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

2018-03-10脑部病例 编辑:admin

    范xx,男,46岁,山东济南市,2012 年 12月27日初诊。诉:顽固性失眠、多梦半年余。因半年前做生意血本尽亏,此后睡眠时好时坏,严重时连续1 周每天只睡不到 1小时,很是痛苦,平素性格暴躁、经常情绪紧张,有恐怖感,经常担心自己会得大病。曾多方求医诊治效果不佳,后经某中医治疗口干舌燥减,失眠依旧。现:心慌气短,口干舌燥,出汗多,饮食可,4月份出现耳鸣至今。舌淡胖、边齿痕明显、中间裂痕。处方:夜交藤预知子汤合引火汤加减。夜交藤30g预知子15g合欢花10g丹参30g梔子6g连翘6g熟地 30g巴戟天10g五味子5g茯苓20g白术15g当归 15g白芍15g生麦芽30g元胡20g。8 剂,水煎服,日1 剂。1月4日二诊:药后效佳,顽固性失眠愈(睡觉几乎和从前一样了),夜间盗汗基本消失。现仍稍微有汗津津的感觉,心慌气短,舌边齿痕消,余可。处方:夜交藤预知子汤、引火汤、桑麦汤合方加减。夜交藤30g预知子15g合欢花10g,丹参30g梔子6g连翘6g熟地30g巴戟天10g五昧子5g前胡10g射干10g桑叶40g山萸肉20g生麦芽30g元胡20g。7剂巩固。按:夜交藤预知子汤为赵振兴老中医所创之方。引火汤乃傅青主所创验方,方中熟地大滋肾水、养阴润燥,心肺肝肾阴虚熟地为首选,但脾胃阴 虚不宜用熟地,服之则有致呃逆、腹胀等反应;  巴戟天双调肾中阴 阳,  与熟地相配可引火 归元;茯苓渗利,可使虚热从小便出;五味 子 收敛浮越之气;麦冬养阴,可潜藏亢奋之心阳。二方合用可引火 归 元,调节睡眠。方中加大剂量元胡有安神之效;大剂量桑叶、山萸肉、生麦芽可养阴敛汗,减少汗出;前胡配射干可治疗耳鸣。
    周xx,男性,48岁,1982年 9月 11日初诊。因解决单位干部纠纷被恐吓.以致终日神疲头昏、心悸整夜不寐已2个月余,曾经心电圈检查未发现异常。目前纳少,困倦.乏力、两便尚可。检查:精神不振、面色无华,舌淡红、苔薄,脉稍数(83次/min)无力。治以桂枝10g甘草10g龙骨40g牡蛎 40g茯神 10g枣仁10g。嘱进3剂。次诊:药后症状改善,心悸已少,每夜可睡 4h以上,由于夜能入眠,故精神较振,纳亦较有味。舌正红.苔薄,脉和缓(77次/min),药 已对证,再进前方 5剂 三诊 .药后症已消失,仍按上方取药 5剂收功 。
    杨xx,男,60岁,职员。1974年5月9日初诊。失眠近20年,有时腰周围、前胸和后背有热感,躺下热尤甚,热处有灼痛感。头晕,走路有晃振感,眼涩羞明,大便多软,有时溏泄,小便清长。肺、肝、血液、大小便、心电图等检查均正常。处方:熟地、淮山药、茯苓各15g枸杞、泽泻、丹皮各9g附子6g肉桂3g(另冲)。连服10余剂,失眠显著好转,并发症状解除。继以六味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巩固疗效。1年半后随访,睡眠良好,精神愉快。(辽宁中医杂志1980;<10>:23) 按语:本例属阴虚阳浮,心肾不交。肾在下而主水,心在上而主火;水欲上济于心,火欲下交于肾,阴阳协调,水火既济,始能相安无事。肾阴虚,心失所养,故失眠、多梦、心烦性急;虚阳上浮,故见头晕、发热;命门火衰,不能温煦中土,故大便多软甚或溏泄。方中肉桂、附子引浮阳下行于肾中;泽泻、丹皮、茯苓泻其邪火;熟地、枸杞、淮山药补肾阴而收敛精气,使肾火不再上炎则诸症自除。
    王xx,55岁.干部。初诊述:人睡难,晨起精神萎靡,全身无力.不愿起床。上午工作犯困.提不起精神,感觉最好再睡一觉,但真正一躺下,又睡不着了。下午还好。大便时稀。食无味。时感腰酸背痛。诊:面黄暗.眼无神,脉细弱.舌质淡,苔薄白。证:气血虚.阳虚、阴不足。治:调阴阳,补气血。方:四君子汤、四物汤加减. 党参15g苍术25g获苓25g当归25g白芍20g熟地40g肉从蓉30g灵芝15g.5剂.日1剂,水煎3次分服。复诊述:服药后症状都已改善或消失.感觉精神很好。诊:面黄.微润.微笑和气。眼有神。方:上方再服5剂,证愈。
    耿××,男,成。失眠一年多,经常彻夜不眠,虽用中、西药物、针灸等无效。视之,前方多为安神镇静之方。证见胸胁烦满,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脉弦小数。云:肝郁化火,心肝血虚所致也,前虽曾佐用养血,然疏肝解郁不足耳。故以丹栀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各30g甘草15g丹皮、栀子各10g)加丹参治之。3剂始能入睡,10剂睡眠正常。
     陈xx,男,44岁,2006年一。月25日初诊。近来受凉后剑突下疼痛,脸色暗黄。有慢性姜缩性胃炎病史。常有暖气,欲呕.食欲不佳.食后胃院不舒,大便如水样.不易入睡,疲乏。平日较为在意他人想法及评论,迫求完美,情绪不稳定,近日有不顺心之事,舌暗淡有齿痕、苔薄.脉弦。黄师处以八味解郁汤: 柴胡l0g白芍10g积壳12g生甘草3g姜半夏12g获令12g厚朴12g苏梗12g干姜6g红枣20g。并嘱咐患者:虽形体偏弱,但无大病只是比较敏感,所以不能受惊吓,有心事要尽早解决;多进行愉悦性的锻炼,秋天多晒太阳.1周后患者诸症均好转。
     陈xx,男,45岁,长沙市某厂纪检书记。患失眠症多年,有时甚至通宵不寐,长期靠服“安定”入睡,久之疗效递减。患者常心烦易怒,善叹息。观舌尖稍红,苔黄少津,脉小弦。据证分析,患者因从事纪检工作,劳心过度,肝火上扰心神。治以清肝宁心。药用:钩藤15g(后下) 丹参15g酸枣仁10g茯神12g石决15g 龙齿12g 稀莶草10g 白芍12g甘草6g,水煎2次,上午服1次,晚上临睡前半小时服1次,服7剂后睡眠转佳,复诊2次,失眠症告愈。方中钩藤平肝去风;丹参养血活血;酸枣仁、茯神养心安神;龙齿、石决镇惊、潜阳宁神;白芍养血柔肝;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平肝祛风、养血宁神之功。笔者用本方加减,治疗不寐症屡效。
     刘xx,男,65岁,2013年3月18日诊,诉失眠1年,加重2天。两天来完全不能入睡,伴有自汗,腹泻,5-8次/日,褐色粘痰,咳痰不畅。既往有高血压病。查:血压115/80mmHg。苔白腻,舌面有白涎,舌质暗,脉细,左寸弱。辨证:气陷血瘀。治法:升陷祛瘀。处方:生芪30g柴胡10g升麻10g桔梗10g山萸肉20g知母20g三棱15g莪术25g法半夏60g夏枯草30g炙桑白15g陈皮15g枳实15g内金15g茯苓30g杏仁10g炙草10g,14付,水煎服,每日1付,每日两次。药后当天可安睡6小时,咳痰减少,随访半年失眠未再复发。【按】此为应用升陷祛瘀汤来调节气机升降治疗失眠的典型案例之一。患者长期失眠,加重两日,史老临证善抓主证,根据血压偏低、腹泻、自汗、左寸脉弱,判断为气虚下陷为之病机,给与升陷祛瘀汤加味,效如桴鼓,且效果持久。咳嗽上气、咳痰不畅,为痰瘀阻肺,妨碍了气机升降,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能制下又生腹泻,故给与半夏、夏枯草、陈皮、茯苓祛痰,杏仁、桑白皮宣肺理气,枳实一味降气药,全方有升有降,使气机得以运转。《内经》六微旨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史老师临证最重视调节气机升降,遇失眠病例并不急于用重镇安神的对症治疗方法,而是审证施治,才能使效果持久,病情不易反复。
     刘××,男,成。失眠健忘十几年,经常彻夜不眠,而用中、西药无效。近来诸证更加严重,除昼夜入睡片刻外,并见腰酸背困,疲乏无力,畏寒肢冷,苔薄白,脉沉细弱。证脉合参,诊为脑髓虚衰,任督不足。为拟参茸卫生丸、鹿茸精等一月恢复正常。
     刘xx,男,43岁,1977年2月26日初诊。患者于廿余日前患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数日,后汗出热退。伴有头痛,口苦,心烦,小便黄赤,尤以心烦不寐日渐严重。近一周来,彻夜不眠,神志恍惚,坐卧不安,曾用中、西药安神镇静,其效甚微。观其神态,不是辗转不安,就是沉默寡言。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投以百合地黄汤、滑石代赭汤加减。百合20g生地15g滑石12g知母10g麦冬12g茯神12g枣仁18g甘草3g,7剂。1周后,每晚可睡3、4小时,心烦不安减轻,继守前方5剂,小便已清,脉细,舌稍红,每晚睡眠可达4、5小时。前方去知母、滑石、麦冬,加扁豆、陈皮理脾健胃,10剂。前后经1个月调治,诸症悉平。 按语:所见之证,乃心肺阴虚火旺,神魄不得内藏所致,故以百合地黄、滑石代赭之剂,以养心润肺,安神定魄,待心肺润养,神魄得以敛藏,则不寐、恍惚自愈。
     解xx, 男, 5 3岁, 2 0 0 2年 1 2月7日初诊。失 眠 1年余, 之前曾高热月余, 体温复常后出现睡眠不安、 多梦, 渐成彻夜不眠, 五心烦热, 以致于春秋季节夜睡时不欲覆被, 面色潮红、 易汗、 时有头痛 , 急躁易怒, 且形体消瘦, 口干喜饮。舌红绛苔少, 脉弦细数时有结代。辨证属热伤营阴, 肝血亏虚,虚阳上扰,心神不安。治宜养阴透热,养血安神。方选酸枣仁汤合青蒿鳖甲汤。药用:炒枣仁( 捣) 6Og丹参15g知母15g生地15g生鳖甲( 捣先煎)15g茯神12g生甘草12g青蒿10g ( 后下)夜交藤3Og。每日1剂, 水煎服。连服7剂, 夜能安睡, 诸症均减。继按上方调治月余, 随访睡眠正常。按:患者高热病久,热邪内陷营分,阴虚邪伏。夜属阴,深伏于阴分之邪自旺于阴时, 故入夜躁热不欲覆被; 邪热熏蒸, 故面色潮红,时有汗出,营行脉中, 内通于心,心神被扰,故夜不能寐;肝为藏血之脏,阴血不足,首先及肝,肝血耗伤,阳气升动太过, 则性情急躁而怒且有头痛; 舌红绛少苔, 脉象弦细数,均为阴虚有热之象。治疗用酸枣仁汤合青蒿鳖甲汤养阴透热,养血安神,重用炒枣仁6Og意在味酸性收。酸枣仁汤中去辛温升散之川芎,易为微寒入心之丹参,清营热,除烦满,为热病伤营,心烦不寐之首选, 再加入性味甘平, 入心经之夜交藤养血安神,诸药合方,使邪气尽、营热清、阴血足、神自安. 
