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华教授,终生未娶带出79名院士

2021-07-24历代功臣 编辑:admin

他是清华教授,终生未娶带出79名院士,晚年街头乞讨念叨:回清华

春蚕到死,其丝方尽;蜡炬成灰,则泪始干。不知要多少奉献,才能得出如此总结,不知要多少艰苦,才可建造起一座宫殿,里面人才济济,桃李天下,然而,他的身心已是负重前行,仍坚持育才。

当油尽灯枯之时,他的身旁却是一片冰冷,暮年之际,内心依然藏着初衷,藏着对祖国深沉的爱。虽然他的名字和他的名气几乎埋没在时代的洪流下,知道的人屈指可数,但在他的辛勤教导下培育出来的人物可是穿过了整个中国,为中国造福。

他就是叶企孙,完整地诠释了教师这一行业的意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的教育之恩被许多人铭记。他的一生劳心劳力,为教育事业发光发热。

走进清华

那一年,民族危机已是空前严重,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无数仁人志士开始了救亡图存的运动,欲挽救民族危机,振兴中华,戊戌变法便诞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当时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地主阶级顽固派形成了两大阵营,相互争斗,遥远的大上海传来一阵啼哭声——一名男婴来到了人世。

他的家庭算得上是名门望族,曾祖父和祖父都在清朝的官场上叱叱风云,父亲也曾经考取过功名,但因时局的影响,转向了实体类的行业,看中西方科技的力量,认识到器物的重要性。

大图模式

时间在催促着人的长大,受整个家庭教育的影响,叶企孙从小就学习各种理论,同时,因为其父叶景澐关注现代科技方面,便耳濡目染,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四书五经,还有西方的科学文化,这为以后用实业救国埋下了种子,想要通过技术这条路拯救晚清政府。

他的父亲是上海敬业学堂校长,自维新变法以来开始新式学堂,很多人便觉醒了,不断引进西方的课堂,叶企孙也因此习得了不少的技能。中西兼学的态度增加了叶企孙的爱国之心,他深知作为国家的一份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积极探索国家的出路。

十三岁那年,他去向了一所高等学府,清华学堂 ,开始了与之不解的缘分,他成长,他带领别人成长。

在学堂里的叶企孙保有一颗好学善学的心,勤奋刻苦,在清华毕业之年又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留学,一段新的学习旅程,他倍加珍惜。他看到了科研的力量,认识到科技使国家进步,他学习的劲头从未停歇。

数年后,拿到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之后再进入哈佛大学深造,不负众望,获取了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大图模式

 

回国效力

其实他在留学期间,就早已萌发了该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来振兴国家的念头,所以他才坚持着向上的姿态,学得真才实学,打算回国效力,奉献一己之力。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积极昂扬地向前延伸,只因为他的心里装着整个民族,他想为摇摇欲坠的势头带来一股正能量。

从当时的国际环境来看,美国的科技实力已经遥遥领先于世界,独占鳌头,让很多国家望其项背。可以说,当时的美国政治和经济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但叶企孙没有沉醉于这样的好景,而是深明大义,知道国家迫切需要他。

于是,1926年的秋天,满载而归的叶企孙毅然选择回国,回到清华大学,同部分国内人才组建起物理系。 接下来是进行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根据自己在外留学的所见所闻,他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为此殚精竭虑,只为更为优化的课程结构。

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一番的课程改革,数年之后,以前那么萎靡不堪的物理系容光焕发,成了国内一流的学府。物理系的老师们省吃俭用,购买了宝贵的仪器,因为仪器对于钻研来说太可贵。

作为理学院的主任,叶企孙扛起育人的大旗,一大批的物理人才在他的谆谆教诲下成长起来了,并且有着和他一样的爱国心切。诸如钱学森、钱三强、钱伟人等人,为祖国的国防和核物理方面筑起坚实的铜墙铁壁,攻破了一道又一道的难题。

根据现代学者的统计,叶企孙教授过的众人之中,被誉为卓越功勋“两弹一星”科学家里边就有13位曾是他的学生 ,还有7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受过他的教导之恩 ,可谓是“润物细无声”,实为中国物理史上当之无愧的大师。

然而,他蓄一生之力,把众多人才射出了大山,自己却终身未娶,更无儿无女 。如果要说孩子,整个大学里的学生都是他悉心呵护的星星,给黑暗中人带去光亮。

在新旧交替的社会里,他扮演起了一个默默奉献的人,为中国的教育做了太多努力,不计回报,只为献力,兢兢业业,留有丹心。

惨遭批斗

鞠躬尽瘁的人并没有被善待,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反而被不分青红皂白之人恶意攻击。他的出色学生之一的熊大缜研制出了烈性炸药,为抗日立下了汗马功劳,本应是该提出表扬和嘉奖,但一桩莫须有的罪名突然降临。

1938年,这位人民英雄被反动派构陷,把特务的帽子扣在了他的头上,竟不经组织的调查,就在途中被秘密处决,英魂漂泊在荒郊野外,无人知晓。试问谁能忍受这种死无其因的事情,何况他的老师是惜才如命之人,这成了后来叶企孙遭到批斗的导火索。

叶企孙为学生的冤屈鸣不平 ,拿着苍白的材料四处奔走,想方设法替学生申辩,证明他的清白与无辜。就因为此事,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别有用心之人当做是反动之举,动荡的年代人的命运就如湖面上的浮萍,随时都有坠入深渊的可能。叶企孙被拉去当众批斗,他无力为自己澄清 。

遥想当年,风度翩翩站在讲台上,台下是无数双求知的眼睛,他传道受业,人才已遍布中国大地。

而如今,衣衫褴褛行走在街头,四下只有冷眼相对,无人问津,估计没人想到这曾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清华教授。他在乞讨之时嘴里不停念叨:“回清华,回清华……”见者伤心闻者落泪,无处话凄凉。

几年之后,黎明终于迎来,叶企孙教授的冤屈被洗涮,身份被恢复,可他已是油尽灯枯,再也燃烧不起来了。

叶企孙没有埋怨过任何人,他一如既往地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学生的发展。1977年,病魔夺去了叶企孙的生命,他的一生,无怨无悔。

大图模式

小结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奉献的一生是灿烂的一生,叶企孙教授的生命是如夏花般绚烂,如秋叶般静美。现在的清华大学校园里,一尊铜像赫然屹立,目光炯炯有神,如在世的叶企孙。在这个甚嚣尘上的时代,试问有谁似叶企孙教授这般,一心执教,一心研究?

现代的好多人都显得浮躁,难有沉稳之貌,三心二意,碌碌无为。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的确值得我们所有人警醒和反思。

更多爱岗敬业的人需要出现在祖国的土地上,然后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砖一瓦。虽谈不上是国之栋梁,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力量,只要愿意诚心付出,那么中国将是一个温暖的国度。

大家都爱看
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的时候,老百姓为何给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的时候,老百姓为何给 一纸判决把中华民族推向深渊一纸判决把中华民族推向深渊
查看更多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