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中堂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人生哲学 > 历代功臣 >  > 正文

军委副主席张又侠上将:我这一生最痛快的一天,莫过于7月12日

2023-03-05 09:59正中堂正中堂

军委副主席张又侠上将:我这一生最痛快的一天,莫过于7月12日(点击原文

2011年7月23日,中央军委举行军衔授衔仪式,时任沈阳军区司令员的张又侠,晋升为上将军衔,这也成就了其与父亲张宗逊“父子上将”的美名。
 
细数张又侠上将的履历,可谓将星荟萃、光彩耀人。
 
作为新中国时代的上将,他又拥有着他人少有的实战经历。
 
现如今,张又侠担任我国军委副主席之职,继续保卫祖国领土安全。
 
而他在采访中,则总是坦言:我这一生最痛快的一天,莫过于7月12日。
 
准确来说,是1984年的7月12日。
 
那么,这一日发生了什么事?而张又侠又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青年参军、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
张又侠出生在1950年的陕西渭南,他的父亲是开国上将张宗逊将军。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张又侠自小就深受解放军和父亲这位老革命家的熏陶,很小的时候就下定决心参军,保卫祖国安全。
 
抱着这样的心态,在读书阶段,他有意识地学习军队文化,日常对自己的身体锻炼更是不曾落下。
 
这也让他拥有了一副好的身体,为日后进入军队中做好铺垫。
 
1968年12月,刚满18岁的张又侠,进入军队开始服役,并在次年顺利通过组织的考核,加入我党。
 
彼时的国家安全上没有太大的问题,为数不多的就是不久前的对印自卫反击战。
 
但那毕竟是边境的战争,张又侠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
 
但不久,一场属于全体军队的战争即将展开,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并不是说,这场战争的规模如何大,而是因为我军在其中采取了“轮战”的策略。
 
所谓轮战,就是由各大军区轮流负责一段时间的战争,这样既有利于对抗越南方面顽固的好战分子,也有利于我军“磨刀”。
 
越南方面仗着背后有苏联的默许,再加上刚从越南战争中打赢了美军,让他们一直觉得自己是世界“第三军事强国”。
 
在黎笋政府的主导下,越南开始了对外侵略的步伐。
 
老挝、缅甸等国都遭到了越南的侵略,而越南还“恩将仇报”地将手伸到了我国边境。
 
面对这种情况,从美国回来的邓公,大手一挥,直接宣布进行“对越自卫反击战”。
 
当时,26岁的张又侠已经担任解放军14军40师,连长一职,随军队驻守在云南。
 
邓公发出指示后,他很快就跟随军队,一起开赴前线准备作战。
 
对于他们其中很多人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进行真正实战。
 
战场上,分分钟都会爆发生死存亡的时刻,说没有丝毫的畏惧是不可能的。
 
但他们都明白,越南的“恩将仇报”,就像是“喂不熟的白眼狼”一样可恨,一定要给他们一个深刻的教训。
 
在其中,张又侠的表现尤为积极活跃。
 
为何感谢刘帅?
彼时,我军对越军驻地进行攻坚战,但久攻之下并没有取得好的进展。
 
在这个时刻,张又侠明白必须变阵。
 
越军阵地就驻扎在原始森林中,这样的地形,让张又侠想起了曾经在父亲那听到的一句话“有山就有梁”。
 
这句话是当年刘伯承元帅,告诉他的父亲张宗逊的。
 
作为解放军的“军神”,刘伯承的军事理论,张又侠自然拜读过,他想起刘帅曾写过的:山地丛林作战,应尽量避开山谷沟壑,尽可能采取山脊部位快速前进。
 
正是有着这样的理论支持,他向所在团的团长,申请绕道越军阵地后方,与正面部队对敌人进行前后夹击。
 
一开始,团长并不愿意接受临阵换阵,在张又侠的不断申辩下,再加上局势紧张,于是团长同意了让张又侠一试的决定。
 
张又侠带着一个营共计4个连的兵力穿越森林,直插敌军阵地后方。
 
虽然是第一次指挥4个连的兵力,但张又侠没有丝毫的怯场。
 
在他的指挥下,队伍顺利穿越密林,成功在敌人背后发动攻击。
 
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越军一个措手不及,最终丢掉了阵地。
 
此战,张又侠功不可没。
 
但在之后与刘伯承的儿子刘蒙会面时,他却将这次胜利的功劳归结给了刘伯承元帅,并说:
 
“我要感谢刘伯承元帅救了我的命!”
 
