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的时候,老百姓为何给他们带路、帮运弹药?
2024-11-08内忧外患警示 编辑:admin
金一南: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时,为何老百姓会帮着扶梯子运弹药?(点击原文)
引言:
自古,人们就以战争论英雄。不少人认为战争就是争夺自己财富的手段,于是他们通过暴力的手段,烧杀抢掠无所不用其极。他们十分的好战,并且还有不少人信奉一句“一将成名万骨枯”这样不可理喻的一句话。
然而战争到底带来了什么?带来了一座座被毁坏的城市,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的人失去自己的生命,又或者是人们人人都向往的黄金宝藏,战争往往都是残酷的,带来的灾难远大于带来的好处。
曾经的战争岁月给百姓心中留下了无法言语的伤痛,那时国家动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那些无情的侵略者们就是罪魁祸首。然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是他们吗?如果是,为什么当时还有老百姓为这些侵略者们扶梯子、运弹药呢?
一、出现扶梯子、运弹药现象的原因
面对敌人侵犯自己的家园时,你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不少人肯定会说,当然是拿起武器,和他们对抗到底,誓死保卫我们的家园。然而,在清朝末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时候,却出现了这样一群人。
他们是中国人,但是他们却在帮这群入侵者们扶楼梯、运弹药,一个个帮他们做事,心里丝毫没有愧疚之情。这时的百姓如同傀儡,甘心地被这些侵略者们指使着。就像鲁迅先生笔下愚昧的人物一样,他们似乎没有自己的思想,也不在意这样做会给国家带来什么。
造成这一系列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归其根本,就是清廷的腐朽,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底层的百姓,如果想要改变自己命运,那么必须要去读书。然而读书对于大多数的底层百姓而言,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他们的家庭不足够支持孩子去读书。
就连最基本的生计都存在很大的问题。生活在底层的百姓,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无法做到,就算是真的有贫苦百姓让孩子去读书,孩子不能够真的理解书中讲述的“孔孟”之道,因为在他们的眼中,这些都不能真正帮助他们改变命运。
朝堂的腐败,让苦苦读书的寒门子弟寒透了心。让他们真正明白,如果想要改变命运,任何人都是靠不住的,只能自己慢慢摸索挣扎,或是苦力、或是消耗大量的时间,一点点去赚取微薄的一点钱,用这点钱,艰难的生活着。
在那时的清朝,达官贵人甚至皇室,都没人把底层的百姓当人,他们生活的甚至不如富人家养的看门狗。面对如此腐朽的清廷,百姓已经不抱有任何希望。没有足够的金钱学习,即便是考取功名之后,也得不到重用,人们开始觉得读书没有任何用处,他们几乎没人读书。
百姓心中便没了家国意识,成为了一个个为了生计的行尸走肉,别人让做什么都可以,只要给钱。所以,当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时候,洋鬼子用一点小钱,就收买了这些为了生计变得“麻木”的人,而这些百姓眼中也只有钱,因为钱可以让他们填饱肚子,过上好一点的生活。
二、金一南讲扶梯子、运弹药的“麻木”中国人
封建社会人们对所谓的清廷心中并没有存在维护意识,甚至不知道国家于他们而言是什么。对他们来说,侵略者就如同来游玩的异国人。所以,在生计面前,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给他们钱的侵略者。他们大多数都是没有文化的底层百姓,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也不知道以后自己的存亡。
金一南教授在《为什么是中国》一书中分析到,在清朝的百姓属于“民智未开”,他们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识,不知道何为侵略者,也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就是卖国贼、汉奸的做法。甚至,下到底层百姓,上至高官显贵。
所以,在侵略者侵略北京的时候,百姓以及官员都没有人站出来反抗,一次次签订不平等条约,一次次将中国的宝藏双手奉上,面对侵略者,清廷一直秉持着不反抗政策。在清廷极致的腐败之下,无数的爱国人士这才崛起,他们发动一次又一次的抗争,这才让侵略者心中存有些许的忌惮。即便如此,也无法真正拯救无知的百姓和政府。
一边是为了保卫国家奋死拼杀的战士,一边是劝着这些勇士投降的中国人,他们嘴上说着“别打了,快投降吧,以后就没有中国了”,这时候反抗侵略者的人们才发现,真正值得害怕的并不是这些侵略者,而是无知的百姓、腐败的清廷。
鲁迅不愿意成为救人的医生,因为他知道,即便是救了人的性命,但是这个人却也如同死人,他们没有真正的灵魂,于是他成为了拿起笔杆子战斗的文人,用自己的手去拯救无数精神疾病的中国人。
此时的中国,出现了无数爱国人士,他们用鲜血告诉人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无数人的牺牲后,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的民族信仰。
三、开民智,兴国家
百姓在不断地觉醒,他们逐渐有了自己的精神,在一次次战争中,渐渐明白国家兴亡是中国每一个人的事情,只有国家稳定,人民才能真正稳定,无数烈士为了维护中国的稳定献出了生命。
