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现形记之干部安排
国家干部,其职位安排取决于什么?个人能力还是关系?我曾经在广州区委组织部工作过半年,其间负责过一项工作,就是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
部队上的升迁越往上出路就越狭窄,在军队内部到了一定年纪无法升迁的大量干部就要面临“转业”,就是转入地方体制内,继续为国效力。
实际上能够转业的都是中层以上的军队干部。小兵只能叫复员,自谋生路。我在组织部负责的是副团级以上的干部转业。这些在部队带兵上千、呼风唤雨的干部,一旦面临转业,落差是非常大的。担任正团实职三年以上,转业才能安排副处待遇,担任副团实职三年以上,才能安排正科待遇。一般都很难有实职匹配,实际上就是从头开始了。但是即便是重新开始,在不同部门、不同级别开始那显然是不一样的。
所以在转业的档口,老油条们就开始大显神通,到处找关系,托人介绍,以期能够进入好一点的城市、区域或者油水足的实权部门。那么,什么东西决定了他们的愿望能不能实现呢?
很简单,推荐人。
每个地方政府都有接收军队转业干部的指标,但是指标虽在,但愿意接收什么人,那就是地方领导说了算。转业干部需要打通的,就是这一层关键的关系。
我的工作是什么呢?也很简单,就是把拟接收的转业干部按照推荐人职务的高低排序,按照这个优先顺序来安排。一般领导是没有资格推荐的,至少得是政府层面的副职。具体的说,比如我所在的广州黄埔区,转业干部要想捞到地方实职,至少得找到副区长以上的人推荐。你得推荐人职务越高,你得到的安排自然就越早、越好。
很多低层次的转业干部找不到推荐人,就到处发简历,说明自己的荣誉、能力等等,但说实话,用处其实不大。组织部一般根本看都不看。
所以,决定这些军队干部命运的,不是他们几十年军旅生涯的荣誉簿、军功章,而完全取决于他们所能找到的关系的分量。
我父亲本身也是军队转业干部,所以我那个时候才理解,他这种生性淡泊,不会找关系的书生,为什么当年转到了一个糟糕的部门。
其实这种事,广泛的存在于中国体制内。不仅是军队、政府,甚至是国企、事业单位也一样。决定你人生起点和路径的东西,根本就和你的能力无关。在一个大环境里面,你的才华和努力,很多时候无济于事,你甚至不知道自己失败在哪里。只有权力背后的那些面孔,在偷偷的发笑。
虽然都是这种平淡如水的边角料。但是对于体制外的普通人来说,可能这些边角料更有利于加深对于体制的理解。所谓“管中窥豹,时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