他的话让刘蒙纳闷不已,后来张又侠一通解释,才算是明白了过来。
 
……
 
在1979年的自卫战总共打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军就将阵线推到了越南河内等重镇面前。
 
面对这重大的战果,我军并没有试图扩大战果,而是在宣布取得胜利之后宣布撤军。
 
这也表明了我军“保卫边疆、安定边界,热爱和平”的战略目的。
 
但越南黎笋政府却“恼羞成怒”,甚至在全国范围内发动“动员令”,试图与我国进行“决战”。
 
解放军及时回撤到国内,又让越军扑了个空。
 
越军又开始在边境上进行各种骚扰,严重危害到了边界民众的安全和生活。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对越自卫反击战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两山轮战阶段。
 
这一阶段,各大军区的军队轮番上阵,中越双方也进入攻守不断转换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张又侠的表现更加耀眼,也为日后他的升迁打下坚实基础。
 
极致的步炮协战、“最痛快的一战”
张又侠再次参加老山收复战时,已经是解放军14军40师119团团长一职。
 
而他这一次的任务,就是将陷入越军手中的老山阵地夺回来。
 
在他的指挥下,119团与炮兵团结合,采用步炮协同作战的方式。
 
他先下令让炮兵轰炸敌人阵地,待到阵地上敌人的阵势,被轰炸得差不多时,再下令步兵攻坚。
 
这种作战方式在我军军史中时有发生,但自从1966年以后,就没有再出现过。
 
这一方面自然是因为:我军不需要再进行攻坚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历史原因。
 
旧一辈的革命家年事已高,前线的作战不可能一一由他们亲自制定。
 
在这场战争之前,我军又经历了漫长的“停战”阶段,新一代并没有太多的实战经验,这也是我军决定进行“轮战”的重要原因。
 
而张又侠在其中指挥进行的步炮协同作战,其深度、配合度,比起建国以前的攻坚战有过之而无不及。
 
正因如此,他所在的部队仅用了40分钟的时间,就成功将老山阵地打了下来。
 
打下了容易,如何顺利守住,也是个巨大的难题。
 
当时部队有限,张又侠也只有一个团的兵力负责守卫阵地,其他各部队也都有自己的任务在身,无法抽身协防。
 
这时候,张又侠的指挥就体现出了:他对步炮协同作战这一传统战略的熟悉。
 
刚刚夺下阵地,他就指挥部队进行防御工事的建设。
 
在他的指挥下,部队很快就完成对老山阵地的掌握与新防御体系的部署,其中尤其重要的就是炮阵的部署。
 
敌人的反扑速度很快。
 
越军发动6个团的兵力,企图重新夺回老山阵地时,张又侠正与炮兵团团长赵寇斌于指挥所内,一起站在一张简易的作战地图前。
 
敌人很快就突破了第一道防线到了二连阵地前,距离老山主阵地,也只有100米左右的距离。
 
如此近的距离进行炮阵轰炸的风险太大,但张又侠还是与赵寇斌商量:
 
“可以开炮了!敌人兵力太多,不用炮阵我们很难守下来!”
 
赵寇斌说:
 
“太近了!开炮的话容易误伤友军!”
 
张又侠见状,就跟赵寇斌说:
 
“你下令打,我让他们到第一道战壕隐蔽起来。你放心打!”
 
