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贫困生万字长文刷屏,扒光了谁的“遮羞布”?
清华贫困生万字长文刷屏,扒光了谁的“遮羞布”?
这两天,清华洞一篇贫困生的万字长文火了。
因为贫困,他坐最便宜的T35列车从安徽赶往北京。抢不到车票,就坐一个小马扎,看一宿书。
军训的时候舍不得喝西瓜汁和饮料 一天的伙食费控制在10块。
一份糖醋肉,最后要用米饭把盘子蘸干净……
很多人看到那些文字,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泪水有感动于他的坚强,有钦佩他的坦率。
但在我看来,最让人唏嘘的:是一个平凡的人,面对贫穷的三种选择。
直面贫穷是一种勇气
这篇长文为什么会火?
我想有一个很大的原因,便在于主人公的坦率。
贫穷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甚至很容易遭到他人的嘲讽。
也因此,在知乎上,一度有人觉得他在炒作。
而我之所以不这样认为,和高赞的想法一模一样:
在这样的一个匿名网站,他本可以将自己的经历美化,甚至故作一个很牛x的人设。
(毕竟,这可是清华呀)
但是,他却用大量细节,老老实实地交代了自己曾经是个穷人。
身为一个穷人,曾经他一顿饭只能花三四块,吃的是豆腐、白萝卜丝、豆芽菜。
穷么?
足够穷。
不单单如此,
当一个人处于贫穷的境地,他就不可避免地会陷入一些窘境。
就像一名寒门状元曾写道: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
为了省钱,全班第1次出去玩,他舍不得去,撒谎自己有事,结果成为一生的遗憾。
在领贫困生补助的时候,因为一些人员的阻拦,他没有办法开到证明。
只好手写了一封长信,写出了自己有多么多么穷。
对其他人来说,这本身对自尊,就是多么大的一种打击。
可他却在用一种平静的语气叙述,这也证明他足够坦率。
值得庆幸的是,
科室的老师了解到他的困难,给他开了绿灯。
此后每年教师节,他都要给这名老师发短信表达感谢。
也正是这个细节,更让我看到他对贫穷的态度。
其实,他本可以把这一切放在心里。
就像有很多人在走出贫穷后,选择了忽视这段经历。
人性的慕强心理,不愿承认自己的不足。其实我们都可以理解。
可他偏偏没有这么做,而选择正视自己的贫穷。
他的勇气令人钦佩。
沉浸贫穷,并不值得遮羞。
与这名清华学子,恰恰相反的。
是有太多人不仅没有因为贫穷而勇往直前,反而像一滩软泥,停滞在贫穷的暗墙。
我们都看过这样的新闻:
扶贫村里的低保户,把村干部送来下单的母鸡炖了吃。牛羊则拿去卖掉。
因为只要一直穷,明年村里依然有扶助。
深圳的三和劳动市场,多的是青壮年每天无所事事。
拿着微博的日结薪资,干一天玩三天。潦倒地躺在路边或者简陋的旅馆,浪费自己的人生.
一没有资源,二没有能力,终日游走在社会底层,重复父辈的命运。
在他们眼中,那么多人努力生活,到头来仍是个穷人。
改变人生的机会,又怎么可能会轮到他们呢。
真想问他们,堕落的感觉真的有那么舒服么?
恰恰相反!
贫穷,并不是一个人掩盖自己无能的遮羞布。
就像清华树洞下的那篇长帖,有许多留言都在
感叹自己是如何熬过贫穷的命运。
有人扛着装着棉被的化肥袋子去北京读大学,没有座位就在地上读了一宿的书。
他们用自己的本事熬过贫穷的苦。
虽然没有成为多么伟大的人,却也没有辜负生活。
而文中的主人公也是,
他通过考研、做家教,攒攒出自己研究生的学费。
尽管此时的他在清华园里面仍然属于贫困的学生。
可他却选择把那笔资助金留给更需要的人。
面对贫穷,个人有不同的选择。
有人视之为借口,有人却以之激励自己。
就如有人所说:
这世上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
可又有多少人知晓,
住高楼的人,是怎么一步步爬上去的;光万丈的人是蜕了几层皮,才脱掉一身锈?
为他人打伞,更是一种善良。
更令我感到钦佩的,是这名学子因为自己淋过雨,选择为他人打伞。
从研一开始,他每学期拿出3200元,资助4个孩子一学期的生活费。
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是他们最能共情的地方。
无独有偶的是,还有许许多多的人都在做着类似的事。
在云南大理,一名叫韩清的小伙,因为家境贫困,15岁辍学打工。之后在云南民族大学的餐厅卖起了豆浆。
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后,每卖出一杯2块钱的豆浆,他都要捐出两毛钱资助贫困的大学生。
从3月发起活动到当年12月,韩清捐出了15140.4元。
其中一万元资助了10名学生,剩下的5140.4元,捐给了一位重病的学生。
在山西太行山,一名叫毕腊英的卖猪农家女,30年捐助了上千名贫困生。
因为自己吃过没文化的亏,所以见不得别的孩子读不了书。
更让人唏嘘的是,因为不想孩子们有心理负担。她从不与这些自己捐助过的孩子见面。
可他们却在网站下留下自己的真挚话语,鼓励贫穷的孩子们好好读书。
可他却把自己积攒下来的1万元,捐给了山区的孩子读书。
这些普通人的善良离我们并不遥远。
就在我的身边,一个衣着朴素的姑娘靠着好心人的捐助读完了大学。
当她毕业准备把钱还给好心人时,好心人却叫她把这份善意继续传递下去。
此后的三年,她每年都会捐出5000块钱,资助1个山区的女生读书。
就像曾经的她一样。
这也是最让大家感动的地方:
其实穷这件事情真的很残忍。
有太多人一辈子都挣扎在饱温线上。为了吃饱饭,竭尽全力。
可是穷这件事情也非常让人感动。
因为有太多人因为自己受过穷,所以愿意去帮助别人不再受穷。
每个人的力量或许都有限,但是微光却能照亮微光。
这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善良。
就像送东阳马生序中最后一段话所说: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
(我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勉励同乡努力学习,这就是我的志意)
它是站在舞台上演讲《寒门贵子》的刘媛媛,是亲笔写下《感谢贫穷》的高考状元王心怡。
在信息繁杂的互联网上,它留给人们的感动可能只有五分钟。
但对于那些从贫穷走出,或者还在贫穷的阴影下生存的人来说,他们看到的是曾经和现在的自己。
那些往日瞬间像电影一样历历在目,最后化成一股热泪奔涌而下。
他们在寂静无声的黑暗中挣扎度日,最后靠着运气和努力终于扭转了自己的命运。
之所以这样做,从来不是为了感动那些命运的看客。
而是他们心中那股原生的力量——绝不屈服,我不信命!
尽管他们这么努力,最后得来的可能也是和他人一样平凡人的人生。
虽然辛苦,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希望:
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这样滚烫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