    阎××,男,成。失眠3年多,每夜仅能人睡一个多小时,前用鲁米那、速可眠、冬眠灵,安宁、安定、奋乃静无效,后又配用补心丹、安神补心丸、柏子养心丹和安神镇静之剂仍无效。有时因连续几天不能入睡而加大药量,但药后不但不能入睡,反而出现浮肿、恶心呕吐,或两眼困重的不能睁眼,亦难入睡。近日来,因连续服用大剂量的镇静药,而浮肿神疲,纳呆口苦加重。审视其证,除以上诸证外,并见胸胁苦满或胸胁腰背窜痛,舌苔薄黄,脉沉弦稍数。综合脉证,诊为肝郁血虚,郁而化火。治以养血疏肝泻火。逍遥散加减:柴胡6g当归9g白芍9g白术9g茯苓9g丹皮9g栀子9g生姜9g甘草6g薄荷4g丹参15g。服药2剂,睡眠增至4小时;8剂后,睡眠增至5小时。
    赵xx,男,26岁。2010年9月10日首诊。失眠,多梦,胃脘不适,双目酸痛。舌淡苔少,脉细缓。辨证:胃腑失和,心神受扰。治则:理胃降逆,养心安神。处方:生晒参12g生北芪12g丹参10g茯神15g炒枣仁15g生龙齿15g夜交藤15g砂仁4g乌贼骨10g毕澄茄4g生甘草5g。14剂,水煎内服,每日1剂。2010年10月8日2诊。失眠,多梦,服前方后已改善。双目酸痛,舌淡苔少,脉弦细。处方:生晒参12g生北芪10g丹参10g茯神15g炒枣仁15g生龙齿15g夜交藤15g制首乌15g明天麻10g砂仁4g乌贼骨10g车前仁10g毕澄茄4g。14剂,水煎内服,每日1剂。按语:《素问•逆调论》“胃不和则卧不安”乃胃气上逆,心神受扰。孙师则认为,此仅为其一。结合其舌脉,心肝阴血亏虚阳旺之象尚明显,故治疗上二者兼顾,扶正和祛邪并举。2 诊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养血平肝明目的治疗药物。
    赵××,男,成。失眠3个多月,近一月来日渐加重,有时虽应用大剂西药及中药安神药亦无效果。审视其证,除失眠外,经常感到心烦急躁,有时刚刚入睡,即突然一阵热气上冲汗出而醒;有时刚刚入睡,即突然大叫一声而清醒;有时胸胁苦满,腹部悸动,舌苔白,脉弦细。综其脉证,诊为肝郁气结,痰湿不化,上热下寒。为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处方:柴胡10g半夏10g黄芩10g党参10g桂枝10g茯苓12g龙骨12g牡蛎12g甘草6g大枣4个,干姜1.5g。服药2剂后,诸证好转,继续服药30剂,睡眠正常。
    贺××,男,40岁。严重失眠半年多,开始时,应用安宁、水合氯醛可安然入睡数个小时,但半个月后即无明显效果,以后又改用鲁米那、导眠能、速可眠、安定、苯海拉明、氯丙嗪、奋乃静等,每次用药均是见效半个多月,不得已,又加服一剂中药。开始一周尚称有效,但应用一个多月后,非但睡眠没有增加,而且失眠更加严重,尤其是近2个多月来,睡眠更差,刚吃饭后尚有睡意,但一躺下即再无睡意。并见胃脘痞满,五心烦热,口苦口粘,舌苔白而稍腻,脉滑。综其脉证,诊为痰热阻滞,食积不化。为拟化痰消积和胃。温胆汤加减,处方:竹茹12g枳壳12g神曲12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甘草6g。服药4剂后,睡眠增至5小时左右,食欲、胃脘痞满等亦好转,继服10剂后,睡眠恢复正常。
    李xx,男,59岁,2003年2月25日初诊。 因家事不顺,渐成失眠旧趋严重,至今已7年。每晚必服氯丙嗓3片或三哇仑1片,方能睡眠2-3h,伴多梦易惊,胸胁胀满,急躁易怒,善叹息。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证属血虚肝郁,郁久化火,郁火内扰。治宜养血舒肝,解郁清火。方选丹桅逍遥散化裁.药用: 丹皮6g炒桅子、柴胡、生白术、获苓、生甘草、合欢皮、绒仙花(合欢花、后入)各10g当归15g生白芍、浮小麦各30g炒枣仁(捣)90g玫瑰花(后入))6g。每日1剂,水煎,晚上服头煎,次晨服二煎,同时停服西药.2剂药后,已有睡意,晚上可睡约3h。再以上方炒枣仁加至120g,继服2剂,夜眠可至4-5 h,继服3剂睡眠正常。
    李xx,向患肺结核,为阴虚火旺之体质。曾患失眠,中西药久治不愈,越来越重,乃住于某医院,用尽各种药物与方法未效。我到医院探病,顺为四诊,人瘦削甚,面白潮红,唇色鲜红,每夜只能睡眠1~2小时,心烦不安。两手心热,舌瘦嫩,质红少苔,脉细数无力,尺寸俱弱,此阴损及阳,气阴两虚,阴阳失调,阳气浮越,夜不交于阴所致,治宜益气养阴。方用六味地黄汤加(熟地15克,山茱萸肉12克,山药12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高丽参9克(另炖兑服)。隔 2 天再探视,问知某老师认为已经失眠,岂可服高丽参?但病仍未愈,我建议仍用前方,试服1剂,睡眠时间延长,3剂基本治愈。失眠已致元气大虚,不用人参以大补元气,虽有六味汤之补肾阴,阴阳仍不能和调。
    李××,男,49岁。4个多月来失眠,先用西药治疗两月无效,继用中药安神镇静丸、汤剂治疗仍无效。审视其证,除每夜仅能入睡2个小时左右外,并见疲乏无力,胃脘痞满,腹胀不适,矢气后稍缓,纳呆食减,舌苔薄白,脉濡缓。综合脉证,诊为脾湿不化,轮轴失转,心肾失交。拟用理气除湿,茵陈五苓散加减。处方:茵陈24g桂枝10g泽泻10g白术10g猪苓10g茯苓10g乌药10g陈皮12g香附6g木香6g。服药4剂,睡眠正常。
    朱××,男,48岁。数年来失眠,每夜仅能人睡2小时左右,常常夜间12时左右即不能再入睡,开始时,应用少量安宁即可入睡七八个小时,以后虽用多种安眠药也仅能入睡两三小时,不得已,加用中药柏子养心丹、天王补心丹,开始时还算有效,但以后再无效果。特别是近一年多来,昼夜均难入睡,即使强迫入睡,也仅能从10时睡到12时左右,以后再不能入睡。审视其证,除失眠外,并见胃脘满闷,腹部时见悸动逆气上冲,头晕头重,大便稀溏,舌苔白,脉弦大紧。综合脉证,诊为脾胃虚寒,湿郁不化,轮轴失转,心肾不交,为拟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加减。处方:附子10g肉桂10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干姜10g泽泻10g猪苓10g甘草10g。服药4剂,胃脘痞满好转,睡眠增加,继服药10剂,胃脘痞满大减,睡眠每夜约7小时。
     宋××,男,成。七八年来失眠,每夜仅能入睡2个小时左右,记忆力和对事物的分析能力日渐衰减,头晕而木,腰背困痛,怯冷,开始时应用安眠药尚能入睡2个小时左右,继而则无明显效果,加用中药镇静安神丸剂、汤剂后,曾经有一阶段明显好转,但不久即无明显效果。审视其证,除以上诸证外,舌苔薄白,脉虚而无力。综合脉证,诊为脑髓空虚,气阴俱衰。为拟填精补髓,益气养阴。龟鹿二仙胶加减:龟甲60g鹿茸4g人参10g枸杞10g首乌10g。水煎龟甲、枸杞、何首乌;鹿茸、人参研末服。一个月后,头晕、精神均好转,睡眠恢复正常。
     蒋××,男,成。严重失眠4个月,每夜约睡2个小时,虽用安眠药,中药养心安神药无效。审其证除失眠外,并见夜间烦热甚烈,心烦,尿黄赤,舌苔黄质红,脉细数。治以滋阴平肝泻火。大补阴丸加减:龟甲30g知母10g黄柏10g生地15g。药进2剂,睡眠增加,继进6剂睡眠正常。
     张××,男,成。失眠十几年,遍用中、西药不效,察其胸满胁痛,脉沉细涩,为拟血府逐瘀汤4剂效,10剂恢复正常。
     张××.男,40岁。失眠数年,经常整夜不能入睡,开始时应用西药安眠药尚能人睡三四个小时,以后逐渐无效,后又配合中药养心安神治疗,开始亦稍有效,但近3年来,虽反复应用以上药物,但始终不能入睡。审视其证,除失眠外,并见胸满心烦,心悸,乃予丹栀逍遥散2剂,服药后仍然微效不见。再审其证,虽云胸满,但以心前区闷痛为主,脉沉弦细而涩。证脉合参,诊为气滞血瘀之证。拟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当归10g生地10g桃仁10g红花10g甘草6g枳壳10g赤芍10g柴胡10g川芎10g桔梗10g牛膝15g丹参15g。服药2剂,睡眠增加,继续服药8剂,每夜睡眠增至8小时左右,其他症状亦明显好转。
     张××,男,45岁。摔伤后一个多月来昼夜不能入睡,有时仅能人睡半小时,头晕头胀,头痛,站立不稳,虽用多种镇静药亦无明显效果。审其脉虚大弦滑,舌苔薄白,心烦易怒,纳呆口干,胃脘痞满。诊为气阴两虚,拟补阴益气煎加减。处方:黄芪15g党参10g白术10g陈皮10g当归10g升麻10g柴胡10g甘草6g熟地15g山药10g山萸肉10g茯苓10g泽泻10g丹皮10g。药进2剂,食欲、精神好转,6剂后睡眠增加,14剂后,睡眠恢复正常。
     季××, 男, 56 岁, 报社编辑。于2001 年9月17 日就诊。患者因工作所需, 多在夜间3 时方能休息, 长期晚间伏案工作, 近15 年来入睡尚可,但夜梦纷纭, 易醒, 曾用安定及中药治疗无效。工作时精力稍欠佳。既往体健。胃纳可, 大小便正常。舌红苔薄脉缓。属心肾不交, 予益肾安神。方药: 肉桂、制附片、丹皮、泽泻、茯神、菖蒲、远志、栀子、淡豆豉、琥珀各30g山萸肉150g生地、淮山药各120g。1 剂, 研末, 每天早晨空腹服10g。患者服药1 周后感做梦明显减少。又继续服药2 周, 因到外地出差繁忙又停服药物, 但睡眠状况良好, 很少出现夜梦纷纭现象。1 年后随访情况稳定。因其所在报社为一个在全球有影响力的媒体, 患者同事中因工作、生活节奏所致夜梦纷纭者很多, 患者不少同事服用本药效果颇佳。
     田xx,男,43岁。1999年3月来诊,发病l0余日,每夜间失眠,心下痞满,逆气上冲,不能饮食。经用西药镇静安眠,中药健胃养心等治疗无效。诊脉两关弦劲有力,舌淡苔薄。其发病特点,白天心胸不舒,烦满呕逆,每到夜间1时以后,突然心下气逆上冲,翻搅难忍,以致不能安睡,必须起立活动,至翌晨4时左右,逐渐缓和,日日如此。追溯5年前患此病,未能确诊,3—4个月后自然平复。此次发作,较上次尤重。思良久,两关脉盛,乃肝胃之病;动则病缓,狞则病甚,乃气血流通行滞有异之故;夜l—3点乃子丑之时,阴极阳生;子丑又为肝胆主气之肘。从脉象症状时间合斟,病属肝胆,投以镇肝疏胆之剂,处方温胆汤合旋复代赭石汤,重加赭石、白芍以平镇敛降,少加附子以促经气流通。服l剂后,夜间发病稍能忍耐,又服3剂,能一夜安睡,心下冲逆之疾,完全缓解
     云xx,男,61岁,本院职工。1991年6月10日初诊:练功走火神志恍惚20日。患者原有肾盂肾炎,近两月来学练XXX气功,20余日前,在练功时不意走火人魔,神不守舍,经气功师协助纠偏,效果不佳,且渐次增重,前来求诊。现症:头昏沉,语言无序,恍惚健忘,全身肌肉瞤动,时感紧张、恐惧,多汗,入睡困难,睡后易醒,纳食不香,双目昏花,小腹微胀,口干、粘,身困乏力,神情呆滞,目光直视。舌质红苔厚腻,脉弦细稍数。证属练功有偏,致心胆虚怯。加之原本肾阴亏虚,治宜温胆宁神,佐以滋肾。处方:橘红9g姜半夏10g茯苓15g竹茹9g炒枳实10g生地12g山萸肉9g山药12g泽泻12g丹皮10g扁蓄30g半枝莲25 g炒枣仁15g杜仲12g,7剂,水煎服。复诊(6月17日):服上药后,头脑轻松,睡眠改善,恐惧感减轻,语言对答基本切题,有时仍语多失序,肌肉瞤动减轻,上方加菖蒲9g麦冬12g,7剂,水煎服。药尽病除,前往外地旅游逍遣。7月底随访,前证未再作。 是案所载,因气走岔道,散而不收,损及心胆正气,导致头昏沉,语言无序,神志恍惚,恐惧、易惊等心胆虚怯、神不守舍之象,同时患者神情呆滞,目光不灵,身困乏力,显系心胆气散,痰蒙清窍所为,故尔拟定温胆宁神兼滋肾阴之法,方以温胆汤温胆化痰,理气归经,入生地、枣仁,养血宁心安神,又因患者素有肾盂肾炎,肾阴亏耗,是以余药以兼顾。药进7剂,病减神清,再加菖蒲,化痰开窍,增麦冬,养心阴,益心气,宁心神,使脏腑气机复返之于平,病遂告愈。