好在,中国还有很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他们主办教育,帮助中国百姓摆脱封建腐朽的思想,教人们写字,讲述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帮助无数中国人开了智。
长此以往,中国人从麻木不仁中苏醒,逐渐有了爱国意识,此时的中国人在教育当中,知道了民族自信、民族信仰,知道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做好中国人应该做的事情。人民终于从封建社会走了出来,无数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中国人精神、思想治病的勇士,他们做到了,中国再也不是那个任人欺负的国家了。
结语:
纵观这段历史,百姓麻木,让侵略者站在头上欺负中国人。百姓不知道什么是国家意识,帮助侵略者们扶梯子、运弹药,做着损害国家的事。导致这一切的原因就是人民的思想,一个国家的思想将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兴亡。如今,中国能够繁荣发展,离不开的就是正确的指导思想。
金一南教授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中国人要永远坚定自己的国家信仰,断不可成为杨舒平等人,为了自己眼前短浅的利益,就帮助外人诋毁中国。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在金一南教授讲述这一段历史的时候,他详细地讲解了当时底层百姓的心理状况,将中国近代史有条理、凭依据、细分析的讲给现在人听。在《为什么是中国》中,不难看出金一南教授对于这些历史的独特见解,他擅长将历史的细枝末节利用起来,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找出这些历史背后的因果,同时能够与时俱进地将他的看法,运用到如今的生活中去。
金政委为何想不通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听一听龚半伦的故事.
龚半伦,原名橙,字孝拱,是龚自珍的长子(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别看他字里有个孝字,其实是既不忠又不孝,无君无父,荒唐绝伦。中国人最讲伦理纲常,有所谓“五伦八德”之说。“五伦”是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的五种人伦关系,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最基本的关系准则。可这龚橙自称其无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道,只爱一个小老婆,五伦去了四伦半,故曰半伦。
龚半伦虽放荡不羁,可并非不学无术之徒,相反他自幼聪颖,“藏书极富,甲于江浙,多四库中未收之书”,少时即“沉酣其中”。后来他流落到上海,依然放荡不羁,挥霍狎妓。聪明、风流、有性格,用现在的话来说,酷。
如果龚半伦只是做了这些事,人们还可以把他归结为“名士轻狂”之类,犹如魏晋名士一般,故意做出些惊世骇俗的行为举止,以示其名士派头。问题在于,龚半伦当了汉奸,走向了带路党的境界。据《清朝野史大观》、《圆明园残毁考》等载: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中国,龚半伦随英舰北上来到北京后,将辫发盘到头顶,戴洋人帽,穿白色西装,出入洋兵营盘,狐假虎威,好不得意。随后,他将联军引进圆明园,为英法联军进言:“清之精华,尽在圆明园也!”并抢先一步单骑直入,取珍宝重器以归,大发横财。
其实,英法联军烧圆明园时,汉奸绝不止龚半伦一个。当时的清朝媒体人汪康年有一本 书叫《记英法联军焚劫圆明园事》,里面记载说,联军刚进圆明园时,先是在抢劫,没有烧。附近的中国百姓还有海淀的各色人等,比如一些穷苦的旗人、汉人,一些想来圆明园里淘宝的富家子弟,纷纷赶来,和联军里的华人士兵交流,华人士兵就把自己的梯子架子借给这些人,他们都跟着翻进墙来一起抢。近代史上被我们忽略的一幕发生了:英法联军和大批国人共同抢劫爱新觉罗家的这座宫殿。
后来,联军下令烧圆明园,却发现没有引火的东西,“各军并无火器,惟有水桶、 水锅而已”,这火眼看着就放不起来了,结果海淀的很多中国百姓主动拿着什么火线、秸秆等一切可以点着的东西来了,帮联军提供火种。这种雪中送炭的事情,在中国近代史上绝对不少见。联军放火后,这些中国人更是“到处引火延烧”,使得火势扩大。相比于英法联军,这些百姓更是迫切希望圆明园赶快烧起来,火越大越好,好进来弄点东西。
据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方面派出恭亲王奕訢为代表和英法联军谈判。而当时英法联军的翻译官,就是龚半伦。据冒鹤亭《孽海花闲话》载,英国公使威妥玛在礼部大堂议和时,龚半伦也在座,席间对奕欣百般刁难。恭王气愤不过,质问他道:“龚橙你世受国恩,为何为虎作伥?!”龚半伦听了,不但毫不畏缩,反而怒喝恭亲王,说:“我本来想报效国家,可是上进之路被你们全部堵死,还让贪官盘剥得衣食不全,被逼得只能乞食于外邦。今你骂我是汉奸,我看你们才是真正的国贼!”恭亲王听罢,一时哑口无言。
有人质问龚半伦何以行此汉奸行径,龚半伦并不尴尬,反而理直气壮地说:我父亲不得入翰林,我穷到靠外国人糊口,朝廷于我龚氏,何恩之有?!质问者瞠目不能言。
虽说在民族大义面前,大是大非不能站错队,龚半伦为图衣食给洋人卖命,已丢了气节,不足一哂。然而他对恭亲王说的话并非无理,在外敌环伺的情况下,清政府不思求变,仍让利益集团占据高位,底层士子上进受阻,百官以盘剥百姓为业。纵是良民,也被逼反了。
听完了龚半伦的故事,你是不是明白文章最初的提问: 为何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的时候老百姓要给他们带路了?
