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中堂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中医特色 > 中医学术争鸣 >  > 正文

浅论中医的目前局面

2017-05-23 12:16admin正中堂
浅论中医的目前局面
     “中医最大的危机是后继无人。也许不出50年,中医不需要被别人取消,就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这是一位老中医的感慨。此语或许有些危言耸听,而是点中了现在中医面临的尴尬局面和中医人才培养的紧要。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西医从业人数约550万人,而中医只有40万人左右,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20%。目前,我国主要是一批50岁以上的中医苦撑危局,有志于中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中医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 
  中医高等院校是中医人才的摇篮。然而,即便是在这里,中医教育也面临着西医化的命运。学生1/4时间学西医,1/4时间学外语,1/4时间学中医,1/4时间在西医医院临床实习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一些中医经典课程不断被删减,甚至沦为选修课,而西医理论却日渐强化。很多学生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很高,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却很差,有的读不懂《黄帝内经》、《伤寒论》,有的甚至连基本的药性赋、汤头歌诀也不会背诵。更可怕的是,受教育层次越高,离中医特色越远。很多中医研究生不在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上下功夫,而是按照西医的模式,研究细胞和分子,做大量的动物实验。说是“中、西医并重”,实际上是“重西轻中”。结果,很多学生毕业后既不懂“望、闻、问、切”,也不会开方配药,名为中医,实为西医。一些专家尖锐地指出:“现代中医教育把学生变成了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的半成品,培养了一批中医的掘墓人。”话虽偏激,却不无道理。很多问题有些历史原因。战争年代,西医医疗技术是需要弘扬的,因为需要,更因为治疗的疾病本身需要直接、简单、有效。很平年代,需要中西医的结合;但是一些运动,如破四旧,大跃进,打倒牛鬼蛇神的文化革命,对于中医发展的冲击和地位的变迁都有影响;尤其文化大革命,臭老九、社会主义的毒草等等,许多今天看来的可笑字眼都曾给中医这个世界医学史上的奇葩,浓浓的抹着悲哀的一笔。是想,那时大多数的医学院、研究机构的临床和理论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老学究都被打倒了,批斗死了,好点的熬下来也就面临退休了。那个断层何曾有人填充过,如何填充?也就是说,中医的衰退在1978年到1980年就开始了。估计从那开始,只会理论的中医就开始培养,临床上的劣势就在后来慢慢凸显出来,一直到现在培养出来的几不象的中医生。
  以师带徒、师徒传承的师承教育,是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数千年来,这种模式造就了很多医术精湛的名家。口传心授、因材施教,成为中医教育的一大特色。然而,到了今天,很多师承制培养的中医术虽然水平很高,但由于对疾病辨证认识、治疗手段与教科书普及上的不同,西医知识有严重匮乏不足,过不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关,无法取得合法资质,只能算是“江湖郎中”,靠偷偷行医维生。他们沿袭家族传承模式,一些“绝招”往往不愿公开,很多具有重要价值的验方因此失传。     
    中医人才青黄不接,还与中医院不景气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医院生存艰难。由于中医药收费低廉,体现不了中医的技术含量,大量中医院不得不弃“中”姓“西”,诊断治疗几乎与西医院没有差异。例如,对于闭合性骨折病人,运用中医正骨手法,不仅痛苦小、疗效好,而且价格便宜。但是,很多中医院为了多赚钱,已经放弃了传统的正骨手法,改用创伤大、费用高的西医手术治疗。而针灸、按摩等传统中医项目,其收费更是低廉,甚至连成本也无法弥补。在这样的体制下,很多中医辛苦一生,却家徒四壁;而西医不仅社会地位高,且收入可观。面对如此反差,年轻一代自然不愿坚守中医了。因此,用西医的模式管理中医,本身就有些驴唇不对马嘴,文不对题,而且这种管理体制自建国以来一直延续到现在,弊端直切身之要害,为什么没有人提出来呢? 自古中国的传统就是内行领导内行,外行辅助内行;现在的局面是外行领导内行,局面基本上是一种冷幽默:挂着主任医师资格的牌子给女人治疗前列腺,本来就是胡扯谈,反而认真的治疗起来,倒像是言之凿凿有物,道理如信手拈花指,词汇如滔滔长江之水,旁征博引不紧不慢风度翩翩的娓娓道来。更有甚者,有国人直接叫嚣直接废除中医。对于此类人,本可以以极低级的语言予以回击,后想,不能上了他的圈套,让国人和他一样缺乏智者的睿智和做一个炎黄子孙的尊严(或者误会他的好意,他的言论让人可以重新关注中医)。也不知立论人是不是有基本的传统文化功底?中华文明能够屹立世界文明之林,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博大和精深。中医绝对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很精华的一部分。把这部分去除了,中华文明何其文明?把这部分去除了,那么千百年后,我们有何颜面面对先贤和我们的后人?愤懑于胸,添当愤青,就不一一列表。
  在中国医学体系中,中医和西医如同鸟之两翼,缺一不可。相对于西医而言,中医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有人断言:如果中医不能薪火相传,随着老一代中医纷纷故去,中国将只能成为教科书上的“中医故乡”,甚至连中医人才也要从日本、韩国引进。倘真如此,我们将愧对祖先。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古代的扁鹊华佗早已远逝,下一代的扁鹊华佗又在哪里?思古观今,谁又能不为中医的命运忧心忡忡呢。
    影响中医发展和传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药材。中药材是极具地域特色、特点的。如果是药材的品质和质量本身发生了改变,那么再好的医生开具的药方,也不会有好的疗效。诚然,正如一些有识的资深中医生认为的:中医有一天会死在中药上。真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矣。
    暂且浅以此论,对于中医、中药面临的局面堪忧,有偏颇之处,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