     黄××,男,32岁.初诊:1992.4.11。节气:清明后。主诉:神呆寡言,日夜不寐三月许。病史:患者1年前在捕鱼船上加固围杆,不慎从3米余高处跌下,当时昏厥颇久,急送附近医院抢救,醒后眩晕明显,呕吐恶心频频,诊断为脑震荡。住院治疗三周许。出院后经常头晕胀痛时瘥时剧,甚伴恶心欲吐,平时时感胸背隐痛,神疲纳少,夜寐欠安。近三月来渐起日夜不寐,双目呆滞,默默然无言。时而面壁呆坐,时而哭笑无常。当地精防院诊断为:脑震荡后遗症----精神分裂症。经西药治疗依然神志有异,又迭进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之中药60余剂亦未见明显好转。刻诊:神情呆滞,哭笑不能自制,询之则畏畏然不言,再问之则退欲归家,大便欠畅。望、闻、切诊:面色不华,精神呆滞,倦怠,时作哈欠。表情淡漠,目光呆滞。苔薄而少,质淡不胖,边有瘀斑,脉细软无力。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脑电图正常。辨证分析:脑为奇恒之府,藏而不泻,又有“元神之府”统督全身。今脑部受震,败血内生,归肝碍胃,故重则昏厥,轻则眩晕泛恶。虽诊断明确住院治疗,然终未使宿瘀尽除,痰瘀中阻,气血失和,清窍失养日久,渐汲肾气精血,遂见上症。面恍舌淡,边有瘀斑,脉细软无力。诸症皆为邪实内阻,肾精亏损之象。诊断:中医:①脑气震荡②痴呆(痰瘀内阻,肾精亏损);西医:脑外伤后综合症.治则:法当攻补兼施,然刻下本虚甚于标急,故先宜填补肾精为主,继以理气化瘀通络,终取补肾健脾。方药:六味地黄汤合龟鹿二仙膏化裁。生地12g 熟地12g 山萸肉10g 山药10g 茯苓10g 丹皮6g 泽泻6g 炙龟版12g 鹿角片10g 制附子12g 明天麻10g 紫丹参10g 制大黄4g 7帖.医嘱:暂慎甘肥厚味,动员做适当散步、运动。二诊:1992年4月17日。大便已畅,默然呆坐现象已减,入夜能寐2-4小时。苔薄,质淡,边有瘀斑,脉细软。守法补肾填精。生地12g 熟地12g 山萸肉10g 山药10g 丹皮10g 泽泻6g 茯苓6g 鹿角片10g 炙龟版12g 制附子10g 制黄精10g 川芎3g 炒枣仁5g 7帖.三诊:1992年4月24日。眩晕胀痛十去其七,夜寐已能安睡5~7小时,哭笑无常二周来仅作一次,面壁静坐再减。两目稍见神色。苔薄而润,质淡红,边有瘀斑,脉细涩。肾精已有所补,当去实邪以通络。宜血府逐瘀汤出入。柴胡6g白芍12g枳壳10g桃仁6g红花3g当归6g生地12g熟地12g桔梗2g川芎20g川牛膝、怀牛膝10g(各) 炙黄芪10g 鹿角片10g 地龙4.5g 10剂.四诊:1992年5月4日。神志已如常人,患者能自诉病史,眩晕偶见,精神爽清,夜寐安泰,腰酸耳鸣、胸背隐痛均除,唯感目花。观其两目活泼,神情自如,对答切题。苔薄润,质淡红,边之瘀斑稍淡,脉细略弦。病入坦途,谅无大碍,再拟调养,以善其后。右归丸、补中益气丸各6g1次,每日2次,加大黄(庶虫)虫丸每次3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半年后去信询问病情变化,得其回复:脑震荡后遗诸症悉平,仅偶见寐艰现象,已能出海捕鱼。
     黄xx,男,43岁,比利时华侨。1995年6月12日。二个多月来,每晚只能睡2小时左右,梦多,经常恐惧奠名。饮食、大小便正常。舌淡,脉细,拟养心安神。红参须6g茯苓15g酸枣仁15g龙骨15g炙黄芪15g丹参10g炒白术10g远志6g桂元肉10g甘松6g淮小麦30g大枣15g炙甘草6g,另六味地黄丸,天王补心丹,每晚各服6g。按;此用《千金》定志小丸,甘麦大枣、归脾三方合方。方中甘松有良好的镇静作用。患者常有恐惧感,恐为肾志,故又加用了六味地黄丸。
    xx患者,男,74岁,失眠月余,加重—周。自诉:白天困乏,入夜难以入睡。伴有胃脘满闷不舒,胀痛,双侧膝关节疼痛。舌质青而水滑,苔薄白。脉:左:寸浮弦而缓尺沉,右寸弦尺沉。家属反映患者自言自语,行为异常。予防己地黄汤加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味治之,防己10g防风10g栝楼15g川芎9g黄芩9g生姜24g桂枝18g生地30g薤白10g当归10g桑白皮15g甘草9g枳实10g半夏12g白芍18g葛根30g,三剂,水煎服
    xx 患者 ,男 ,10 岁 ,2001 年 4 月以夜晚辗转反侧 ,难以入睡 ,伴腹胀闷不舒3d来诊 。时见患儿面赤唇红 ,时有呃逆 ,嗳腐吞酸 ,饮食精神俱佳 ,小便黄 ,大便三日未行 ,舌红苔黄厚 ,脉弦滑有力稍数 。证属食滞胃脘 ,方用保和丸合小承气汤 (焦山楂15g神曲6g法半夏10g茯苓12g,陈皮6g连翘12g炒莱菔子15g枳实10g厚朴10g 生大黄4g 后下)。 1剂大便通 ,睡眠实 。
    xx男,24岁,2003年2月11日就诊。患者心悸失眠1年余,多处求治无效,情绪急躁,心下满闷不舒,食欲不振,精神疲乏,大便澹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证属寒热互结,扰及心神。治宜开结泄痞,调和阴阳。方用半夏泻心汤。处方: 半夏12g党参12g黄芩8g黄连6g干姜6g远志l0g大枣6枚甘草6g枣仁15g夜交藤30g。水煎服3剂后,诸症减轻,夜间入睡4小时以上,连服6剂痊愈。
    xx患者,近1年来终日感头昏沉蒙蔽,常整夜失眠,最好时每夜也仅睡眠2~3个小时,全身潮热、自汗,腹中雷鸣, 困倦身沉。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黏血症等多种宿疾。面色晦暗,腹部丰满,舌体胖大并可见瘀斑,脉涩,诊为顽固性失眠。辨为脾虚失运, 阳气式微,痰瘀交阻,干扰心神。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味:水生半夏30g苡仁30g天麻15g白术12g郁金10g归尾12g生地12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30g川牛膝10g赤芍10g桔梗10g水蛭10g炒莱菔子30g胆南星10g。上方服4剂后每晚能睡6小时左右, 昏沉诸症亦显著减轻,坚持服至1l剂,睡眠完全正常,上述见症全部消失。
     xx男,38岁.农民。失眠3年余。伴胸闷,有时刺痛,头晕,头痛,或少能入睡而乱梦纷坛。近2周来,病情加重。晚上依安定片维持2一3小时,初用有效,近几天服用则无效,患者痛苦不堪,要求服中药治疗。症见面色m黑无华,精神萎靡不振。舌有淤斑,苔黄腻,脉弦涩。证系气血淤阻胞中所致。治宜理气活血,化淤安神。方用血府逐淤汤加减:当归12g赤芍9g桃仁9g红花12g丹参15g柴胡9g枳壳9g远志12g石昌蒲15琥珀3g(冲)甘草3g夜交藤30g。水煎服,每日1剂。3剂后症状减轻,守方继服20剂,诸症消失而愈。
     xx男 ,40 岁 ,患慢性胃炎三十余年。时见虚烦不寐 ,时有腹痛 ,喜温喜按 ,面色无华 ,手足烦热 ,舌淡苔白 ,脉弦细而缓。证属中焦虚寒 ,方用黄芪建中汤、黄芪30g桂枝9g白芍18 g炙甘草6g饴糖20g生姜 3 片大枣 4 枚) 。汤药 3 剂而痛止 ,精神增 ,夜寐安。
     xx男,42岁,农民。患者素有胃病史,1周前因饮食过饱,而感脘部胀满,嗳气吞酸,心泛欲呕,纳呆,即日起夜寐不安,梦多,易醒,辗转不能入睡,头目眩晕,大便3天未解,小便如常,苔薄黄腻舌偏红,脉弦稍数。经服食母生,养血安神糖浆等药病情未见好转,故来中医科就诊,经检查,血常规、肝功能、心电图都未见明显异常,血压15/11Kpa。证属胃腑不通,阴阳失和所致,治宜健脾和胃,通腑调气。方用调胃承气汤加减,生大黄10g(后下)元明粉12g(分冲)炒枳实10g象贝10g煅瓦楞子12g姜半夏10g焦鸡金10g焦谷麦芽各20g杭菊10g生甘草5g,2剂。服药1剂便通,当日解大便3次,夜寐亦安,其症均除。再拟上方去元明粉,加太子参12g红枣20g,3剂以巩固疗效。
     胡夫人,1月20日,新闸路同安坊31号。头昏耳鸣,苔白腻,夜不成寐,便秘,肌热,徽有起伏,脉息弦芤,下虛上盛。中湿隔拒,虛阳上浮,失于潜藏,下虚上盛.隔阻于上.当与温潜为主。灵磁石(先煎)30g生牡砺(先煎)45g酸枣仁(先煎)24g炒麦芽15g生龙齿45g黄附片(先煎)15g天麻6g大腹皮12g获神18g姜半夏24g炒苍术15g酒黄连(研未泡冲)1.5g。按:脉案中病机分析十分明确:下有肾虚,上有阳浮,中湿隔拒,故隔阳于上。在治疗方面上要潜阳,中要化湿,下要补肾。那么是肾阳虚还是肾阴虚呢?从“虚阳上浮”四字看,虚的是肾阳;从处方中用黄附片15g,且无补阴药,补的是肾阳。陈苏生说:“祝味菊先生认为,附子通十二经,可升可降,为百药之长,能随所伍而异其用.例如,附子加磁石,兴奋加镇静,具强壮之功,能抑制虚性兴奋,治神经衰弱之失眠有良效;附子加枣仁,辛通加酸收,有缓和作用,能调节心血管系统植物神经之紊乱治心动过速,脉来早搏有效。”(《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陈苏生”显然,本案的温潜治法,正是由上述两配伍担当的. 此外,附子加黄连,泻心与护阳,交通心肾,与交泰丸有相似之功.姜半夏、茅术祛除中湿。如此,浮阳得以潜降,不寐可愈。
     马xx,女,34岁,娄烦县人。夏季病胆结石,经余治愈。冬日因家事不遂,积忧成疾,病失眠。原籍一医与镇静药治疗月余,时效时不效。易医,与归脾汤加莱菔子,仅一剂,烦躁益甚,通宵达旦难以成寐,遂来忻州求诊。患者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胸满心烦,胆怯易惊,喜欢独处,厌扰之情及于幼子。胸背部如火烧焚,思饮喜冷,口苦。舌尖红,苔薄白,脉来弦滑。诊腹,右胁下有抵抗,脐上动悸。胸满不欢者,肝气郁结也;脉象弦滑者,痰气交阻也。口苦思冷者,肝胆火旺也。《丹溪心法》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张景岳亦云:“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荣气之不足耳。”由是观之,本案之失眠乃肝气郁结,火生于内,痰聚于中,痰火扰心。神明不安而起。正所谓痰因火而壅,火因痰而盛。治当舒肝解郁,清热化痰。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5g党参10g龙牡各30g茯苓15g川军6g胆星6g白金丸(白矾90g郁金210g。上共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60丸,温汤下。)3g, 三剂患者住忻州饭店,服药当晚仍不能寐,躁懊若丧。自视病属不治,绝望之至,跳楼自杀,幸其丈夫早有防备,使之未遂,急愤中用指甲自毁其面,来诊时犹血迹缕缕。余以宽言慰之,并以《皇汉医学·柴胡加龙牡汤》治愈病例示之。以坚其必愈信念。令守方续服,至七剂时,可睡五六小时。胸背部烧灼感消失,口苦止,胸满烦惊诸症减轻。继进三剂,可寐七八小时,情绪亦恢复如初,惟感疲倦而已。嘱其淡漠宠辱,自我调理,无忧无虑即成仙,何不仰之、行之!
