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中堂
清代名医徐灵胎用“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来形容自己给病人治病时的心情,我想绝大多数的临床工作者都会对此深有同感。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哪个医生不怕患者出意外呢?
但医疗风险客观存在,医疗行为是一种可能给患者带来创伤和损害的行为。患者不治疗可能会死亡,治疗也可能会受损害,有些患者甚至可能死在手术台上。而且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也可能会因为一些其他的原因——比如饮食起居不当,或气候变化导致患者突发其他疾病,瘟疫流行导致患者感染了传染病,或者有一些其他的可能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风险的行为,这些随时都可能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所以密切观察,监测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或突发症状,权衡医疗措施的利与弊,是医生和患者时刻都要面临的问题。
医生们都是越当越小心的。古人云,医不叩门,医生不能主动找患者,请求为患者治疗。因为万一治疗过程中出了意外,主动请缨的医生的责任更大,患者和患者家属怪罪起来,无法交代,也问心有愧。医不叩门就是为了避免这样的麻烦。
但从事医疗事业,仅仅不叩门是躲不开无处不在的风险的,患者的体质差异,以及医疗本身存在的天然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都决定了我们在治疗患者的过程中,很难完全避开风险。
风险固然不可避免,但是却可以尽可能的降低到最小。医患双方密切观察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变化,是降低医疗风险最有效的办法。患者要积极的向医生反馈治疗期间的各种不良反应,而且反应得越早越好,一有苗头就采取应对措施才不会酿成严重后果。医生也要耐心地从患者那里听取患者的反馈,并认真思考治疗期间出现的各种状况的原因,寻找解决方案,不能有丝毫含糊。
守卫生命的责任很重大,患者的生命安全始终都是第一位的。患者安全,医生才能安全。
我以前不大理解一些有经验的医生宁可牺牲疗效,也要确保安全,开太平方的行为。觉得医生那样做,对患者不公平,会耽误患者得救的机会。但如今对这样的行为却非常理解,能稳妥安全地治疗患者时,就应尽可能稳妥安全,宁可见效慢一些,疗程长一些,也不要拿患者的生命来冒风险。
除了小心谨慎,医生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见识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降低风险。一定不要学一点皮毛就自高自大,也不要有门户之见。从医者要广泛地学习中西医和生物学知识,博采众方,精益求精。医生这个职业,需要终生不断学习,既要专精,又要见多识广。我对当前许多中西医互相诋毁的行为是不认同的,西医要学点中医,中医也要学点西医,中西医都要好好学学生物学和其他的基础科学。这既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只有多学习,才能有更好的识别疾病的能力。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要有识别疾病的能力——有些疾病是我们所擅长的,可能就好识别,但是有些疾病不是我们擅长的,就不太好识别。如何提高识别疾病的能力?这要多阅读文献,多学习其他医生的经验,学得越多,临床识别能力越强,临床过程中出事故的概率就越小,服务的患者和医生自身也就越安全。
如果我们不了解疾病,就可能误诊或漏诊——临床误诊率是非常高的,有统计显示,门诊误诊率超过50%。大量的医患纠纷是因为误诊和漏诊产生的。所以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不但能够及时的帮助患者解决他们的问题,也能提高医生的职业安全系数。
即便一个医生能做到以上的这些,可能在他一辈子的职业生涯中,还是很难完全避开风险。因为在医疗行业里,不存在100%的安全,也没有百战百胜的医生。这就需要社会大众提高科学素养,了解医学的特性,能理解医疗工作的不易,对医生多一些宽容。唯有如此,医患关系才有可能更和谐,医生也才能更好的成长,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帮助患者守卫他们的健康和生命。
古今中外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点击原文、原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