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就医存在三大误区
2017-05-23患者之声 编辑:admin
患者就医存在三大误区
2009-07-31 作者:王运卓
生病找医生,这是基本的生活常识。但是,不少人动辄要求输液、有病就用抗生素、愿意多花钱看病而不愿意花钱运动。采访中,临床医师介绍,这些现象在患者就医时很常见,这样做对健康的副作用很大,应该纠正。
误区一:输液很普遍
还记得小时候,最怕打肌肉针。如今打肌肉针的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静脉点滴。临床医师介绍,现在的患者健康意识明显增强,但是有的患者在医生诊疗过程中会主动要求医生给自己实施静脉点滴的治疗方式,为的是缩短治疗周期,提高治疗效率。
进入冬季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陡增,在省城各大医院的门诊输液诊室里,输液的患者人数也明显增加,各级基层诊所里输液的患者也比比皆是。
2月3日,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的输液室里,一位患者说:“我已经感冒三四个星期了,吃了一些治疗感冒的药也不见效果,嗓子疼得厉害,到了夜里咳嗽得睡不好觉,今天来医院看了,医生说我这是感冒时间长引起的细菌感染,这不挂上吊瓶了。”
误区二:滥用抗生素
人们常说久病成医,但是现在有不少人是有病自医,尤其是得了头疼脑热、拉肚子等小病,就会自己给自己开药方———吃点消炎药了事。还有不少患者在医生开药时,会主动要求多开一些抗生素,以备他用。
在我国滥用抗生素的现象还没有绝迹。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由于处于社会初步发展阶段,国家的研究能力、原创能力不强,药品以仿制为主,众多的药厂都在生产抗生素。
第二,同一种抗生素有上百家药厂生产,这样市场销售就可能存在恶性竞争,这种竞争会导致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情况出现。
第三,医学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医生都有自己专业方面的问题,抗生素是常用药,专业性不如医生的本专业那么强,这样就会存在误用或者滥用的情况。
第四,患者和患者家属习惯性服用抗生素治病。比如感冒了,按照医学的观点,很多感冒都属于病毒感染,严格意义上来讲,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只是对症治疗,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但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感冒以后习惯性在药店买一些感冒药,同时加一点抗生素来服用。实际上,抗生素在这个时候是没有用处的,是浪费也是滥用。
第五,我国很早以前就分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抗生素应该属于处方药,但在药品销售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处方给患者销售抗生素的药店屈指可数。除了中药的药剂,西药只要讲出名字就可以买到,甚至有医药超市让自己选药,这样虽然方便了百姓,但是药品毕竟不是普通商品,购买药品的行为是需要有医师指导的。这也会导致抗生素的滥用。
误区三:用最好的药
“大夫,你就给开最好的药,见效快就行。”这是很多人在得病时的想法。“最好的药”言下之意就是最贵的药,老百姓最舍得花钱的地方莫过于看病了,尤其是作为儿女,在父母生病住院时,尽可能地把患者送进医疗条件最好的医院,要求最好的医生为患者治疗,用药时自然也要最好的,以此表示儿女对父母的孝心。殊不知,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不见得价格高的药就是疗效最好的,这很容易造成浪费。
以银屑病(俗称“牛皮癣”)为例,它是与心理有关的皮肤组织过度增生,很多药都可以控制,尤其是一种激素药,临床效果非常好。但医生在临床观察发现,银屑病患者在使用这种药3个月后,病情会再次反弹,甚至比原来还厉害,很多患者为此叫苦不迭。其实,银屑病发病的首要原因是心理因素,如果医生、患者能有效地沟通,让患者卸下心理包袱,再用些普通的外用药,即可见效。
过度医疗 患者有责任
采访中,医生无奈地说:“有的患者的确是太珍视自己的健康了,明明得了个小病,我们给他对症开了一些口服药,但是患者觉得我们在轻描淡写,甚至有的人认为不打针、不多开点口服药就是对患者的病不重视,其实这些想法都是不对的。不止一位医生碰到过这样的现象———患者认为医生开的药太少,要求医生改变治疗方法,医患双方因此而发生争执。”
对于心脏支架手术,许多心血管病人动辄就要求实施插导管、放支架等治疗手段,这些方法本是急救措施,现在却有随意使用之势。在没有出现支架前,病人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行为嗜好,也能缓解病情,医疗效果显著。这是迷信先进治疗手段的表现。尽管珍视生命,追求健康是没有错误的,但是现在很多人小病大治,动辄要求使用最好的药物和仪器,这种观念非常错误。除非急症和意外事故,很多病都不需要过度治疗,否则极易导致“旧创未好,又添新伤”。
健康其实很简单
每个人都能拥有健康,只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变不正确的就医观念,健康与我们近在咫尺。
别动辄就输液
口服药和静脉输液是两种不同的给药方式,主要的区别是药物到体内的时间长短不同,静脉输液多用于急性的生理疾病。而胃炎、肝炎、普通感冒、咽喉炎等疾病是不需要输液的。目前,国际上公认,用药时能口服的不选择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不选择静脉输液,这一原则是在大量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下形成的,强调这个原则的原因有二:首先,选择用药方式中,口服药的不良反应最轻、最慢、最安全。静脉输液是把药物直接输入血液,不良反应最猛也最快,有的几分钟之内就能置人于死地。特别是在一些不规范的医疗机构里,由于抢救设施缺乏,医务人员的抢救知识有限,一旦出事很难逆转。换言之,如果口服药出现不良反应,可以及时送患者去医院洗胃,而静脉输液就没办法了。其次,从用药成本看,静脉输液的成本最高,以抗生素为例,输液的费用比口服药高出很多,甚至是数倍。
