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医道与治国之道

2021-05-10聚焦法制建设 编辑:admin

《黄帝内经》中的医道与治国之道

    黄帝向岐伯学习针灸之道,就从医道中学到了治国之道。《外揣》:“黄帝曰:余闻九针九篇,余亲授其调,颇得其意。夫九针者,始于一而终于九,然未得其要道也。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穷,流溢无极,余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然余愿杂之毫毛,浑束为一,可乎?岐伯曰:明乎哉问也,非独针道焉!夫治国亦然。黄帝曰:余愿闻针道,非国事也。岐伯曰:夫治国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深浅,杂合而为一乎?”黄帝说我学习了关于九针的九篇文章,亲身领会了这一充满智慧的理论,比较深地理解了其中的含义,可是九针的内容如此丰富,从一到九,层次繁复,道理深刻,准确地说,我还没有真正掌握其中的主要精神。九针的理论,可以说是精得不能再精,多得不能再多,深得不能再深,高得不能再高了。它的理论玄妙、庞杂而散漫,与自然、社会和四时变化等都有关联,我想把这些多如毫毛的论述,归纳成一个系统的体系,你看可以做到吗?
    岐伯答道:您对这个问题认识得很清楚了,不但九针的道理应该集中归纳成统一的体系,就连治理国家这样的大事,也应该这样做。黄帝说我想听的是用针的道理,而不是治国的方略。岐伯道:治理国家也罢,用针也罢,都必须有统一的原则和法度。就治国的道理而言,没有统一的法度,怎么能够使小的、大的、浅的、深的等各种复杂的事物统一到一起呢?用针的道理也是如此——治国治人是一个道理。

1、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以圣人不等到病已经发生了再去治疗,而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发生之前。如果疾病已发生,然后再去治疗,乱子已经形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临渴而掘井,战乱发生了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

在此将医道与治国之道类比。无论治病与治国,都尚其防患于未然。

 2、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流畅,卫外固密,外邪难以入侵,内邪难于产生,就不会发生疾病。故《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人体脏腑功能低下,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固的情况下,或人体阴阳失调,病邪内生,或外邪乘虚而入,均可使人体脏腑组织经络官窍功能紊乱,发生疾病。《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同样,一个国家实力强大,国富民强,外国就不敢侵略,如果一个国家积贫积弱,那么外国就会乘虚入侵。

 3、与时变化

《灵枢·通天》谓:“阴阳平和之人……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与时变化”就是善于适应形势的变化,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与时俱进。

《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使志无怒……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使志安宁……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圻,无扰乎阳……使志若伏若匿……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要根据四时阴阳季节的变化,来指导养生。

《移精变气论》云:“去故就新,乃得真人。”意思是说现世的医生一定要尽快丢掉旧知识,研究新的学问,积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赶超远古真人。

 4、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大凡阴阳的关键,以阳气的致密最为重要。阳气致密,阴气就能固守于内。阴阳二者不协调,就象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因此阴阳协调的配合,相互为用,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所以阳气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会竭绝。阴气平和,阳气固密,人的精神才会正常。如果阴阳分离决绝,人的精气就会随之而竭绝。

《素问·六微旨大论》“岐伯曰:亢则害,承乃治,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岐伯说:六气亢盛就要为害,相承之气可以制约它,递相制约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化,在四时之气中表现为气盛必衰,衰者必盛,若亢盛为害则生化之机毁败紊乱,必然发生大病。社会的繁荣强盛,其方针和核心必须是和谐发展;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是最直接、最简捷的处理和解决一切矛盾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国家的治理和管理、医理的药理和病理、道理同理。

 

 5、主明则下安

《素问·灵兰秘典论》:“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此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所以君主如果明智顺达,则下属也会安定正常,用这样的道理来养生,就可以使人长寿,终不会发生错误,用来治理天下,就会使国家昌盛繁荣。如果不明智顺达,那么,包括其本身在内的十二官就要发生危险,各器官发生正常作用的途径闭塞不通,形体就要受到严重伤害。这种情况下,谈养生是不可能的,只会招致灾殃,缩短寿命。同样,以君主之昏聩不明来治理天下,那政权就危险难保,千万要警惕再警惕呀!

 6、敬之者昌 慢之者亡 无道行私 必得夭殃

《素问·天元纪大论》:“鬼臾区曰:至数之机,迫迮以来,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谨奉天道,请言真要。”

鬼臾区说:气运结合的机理,切近深切,他来的时候,可以看得见,他去的时候,是可以追溯的。遵从这些规律,就能繁荣昌盛,违背这些规律,就要损折夭亡;不遵守这些规律,而只按个人的意志去行事,必然遇到天然的灾殃。

《灵枢·师传》:“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无论治民、治身、治此、治彼,治理大事小事以及治国理家,没有违背常规而能治理好的,只有顺应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才能处理好各种事情。所谓的顺,不仅是指阴阳、经脉、气血循行的顺逆,还包括了广大人民的情志顺逆。

《灵枢·逆顺肥瘦》岐伯曰: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以起平木也,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规而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顺之常也。”岐伯说圣人认识事物的规律,要符合天地自然与社会人事的变化规律,而且一定要有明确的法则,这就形成人们应该遵循的方式、方法和规则,这样才可以流传于后世。所以犹如匠人不能脱离尺寸而随意猜测物体的长短,放弃绳墨去寻求物体的平直,工人不能搁置圆规去制成圆形,放弃矩尺而制成方形。懂得了运用这些法则,就能了解事物本身固有的自然特性;灵活地运用这些法则,就能掌握事物正常和反常的变化规律。

 7、万物悉备 莫贵于人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是说天地之间,万物俱备,没有一样东西比人更宝贵了。《素问·天元纪大论》谓:“帝曰:夫子之言,上终天气,下毕地纪,可谓悉矣。余愿闻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黄帝说:先生所谈论的,上则终尽天气,下则穷究地理,可以说是很详尽了。我想在听后把它保存下来,上以调治百姓的疾苦,下以保养自己的身体,并使百姓都明白这些道理,上下和睦亲爱,德泽广泛流行,并能传于子孙后世,使它们不发生忧虑,并没有终了的时候,可以再听你谈谈吗?

《灵枢·刺法论》:“黄帝问曰:升降之刺,以知其要,愿闻司天未得迁正,使司化之气失其常政,即万物化之或其皆妄。然与为民病,可得先除,欲济群生,愿闻其说。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言其至理,圣念慈悯,欲济群生,臣乃尽陈斯道,可申洞微。”黄帝问道:关于六气升降不前致病的刺法,以知其大要,我想再听听司天之气未能迁于正位,使司天之气化政令失常,也就是一切生化或都失于正常。这样则使百姓患病,可否使其预先解除,以救济人类,请你讲讲这个道理。岐伯再次跪拜回答说:你问的很全面啊!谈到这些至理要言,体现了圣王仁慈怜悯之心,要拯救人类的疾苦,我一定详尽地来陈述这些道路理,申明其深奥微妙的意义。以上这些内容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大家都爱看
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的时候,老百姓为何给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的时候,老百姓为何给 一纸判决把中华民族推向深渊一纸判决把中华民族推向深渊
查看更多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