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能顶住几十万太平军,为何面对几万革命党,却只扛了4个月?
2021-03-18内忧外患警示 编辑:admin
清朝能顶住几十万太平军,为何面对几万革命党,却只扛了4个月?
众所周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实行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但深入了解就会发现,辛亥革命的开端是武昌起义,而武昌起义中,参与的兵力并不多。
武汉首义的主力,是武汉三镇的湖北新军。这支最早由晚清名臣张之洞组建的湖北新军,总人数在1.7万左右,革命党孙武、吴兆麟等人只是策动了其中的一部分,所以起初人数并不太多。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被日本全歼,清朝的海防体系算是被打了个稀巴烂,在马关条约对日2亿3000万两白银赔款的背景下,已经再无财力去逐建海军。
清政府只能在陆军用心思,于是下令由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提督聂士成、温处道袁世凯等编练新式陆军。这支军队完全使用西式的军制、训练以及装备,一切依照德日制度,“习洋枪,学西法”,是清朝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正规军。
但新军虽多,练出规模的只有北洋新军和湖北新军。北洋新军暂且不提,湖北新军共有17000多人,核心是第八镇、第二十一混成协。而武昌起义的主力,就是湖北新军,还不是全部,只有三分之一,不到6千。
湖北新军打响起义的第一枪后,陕西、湖南两省新军随之起义。接着南方各地也有新军起义,但总体来说人数不会太多,加在一起大概也就几万。
说来真是讽刺,清朝不惜血本组建新军,是指望新军能拯救已在走向末路的朝廷。结果新军反倒成了满清的掘墓人,清朝等于是自搬石头自砸脚。
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感到奇怪,几万兵力怎么就导致了清朝的灭亡?要知道,当初有几十万精兵的太平天国都没能做到,反被清朝给镇压了。
原因很简单,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虽说都是反清,但内在性质完全不一样,两者面临的形势也不同。
辛亥革命发生时,清朝已经从根子上就坏了,既无力解决国内日渐积累的矛盾,也无法赶走外国侵略者,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引起民众深深的不满。
同时,新的思想已经萌芽,与清廷的冲突一触即发,只需要一粒火星,就能燃起熊熊烈焰。而且,这粒火星很快就来了,那就是蔓延至四川全省的“保路运动”。
1911年,清廷为了镇压层出不穷的革命行动,向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借款。可没有抵押物,怎么办呢?想出的办法是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再抵押给四国银行团,一进一出间,款项到位。
但是,这两条铁路的股东不仅来自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的股份占很大比例,人数又很多。不给任何补偿就强行收回,四川顿时乱了。
全国各界也都反对清廷将民办的铁路出卖给外国侵略者,由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最先起来反抗的是湖南,举行了万人群众集会,并号召商人罢市、学生罢课、工人罢工,拒交租税以示抗议,很快蔓延至了汉口。
四川的保路运动,吸引了清廷的大部分精力,于是抽调一部分湖北新军,由川汉、粤汉铁路督办端方率领入川镇压。如此一来,湖北三镇出现了宝贵的清廷势力真空!随后,就有了革命党策动的湖北新军首发起义。
各地新军纷纷响应,很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清廷唯一可以依靠的军事力量是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但袁世凯对清朝却没那么忠诚,自有打算,早将北洋新军练成了自己的私军,并利用这种错综复杂的局势,促成南北和谈。
到了这一步,清廷还能靠什么存活下去?隆裕太后只能带着溥仪,做出了退位的决定。
可以这么说,辛亥革命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被压迫各阶层的整体反帝反封建,不仅结束帝制,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然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依然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再看太平天国,内部的问题并不比清廷少。天国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纯属空想,根本不可能实现。底层士兵只是为了生计,并没有明确的革命目标,高层则具有封建统治者的特征,争权夺利、贪图享乐、骄傲专横。
某些方面,太平天国甚至还不如清廷,至少清廷的官大部分是科举出来的,纵然贪污腐败,也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和文化常识。太平天国搞的那一套却违背常理人伦,比如焚烧中国古代经史子集、摒弃传统文化、男女分营等。
当然了,这并不是说清廷更好。这两个政权不是谁更好的问题,而是谁更差的问题。太平天国兴起时,清廷的常备军八旗军和绿营军都已腐朽不堪,扛不住太平军的攻势,节节败退。事实上,打败太平天国的不是清廷的正规军,而是地方组建的团练武装。
八旗、绿营颓了,清廷无奈之下,只能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曾国藩便回了家乡湖南,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后世通常称为湘军。
所以,真正灭亡清朝的不是辛亥革命那几万人,而是民主潮流的大势;镇压太平天国的也不是清朝正规军,而是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清朝在那之后就已经军事权旁落了,直到袁世凯逼清廷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