    崔xx,女,32岁,日夜不能寐半年余。半年前因情志不畅而夜不能眠,服用安定后能稍睡几时,继则加重,日夜不能眠,后服氯氮平、三唑仑等镇静剂,一日能睡2h~3h,渐对药物产生依赖,不服则日夜不能合目。近3个月,虽大量服用各种镇静剂,却日夜不能入睡片刻,精神焦虑,忧心如焚,恐不能生。面色潮红,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舌红,脉数均为热毒之象。取清热解毒、排毒为其治,处方:金银花30g连翘30g丹皮25g生地30g麦冬30g地丁30g制川军3g生甘草10g.5剂,水煎服。二诊:服上方后,1d能睡6h,舌脉如故。原方加淡竹叶、焦山栀续服7剂,加强清利排毒作用。三诊:服药后大便畅,小便利,1d能安卧8h。按:长期使用抗失眠药物,导致病情非但不减,药物剂量反而逐渐增多,对药物形成依赖的失眠病案临床不乏其例。一部分患者久病不愈乱投医、乱服药,一部分患者对镇静剂产生依赖,痛苦欲死,此非常法所能调治。刘继祖老师认为本例失眠,初得之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久而肝郁化火,上扰神明,不得安宁;继则服用多种大量镇静剂,蓄积中毒,药毒内扰,故日夜不寐。镇静药物蓄积中毒乃“有邪”侵扰,故采用大剂量泻火解毒之品,使气分、血分之毒从大小便出而治。本例对于镇静药物蓄毒致失眠,清热解毒以排毒的认识颇具新意。
     宋xx,女,48岁,职工,1995年8月2日初诊.素有失眠病史,2年前因重度失眠而导致梢神失常,经治疗好转,近又失眠,虑其旧病复发,而来就诊。刻诊:心烦难以入睡,胸闷口苦,头晕纳差,舌质淡红,苔黄薄腻,脉弦滑。证属心肝气郁,痰热内扰。治宜清胆宁心,化痰安神.温胆汤加减:法半夏8g陈皮l0g积实l0g竹茹10g获神l0g远志10g郁金l0g合欢皮l0g夜交藤l0g酸枣仁lg生甘草6g。服药5剂,即能安静入睡。
     戴xx,女,75岁,2013年4月22日首诊。患者因失眠、胃脘疼痛30年,加重伴后背痛就诊。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每夜仅4小时浅睡眠。脉细弦滑,舌苔黄腻、根厚,舌质嫩红。治以清热涤痰,宽胸散结、化痰和胃,方以半夏秫米汤合小陷胸汤加减。处方如下:半夏30g秫米50g川连8g全瓜蒌30g煅瓦楞子60g炙甘草10g鸡内金15g干姜10g白蒺藜15g,水煎服,14剂。2013年5月7日2诊,诉胃脘痛显减,烧心、背痛及抽筋症状未出现。仍头晕,体位改变时加重,失眠无明显改善。舌苔薄腻,脉细短滑。守方继进,上方半夏加至40g白芍加至30g川连加至10g加决明子30g生白术8g天麻15g水煎服,14剂。2013年5月20日3诊,诉胃痛基本消失,头晕好转,但白日困,夜晚入睡困难。舌苔黄腻根厚,脉弦滑。原方基础上半夏加至50g,加用石菖蒲15g白寇仁10g,水煎服,14剂。之后患者未再来诊,电话寻访诉偶有上腹不适,较前大为减轻,头晕、失眠亦显著改善。
     郝xx,女,67岁,2012年11月29日首诊,主诉失眠30余年,入睡困难,间断服用安定,每夜间断睡5小时。伴头晕耳鸣,心悸,乏力,易疲劳,夜尿频,3-4 次。口干口粘。苔薄腻,舌质紫,脉细弦尺弱。处方:柴胡10g枳实10g赤芍15g当归15g川芎15g桃仁10g红花10g生地15g桔梗10g川牛膝15g半夏30g白蒺藜15g,7付。12月31日复诊,失眠显著改善,入睡快,每夜6小时,夜尿减少至2次。【按】此例老年女性,失眠30余年,从症状上分析,属气血两虚,加之久病必瘀,故从活血化瘀基础方,血府逐瘀汤入手,加半夏、白蒺藜化痰、理肝气。此患与赵某某都用了血府逐瘀汤,但此患者已绝经,并无痛经、色暗、血块等表现,其实血府不特指子宫,《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脉者,血之府也。”中医治病,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对路,病程即使很长,同样可以效如桴鼓。
    赵xx,女,41岁。2012年12月6日首诊,诉失眠、多梦5年余。伴四末不温,饭后立即要排大便,腰痛、小腹疼痛,心烦易怒、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既往史:盆腔积液,乳腺增生。查:脉细不畅,苔薄质暗,舌下静脉淤滞明显。处方:仙灵脾10g巴戟天10g仙茅3g山萸肉15g知母10g黄柏10g柴胡10g桃仁10g红花10g生地15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枳壳10g桔梗10g川牛膝15g,7付。12月13日复诊,平平,上方加生牡蛎30g龙骨30g,14付。百乐眠4粒,bid。12月27日复诊,失眠显著改善,每夜6小时,腰痛缓解。苔薄,质淡暗,边有齿痕,脉细短。原方加菖蒲5g,14付。2013年1月10日复诊,失眠已消失,每夜安睡6小时;小腹痛、心烦易怒消失,手足温热,腰痛十去其八。仍饭后即大便,加茯苓8g炒白术5g,14付。诸证缓解。随访半年未复发。【按】中年女性,除失眠外,主诉甚多而分散在多个器官系统,有器质性的,也有功能性的(躯体化障碍)。而从中医角度看,这些症状都与阴阳不调相关,月经量少、脉细不畅、心烦易怒为肝血虚基础上,阴虚化热扰心且血瘀;腰痛、四末不温、盆腔积液为肾阳不足。因此治疗上首先要调节阴阳,选用二仙汤,合血府逐瘀汤以养血活血祛瘀。方中仙茅、仙灵脾、巴戟天为补肾阳之柔剂;山萸肉、知母、黄柏滋肾阴而清虚热;当归、赤芍、川芎、生地、桃仁、红花养血;柴胡、赤芍、枳壳、桔梗疏肝理气。失眠消失后,还有饭后即便的症状,加茯苓、炒白术、芍药,有有痛泻要方之意,诸证悉除。病机把握准确,用药精当,故效佳。
     李xx,女,57岁,2008年10月17日初诊,失眠半年余,每晚睡眠不足3h,严重时彻夜难眠,伴头晕,面部发热,时感两胁隐痛,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证属肝肾阴虚,热扰心神,治以滋阴柔肝,清热安神.方用一贯煎加味,沙参,熟地黄,枸杞子,白芍,何首乌各I5g,麦冬,知母,酸枣仁,柏子仁,当归,川楝子,远志各10g夜交藤20g炙甘草6g.每日1剂,文火浓煎,日服2次,服7剂后睡眠好转,诸症减轻,面部发热明显缓解,精神转佳.守原方继服IO剂后每晚睡眠能达5h'诸症大减,但仍感口干少津,夜间仍感面部发热,原方加山茱萸,石斛各IOg,百合159,服1个月后,每晚睡眠可达6h,随访3个月睡眠正常,
     李xx,女,教师,诉患失眠症已五年馀,常常至夜深仍难以入睡,时缓时剧。因长期失眠无法正常工作,而不得不改换工作。近伴有头晕、耳鸣,烦燥不宁,胸闷乏力,纳食欠馨,口苦、食量极少,口乾,咯痰,痰多而黏,舌质淡红,苔薄黄腻,脉细数。证属痰热内扰而致失眠,治宜清化痰热,安神除烦,拟十味温胆汤加减。处方:太子参15g法半夏9g枳壳9g远志9g茯苓15g陈皮6g夜交藤9g竹茹9g酸枣仁24g合欢皮9g秫米9g五味子6g炙甘草3g。7剂,水煎服。嘱其每天下午7时左右服头煎,晚上10时左右服二煎。二诊:服药後症状明显改善,夜已始能寐,食量有增,按前方出入,以巩固其效。处方:酸枣仁24g竹茹12g枳壳9g远志9g法半夏9g陈皮6g茯苓30g再予太子参15g秫米15g鸡子黄一个(冲)五味子6g炙甘草3g。续服7剂,以善其後。按:《景岳全书?不寐》云: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本例因体虚痰热内蕴,热扰心神,致心神不安而失眠,故用十味温胆汤如减治之。方中以温胆汤清化痰热,配酸枣仁、远志以养心安神,太子参、五味子以益气生津,再加夜交藤、合欢皮、北秫米、鸡子黄,以增强安神之效,因方证合拍,药後使痰热清,心神得安,夜卧能寐。
    李xx,女性,57岁,教师,2007年10月29日初诊。患者耳鸣、失眠、吞咽不利2月余,耳如蝉鸣;咽中阻塞感,吞咽不利,食干性食物尤其明显;每晚睡眠2h左右,入睡难或醒后即不能再睡,精神不振,乏力,舌正红苔白,脉弦细;平素易生气。检查:咽暗红,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胃镜示:浅表性胃炎,食管炎。综合脉症,诊为痰热互结,气机不利之证。治以辛开苦降、疏肝理气为法。方以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3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15g柴胡15g炙甘草15g威灵仙30g,每日1剂,水煎分服。11月5日复诊:服药后耳鸣、失眠大减,吞咽不利减轻,守上方加厚朴10g 继服6剂。11月12日二诊:诸症若失,停上药,改服逍遥丸巩固疗效,井嘱其注意饮食宜忌,调畅情志。其后病痊。 按:本例患者为湿热交阻,气机不利,清阳不升,痰热内扰所致。治以半夏泻心汤加柴胡,辛开苦降,疏理气机;加威灵仙以增祛湿消痰通络之力。诸药合用使痰热得清,气机条畅,耳鸣、不寐等症自除。
