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你感到屈辱么?

2017-05-23深度关注 编辑:admin

中国医生:你感到屈辱么?

提要:刚刚发生的肖志军拒签字致孕妇死亡让我们再一次回头来看中国的医疗体制。中国的医疗系统共有375万名员工,负责为14亿中国人提供医疗服务。在过去的10年里,他们肯定是被抱怨得最多的人群之一。很多人认为,医务人员对“看病贵”和“看病难”的局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一切让许多医生深感屈辱。在他们看来,自己不过是不成功的医疗制度的牺牲品罢了。 医改新方案即将出台,但医生却还是沉默。

医生,请你不要沉默!

本组文章包括,回首中国医生社会美誉度的变迁,医生收入构成的变化;公立医院亏损以及两极分化;决策者对改革的看法;打假医生陈晓兰看中国医疗体制。最后,我们通过《急诊室的故事》、《回首又见他》、《实习医生格蕾》、《白色巨塔》等影视剧,来看看戏剧化了的医生、医院的故事。

医生曾是中国最受尊敬的职业之一。但1990年代以后,这个行业的职业声誉如同高台跳水。

中国医改:医生为何沉默

时近2007年年末,传来消息说,医改方案的制定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新方案出台在即。

由卫生部、发改委、财政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16个中央部委派员组成的医改协调小组,领导制订了这一轮医改方案。方案中综合了各方意见,其中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点击查看北京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大学、复旦大学、WHO(世界卫生组织)和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等9家单位提交的报告,以及若干次高级别的会议上听取到的地方政府的意见。

在这个议论纷纷的过程中,医生的角色显得古怪。对这件利益攸关的大事,他们没有像经济学家、政府部门甚至普通民众那样,各自寻求表达的渠道与机会,反而沉默异常。

有人说,沉默是因为这一轮医改的起点就是对医生的批判。

医生、医院院长、医学院院长,究竟怎么想?他们怎么看近在咫尺的医改?

不少公立医院深陷债务和亏损泥潭

虽然人们公认医生工作很辛苦,但现今这个职业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医生:主角还是看客?

《新民周刊》撰稿/汪 伟(记者) 黄 祺(记者)

“你可以问问看,哪个医生愿意自己的孩子学医?”这句话就像一个暗号,每个接受采访的医生都愿意重复一遍。

中国的医疗系统共有375万名员工,负责为14亿中国人提供医疗服务。在过去的10年里,他们肯定是被抱怨得最多的人群之一。很多人认为,医务人员对“看病贵”和“看病难”的局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了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推动了新一轮医改。经济学家、研究机构和媒体深深地卷入了制度设计的争论。而医疗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医生,在为时两年、声势浩大的争论中,保持着异常的沉默。

“关于医改的争论,一开始某些社会舆论就把医生放在了受批判的位置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院长朱正纲说,医改涉及医务人员的根本利益,医改政策的出台必须兼顾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

这一切让许多医生深感屈辱。中国社会普遍将医生看作现行医疗体制的“既得利益者”,但医生们却用苦涩的自嘲拒绝这种归类。在他们看来,自己不过是不成功的医疗制度的牺牲品罢了。他们用反对下一代学医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褪色的荣誉

“谁愿意自己的孩子再做医生?”上海一家二级医院里,印蓓医生自告奋勇地要替记者做一个调查。在座的6位医生从业时间基本上都在20年左右,正是医院里的中坚。

摇头,脸上是无奈的笑,6名医生的表情如出一辙。

朱正纲和大多数同行的想法不同。他出身医学之家,父母从医,他自然而然地学医;朱正纲的妻子也毕业于医学院,夫妻俩都希望儿子能够继承家族的医学传统。但朱正纲摊开手说,孩子拒绝这样的人生规划,他向担任医学院院长的父亲表示,自己坚决不会学医。

“太忙,责任太大,顾不了家,收入也不高”,朱正纲的孩子这样形容父母的职业。“医学世家”从前让人肃然起敬,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光环。胡庆澧家族已三代行医。这位曾出任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兼副总干事的儿科医生,1956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胡庆澧的父母、胡庆澧本人和他的儿子都是医生。但让胡庆澧引以为荣的“医学世家”的家族传统,眼看就要断裂了。胡庆澧的儿子坚决反对自己的孩子学医。医生——这个“忙、责任大、收入不高”的职业——在很多医生自己看来,已经不再值得留恋了。

尽管胡庆澧感到难过,但是他表示能够理解儿子的想法。这个行业陷入了令人不快的信任危机,医生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水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怀疑。凡此种种,都让人望而生畏。

医生的从业意愿似乎已经跌倒了前所未有的低谷。医生曾是中国最受尊敬的职业之一。但1990年代以后,这个行业的职业声誉如同高台跳水。他们不再被誉为“白衣天使”。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医生这个名词更多地是和“灰色收入”、“滥开药”、“过度检查”甚至更可怕的“医疗事故”,联系在一起的。

在纪录片领域屡有重量级作品的美国导演迈克尔·摩尔,今年又推出了重磅炸弹——《医疗内幕》(《sicko》)。曾经用电影猛烈抨击总统布什的导演,这一次把矛头指向美国的医疗体制。在电影中,商业医疗保险公司像吸血鬼一样,在病人急需治疗的时候,用种种计谋拒绝支付费用,为了商业利益一次次剥夺患者生存的机会。