抗生素不是万能药
感冒了用抗生素,拉肚子用抗生素,抗生素都成了万能药。 滥用抗生素有两大害处:一是“锻炼敌人队伍”。现在,抗生素根本杀不死一些“新生代”耐药病菌。1928年,抗生素的“祖宗”青霉素问世,一时所向披靡,如今是“廉颇老矣”。当今,抗生素的王牌万古霉素,也有了不怵它的新一代金黄色葡萄球菌。如今,美国每年要花20亿到40亿美元,对付耐药细菌。更令人震惊的是,竟出现了以抗生素为食的“超级病菌”。二是“破坏统一战线”。人体内住着许多有益的菌群,滥用抗生素,杀死了“自己人”,结果导致体内菌群失调,耐药细菌乘虚而入。有的造成伪膜性肠炎,死亡率高达20%,有的酿成凶险的败血症。
人们要扭转对抗生素的错误认识,抗生素不是万能的。人们在使用抗生素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并坚持这些原则:能用窄谱(抗菌范围不广泛的抗生素),不用广谱(抗菌范围广泛的抗生素);能用低级,不用高级;能用一种药,就不用多种药。病毒性感染不用抗生素,预防疾病也不要用抗生素。
吃补品不如做运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儿女孝敬父母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但是送补品不如给父母送上一张健身卡。”这是采访中一位医生的个人观点。吃补品是为了身体健康,但是中医里讲究阴阳调和,补品的类别千万,不是所有的补品都适合自己,有时进补会适得其反,损害身体健康,因此,保证健康应该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如今,年轻人忙于工作,往往谈及运动都会说没时间,其实,无论如何应该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运动3次至5次,这样不仅能够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能保证良好的精神状态。
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每年做健康体检是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这不仅有利于发现自己的疾病,而且还能让自己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是调整自己生活习惯、膳食结构的基础。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人体需要的很多营养物质都可以从不同的食品中找到,我们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就能在饮食中做到有的放矢,缺什么,补什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相关链接:
怎样正确服药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依照医师的指导用药,服药前先喝口水,切记勿吃完药就马上躺到床上,应站或坐5分钟至10分钟;一旦发现服药后身体不适,应找寻医师,避免服药方法错误或乱服药,引起并发症而不自知,甚至危及生命。
抗生素的使用误区
有不少人使用抗生素后,疗效并不理想,这都缘于他们时常用药失误。
一、选药误区
抗生素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引起感染的病菌,必须对所选抗生素敏感,才能见效。
人们在选药时的常见失误是:凭广告介绍选药,凭药品说明书选药,凭个人经验和偏爱选药。患者患不同的感染性疾病,都选同一种抗生素,自然有的不会有疗效。因为不同抗生素对不同病菌的抑灭作用不同,对人体各部位感染的作用不同。所以,选用抗生素应有针对性,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要每次感染性疾病都用同一种抗生素;在自用某种抗生素疗效不佳时,应将两种抗生素同用或改用其他抗生素;必要时应去医院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针对性地选用抗生素,才有佳效。
二、用量误区
不同剂量的抗生素所产生的治疗作用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剂量越大,药物在体内浓度越高,疗效也越显著。 人们在抗生素用量上的常见失误是:对较严重感染疾病每次用药量不足,或每次用药间隔时间过长,或用药见效后减用、停用,使体内病菌死灰复燃,故难获佳效。所以,使用抗生素时应注意足量、按时。即每日4次应每隔6小时给药,每日3次应每隔8小时(而不是每餐饭后)给药。即使获得疗效,也应按照足量用药,一般应以5天至7天为一疗程。
三、用法误区
抗生素使用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疗效。人们在自用抗生素时,绝大多数图方便采取口服给药,这对某些特定部位感染和较为严重的感染,就疗效不显了。所以,对感染性高烧、扁桃体化脓性感染、严重支气管炎、严重急性胃肠炎等常见疾病,以及特定部位感染,如中耳炎、附件炎、胆囊炎等疾病,最好选用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抗生素,才能迅速控制感染,以免耽误病情。
文章来源:http://www.cmda.gov.cn/News/yixuekuaixun/lingzhuangdongtai/2009-07-31/6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