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中医两年多我到底学到了什么?

2024-06-17自学中医之路 编辑:admin

自学中医两年多我到底学到了什么?分享给同样自学的朋友(点击原文

大家好,我是曼曼。我是22年4月起开始自学中医,目前已经学习两年多。

当时以为中医很简单,很快就能学成,却被现实狠狠打了脸。中医远比我想象得难,我三年内通过执医的远大目标变得十分可笑。我为什么要自学中医?因为西医学不会。看了西医的教材,根本看不懂。看了中医的教材,好像有点懂。就觉得中医不难,于是就兴致勃勃地开始学了。

我的毕业之后就一直在做运营,虽然说薪资不高但温饱是可以解决的,我开始向往那些稳定的工作,我自知学历不够,考不了体制内的体面工作。就想通过学中医,谋得一份能稳定养家糊口的生计。

学中医的这两年以来,我一边照顾家庭一边自学中医,期间看了一些免费的课程,有倪师的、潘毅的、张廷模的。我鞭策自己每天送孩子上学后在家自学中医达到八个小时以上,孩子和我同时在学习哈哈。这段时间是艰难的,以我的经济水平,只能用温饱来形容。学中医,成了我唯一的娱乐来源。

这两年,我有了哪些成果?首先,看完了科班的大致教材,中基中药方剂中诊中内针灸伤寒金匮温病内经等等,不能说全都掌握了,只能说模模糊糊,知道好像有这么个东西存在。然后,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我背完了伤寒论的397条原文,不管是一级还是二级,或是后人王叔和所添加的,我都一律给背下来了,为了防止忘记,我每天温习二十条。接着,我背完了科班教材里脉诊与舌诊的歌诀,只要说一种脉象或舌象苔象,都能说出其所主BZ;背完了300多味中药的完整功效,260多首方剂的歌诀、功效、主治;背了针灸的特殊穴位歌诀,无论是郄穴,五输穴,下合穴,八会穴,募穴、八脉交会穴还是各个穴位的归经定位,都给背了。这以后,我背了中医书上各种B的解释,以及所有的方子。

接下来,我开始看书,胡希恕的伤寒金匮讲座,已经能看懂了。看陆渊雷的伤寒金匮今释,章次公的临床经验。然后,看了黄煌和叶橘泉的一些书,曹颖甫的医学三书,张锡纯的衷中录,惊讶地发现他将西药也用中医的四性五味去解释了,有阿司匹林石膏汤的同时也有镇肝熄风汤这样的千古名方。还有医宗金鉴,虽然比较难读,但还是啃下来了清朝中规中矩的一本教科书。同时看了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叶氏用药和仲景有很大差别的。读黄元御的四圣心源,是对中医学理论的一次创新,以前读过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升降理论大概源于此。

后来惊讶地发现黄元御与叶天士,徐灵胎竟然同处一个时代,我开始读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洄溪医案、伤寒论类方,他有一句话给我很大启迪不明外治之法,服药虽中病,仅得医术之半矣”,以后如果有幸走上从医之路,这句话大有裨益,现在医生只有汤药,很少能针药结合,刺血拔罐针灸推拿,在汤药治疗的同时如果应用上,效果将大大提升,“伤寒论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时如果应用上,效果将大大提升,“伤寒论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愈”。

接着,读李中梓的医宗必读,陈士铎的辨证录,我有读序的习惯,陈士铎说,“是编皆岐伯天师、仲景张使君所口授,铎敬述广推以传世”,让我对陈士铎这个人的印象大打折扣,他的兰室秘藏辨证录也草草去读了,净是些温补的。前段时间,又读景岳全书,缪希雍,尤在泾,喻嘉言,张聿青、傅山、柳选四家,这些明清名家,很多都读不懂,翻过一遍权且当做读过了吧,但尤诒的伤寒貫珠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窃以为这本书比来苏集、大冢敬节伤寒论临床解说、伤寒发微刘渡舟注伤寒什么的都要好!可谓妙语连珠,言简意赅,不去过分解读条文的同时又一语中的,所以在医宗金鉴的伤寒板块多次引用尤诒的注释。

而后,又读薛立斋,他之于明朝就像叶天士之于清朝,读了一些他的书,才明白教材里关于补益脾肾的渊薮。科班教材的随便一句话,很可能是古今医家半生学术思想的荟萃。

我学经典,内经的部分看李中梓的医宗必读,张元素的素问玄机。伤寒部分看得太多太杂,很多名家关于伤寒的解读都大相径庭,也不敢多分享。本草经看的邹的本经疏证,吉益东洞的药征,缪希雍的神农本草经疏。温病方面,读王孟英、赵绍琴等人,被王孟英对霍乱的见解所折服。还有不得不讲的王清任,内经时代认为记忆之类的在心中,所以任物的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嘛,王就说了,灵机记性其实在脑中。都说医林改错,越改越错,但王对解剖、瘀血的认识,以及几个逐瘀汤,是值得被铭记的。

世人皆谓王勃李白是天才,其实中医学里才是天才频出,张璐,一生隐居山林,潜心钻研中医,不为外物所困扰,终有建树。孙思邈,网罗天下放轶旧闻,总结前代,收集民间验方,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叶天士出仲景而不泥仲景,是真正的守正创新。古文读多了,才不会被一篇滕王阁序这样的骈文所钳制,认为其古今无双:古书读多了,才会发现科班教材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也是文所钳制,认为其古今无双;古书读多了才会发现科班教材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也是中正平和的;跟古人学中医,才会发现原来景仰的倪师、徐文兵、刘力红之流在真正的大师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倪师用其浅薄的西医学知识去意象化解释中医里的概念,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带领了很大一批像我一样不懂中医的人开始入门。

看的书多了,才会发现胡希恕黄煌等经方派所主张的方证对应思想有局限性,否认了一切建立在阴阳五行基础上的优秀成果,否认了温病、温补、攻下、滋阴、火神、寒凉等等,中医不该讲门派,学贯古今,融会贯通,博采众长才是正确之道。

回顾学中医的经历,就像子贡说的,“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不入其门,不得其道,便不知自己在古代大医面前的渺小与无力,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学得越多,越发现自己的无知,中医太难了,难到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学习,难到始终无法企及古人的高度,五千年沉淀的东西,不是人一辈子能学完的。悟性决定了你能达到的高度,努力决定了你的下限。自学中医的过程是阶段化的,如果不背伤寒金匮,不看难经内经,也不背中药,直接一本静香楼医案或者指南医案、寓意草甩我面前,我是看不懂的。如果不看胡希恕,大家敬节,汤本求真,陆渊雷等人的注释,我也读不懂伤寒论的,更别说后面的用药如用兵的景岳了。

伤寒是我学中医的起点,也将成为我学中医的终点。

大家都爱看
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的时候,老百姓为何给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的时候,老百姓为何给 一纸判决把中华民族推向深渊一纸判决把中华民族推向深渊
查看更多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