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
2018-03-10妇女病例 编辑:admin
何xx,女,24岁,学生。1994年3月20日就诊。自述痛经8年。近2--3个月腹痛加重,痛时汗出.月经周期正常。量一般。平素畏寒怕冷,小腹凉。舌质淡,苔白润。脉弦紧,证属寒阻气机而致。治以温经通脉、缓急止痛。方用桂枝汤加味:佳枝9g白芍15g干姜9gg小回香15g醋元胡18g白术12g防风9g甘草3g生姜3片大枣3枚为药引。水煎服,日1剂。服药3剂后,腹痛减轻,以后于月经前1周,服此药6剂,为1疗程。服药2个疗程后,月经来潮,腹痛消失。其他症状亦有所减轻。又继服1个疗程后,诸症皆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作。
彭xx,女,19岁,学生。1987年8月初诊。14岁月经初潮,向错后4-6天,经量一般,色紫暗有块,经行时少,小腹胀痛剧烈,不能工作和学习,伴有头,唇青肢冷,不能食,甚则呕吐。及至经行第三天之后,上述症状始得缓解.现经行第四天,经盆已少,但小腹仍胀痛,得温则舒,口淡不食,大便2天1次,小便正常。平时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脉虚细,苔薄白,舌质淡,面色姜黄。证属脾肾阳虚,寒凝血滞经痛。拟沮经散寒,养血调经之法为治。处方:制附子9g(先煎)当归9g川弓5g白芍9g熟地12g艾叶5g党参12g益母草9g小苗香2g吴茱芋2g,炙甘草6g。上方连续煎服3剂,每天1剂,以后根据本方加减,共服12剂,次月经行疼痛消失。
支xx,女性,42岁,体重:55公斤,河北省藁城人。有疼经史,今出现上腹痛,左脐旁痛,于2007年11月25日来诊。【主要临床表现】:剑突下疼痛拒按,上腹疼痛拒按,左脐旁疼痛拒按,【次要临床表现】:腹饱胀,恶心,呕吐,饮冷后疼痛加剧,全身怕冷,大便时干时稀,尿葡萄酒色,梦多,舌紫暗,舌边青,苔淡黄,脉细,脉沉弱 【中医辨证】:肾虚血瘀,阳虚阴寒内盛,心肾阳虚,干姜9g肉桂4g莪术8g熟地14g三棱8g槟榔8g淡附子12g大黄12g玄明粉(冲)7g牵牛子5g党参25g桃仁7g【说明】:服药20剂痊愈。之后,来经3次,没有疼经。
杨xx,24岁,已婚。患者17岁月经初潮,19岁结婚,生育1次,流产1次。近2年来自带增多,黄白相兼,有臭味,月经不规则,40~50天一潮,每次来潮时小腹疼痛难忍,量少有紫黑块,2~4天即净。发育中等,营养尚佳,面色红润,舌干无苔。头痛,心中烦热,下肢酸痛,月经前后四肢疲乏无力,时欲呕吐,胸胁时痛,脉细数。盆腔检查:外阴部正常,阴道正常,宫颈微糜烂,子宫体稍前倾,大小正常。附件:右侧稍有压痛,附件未触及。西医诊断:(1)慢性输卵管炎;(2)子宫内膜炎。中医诊断:气血凝结,营卫失调,血分有热。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清热。以宣郁通经汤加减。处方:当归身12g郁金、黄芩、香附、赤芍、丹参、元胡各9g柴胡、红花各6g,水煎服。连服4剂,一般症状消失,继服逍遥散,2个月后再来检查,月经周期正常,腹已不痛,白带亦减少。按:病者经行时小腹疼痛伴胸胁时痛,为肝经气滞;月经量少有紫黑血块,为气滞血瘀,瘀血不下,更加重了气滞,不通则痛;心中烦热,面红,脉数为气郁化火;舌干无苔,下肢酸痛,脉细为火已伤阴;肝火上逆则头痛;肝气横逆则呕吐。治当疏泄肝气兼清肝火,疏清同用。以柴胡、元胡、香附、郁金疏泄肝气;以当归、赤芍、丹参、红花活血化瘀,以助利气;以黄芩清郁火。诸药相辅相成,诸症悉除。以逍遥散善后,亦遵疏肝利气之意。