    李xx.女,71岁,离休干部。失眠30多年,非安定不能人睡。安定服量每晚2片,少了不起作用。离休后曾试图改变服安定的这种状态,强制不服失败后,改为两天服一次,不服的两天最好时能迷糊两个小时,白天打几个吨。患者述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减少服安定带来的副作用。诊:面色萎黄,眼无神,语气低沉、无力,头发蓬乱.一幅睡不醒的面容。大便干.小便夜频.饮食无味。脉:双关芤,重按无。左尺弦长,右尺细弱。舌:舌红淡,苔白。证:气血虚.治:滋肾,补气血。方:四君子汤合四物汤加减。党参l0g白术l0g苍术l0g茯苓15g甘草l0g熟地30g当归20g红花15g肉苁蓉30g牡蛎30g,5剂,每日1剂水煎3次服。复诊述:服三剂后开始,每晚可睡5个小时,但睡的不很实.夜尿两次。 诊:头发疏理整齐,面带笑容,眼也能睁开了。大便日1次。脉:双关花.双尺细弱。舌红淡,苔白。方:同上再服5剂,然后去白术、牡蛎再服用15剂,并改为隔日1剂,1月后,证愈。嘱;愈后,不可大意,气血虚衰在这个年龄是自然现象.因此平时可食用一些有补虚作用的食品,如桂圆、红枣、银耳、拘祀、核桃、黑芝麻等,也可将二方,每周服一剂,以补充气血的衰退。
    阎××,女,成。3年多来经常失眠,每夜几乎连1个小时也难以入睡,特别是月经前后更加严重。某院诊为神经衰弱,前后住院7个多月,西药安眠药和中药安神镇静剂虽用之超过常规剂量也难入睡,最近一个时期,因治病心切,经常因服用过量的镇静安眠药而出现浮肿、呕吐、恶心,甚至两眼不能睁开,四肢软弱无力,也不能入睡。细审其证,除严重失眠外,并见颜面浮肿,疲乏无力,腰酸腰痛,胸胁窜痛,烦躁不安,口苦咽干,月经失调,舌苔黄白,脉沉弦数。综合脉症,反复思考:此乃肝郁血虚,郁而化火之证,治宜舒肝养血,解郁泻火。丹栀逍遥散加减。处方: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10g薄荷4g丹皮10g栀子10g丹参15g生姜3片.服药2剂之后,睡眠增至4个小时,继服8剂之后,睡眠增至5个小时。连服2个月后,诸症消失而愈。某医问:如此严重的失眠,为什么不用龙骨、牡蛎、炒枣仁?答曰:肝主疏泄,若疏泄失职者,但疏其肝而郁可解,若重用重镇之药抑其疏达之性则郁者更郁而病难解,故仅予舒肝而不用龙骨、牡蛎、炒枣仁也。
    孟xx,女,61岁,200()年1月28日初诊。病史心烦易怒,失眠,夜晚不能人睡半年余.重时在地上爬,头昏蒙不清.不能食,大便秘结。发病前曾有与人吵架、精神受刺激的诱因。查体舌苔白浊,脉沉弦而缓。诊断失眠。怒则伤肝,肝气上逆,神魂不安;日久气郁化火,火扰心神.皆可导致失眠、心烦易怒、头晕头痛等不适。故治疗应从疏肝解郁、滋阴清火、平肝潜阳、安魂定魄人手。方用平肝安眠汤加减:柴胡50g白芍50g黄今20g焦桅子l0g菊花l0g云令30g生地30g石解20g佛手30g青皮15g炒枣仁50g夜交膝5Og合欢皮20g生龙牡各30g神曲15g。服此方10剂后睡眠改善,诸症减轻.但每夜仅睡4小时左右,并仍感心烦,头不清醒,困倦乏力。上方继续服用20余剂,诸症明显好转,唯感乏力,食少,大便干结,苔薄白,脉沉缓。考虑患者年老体弱,病失眠半年有余,久病耗伤,精血不足.故在此方基础上加用何首乌、黑灵芝、夏枯草、葛根、钩膝、天麻等养精血、清肝火、安神之药.以巩固疗效。再服用10余剂。病告治愈。
    单xx,女,35岁,农民。患失眠、偏头痛、足跟痛,按肾虚论治半年多无效。1999年12月13日就医。刻诊:血压130B5mmHg,心率72次,脉沉缓,舌色紫红。证属肝失疏泄,心肾不交而致失眠;气血运行不杨.淤血阻络而致偏头痛、足跟痛。因为有舌色紫红的淤血诊断指标,气淤血必淤。治宜肝理气,活血化淤.药用: 柴胡15g当归15g白术15g茯苓15g白芍20g薄荷5g青皮15g枳壳15g香附20g郁金20g丹参20g赤芍15g神曲30g龙骨30g牡历30g牛膝15g莱服子20g,加大理气力度。水煎服,诸证皆愈。另外由于肝失疏泄,脏腑气化失常,对营养吸收相对减少.特别是对微量元素的吸收就更少了,患者严重缺钙。微量元素失调也是致痛、失眠的一个主要原因。肝主筋,筋肌痉孪致痛.并且也致血压偏高。为此,除服上方汤药3剂外,又服补钙散1剂,1天1次,饭后服1匙,同时服3粒鱼肝油丸,以增钙的吸收。药证合拍,药到病除。
    于xx,女,65岁,市民。因和邻居生气心烦欲哭,14天整夜不眠。1次服10片安定仍不能人睡,能吃善饥。1994年1月7日就医。刻诊:血压140 /90mmHg,脉沉缓,心率74次,舌红,黄薄苔。证属怒气伤肝,肝失硫泄,神经紊乱。治宜疏肝理气安神。药用:柴胡15g当归15g白术15g茯苓15g白芍20g薄荷5g青皮15g枳壳15g香附20g郁金20g丹参20g赤芍15g神曲30g生地、元参各20g龙骨、牡砺、夜交藤各30g菊花15g白花蛇舌草30g。3剂,水煎服。服2剂症状减轻,共服5剂,痊愈。按语: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维持气血运行。由于肝气郁滞,肝失疏泄,气血运行受阻,累及心肾,升降失调,水火不济.故彻夜不眠。加味清肝理脾和胃汤疏肝理气,活血化淤,安神定志,恢复肝脏疏泄功能.故奏效。
     武xx,女,19岁,幼儿教师。头昏头痛,失眠多梦,精神恍惚,1998年I月9日就医。刻诊:血压110/70mn,垅,脉沉数,心率so次乃}钟,舌质红有淤血点。先按肝气不舒,肝阳上亢,组方药用:柴胡15g当归15g白术15g茯苓15g白芍20g薄荷5g青皮15g枳壳15g香附20g郁金20g丹参20g赤芍15g神曲30g石昌蒲、蔓荆子各15g钩藤20g龙骨、牡蜘、夜交藤各30g。3剂无效。2月16日二诊:自述诸症无减轻。血压110x75mrmHg.脉沉数,心率88次乃)钟,稍活动心率120次乃于钟,舌质紫红有淤血点。可见一诊有误,药不对症岂能有效?心主神明,证应属心经病变,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全身各脏腑功能失去协调。治宜从心论治,药用:葛根50g瓜篓30g当归15g乔白10g甘草5g丹参20g石昌蒲12g小麦60g珍珠母30g青皮15g积壳15g香附20g郁金20g路路通15g三七粉6g(末冲服)加龙骨、牡砺、夜交藤各30g,连服6剂痊愈。按:这是一例先诊断错误,药不对证,后诊断正确,药证合拍,药到病除的病例。经验教训全有。特别是脉在缓数之间,心率在85次/分钟左右,无胸闷气短症状。究竟从心论治。还是从肝论治?这种情况往往误诊。医者诊断要特细心,让患者活动一下,如脉象、心率加快就应从心论治。如本例,一诊心率80次/分钟,脉在缓数之间。如让患者活动一下,脉象变为疾脉,心率120次/分钟,心经病变诊断指标明显,就不致误诊。如活动后脉象、心率无明显改变,从肝论治,服药无效,不是误诊而是药不到量,应不更方继续服下去。终获全效。
    郭xx,女,50岁。【初诊】1983年6月9日。主诉:素罹"风湿性心脏病",时时心悸(阵发性心动过速)。由于反复发作,因而精神负担较重,常致失眠。近半年来经常彻夜不寐,有时最多只能入睡1-2小时,但也常被恶梦惊醒。由于长期失眠,头晕、头沉、精神恍惚不振,食欲不佳,目前服用西药,各种安眠药,虽然不断加大剂量,但均无效。诊查:患者面色不华,精神比较紧张,恐惧心理甚浓,近期整夜不成眠,白天也不能入寐。舌质稍淡,舌苔白腻,脉细而弱。辨证:心气不足,心阴亏损,胆虚不眠。治则:养心安神。处方:茯神12g丹参10g生龙齿15g竹茹10g陈皮10g麦冬12g远志6g炙甘草5g酸枣仁15g,三剂【二诊】6月12日。服上药一剂后,晚上可入睡,连续三天均如此,并且很少做梦。精神好转,紧张心情略减,头晕头沉减轻,纳食稍增。苔腻不显著,脉细略数,弱象稍差。治已初效,仍按原方加党参10g,再服用七剂。这样,患者共服此方药九剂。【三诊】6月23日。汤药共服十二剂,其间未服任何西药,但每夜均能熟睡,最少六小时,很少做恶梦。心情转佳,面色转华,纳量显增。头晕、头沉、心烦、心悸等均消失。疗效既彰,不宜更方,照原方再进,仍然是每日一剂。【四诊】7月4日。一般情况均好,睡眠始终安谧;?方便改服丸药,原方不变,加蜜成丸,每丸9g重,每日早晚各服1丸。【五诊】7月28日。所配丸药,已服两周,效果一如汤药,睡眠能巩固,天气虽然炎暑闷热,也照样能睡。患者一般情况均好,心情较愉快。【点评】不寐的病因很多,病况也较复杂,精神、气血、脏腑功能等各方面的失调均可导致不寐。本例因情志不舒,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导致心阴亏损、气血亏耗,以致神不守舍,胆虚不眠。故初诊处方用丹参、麦冬、酸枣仁、远志、炙甘草等养心,茯神、龙齿安神,伍以温胆汤加减,除烦入寐,而取得心神安谧的功效。首战初捷,药力尚需加强,所以二诊加党参补益中气,以助心主。不料从此长驱宜入,疗效益彰,战果得到巩固。
     蒋xx,女,54岁。初诊:不寐有年,阴阳两虚。养心安神、滋阴潜阳之剂遍用不效。遂来诊:寝食几近于废,时觉上火之症状(如经常起口疮,常觉咽痛等)而购中西成药清火之剂服用,近几日益觉难寐,虽寐亦浅并时间短(2~3h),手脚心热,身阵阵发热,便干,尿热,舌红有津,边有齿痕,脉沉细数。此虚阳外越之不寐也。以四逆汤加龟板、肉桂、砂仁治疗。处方:附片60g(先煎) 干姜40g 龟板20g(先煎) 肉桂10g 砂仁25g 炙甘草20g,5剂。二诊:入睡改善,可熟睡5h,予原方加重附片、干姜用量。处方:附片80g(先煎) 干姜60g 龟板20g(先煎) 肉桂10g 砂仁25g 炙甘草20g5剂。三诊:药后已整夜睡眠香甜,余症若失,舌仍淡,脉沉已起,与温补之剂为丸,长服久服善后。按:阳入于阴则寐,不寐其总的病机不出阳不入阴-。然导致阳不入阴的原因又各不相同,或因于阳或因于阻隔。具体分析不外阴虚阳浮,相火无制;痰湿、瘀血、水饮等病理产物阻滞不通;阴盛阳虚,逼迫虚阳外越不得内入。此例审症求因,即属于虚阳外越之候。认证既准,方药中的,因此效如桴鼓。