说完就下令让将士们都躲到战壕中,赵寇斌见状也不含糊,直接下令打。
 
一瞬间,数十上百枚炮弹清洗了敌人的阵形,直打得敌人抱头鼠窜。
 
张又侠见状,赶紧下令让阵地中的士兵适时发起反攻,将敌人打退。
 
经历了这一战,敌人的损失极为惨重,从正面夺回阵地已经变得无比艰难。
 
但越军对这种山地作战还是熟悉的,他们很快就找到一条隐蔽的路线,企图进行大反扑。
 
7月12日,张又侠得知敌人的重兵正往这里调整,知道敌人将有大动作。
 
但敌人的进攻路线,却有些捉摸不透,他赶紧让侦察兵出去侦察,结果并没有发现敌人的意图。
 
这时候最佳的选择,就是让炮兵团对可能的路线进行轰炸,但他们毕竟是坚守阵地,手中弹药有限。
 
再加上当时炮兵的弹药造价昂贵,不能盲目地打。
 
正在张又侠为难之际,上级通知他:“炮弹运上来了,放开手打!”
 
这个消息可谓是让他心头振奋,于是他将自己怀疑的路线告诉赵寇斌——让赵寇斌开炮!
 
炮兵团一开炮,果然就看到越军从被轰炸的地区跑了出来,这也证明了张又侠的判断再一次准确。
 
3天作战,张又侠用一个团的兵力与炮兵团结合,竟然抵挡了敌军6个团的反攻。
 
不仅如此,敌人还在3天时间内阵亡3000余人。
 
如此战果,也让张又侠在军中,得到组织和上级的重视。
 
这一战,称得上是张又侠军旅生涯中的“成名之战”。
 
很快,他就升任为40师的副师长、师长。
 
到了90年代,他的升迁速度更加迅速。
 
后来,在2011年的授衔仪式上,他顺利从中将晋升为上将军衔,成就与父亲张宗逊“父子上将”的美名。
 
在2018年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上,他正式被任命为军委副主席,成为解放军中最高层的几个人之一。
 
到了这样的职位,他对于1984年7月12日那天的战斗,依旧历历在目——甚至称之为“一生中最痛快的一天”。
 
这是为何呢?
 
军备改革、祖国的强军之路实,这要从近现代我国武器装备发展史说起。
从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待武器装备是呈现一种“崇洋媚外”的心理的。
 
这主要是因为晚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种种作为,让国人普遍认可国外的武器,再加上我国重工业的起步缓慢,武器装备在建国以前更是基本上靠“外来的”。
 
在许多记载中都会写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志愿军是带着“万国牌”的武器上战场的。
 
这个“万国牌”,说的就是在土地革命、抗战时期以及解放战争中从日军、国民党军的手中夺来的各色的装备。
 
而这个时期的西方和苏美国家,已经完成全军上下清一色的装备迭代。
 
好在,五十年代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军大力发展重工业,尤其注重对核武器的研发,最终让我军一下子就拥有了核武器制造能力。
 
一直到这个时期,我军对国产武器才有了属于自己的自信心。
 
但对一些基础武器,比如枪支弹药这种还是缺乏制造水准。
 
与苏联关系进入冷淡期时,我军的装备研发更是进入了“消化苏联技术”的时期,这也导致军队装备上,武器并不是如何充足。
 
到了80年代,经过十几年的研发,我军武器装备制造才逐渐追赶上世界的脚步。
 
张又侠在指挥作战中的炮弹,其实就是我军第一批自主研发、制造的炮弹。
 
正因如此,才允许张又侠“放开打!”
 
而最终的结果自然是,我国制造的武器质量出奇地好,也帮助张又侠完成这“最痛快的一天”。
 
时至今日,我国武器研发始终在进行中,从不停歇。
 
就像是毛主席在新中国刚刚建立时说的那样:“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
 
“我们不喜欢战争,但我们从不惧怕战争”——历史总是在不断给我们指示,也在时刻催促着我们奋发向前。
 
“落后就要挨打”更是不变的真理,只有始终“自强不息”,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完成历史的使命,完成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对这个美丽、强大的民族的殷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