吴xx,女,23岁,未婚,1986年4月5日初诊。患者1年来,每次月经来潮当天则少腹剧痛,双下肢抽痛难忍,每须用热水袋局部热敷并配服西药以镇痛,有时痛剧则需注射镇痛剂,经量多而夹有血块,每次行经期5~6天,月经退后,白带少,脘腹时冷痛,口不干,舌淡苔自,脉弦。证因寒凝血滞。治宜温经散寒,活血祛瘀。投以温经汤加减化裁。处方:淡吴茱萸5g当归10g川芎10g丹皮5g半夏6g桂枝6g蒲黄6g丹参15g赤芍10g川楝子10g茯苓10g炙草3g。嘱于月经来潮前,连服3剂,再来诊视。4月20日复诊:上方于4月17日开始内服3剂,月经于昨日来潮,少腹仍痛,但痛势减轻,未服西药止痛片,尚可忍受,经量较正常,血块少,唯双下肢抽痛如故,脉舌同上。上方已显效应,仍宗前法。上方加阿胶(另烊化)109、鸡血藤159,以滋阴养血,服3剂。并嘱于下次月经来潮前再服3剂。5月20日三诊:月信今日来潮,本月经期较准,小腹痛基本消失,双下肢痛亦减,唯人疲腿酸。嘱以八珍丸调服,作善后之图。按:本例患者经行少腹剧痛,须赖热敷配服西药止痛,平时胃脘冷痛,月信愆期,行经期拖长,舌淡,一派寒凝之象,然月经夹有血块,又系瘀血阻滞。故投温经汤以温经散寒,并配丹参、川楝子、蒲黄、鸡血藤以活血祛瘀。寒凝温散,瘀血亦行,痛经渐愈,最后以八珍丸调补气血而收全功。
王xx,42岁,已婚,职员。患者17岁月经初潮,24岁结婚,生2胎,10年前人工流产1次,至今未再生育,爱人已故,有白带已3年,有腥味。月经不规则,经常50天来潮1次,色淡红,面色不华,舌苔白,经常头晕眼花,神疲体倦,腰背酸楚,食欲不振,心悸盗汗,睡眠欠佳,手足常冷,脉细弱无力。盆腔检查:宫颈大而糜烂,子宫体后倾,不硬而增大,曾冲洗8次,先后用过组织疗法6次。涂片检查:滴虫(一),红细胞(+),上皮细胞(+++)。西医诊断:宫颈炎。中医诊断:肝经血少,心脾两虚。治法:补气养血,以人参养营汤合归脾汤加减。处方:龙眼肉、枣仁各15g党参12g熟地、白芍、茯苓、白术、黄芪各9g远志6g五味子、炙甘草各3g大枣5枚,水煎服。连服12剂,诸症均见减轻,后月经来潮,已无不适感。按-本例痛经属气血两虚证。方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五味子、炙甘草、大枣益气健脾;熟地、白芍养血;龙眼肉养心安神;枣仁、远志安神。气血得补,胞宫得养,则腰背酸楚等诸症随之消失。此补气法治愈本病之例也。
庄xx,女,28岁,已婚,1985年6月28日初诊。患者半年来,月经不规则,40~50天来潮1次,每次来潮时少腹疼痛难忍,量少色紫,2~4天即净。伴有头痛,心中烦热,下肢酸痛,胸胁胀痛等症。舌红苔少,脉细数。妇科检查:外阴部正常,阴道正常,宫颈轻微糜烂,子宫体稍前倾,大小正常,附件未触及,右侧稍有压痛。西医诊断:(1)慢性输卵管炎。(2)子宫内膜炎。中医诊断:肝经血少,气滞血瘀。治法:养血疏肝,活血祛瘀。投以宣郁通经汤加减。处方:当归12g郁金10g黄芩10g香附10g赤芍10g丹参15g柴胡6g红花10g丹皮10g,服6剂。7月6日复诊,诸症明显好转。嘱继服逍遥丸,如病情无变化,2个月后再来检查。2个月后月经周期正常,少腹痛已愈。按:王海藏日:经事欲行,脐腹绞痛者,血涩也。朱丹溪云:经将行腹痛,属气之滞。气行则血行,滞则血凝,故症见经来少腹疼痛难忍,月经色紫;气郁化火则心中烦热,舌红,脉数;肝经血少,则月经量少、脉细、苔少。投以宣郁通经汤者,正如傅青主云:此方补肝之血,而解肝之郁,利肝之气,降肝之火。然原方中白芥子一药,性温与症不合,故弃之。加入丹参、红花者,所以活血祛瘀也。最后以逍遥散疏肝理气,气舒则血行,气血通畅,经痛顿失。