     白xx,女,患失眠2年余,近2月彻夜难眠,曾服冬眠灵3片都不能入睡,中西医药都用过,一点效果都没有,于今年10月8日前来求诊,随用慈方设置如下:【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失眠,汗出,大便次数减少【次要临床表现】:不思饮水,眼干,眼胀,舌胖,舌淡红,舌边齿痕,苔白,苔腻,处方:生甘草12g茯苓14g黄连5g麦冬11g黄芩8g赤芍10g白芍12g党参24g柴胡7g桂枝7g连翘12g沙参7g防风7g白术10g生姜7g郁金7g。说明:此病人服药3付既入睡正常,效不更方,继服10余付巩固疗效。
     刘xx,女,38岁,初诊日期2005年11月17日。持续失眠两年多。两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之失眠,每夜仅睡三四小时,自购柏子养心丸、朱砂安神丸等久服不效。渐至常通宵无眠,最好时每晚仅浅睡二三小时,伴见心悸心烦、头胀、双目难睁之感。甚时大脑空虚、麻木感。先后辗转求治,已存复印处方一摞。索方观之,多为天王补心丹、归脾汤、酸枣仁汤、珍珠母丸等方化裁,亦曾短暂服用血府逐瘀汤,而均无效果。西医则以谷维素、安定类治疗。初时安定每晚服5mg尚能入睡三五小时,后渐增至12.5mg亦无良好效果。近两月来症状加重,常通宵不眠,服大剂安定后亦仅迷糊二三小时。刻诊:连续一周通宵不眠,心烦意乱,形神萎顿,心慌心悸,头昏脑胀,大便干结。月经量少,色微黯。脉细数,舌正。辨证论治:
    学生甲:失眠古称不寐,为一古老而多发之疾病。从《内经》到《金匮要略》都有论述,后之医著更是均列专章讨论。其理论研究不可谓不深,治疗方药不可谓不丰富。而验之临床,有效者固然甚多,无效者亦复不少。尤其当今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存竞争空前激烈,频繁迁徏奔劳者甚众,深夜恣食狂饮者成族。失眠患者不仅因之而陡增,临床症状也普遍呈顽重。同时,病因病机上亦似有某种潜移隐变,因而,探索研究新的治疗方药,已成了十分迫切的临床课题。
    老师:东汉末年伤寒流行而成就《伤寒论》巨著,金代饿殍成群而有了《脾胃论》,元代大规模骑兵作战而促进了骨科发展,清代瘟疫流行而催生了温病学派的诞生。凡此种种,皆说明特定时代于无形中会决定医学发展的方向,而医者的建树,亦在于在该社会环境中对疾病进行新的理论思考和治疗探求。这似应成为身处巨变时代的医学研究者所特别需要注意之处,甚至可以说是巨变时代对医者学术素质的特殊要求。失眠一证,却如张景岳所说:“证虽病有不一,然唯邪正二字则尽之矣。”长期以来,我悉心观察,正虚者虽不在少数,但因其虚均在营血,治皆重于心脾,故治疗相对容易。然由邪而致者情况就复杂了。仅为便于论述和区别,文献列条分述者,即有:宜以宣散治之的风寒,以凉解治之的火热,以温化治之的痰饮,以消导治之的饮食,以分利治之的水湿,以行气治之的气逆和以温中治之的阴寒等。更何况这些邪气大多相兼相杂,因而,临床还远非止上述类型。准确辨析和把握并非易事。而邪之不去,神焉能安。神不安则进一步加重卫气独行其外而不得入于阴,阴阳由病初的失调到各自独行其道之淆乱,此多数顽固失眠之由也。
    学生乙:看来因邪实而致之失眠,致病之邪种类繁多。虽然如此,若深入分析,多数邪气从理论上讲,只要辨析准确,是易于消散的。如寒之易散,热之易清,食之易消,气之易行。一般说来,仅化痰饮,利水湿,温阴寒需缓慢收功,但也并非不治。临床造成顽固性失眠者,可能多为两种以上邪气的纠集,症状纷繁,导致难以辨析,使医者不仅不能准确施治,甚或还误用方药,犯虚虚实实之戒。本例患者未间断地治疗达两年多,不效之由与上述因素大概不无关系。
    老师:对。多种邪气纠集,是诸症兼呈的重要原因。而根据临床经验,以痰火纠集为最常见。故张景岳特引徐东皋的话说:“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寐者多矣。”此种类型,于当今社会更为常见,为什么呢?原因恐怕就与甲同学先前谈到的时代因素相关了。竞争恼怒易伤肝,肝气郁结则化火,肝火戕土则脾胃伤;竞争焦虑,劳碌奔波,暴食狂饮,皆伤脾,脾失健运而酿湿生痰,痰湿郁久可蕴热成火。这种痰火互结,火炽痰郁,扰乱心神是诸多顽固性失眠患者的病机,亦是本患者的病机,故治以清化痰热,养血安神之三黄安神汤(自拟方)生地50g天竺黄12g姜黄10g防己10g桂枝10g炙僵蚕10g 远志12g半夏30g高粱30g夜交藤30g茯神10g炙草10g炒枣仁30g。水煎服,日1剂,共4剂。11月23日二诊。上方服完后心烦、心悸消失,睡眠明显好转,头脑清醒,未再感觉空虚和麻胀。续原方4剂。2006年1月11日三诊。睡眠接近正常,无不适感,故停药一个多月未再来诊。近日腹微痛不适,大便不成形,肛热而便不畅。失眠较前小有反复。上方加生白术40g黄连10g,共4剂。1月18日四诊。腹痛止,大便正常。上床不久即入睡,每晚可安睡7小时左右。欣喜不已特来告知。并索方巩固。初诊方再给4剂。嘱勿忧思怒恼,注意饮食有节,起居有时,以图巩固。病名---主症---辨证---治法---选方---顽固性失眠---失眠、心悸、心烦、心慌、便秘---火炽痰郁、痰热扰心---清化痰热---养心安神---三黄安神汤。思辨解惑
    学生甲:前面讲述的对这例病人的病机认识,容易理解。而所遣方药,文献鲜有记载,当怎样理解和认识三黄安神汤的作用,或者说老师在创制该方时的思路是怎样的呢?
    老师:不是文献“鲜有记载”,恰恰相反,正是从文献中采撷而来。
该方由《灵枢》之半夏汤(后世称为半夏秫米汤),《金匮要略》之防杞地黄汤和杂志介绍之验方僵蚕二黄汤三方组成。说到思路就说说该方形成时,长达20年之久的历程吧。
在对顽固性失眠常束手无策时,通过研究,我对其病因病机逐步形成了前面的认识,但据此认识,投传统习用方黄连温胆汤辈疗效总不满意。在诊余读书时《灵枢·邪客篇》的一段论述,使我豁然。它提出目不瞑(失眠)的治疗,当“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这里,药物作用的关键是“通其道”,而所出之方即半夏汤。自此,凡因邪实而致之失眠,不论用何方,我都加用半夏秫米汤,疗效有了提高。后浏览杂志(请原谅,已记不清杂志名称和作者姓名了),见用僵蚕二黄汤治疗失眠,原方由炙僵蚕、姜黄、天竺黄、远志、夜交藤等组成。细玩其组方离奇而不失法度,遂遇痰火扰动之失眠时,将之与半夏秫米汤合用,不料果收奇效。如1992年2月28日,一45岁之祝姓女子失眠半年,常彻夜不能合眼,心慌意乱、头昏沉而迷蒙。遂将上二方合用,仅服二剂即安睡二小时。断续服用近50剂,8月6日因他病来诊,云停药两个多月来一直能正常安睡。但我注意到这类病人多有一个共同见症,即心慌心悸。而慌悸至重难宁时,即若欲狂之象,我想倘能有效控制这个症状,必可极大地提高顽固性失眠的治愈率。为此,曾试在上方基础上加用礞石滚痰丸或桃核承气汤,而疗效皆不够满意。一日读《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其附方防杞地黄汤下注云:“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無寒热,其脉浮。”观其方由生地黄二斤、防杞1钱、桂枝3钱、防风3钱、甘草2钱(遵教科书折算剂量)组成。览毕静思,方之配伍功在养血清热兼以除湿,而方之突出作用却在镇静。这不正与治痰火失眠的要求相同吗!于是,我大胆地将其移用。1996年8月8日治杨姓老妇,62岁,失眠40年,有25年服安定之历史。心烦、心中热、口苦、心慌、便秘。我将此方合入上二方同用,奇迹出现了!服药当晚11点上床随即入睡,至次晨6点10分方醒,云多少年来从未有过之舒服。第二晚停用安定仍正常入睡,心慌心热等亦随之消失。乃停用依赖了二十多年之安定,坚持服上方数十剂,睡眠一直较好。
至此,我将三方固定合用,定名三黄安神汤。多年来,反映服药当晚即获得“多少年来从未有过的安睡”者毎有人在。因此,我认为该方既具从病机层面的祛邪治本之能,又具从症状层面的快速静镇安眠之功。可见,方之所得,全赖远摹先贤,近效时俊。而自已只是在临床茫茫未知领域中悉心体察,缓步探进而已。
     学生乙:听老师刚才的讲述,我感到太受启发和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思考了。首先,临床治疗方向的正确,绝不是具体治疗方药准确到了“丝丝入扣”或如矢贯的之程度,而这种“方向正确”下的“道路”差误,其实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第二,我们一直信奉着一位名人的话:“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该信条反映在临床上就是遵古顺旧,人行(云)亦行(云)。而这种没有自身思考和创新精神的“跟人走路”者,哪怕仅在一个病上,都不可能有一点新发现的。第三,远摹先贤,近效时俊,悉心体察,缓步探进,这一从发现到确立该方的过程,其实是一条传承与创新完美结合之路,因而,应当成为我们治学之准则,循行之道路。
    老师:刚才你提到路,路是什么?古代先哲曾说:“面之所向,行之所达”即为路。它一直从哲学高度影响着我的治学与临床。举凡欲学之,习之、用之、提高之、发展之、突破之、创造之者,皆为面之所向,无此“向”则不“行”也;而“行”有多远,即在一个“达”字。未达之处,未必有路,而既达之处,必有来路。这段来路若为自己初踏,则为创造也。是故,研究医学之志在一个“向”字,而审视自身功力与建树者,唯一个“达”字而已。
若你们能从前面所讲该方形成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点,则又是于方用之外的另一层收获了。
     学生丙:防杞地黄汤与半夏秫米汤原出处均制作甚繁。防杞地黄汤中地黄用量特重,半夏秫米汤未出剂量,应用时如何掌握制作方法和它们的用量呢?
