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中堂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人生哲学 > 贪官污吏百态 > 正文

新华社发声!为众人抱薪者,竟如此下场

2025-08-16 09:27老中医正中堂

新华社发声!为众人抱薪者,竟如此下场

这两天,新华社发表了两篇重磅评论,一篇题为《舆情应对唯上不唯实是一种向上甩锅》。

明眼人都能看出新华社说得是谁,没错,说得就是那个“要等上级安排”的武汉大学。

在杨景媛事件发生后,面对汹涌的舆情,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先生的这句话,直接将这事再次推向高潮。

第二篇评论题为《莫把民情都当作舆情》,文章中说:

将网上合理诉求视作“麻烦”,把正常的问题反映放大为“风险”,动辄采取“捂盖子”“灭火”等方式来应对...这种“把民情都当作舆情”的认知错位值得警惕。

这篇评论说得是谁同样很好理解,一个是那个因为评论12个字被拘留5天的事,另一个则是家长因为质疑校服质量问题而被拘留7天,最终妻离子散的事。

在某些人眼中,这些质疑的人是刺头,不管有没有损害到自己的利益,只要别人敢质疑就是不行,就要付出代价。

如果质疑者影响到了自己的利益,那不好意思,报复和打压也将是极其沉重的。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质疑者常常被当成另类,甚至还要被泼脏水。比如木白在他之前的文章中就展示了某位当地网友的留言:

这个所谓的当地人,明里暗里都在说这个质疑者是脑子有问题,被抓了也是活该。

老实说,这个所谓的网友并不是蠢,而是明晃晃的坏。这个社会,乃至每个时代,都是因为有质疑者和敢于较真的人的存在,才会推动进步。

因为那些提出的质疑,最终获利的不仅仅是他们个人,更是每一个看似无关的人都会因为这些质疑而获益良多。

就比如那个质疑校服质量而被抓的家长,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事后确实证实校服存在一定问题。那些曾经不敢发声,甚至明朝暗讽那个家长的人们根本不会想到,因为这个家长的挺身而出,自己家的孩子也穿上了质量更为严苛的校服。

我们常说“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然而现实却很残酷,现实往往却是“为众人抱薪者,终冻毙于风雪”。

除了那个被抓的家长,到这里我又想起了谭秦东。

说到谭秦东,人们或许会下意识想到鸿茅药酒。

对我来说,药和酒都是好东西,在一些失意时刻,总能给人以慰藉。可是将这两者组合在一起时,却成了不伦不类的东西。

特别是多年前谭秦东的那场遭遇,让我打心底里反感它。虽然我没闻过它的气味,但我知道在它身上没有救死扶伤的美酿,也没有沁人心脾的沉香,更多的是来自金钱的恶臭。

于我而言,谭秦东不仅是质疑者,更是“敲钟人”。

虽说这是个不详的称号,几乎每一个和这个词沾边的人,下场都不怎么好,但这也是一种尊重,一种对真相、真理和不惧权势之人的尊重。

当年,仅仅因为一篇科普文章,他被跨省抓捕,无辜羁押近百天后,他重获自由。

好人没好报。

当他出来时,一切早已物是人非。

因为曾是舆情人物,他找工作四处碰壁。后来好不容易通过一家医院的面试,可在最后环节,院长看着他的简历,直接说这人不能要。

讽刺吗,当然讽刺!

为众人抱薪者,却四处碰壁,人人避而不及,最终冻毙于风雪。

这些年,他的生活一塌糊涂,全靠大学同学接济,帮他交社保和医保,帮他揽一些活来维持生活。

前两年,他突发急性肾衰竭及酮症酸中毒,高钾血症,重度贫血症状。最终,他被确诊为慢性肾病第四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肾衰竭阶段。

如果不出意外,他的生命已经开始了倒计时。

后来,他终于扛不住了,在文章中写道:

“我就是社会的一个笑话,活得憋屈。”“我真的相信了古话,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这就是现实。”

什么是黑的,什么是白的,什么是对的,什么又是错的,这一刻没人能回答,但似乎又有了答案。

有人说这些人命苦,其实这和命苦没有任何关系,很多苦难本不该出现,这是公权滥用的结果,更是是非颠倒的疮疤。

这些恶果与疮疤,不仅要谭秦东和那些质疑者来承受,我们每个人同样是受害者。

关汉卿在《窦娥冤》中说: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毒奶粉事件、血铅事件、地沟油事件、李医生事件...这些人,无非就是追求一个真相,无非就是讨一个公道。

好人、敢于发声、敢于追求真相的人,没有好报,不仅没有好报,反而还要被打击报复,被旁人质疑。

相反的,那些溜须拍马的,那些阴暗卑鄙的,那些势力之人,却混得风生水起。

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当我们都开始呐喊而不是沉默的等待恶人的“心慈手软”。

那么这个世界的正义终究会如同太阳一般,把那些恶都给灼烧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