郭××,14岁,未婚。初诊:1993年2月2日。12岁月经初潮,周期尚准,量中无痛。13岁经剧烈运动,饮冷乃经量减少,此后每转腹痛。末次月经1月1日,近日腹胀隐痛。舌淡红,苔薄腻,脉沉细。辨为冲任不足,寒凝气滞。治宜温经散寒,理气止痛。当归12g 赤芍12g 川芎4.5g 桃仁、红花(各)9g 枳壳6g 陈艾叶6g 制香附9g 玄参6g 小茴香3g 4帖二诊:2月9日。经水2月2日转,腹痛减轻,量中色暗红,夹有小血块,已将净止,现感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腻,脉细。肾气不足,寒凝气滞,经后宜益肾养血调经。党参12g 黄芪12g 肉苁蓉12g 当归12g 枸杞子12g 桑寄生12g 菟丝子12g 川芎4.5g 生地、熟地(各)9g 白术、白芍(各)9g 甘草4.5g 7帖 三诊:7月13日。随访近5个月痛经已痊愈。按:患者肾气初盛未充,冲任不足,寒邪凝滞,气机不畅。初诊经期将近,气滞症状明显,宗先贤“寒则温之”,“通则不通”之旨,予温经散寒,理气止痛之法调治,以艾附暖宫丸加减投治。方中四物养血止血,桃仁、红花活血通络,小茴香、艾叶温宫暖胞;香附、枳壳、玄参理气止痛。二诊经水已转未净,腹痛轻减,因青春期少女经后还应固本为法,故予益肾养血,调理冲任。A5/12/4/20/2用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四物汤养血,桑寄生、苁蓉、枸杞子、菟丝子益肾调冲。三诊时诉痛经已平5个月,随访经事亦正常。
张xx,女,42岁,已婚,1991年8月5日初诊。患者月经不规则,50余天来潮1次,行经期拖长,经量多色淡,行经时及经后少腹绵绵作痛,喜按,腰酸背疼,头晕眼花,精神疲乏,心悸烦躁,夜寐不安,舌淡苔薄,脉细无力。证属心脾亏损,气血虚衰。治宜养心脾,补气血。投以归脾汤合人参养营汤加减。处方:龙眼肉15g枣仁15g党参15g熟地10g白芍15g黄芪10g远志6g五味子10g炙草10g。连服半个月,诸症均见减轻,嘱以归脾丸常服,以滋养心脾,巩固疗效。按:本例患者心脾亏损,脾气虚生化乏源则气血衰弱,冲任之脉失其濡养,故少腹绵绵作痛而喜按。气血虚弱,心血不足,故头晕眼花、腰背酸楚、心悸不寐、舌淡、脉细无力。在治疗上投以补养心脾之归脾汤合调补气血之人参养营汤加减.使气血充盈,胞脉得养,经痛乃瘥,且诸症亦愈。
张xx,女,21岁,形体强健,河间南留路乡张曹人。2008年8月10日初诊。行经腹痛半年,每次月经来后,腹部疼痛难忍,恶心呕吐,经色紫黯有血块,面暗红,腹部充实,舌紫,苔薄白,脉弦紧。处方:肉桂10g茯苓20g赤白芍30g牛膝30g桃仁15g丹皮10g五付水煎服,药后疼痛大轻,嘱每次月经来前服上方五副,连用三个月后,随访至今痛经未在发作。按:临床中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中药治疗多佳。黄师运用此方治疗痛经的经验是:体质强壮,面色多红或暗红,皮肤粗糙有鳞屑,腹部充实。笔者体会以黄师经验为用方依据,收效比较迅速。
张××,31岁,已婚,职员。初诊:1981年12月24日。月经14岁初潮5/28天,量中有痛经史。1981年3月25日人流术后,经转腹痛增剧,经后则腰痛头晕,妇检右侧附件增厚压痛,诊断为附件炎。末次月经12月2日,适值月中,小腹隐痛,口唇干裂,大便秘结。舌边尖红,苔薄腻,脉沉细弦。辨为人流后冲任受伤,热瘀交阻。先宜清经益肾。生地12g丹参12g丹皮9g红藤15g川楝9g延胡索6g蒲公英15g续断12g泽泻12g桑寄生12g桑椹子12g 7帖二诊:1月7日。