    老师:两方复杂的制作方法,要求现代人遵从,显然是不现实的。所幸的是,根据经验,直投入煎效亦佳良。而剂量则甚为重要,一般情况下生地当用40-60g,若心悸内热,便结口干,烦躁不宁者,可用60-120g;至于半夏,秫米(即高粱,缺货时可用苡仁代)以30-50g为常用量。
    学生丁:那么,该方的临床应用指征是那些呢?
    老师:失眠头重,心烦口苦,心悸胸闷,急躁易怒,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黄,脉数或滑数。上述症状不必悉具即可投用。更约而言之,顽固失眠见躁烦便秘者,即可放胆大剂投之矣。
    学生甲:顽固性失眠,如同其他任何顽证一样,皆有久治不愈的病史。而前所举三例,均服药即效,且迅速告愈。是情属偶然,还是这类顽邪自有克星,遇之则土崩瓦解。
    老师:前面说过,失眠之因于虚者,病情相对单纯,治疗亦较易。而“易”不等于快。因为营血亏虚滋补养益需待时日,有一个过程,故服药当夜即能安然入睡者少。然因邪而致者就不同了,邪之既却,神即能安,神安则能寐矣。故《灵枢》在出半夏汤时,认为服下该方,可收“阴阳已通,其卧立至”之效。而《景岳全书》更有一段生动记载:“服药即得寐,此得效之徵也。正以邪居神室,卧必不宁,若药已对证,则一匕入咽群邪顿退。贼盗甫去,民即得安,此治乱之机制于顷刻。药之效否,即此可知。”可见,景岳的经验,驱邪之药只要运用准确,一次即可见效。象盗贼一去,民即得安般的利落。
我所治病例的快速收效,明确验证了一点:景岳之言非止为经验之谈,实乃信而不诬之千古名论也。
     刘xx, 女、38岁。西医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但服药近2年,却未好转。最近生活琐事繁多,操劳加重。诊见形体消瘦,面色灰暗隐黄,皮肤枯涩,经常胃中不适,打嗝,腹胀,按之脐上中脘周围痞硬不柔,神经衰弱,睡眠极差,有噩梦,白日疲乏少神,夜间则思虑难眠,小便黄,大便有时稀溏,有时干燥。舌瘦,苔白口干,脉弦细。处方:生黄芪25g炒枳壳15g白术20g党参25g花粉15g知母15g三棱12g莪术12g山药25g桂圆20g砂仁5g。水煎服,日两次。二诊,服药已半月,症状和体质大有改善,面色转红润。与上方续服15剂。三诊,现患者如同换了一人,体重增加,纳食馨香,面色红润,大便每日1~2次,正常。与上方加减为散服用,以巩固疗效。处方:炙黄芪100g炒白术60g鸡内金50g炒麦芽50g花粉50g茯苓80g玄参80g山药100g砂仁40g红参50g三棱40g莪术40g陈皮60g,各药晒干,共为细末,入瓶密封,每次以白糖水冲服5-6g,一日3-4次。半年后相见,胃病已愈,且言5年多的脱肛也痊愈。小结:本文虽仅举病案三例,但可以看出理冲汤如运用得当,确实对临床对一些气虚血瘀性疾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有显著疗效。张锡纯先生原以本方治疗妇女经闭不行,或产后恶露不尽,结为症瘕,以致阴虚作热,阳虚作冷,食少劳嗽,虚证百出。并言服此汤十余剂后,虚证自退,三十剂后,瘀血可尽消。亦治室女月闭血枯,男子劳疾及一切脏腑症瘕、积聚、气郁、脾弱、满闷、痞胀、不能饮食。原方组成:生山药五钱,天花粉、知母各四钱,生黄芪、三棱、莪术、鸡内金各三钱,党参、白术各二钱,用水三盅,煎至将成,加好醋少许,滚数沸服用。若服之觉闷者,可减去白术;觉气弱者,减三棱、莪术各一钱;泻者,以白芍代知母,白术改为四钱;热者,加生地、天冬各数钱;凉者,知母、花粉各减半,或皆不用;凉甚,加肉桂(捣细,重复)、附子各二钱;瘀血坚甚者,加生水蛭二钱;如其人健壮无他病,惟用以消症瘕积聚者,宜去山药;室女与妇人未产育者,若用此方,三棱、莪术宜斟酌少用,减知母之半,加生地数钱,以濡血分之枯;若其人血分虽瘀,而未见症瘕,或月信尤未闭者,虽在已产育之妇人,亦少用三棱、莪术;若病人身体羸弱,脉象虚数者,去三棱、莪术,将鸡内金改用四钱,因此药能化瘀血,又不伤气分也,至气血渐壮,瘀血未尽消者,再用三棱、莪术未晚;若男子劳疾,三棱、莪术亦宜少用,或用鸡内金代之亦可。由于张氏是一位临床实践家,凡所用药品必先亲自品尝,以便使用时能得心应手,少出差错。所以他的经验是可信的。愿诸位同道临床试之。
     刘xx.女,77岁,离休干部。初诊主述,失眠30多年,人睡难,靠服安定人睡,虽然服安定能睡.但第二天晨起后头昏沉,体无力,心烦。诊:面色萎黄,眼窝深陷,睁眼无力,眼干涩.脉左关弦.右关细弱.双尺细。舌边红,苔黄、干。 证:气血虚,肝郁。治:补气血,解郁。方:四君子汤、四物汤加减。党参1Og苍术15g茯苓15g当归20g白芍15g熟地30g郁金15g肉苁蓉25g,5剂.日1剂.水煎3次分服。复诊述:服药后.现已能入睡.晚能睡5小时左右。现眼睛看东西有一种明亮感,以前视物模糊.看什么都心烦。现在这种症状消夫了。诊:面色黄,无萎,带微笑,眼视物有神,舌质红淡,苔薄白。前方去郁金再服5剂,然后改隔日1剂,服1个月,证愈。
     刘××,女,成。产后两月来,久久不能入睡。询之前用诸方均为养心安神、重镇安神之品,西药亦每日增量应用。细审其证,除昼夜难眠外,并见乏力汗多,面色皓白,舌质嫩红苔薄白,脉虚大而缓。综其脉证,诊为气阴两虚。为拟补中益气加麦冬、五味子。2剂开始入睡,10剂即睡眠正常。某医云:“前用安神镇静无效,后用补气养阴即眠者为何呢?”答云:“《内经》之论寤寐非仅指在心,而是在五脏六腑,《灵枢》论寤寐隶属于五脏六腑阴阳出入,隶属三焦之交泰,隶属于心肾之交融,隶属于肠胃之大小,隶属于皮肉之解利。此证脾肺俱虚,清阳失升、卫气留于阳者久。故以补中益气汤合生脉散益阳补阳而愈。
     刘××,女,47岁。患者因家中诸事不遂心志,每每烦躁暴怒,以致夜不安寝已有数年。身热阵作,或头痛,或喜悲伤欲哭。舌红、苔腻微黄,脉弦数。初以为痰热内扰而投以黄连温胆汤加味,药后效不明显,因而改用化肝煎。处方:青皮10g陈皮10g土贝母12g丹皮15g山栀子10g泽泻10g白芍10g当归各10g薄荷2g。服六剂后,诸证皆安。逾一周后复诊:因生气又起,但较前已轻,仍以上方与之,白芍加至30g,五剂后复安。
     张××,女,42岁。2006年3月10日初诊。失眠多年,平日工作紧张,压力较大,夜间难以入睡,入睡后常于梦中惊醒,醒后不能再寐,伴心慌,白天困倦,记忆力减退,自服枣仁安神胶囊、养血安神胶囊等药无效,遂用舒乐安定片维持。近日不寐时间延长,舒乐安定片1次口服3mg仍无睡意,伴头昏,胸闷,烦躁易怒,纳减,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西医诊断:神经衰弱,失眠。中医诊断:不寐,证属肝气郁结。方用四逆散加减,药用柴胡9g白芍12g枳壳12g生草6g玫瑰花6g莲芯9g柏子仁20g茯神15g琥珀末3g(分吞)。服28剂后,睡眠时间延长,每夜可睡4小时,梦少,白天精神好转。遂原方加炒枣仁、夜交藤,继服28剂后,患者每夜入睡可达6小时。按:不寐之症原因很多,然大多与情志失调,也就是心理因素有关,属心因性疾病。尤其是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造成沉重的精神压力,复杂的人事关系导致种种不愉快,势必造成睡眠质量下降。本案患者因工作压力导致失眠,又因失眠而导致烦躁不安,周而复始,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火灼肝阴,肝失濡养,神魂不安,如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说:“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说明肝郁气机不畅,魂不归肝可致不寐。用疏肝解郁宁心法,取四逆散或逍遥散加减,疏肝理气,解郁缓急,郁散生火无源,热去神宁而寐
     钟xx,女50岁,铁遭部科学研究院。1991年4月19日。苦失眠,有时通宵不能入睡,曾用安神药及安定,均无效。刻诊:失眠烦躁易怒,周身酸楚.舌黯淡,舌下青筋怒张,脉沉细。病已一年余。拟疏郁活血安神。柴胡6g赤芍10g枳壳10g炙甘草3g桃仁10g 红花6g生地12g当归6g川芎6g丹参15g夜交藤35g。8帖,一日1帖。4月28日复诊:目前可睡5小时,有少许痰,腰骶及下肢酸痛,情绪仍不稳定。拟疏肝、宁心、和胃、补肾,兼而调之。柴胡6g枳壳10g赤白芍各10g当归10g茯苓 12g丹参15g夜交藤35g夏枯草10g巴戟10g淫羊藿10g半夏10g全瓜蒌12g甘草3g生姜2片。
     朱××,女,40岁。数年来头晕失眠,疲乏无力,轻度浮肿,有时连续数天不能人睡,有时又连续昼夜不止的睡眠两三天,睡醒后又连续七八天不能人睡一个小时,在失眠的期间虽用多种安眠药及中药镇静安神药也难入睡片刻。细察其证,除失眠外,并见面色萎黄,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胃脘时痛,五心烦热,指趾反冷,或冬季手足冷,而夏季反五心烦热,舌苔薄白,脉弦细。综合脉证,诊为中气不足,气血俱虚。为拟健中补脾益气养血,十四味大建中汤加减。处方:黄芪15g肉桂10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10g当归10g川芎10g生地10g白芍10g附子10g麦冬10g淡大云15g半夏10g生姜3片大枣3个。服药4剂后,精神、食欲、胃脘疼痛、失眠均好转,每夜约睡三四个小时,继续服药半月后,除他证继续改善外,睡眠增至七八个小时。
     朱××,女,40岁。一个月来昼夜不能入睡,虽反复应用西药安眠药,中药安神药都不能人睡片刻。审视其证,除不能人睡外,并见头晕乏力,时时悲伤欲哭,舌苔白,脉虚大。证脉合参,诊为脾胃气虚,清气失升,肝木失达。为拟补气升阳,理肝,佐以安神。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15g白术10g党参10g当归10g陈皮10g升麻10g柴胡10g甘草10g五味子10g。药进1剂睡眠增至4个小时,继进10剂,睡眠正常。