当国家只是统治者的私产,民众不过是统治者的奴隶的时候,要求民众爱国是可笑且无耻的。民众可能大部分时候出于阶层的限制,显得无力而又愚昧,但是当可以选择的时候,并不愚笨。苟且偷生都是一种奢望,也就不可能会有舍生取义。特别是有人帮他们出拳解恨的时候,倒戈也就在情理之中。
俗话说,屁股决定脑袋,立场决定观点,所以金政委想不通是理所应当的,因为他是从清朝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汉奸?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带路党?我觉得这才是我们读中国近代史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金政委能把这个问题思考明白,也就不枉网友们尊称他一声“政委”了。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简介
圆明园,曾经是清朝皇家园林的代表,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集中了清代最高水平的建筑、雕塑、绘画、园林、工艺等各种艺术形式,珍藏了无数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被誉为“万园之园”。
然而,这座世界名园却在1860年遭到了英法联军的残酷洗劫和焚毁,成为一片废墟,造成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巨大损失。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圆明园的毁灭,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场文化浩劫的真相,感受这场文化浩劫的惨痛,反思这场文化浩劫的教训。
一、背景
圆明园的毁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直接结果。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国、法国等西方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接受不平等条约,剥夺中国的主权和利益,而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
1856年,英国和法国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开战。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打到天津,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割让香港岛、开放十个通商口岸、赔款600万两白银、允许传教士在内地传教等。
1859年,英法联军试图进京换约,遭到大沽口的清军阻击,双方爆发了激烈的战斗。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进犯京津,攻占大沽口,逼近北京。清政府派出和平使团与英法联军谈判,但遭到了侮辱和虐待。英法联军趁机占领了圆明园,开始了一场有组织的劫掠和破坏。
二、过程
圆明园的毁灭,分为三个阶段:占领、掠夺和焚毁。
占领: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过北京城,直奔圆明园。当时,清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法军先行,于当天傍晚到达圆明园大宫门,遭到了圆明园技勇太监的抵抗,但很快就被击溃。法军占领了圆明园,英军随后也到达。英法联军在圆明园扎营,等待清政府的回应。
掠夺:1860年10月7日,英法联军开始了对圆明园的掠夺。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抢走,拿不动的就用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
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他们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他们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他们半身缠着织锦绸缎;他们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他们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
他们还抢走了圆明园的图书、档案、地图、画卷、书法等文化遗产。据估计,他们从圆明园掠夺了约150万件文物,价值无法估量。
焚毁:1860年10月18日,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下令焚毁圆明园,以报复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的行为。他还声称,焚毁圆明园是为了给中国人一个教训,让他们知道西方的力量和文明。
他派出了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
三、结果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一场巨大灾难。它造成了以下几方面的严重后果:
文化损失:圆明园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典范,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中国历史的见证。它的毁灭,使中国失去了一座无价的文化遗产,使世界失去了一座独一无二的艺术杰作,使人类失去了一座共同的文化财富。