月经周期已近,腹痛带下已增,腰痛便结。舌红,苔薄腻,脉弦细带数。证属湿热蕴阻,肝肾阴虚,且清热利湿,益肾调经。生地12g丹皮9g赤芍9g红藤15g蒲公英15g败酱草15g生苡仁12g 带皮茯苓12g制香附12g女贞子12g刘寄奴12g,7帖三诊:3月4日。2月16日经转,腹痛明显减轻,5天净。经后腰痛乏力,口干尿频。舌红,苔薄黄腻,脉沉细经。证属冲任有热,肝肾阴虚,治宜清热养阴。生地12g青蒿9g蒲公英12g红藤12g银花12g生甘草4.5g知母、黄柏(各)9g续断12g桑寄生12g,7帖按上法共调治十诊。十一诊:8月25日。调治后痛经已愈八九,湿热亦减,唯阴血耗损颇甚,末次月经8月6日,经后头晕乏力,腰酸。舌偏红,苔薄腻有齿印,脉沉细弦。治宜清养肝肾。生地、熟地(各)12g女贞子12g桑椹子12g丹皮9g赤芍、白芍(各)9g制黄精12g肉苁蓉12g瓜蒌仁9g柏子仁12g续断12g狗脊12g,7帖随访至9月份已受孕。按:本例人流后血室正开,胞宫空虚之时,湿热之邪内侵,以致气血运行受阻,气滞血瘀,不通则痛。病机以湿热瘀阻为主,故立清热化瘀利湿为法。方中红藤、蒲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米仁、带皮茯苓利湿,丹皮、丹参、生地活血凉血,川楝子、玄胡、刘寄奴理气化瘀,疏络止痛,重则加青蒿、知母、黄柏、银花、生甘草,佐以续断、桑寄生等益肾调经。经上法调治十诊,痛经基本治愈,此类病人一般病程较长,邪热虽去,正气亦伤,阴血耗损较甚,故十诊经后予清养肝肾之品,略加理气活血之帖,标本兼顾,痛经愈而旋即受孕。
高××,44岁,工人。初诊:1997年2月26日。有痛经史5年,近3年每于月中排卵期也出现腹痛, 伴腰酸、下腹坠胀,外院检查(B超):子宫肌腺症,月经史:14岁 6~7/28~31 量多,色红,带有血块。生育史:1-0-2-1,性情较烦躁,大便偏干,口干喜饮, 舌质红而干,苔薄,脉弦。末次月经2月18日。证属肝旺瘀阻气滞,治宜平肝化瘀调冲。蛇舌草30g 紫草30g 夏枯草15g 旱莲草15g 女贞子12g 钩藤15g(后下) 茜草15g 桑螵蛸12g 海螵蛸12g 生地15g 白芍9g 生山楂12g 小青皮6g 10帖。二诊:1997年3月12日。 药后本次月中无腹痛,治宜原法。原方加刘寄奴15g 7帖。三诊:1997年3月19日。经期将近,头弦腰酸,原法增进。原方加杜仲12g 天麻12g 12帖。四诊:1997年4月3日。3/26经转,量多有瘀块,腹痛大减,脉细舌红苔薄,将近月中,治宗原意。蛇舌草30g 紫草30g 夏枯草15g 旱莲草15g 女贞子12g 生地15g 桑白皮9g 桔梗6g 生甘草6g 茜草15g 刘寄奴15g 小青皮6g 生山楂12g 7帖。再经原法调治二月余,痛经及月中腹痛明显减轻,6月20日经转, 已基本不痛。按:患者性情素来急躁易怒,乃属肝旺之体。肝旺者,肝之气血阴阳失调。肝主气之疏泄,肝阴肝阳失调,则疏泄失司而气滞。气滞日久,血滞瘀阻,故见痛经,及排卵期腹痛多年,B超显示:子宫肌腺症。治用紫草、蛇舌草、配生牡蛎、夏枯草、旱莲草平肝软坚。生山楂、小青皮消积祛瘀止痛,使多年的通经、月中腹痛症状基本消除。
李xx,女,32岁, 精神倦怠, 食欲不振, 每于经前必两肋部位包括双乳胀痛已经1年余,曾服用逍遥丸等无明显效果,月经基本正常,无白带,舌脉未查异常,西医属于内分泌紊乱,中医为肝脾不和。处理:蒺藜通淤煎7剂。回访:今日回诊断,精神食欲好转,又给5剂原方。