     朱xx,女,45岁。苦失眠10年余,常服安眠药而寐终不安,头痛卓卓然,日服镇痛片而疼痛不解。反复感冒,月无数日安适。汗之而表气愈虚,清之则里真益怯。且有胃下垂,纳欲虚,脘痛时作·攻补俱不得。虚阳上亢·躁难自安;营卫失和,洒浙形寒;口燥咽痛,厌恶凉饮。有表不敢表,惧重虚其表,有热不敢清,恐愈寒其中。温卫解肌,原是正治之法,又恐触犯咽痛。处方下药,每有顾此失彼之虞。综观全局,权衡得失,其总是阳浮于上,阴虚于下,营卫不和,气血舛乱之象。治病必求其本。循此施治,持之以恒,日久当有弋获。遂于潜阳宁神煎14剂,以资观察。制附子9g磁石(先煎)30g酸枣仁lOg生龙牡(先煎)各30g紫石英(先煎)15g远志9g夜交藤15g合欢皮12g知母9g甘草9g川芎6g白芍9g杞子12g潼沙苑12g白芷9g天麻6g。 守方至42剂,诸恙大减。西药镇痛片由4~5片/日递减为l片/日,乃至难得头痛时偶服之。躁热自汗如雨现象消失。夜寐自安,已摒弃安眠西药。纳谷尚差·但精神渐振,已能处理繁心公务而无倦容。续进前方加减,共70剂,胃纳日馨,诸症霍然,前后判若两人。【《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陈苏生》)按:本案记载十分详尽。病情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治疗顾此失彼,进退为难。然而深入分析可见,其症之实,由正虚不足以抗邪所致;其症之热,由气阴下虚,虚阳上浮所致,虽有躁热自汗如雨,口燥咽痛,其实为真寒假热,有洒淅形寒,厌恶凉饮为证。所以表之恐重虚其表,清之恐愈寒其中。为从根本施治,故以加减潜阳宁神煎为治。潜阳宁神煎由陈苏生制定,由制附子4. 5~9g磁石15~30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制远志6g酸枣仁、夜交藤、合欢皮、茯神、北秫米各12g制半夏9g。组成。本方治兴奋、强壮、收敛、缓和、滋养于一炉,每每起到拮抗协调,相辅相成的作用,对安抚中枢,调节神经有良好的作用。显然,本方继承了祝味菊医案中上要潜阳,中要化湿,下要温肾的治法,在长期实践中,方药固定下来了。浅评. 古之善用温药者,当推张仲景。《伤寒论》重寒轻温,方药自然偏重温热。至清代郑钦安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其治疗以阴阳为纲。凡是辨证属阴者,即使是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喉蛾、失眠、牙痛、口臭、便秘等症,也概投以附子、干姜之类,居然效如桴鼓。四川医生历来以善用温药闻名。祝味菊从四川来上海,似其善用附子治病而成为沪上医界无人不知的“祝附子”。他认为:人生以阳气为重,阳衰一分则病进一分,正旺一分则邪却一分。他对伤寒时病、疑难杂病,多采用温肾阳扶正法,而获固本救逆,转危为安之效。失眠只是其中一症。徐小圃、陈苏生继承发展了祝味菊的学术观点。潜阳宁神煎中以温药配合重镇安神药,这一配伍可追溯到张仲景。《伤寒论》中“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这就是温药加重镇安神的配伍之祖。柯琴对这一条文注日:烦躁惊狂“属实者固多,而虚寒者间有,则温补安神之法不可废也”。这可以说开了温潜法之先河。“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这里仲景明示了这种惊狂、卧起不安,其主要病机是亡阳。这也就是对阳虚引起阳浮的病机的最早论述。在《金匮要略》中“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此方为桂枝汤加龙骨牡蛎。失精家阴损及阳,所以用温阳的桂枝与补阴的芍药合用,再配合龙牡,体现了温阳与育阴均可配合重镇安神以潜阳。文中注日:“《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幽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日二加龙骨汤”。以附子代替桂枝与龙牡配伍,也就是三家医案中这一配伍的远祖。下文“天雄散方”,用天雄、白术、桂枝、龙骨,也属此类配伍。由此可知,温潜法并非祝氏杜撰·而是有十分久远的历史渊源的。 近世自温病学派的兴起,寒凉药物运用日益广泛·而温药逐渐受到冷落。冷落温药的理由是古方不可以治今病,天时、地理、人的体质发生了变化,治疗力‘法也要改变。然而三家医案启示我们,三位先贤医事活动发生时间跨越了近百年,地域从西部山区到东部沿海,患者有成人与幼儿。那么,用温潜法治失眠·疗效应该是可重复可肯定的。育阴潜阳,滋水涵木,滋阴泻火,是虚阳上越常用的治法·然而温潜法所治疗的是阳虚引起的阳浮,由于缺乏上述阴阳互根理论的支持,在说理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然而三家医案既然肯定了温潜法治失眠的疗效,理论上的问题总能得到解决。此外,附子加黄连,泻心与护阳,交通心肾,与交泰丸有相似之功。姜半夏、茅术祛除中湿。如此,浮阳得以潜降,不寐可愈。
     xx患者 ,女,39 岁 ,来诊主诉 ,心烦不安 ,难以入睡 ,伴口干舌燥 ,胃中灼热 ,大便秘结 。舌有裂纹,质红少苔。证属胃阴亏虚 ,方以麦门冬汤合益胃汤加减 (麦冬20g沙参20g生地20g玉竹20g冰糖15g法半夏9g 甘草10g。3 剂症减 ,6 剂症除 ,后以益气养阴清热之剂善后,又服10剂而愈。 
     xx女,56岁,河北省宁晋县城关镇人,曾在本县某工厂职工医院药房工作(现已退休),2004 年 10月18诊。诉:2 年前在家照看孙子,因不慎小孙子从高处摔下致伤,本人也因此受惊吓而致失眠、心悸。开始时自购安定片服用有效,2 -3个月后,服用安定片无效。且整夜不能//烦躁,偶尔能小睡片刻,也是梦多、易醒,醒后则心悸不安、浑身不适。白天则昏昏沉沉、胁肋胀满、饮食无味、不能做事。先后经本地及省市多名中西医诊治1 年多,效果不理想,甚是苦恼,经人介绍治于笔者处。刻下:失眠如上述,脉濡缓、滑,舌苔黄燥。晨醒后口干黏,咳吐清稀痰涎。四肢沉重、乏力,头脑昏沉,心情郁闷,肩背麻木不适,大便黏滞不爽。据上症辨为:湿热化燥微显伤阴、肝郁。治宜:清湿热、润燥祛痰、疏解肝郁。处方:杏仁15g白豆蔻6g薏米 20g清半夏15g黄芩10g黄连3g麦冬15g芦根 20g白芍各20g茯苓15g远志10g生麦芽20g枳壳15g。2 剂,水煎,分早晚 2次温服,每日1 剂:10月20日二诊:服药 2 剂,诸症均减。舌苔已润仍有黄意,脉濡滑,清稀痰涎已变黏稠,大便已爽仍微大便已爽仍微黏,昨晚已能安睡一会儿,上午仍有心悸、烦躁不适,但时间不适,但时间已短。宗效不更方,原方7 剂,服法如前。并嘱停服其他安定类西药。10月28日三诊:又服药 7 剂,晚上已能安睡,晨醒后自觉舒爽,咳吐痰涎亦消失。白天烦躁、昏沉等症状亦解除,但口中干黏仍不解。舌苔厚浊腻,脉细濡。证属湿热郁阻、伤阴。治宜:清热化湿、滋阴。前方减茯苓、枳壳、远志,加知母15g藿香10g。7 剂,水煎,分早晚 2次温服,每日1 剂。服后遂愈,患者因惧怕复发又要求服药 7 剂以巩固疗效。其后1 年多来多次随访未见复发。
     xx女.34岁。于3年前患失眠症、常感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伴腰痛.梦遗。近半年来,症状加重,每晚需服安定片,方能入睡,屡用中西药治疗无效,症见面色少华、四肢沉重无力.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迟。治宜通心肾之阳、用真武汤加减:制附子15g肉桂9g干姜9g白芍12g伏令15g远志12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5剂后,症状减轻,晚上不服安定片亦可入睡。继上方加夜交藤15g,继服15剂后,诸症消失而愈。顽固性失眠。
    xx女,55岁。患者几年前曾患失眠症,用尽安神药无效,后口服**口服液愈。近半年再次复发,近半月加重,每晚睡眠不足一小时,服无数安神药无效。时诊:脉沉细,舌苔薄白,舌根部略黄。患者述乏力,双腿沉,饮食不佳,晨起后双睑双颊肿胀(至10时左右缓解),眼框疼,双眼昏花干涩。患者继往有腹胀腹部不适症(进食生冷后加重),近期未发作。患者来诊时也是无从下手,服了这些安神药及安定(一次8-10片之多)均无效,想开安神药也不会有效。到爱爱医搜了一下失眠,看了倚天剑 (心想事成)发表的 [名家医案]施今墨先生治疗失眠经验及中华草医 发表的[临床经验]三仁汤加减治愈顽固性失眠医案一则很受启发,加上天天观注的医道自然老师的贴子,便用通淤煎散加减:黄芪15g陈皮10g当归15g白芍12g砂仁(碎)10g山萸12g黄柏5g丹参12g通淤煎50g。二付。二诊患者服后述乏力轻,食欲好转。于第二付药后加服安神片晚上睡了二个多小时。唯口干,咽干及眼部症状无效。处:麦冬15g芦根20g远志15g伏苓15g黄芪15g陈皮10g当归20g白芍15g砂仁(碎)10g山萸肉12g枸杞10g刺蒺藜12g丹参10g黄柏5g通淤煎50g,二付,三诊(今天)患者口干及眼部症状大减,晚上可睡三个多小时,食欲可。唯觉睡眠还不够理想。处:麦冬20g芦根20g远志15g枣仁20g伏苓20g黄芪15g陈皮10g当归20g白芍15g砂仁(碎)10g山萸肉10g枸杞10g甘草12g刺蒺藜12g黄柏5g丹参10g通淤煎50g。
     xx女,56 岁,已婚,退休人士,育有三子女。患者失眠近二十年,起初寐而不酣,多梦易惊,之后难以入寐,甚至彻夜不眠,心悸不安,产生幻觉,甚乎畏光。早上肢倦神疲,昏昏欲寐,饮食无味,时有泛酸,畏寒肢冷,双膝酸软,二便调顺,时有口干口苦,伴脱发近十五年。晚上尚可入睡三至四小时,夜尿两次。患者自诉绝经前经期正常,经量偏多,挟有血块,生产先后失血偏多。患有胃病。脉弦细。舌暗红,边有齿痕,苔薄白。平日自服各种安神药,和西药镇静催眠药,调节神经药等,效果不好。本证寒热均现,本虚标实,且虚实挟杂。予以自拟失眠神效方:A11/6/5/1制首乌30g夜交藤12g合欢皮10g炒枣仁20g丹参20g杜仲10g川断10g黄连3g柏子仁10g桂枝5g当归10g桃仁5g红花5g青皮5g佛手5g山楂5g炙甘草3g。每日一剂,一日三次,共 7 剂。服完7 剂后自觉失眠症状好转,口干口苦没有,但更其它症状依然存在,略有减轻,上方A11/6/5/1/1去黄连,加山药 15g,继服 7 服,病情大大好转,属其将上方加减做成丸药续服 1 月,病情痊愈,未再发。
    更多病例在整理中......
大家都爱看
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的时候,老百姓为何给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的时候,老百姓为何给 一纸判决把中华民族推向深渊一纸判决把中华民族推向深渊
查看更多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