让每一个来找母亲看病的患者赞不绝口。
(九)
传统的中医看诊 注重千人千方
也有不少人问母亲“您有没有一些药方,比如感冒发烧,月经不调,肾虚,咳嗽、牙痛这种常见病,一方见效,立竿见影,也显得您医术高。”
她说:“没有。对我来说,中医是讲究千人千方,每个人年龄、体质、身体状况不同,就是一个方子也要不停调整用量,所以中医更重要的是全身的调理,各个脏腑器官理顺了,自然就不生病了。”
“可是网上很多广为流传的药膳,说的都很神奇,难道不是真的吗?”
“我不太清楚网上的情况。不过中医有很多门类,包括偏方、针灸推拿拔罐按摩等,我从小学的就是望闻问切,是最传统最需要下功夫的中医号脉诊病。但是在我看来,即使是食疗的药膳,要想真正有效的调理身体,还是要请中医看一下用量多少,不能自己乱补乱吃。”
怀念我的外公系列文章共3篇,可在我的主页右上角搜索“中医”,即可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