李xx,女,35岁,已婚,1988年10月2日初诊。患者于23岁结婚。至今12年尚未生育。每次行经时少腹、腰部剧烈胀痛,月经周期20天,经色紫暗成块,行经期精神烦躁不安。近日月信适来潮,腹满拒按,腰肢酸楚,夜寐多梦,口苦咽干,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边紫,脉弦涩。证属经行血瘀,治宜活血祛瘀。处方:丹参15g当归10g鸡血藤15g桃仁10g泽兰5g赤芍10g元胡10g生地15g丹皮6g服5剂。10月8日复诊:经行畅爽,经色转红活,腹痛减轻。药已中病,于上方去元胡,加琥珀109,玫瑰花69,又服3剂,诸恙均瘥。半年后,因停经呕恶,夫妇相偕来诊,据悉自此之后,月经来潮均正常,身体尤健于昔。今停经呕恶乃怀孕之征,翌年,生育一儿。按:根据患者经行少腹部剧烈胀痛、拒按,月经色紫暗成块、舌边紫、脉弦涩等脉症,盛老诊为经行血瘀。因血瘀经滞,气机不畅,故痛经作矣。投以活血祛瘀理气之剂,蓄血渐行,经色从紫转红,腹痛亦因之而减,再经调理气血后,气血通调,冲任充盈,而胎孕成矣。十余年之不孕症亦因之而愈。
李××,24岁,未婚。初诊:1993年3月18日。月经初潮12岁7/30天,量中,有痛经。近3年经量偏多,腹痛较甚,伴有膜样块物排出。末次月经3月5日,经后神疲畏寒,腰脊酸楚。舌淡,苔薄腻,脉沉细。辨为冲任不足,瘀阻气滞。治宜活血理气,养血调冲。当归12g赤芍、白芍(各)9g川芎4.5g焦山楂9g鸡内金9g青皮、陈皮(各)4.5g广木香、紫石英(各)15g失笑散(包煎)12g血竭粉(吞)12g,7帖二诊:3月25日。症如上述,舌淡偏暗,苔腻少津,脉细迟。再宗原法进治。初诊方去鸡内金、广木香、陈皮、紫石英,加入三棱9g莪术9g参三七粉(包吞)2g,7帖三诊:4月1日。月经周期将近,脉舌同上,防经来腹剧痛、量多,再宗前法化瘀散膜,止血止痛。当归9g赤芍、白芍(各)9g焦山楂9g炮姜炭4.5g熟大黄炭4.5g仙鹤草15g益母草12g失笑散(包)12g血竭粉(吞)2g三七粉(吞)2g,7帖四诊:4月8日。周期已至未转,尚无腹痛预感,舌脉同上,再宗法增进。上方去当归、赤白芍,加入青皮6g净乳香、没药(各)3g,7帖五诊:4月29日。月经4月16日,落后11天,经量较原减少,排出物呈碎块,6天净。舌暗,苔薄腻,脉弦细。病程历时已久,肝肾阴虚,经后宜扶土养肝益肾。白术、白芍(各)9g生地、熟地(各)9g当归9g川芎4.5g枸杞12g菟丝子12g续断12g 狗脊12g桑寄生12g太子参12g,7帖按上法调治3月痛经痊愈,膜块消失,月经正常。按:膜性痛经的病因病机不外气滞瘀阻,以每转腹痛,有大小不等瘀块及膜状块物随经血排出,块下则痛减或消失为主症。本例未及二七经转,肾气未充。冲任不足,经血偏多3年,阴血耗损,经后气血两虚之象较明显,为虚实夹杂证。在治疗上经前应活血化瘀散膜为主,经期祛瘀止血,通涩并用,旨在化瘀散膜止痛,而不使阴血过于耗损,经后则以益气养血,调补肝肾为法。方中四物汤养血活血,益母草活血化瘀,配仙鹤草养血止血,血竭粉化瘀行血止痛,配参三七粉化瘀血,均为通涩并用对药;失笑散、炮姜炭、熟大黄炭亦为化瘀止血要药,青皮、山楂肉、鸡内金则疏肝和胃消积。
黄xx,女,41岁,八一电影制片厂。1986年4月25日就诊。自20岁起即有痛经,至今已20年,颇以为苦。经期尚准,经来紫黑,有块,不畅,少腹冷痛,手足欠温。睡眠浅,梦多。舌淡红,脉沉弦。拟温经活血。当归15克 川芎10克 丹参15克 赤白芍各12克 益母草15克 吴茱萸6克 桂枝10克 茯苓15克 琥珀2克(2次冲服) 党参10克 桂枝10克 酸枣仁l5克 制香附10克生艾叶6克 炙甘草6克 威灵仙10克 醋炒延胡索10克 生姜3片,平时两天l帖,月经来前一日,一天l帖,直至经尽。服后颇效。追踪观察三十月经周期,已无疼痛不适感。