迈克尔·摩尔把美国的医疗制度描绘得黑暗恐怖。但这位以“尖刻”著称的导演,没有批评美国的医护人员,他认为,伤害患者的是医疗体制而非医生。

然而,在中国,医生很难得到这样的宽宥。正如朱正纲所说,新的医疗体制改革始于一场措辞严厉的批判。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布了一份著名的报告,宣称“医改基本不成功”。尽管报告并没有将医改的得失归结于人,而是着眼于制度设计,但医生们仍然感受到了空前的舆论压力。

2003年SARS肆虐期间,社会似乎再次看到了医生的牺牲精神,他们重新被称作“白衣天使”,曾让许多医生十分感慨。但SARS带来的空前的谅解气氛消失后,这个称呼几乎再次被遗忘了。医生又恢复了他们备受指责的形象。

一份杂志最近推出了一份“职业声望排行榜”,医生被称作“最受人非议的职业”。另外两个被提名的职业是警察和保安。

常常纠缠不清的医疗纠纷也让医生的声望下坠。上海瑞金医院副院长袁克俭在与记者见面前,刚处理了3起医疗纠纷。他说,处理各种医患纠纷耗去自己一半甚至更多的精力,这份工作让他苦不堪言。袁克俭一落座,还是用“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再做医生”这句话来自嘲。这句话出自他口中,听起来是如此失望和不快。

“医院恐惧症”

不信任的气氛弥漫在医院周围。在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的办公室里,整形外科专家李青峰递过来一封信。信件没有署名,其中语气激烈的字句,多是在宣泄对医疗行业和医生的不满。

李青峰常常收到这样的信件。关于现在的医疗体制和医生这个职业,他听过的抱怨、指责甚至是咒骂,要比这样的信件多得多。

最近在北京一家医院中发生了一起悲剧,把这种不信任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一位年轻的孕妇罹患重症肺炎,亟需手术治疗,但她的丈夫拒绝在手术单上签字。根据有关规定,手术不能进行,数十名医护人员只能眼睁睁看着胎儿和孕妇先后死亡。对这一事件,眼下有着种种不同的说法,但在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的李青峰医生看来,悲剧之所以会发生,仅仅是由于医患双方完全丧失了信任。

“死者的丈夫对疾病一无所知,却对医院充满了本能的恐惧和不信任”,李青峰说,这是弥漫在全社会的“医院恐惧症”的极端个案。

在李青峰看来,如果在20年前,这样的悲剧根本不会发生。那时候的医生掌握着治疗的主动权,他们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坐视病人死亡。

20年前,“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已经退休的胡庆澧当年做住院医生的时候,工作非常辛苦,每周只有半天时间能回家休息。他的妻子也是医生,两人工资微薄,除去必要的花销,每月仅能储蓄4元。但这段艰苦的生活,现在成了胡庆澧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那时候医患关系很好”,胡庆澧说,“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把病治好。”病人赋予给医生的信任,以及亲密无间的医患关系激发了胡庆澧的信心,让他深感职业尊严。

和20年前相比,治病现在越来越被看作是一种服务,医生和患者的关系越来越被看作是合同关系。对此,朱正纲用了一个委婉的说法表达不满:即使是服务,医疗也是一种特殊的服务形式,而李青峰直言不讳地反对将医患关系理解成合同关系。

“如果医疗是一种合同”,李青峰说,“病人就必须完全了解选择某个治疗方案的理由,以及这种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但是,“有些治疗方案,连医学生和非专科医生都无法理解,怎么能够让病人和病人家属理解?”

有些医生可以开出三个治疗方案,让病人选择。“公平吗?看上去很公平。其实呢?病人被牺牲了。”李青峰断然说,“病人不是专家,不可能知道哪种方案最适合他。”

在病人对医生越来越“不满意”的情形下,医政部门推出了医疗服务“满意度测评”。这被瑞金医院副院长袁克俭批为“机制倒退”、“弄虚作假”、“表面文章”。袁克俭直言不讳地反对单纯从满足患者要求出发去理解医疗服务。

和20年前相比,医学的专业性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不是让患者依赖医生,而是让他们感到恐惧,他们用怀疑的目光打量眼前的医生,担心他们利用自己的无知谋取私利。而医生在医疗官司的教训下,也开始在心里建筑自我保护的防线。怀疑使医疗成本急剧增加。医生变得过分谨慎,即使是面对那些症状典型的感冒,为了保险起见,他们也宁可安排病人查血、拍胸片,以排除其他可能。在大多数时候,这些检查都是不必要的。胡庆澧将以往的医生和病人比作“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现在,“战友”即使没有变成敌人,也已经要彼此提防。

由于家属不签字而不能手术,导致病人死亡,在李青峰看来,医生的心态是可以想见的:避免可能出现的风险,避免可能出现的纠纷,避免可能出现的责任。

这种心态的变化,也许是20年来中国医疗体制变化的一个部分。

和20年前相比,中国的人均期望寿命提高了——这被认为是医疗事业进步的一个指标,但这一成果并不巩固。“医患双方彼此警惕和恐惧,导致治疗活动无法按照医学科学的原则进行”,李青峰认为,这是现行医疗体系危机重重的征兆。


大家都爱看
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的时候,老百姓为何给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的时候,老百姓为何给 一纸判决把中华民族推向深渊一纸判决把中华民族推向深渊
查看更多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