它的毁灭,也使中国失去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如图书、档案、地图、画卷、书法等,这些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的重要资料,是中国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的心血结晶。
它的毁灭,也使中国失去了大量的艺术珍品,如金银器、玉器、瓷器、铜器、雕塑等,这些都是中国工艺、美学、审美的杰出代表,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是中国艺术的骄傲。
国家耻辱:圆明园的毁灭,是英法联军对中国的一次残酷的侮辱,是中国的一次深重的耻辱。它暴露了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暴露了中国的落后脆弱,暴露了中国的被动挨打,暴露了中国的屈辱求和。它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反抗,
激起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激起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奋起。它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一种象征,成为了中国人民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一种动力。
人员伤亡:圆明园的毁灭,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在英法联军的掠夺和焚毁过程中,不仅有大量的清军士兵、太监、宫女、工匠等园内人员死于非命,还有许多的北京市民、农民、商人等园外人员被杀害或劫掠。
据统计,仅在1860年10月18日至20日的三天之内,英法联军就杀害了北京城外的居民约2万人,抢走了财物约1亿两白银。这些无辜的人民,为了保卫圆明园,为了保卫祖国,为了保卫民族,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四、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场文化浩劫,是一场国耻记忆,是一场历史教训。它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反思,给我们提出了紧迫的问题,给我们指明了明确的方向。
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圆明园的毁灭,让我们意识到文化遗产的珍贵和脆弱,让我们意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和必要。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的寄托,是一个人类的共同和多元的财富。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传承,对民族的自信,也是对人类的贡献,对未来的责任。
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防止文化遗产的损失和破坏,提高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水平,推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利用,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如何弘扬民族文化?
圆明园的毁灭,让我们意识到民族文化的博大和精深,让我们意识到弘扬民族文化的必要和紧迫。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特色和魅力,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力量,是一个人类的多样和和谐。
弘扬民族文化,不仅是对自己的认同,对他人的尊重,对世界的交流,也是对创新的驱动,对进步的动力,对发展的支撑。
我们应该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坚持以时代精神为内涵,坚持以民族团结为基础,坚持以世界文化为参照,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文化,不断提高民族文化的创造力、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
如何实现国家富强?
圆明园的毁灭,让我们意识到国家富强的艰难和重要,让我们意识到实现国家富强的迫切和必然。
国家富强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利益和最高目标,是一个民族的共同愿望和最终追求,是一个人类的和平与发展的保障和贡献。实现国家富强,不仅是对历史的回答,对现实的挑战,对未来的期待,也是对自身的奋斗,对他人的合作,对世界的负责。
我们应该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纲领,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以人民民主为基础,坚持以社会主义法治为保障,坚持以和平发展为方针,不断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不断促进国家的和谐稳定,不断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