xx女22 岁 湖北十堰人 月经期小腹疼痛8 年 患者自14 岁初潮,8 年来每次经期小腹疼痛,疼痛呈持续性,时重时轻,月经持续 5 天左右,月经干净后,疼痛消失,伴小腹发凉,热水袋捂后疼痛减轻,痛甚时脸色泛青色,恶心,吃大剂量止痛药后缓解。在三甲医院治疗,怀疑子宫内膜移位,做相关检查,结果不支持。多次请住家附近中医治疗,月经期间服药后可减轻,但下一次来月经依旧疼痛。2008年3月来我处就诊,就诊时月经刚净,患者身体消瘦,面色偏白,自述除痛经外,冬天手脚发凉,大便5、6 天一次,干结,无其他不适,舌质淡,舌根白厚。切脉:六脉细弱,右尺沉紧。诊断:痛经(寒凝胞宫,气滞血瘀)分析:痛经治疗从两个方面考虑:1、不荣则痛。2、不通则痛。在不通则痛病机中,主要因血瘀所致,血瘀有肝气郁结所致、也有寒凝胞宫所致。此例病例从临床症状反应来看,属于寒凝胞宫,前中医所开之方,均以桃红四物汤加减。认为淤血去,痛自消,不知寒邪伏于胞宫,一日不除,永为祸根。寒有外而入,也有内生寒湿。患者自幼身体欠佳,冬日手足冰凉,皆为肾阳不足所致,便秘为冷秘。肾火旺,则肠道阴邪自散,大便自然通畅。治疗:温肾暖宫,活血通脉。处方:附子20g(先煎)肉桂8g干姜15g艾叶10g酒炒小茴20g紫石英30g(先煎)香附子12g延胡索20g归尾15g川芎15g黄芪30g鸡血藤20g大芸15g甘草10g。七剂 水煎服 日一剂 另每餐用汤药送服硫磺黄豆大小一粒。疗效:患者服药七天后,大便两日一次,小腹有发热感。停药后18 天来月经,小腹轻微疼痛,量大,色黑,成块状。经尽后,出现腰酸。嘱平时尽量少吃凉性食物,经期勿动冷水,服乌鸡白凤丸加桂附地黄丸 15天巩固疗效。三个月后介绍新病人来,诉三次月经均已正常。
xx女,24岁,学生。1995年3月10日就诊。自述痛经达3年之久。月经后期,量少。经前腹痛剧烈,不能听课,经后痛消。曾服中西药效不佳。平素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小腹凉。舌质暗,苔白,脉弦涩。证系寒邪凝滞胞宫,冲任失调所致。治宜温经散寒,调经止痛。方用温经汤加减:党参15g三棱9g莪术6g当归15g桂枝9g白芍15g醋元胡12g小茴香15g川芎l0g防风15g白术20g醋香附15g甘草3,水煎服,每日1剂。经前一周开始服用至经至。连服3个月经周期后,月经正常,痛经消失而愈。随访半年未再发作。
xx女,24岁,工人。1994年11月15日就诊。患者自述近3个月行经不畅。月经后错9天左右,经色紫黑,挟淤血块。经前腹痛剧烈,不能上班。平素自觉下腹部发凉、发胀、畏寒怕冷、四肢不温、白带多、质清稀、腰痛。今腹痛又作,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沉迟。证属寒凝肝脉所致。治以暖肝散寒,通经止痛,佐以止带。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味:酒当归15g白芍15g桂枝9g细辛9g醋元胡12g吴茱于9g小茴香15g木通6g以仁30g山药15g,水煎服,每日1剂,3剂后,腹痛减轻。守方继服6剂,诸症消失。1月后告知,月经正常.痛经未作而愈。凡虚寒性痛经,为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常见经期小腹冷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或淡暗,手足寒凉,脉细为主症。此系血虚寒凝于胞宫之痛经,故用本方加川弓,香附等有效。
更多病例在整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