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性肝炎
全xx,男,47岁,抚州市金溪县人,,患者身高体壮,已服高血压药多年,有乙肝病史。于2018年3月因全身乏力、眼晴及全身发黄、肚子胀痛等不适,经金溪县中医院检查为重型黄疸肝炎(总胆红素234.6, 直接胆红素198.6, 间接胆红素36, 谷丙转氨酶1886, 谷草转氨酶1088......乙肝五项1--5...... ),医院劝其赶快上省城权威医院救治。而患者经某知名人介绍找到范医生,经中药调理1个半月身体不适症状消失,高血压也恢复正常,经检查临床基本痊愈(见检查单),血压也正常不须服药, 已返回福建泉州工作。感悟:本患者之所以用中药调理效果好,在于患者经检査诊断后没有用过其它治疗方法,而是首选中医调理,如果按照西医理念"科学"治疗下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本医曾应邀到多家医院救治过此类病患,但由于西医都用过很多"高档药"而毒聚身败,大部分在这时中医也回天乏术,曾目睹不少年轻身强体壮者离世!更有大多数乙肝患者长期用西药,其结果大多转变为恶性病.......!如果广大民众能够在人生中多了解中医,患病时能首选中医调理;我想我们的各地医院绝不是今天人满为患,街道药店遍地、癌症病人越来越多的状况……
张xx,男,35岁,市招商局职工,2008年5月7日初诊 既往有乙肝大三阳病史三年,但GPT正常.近来因感冒劳累而全身乏力,腰酸,脘腹胀满,口苦舌苔黄腻,脉弦,化验检查:大三阳,GPT400单位.治疗: 柴胡12g茯苓20g枳壳12g公英20g白术10g虎杖15g泽兰12g白花蛇舌草30g丹参20g甘草6g,上方服用一个月,病人前述症状无变化,化验依旧,且增腹部肠鸣,畏寒,失眠等症.更方: 柴胡12g黄芩10g天花粉15g牡蛎20g干姜10g桂枝10g当归10g川芎10g茯苓20g泽泻15g白芍15g白术20g附子10g炙干草6g,上方服用一个月后,乏力好转,食欲增加,腰酸无,腹部暖,化验大三阳无变化,GPT100单位. 效不更方,前方再进一个月. 药后病人全部症状消失,化验大三阳依旧,GPT38单位. 体会:病人初诊时,贸然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时方治之,不仅无效,且致太阴虚寒证的出现,后经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充分体现了方证辨证的准确和经方的无穷魅力!恩师言柴胡桂枝干姜汤在日本经常用于那些体质虚弱的病人。笔者体会本方在临床应用极为广泛,而且效果非凡。临床把握要从病人整体状态,六经发展变化处着手为好。当归芍药散一方老师多用于:腹痛、痛经、月经不调、肝炎、黄疸、肝硬化等病,常伴大便不成形、贫血、浮肿、头疼头晕心悸等证。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为胡希恕老临床善用之合方,恩师治疗肝病用此合方也有独到的经验。
王xx,男,40岁,2006年11月27日就诊。素有肝炎,经治疗痊愈。但因精神负担较重,以致心慌、气短半年余。因其妻高某在冯老师处治好了股骨头坏死,所以特意从石家庄来北京就诊。现在除心慌气短外,尚有右肋疼痛、乏力、身冷、四肢逆冷、口干等症,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弦稍数。肋痛、乏力、四逆、口干等寒热夹杂证,正是柴胡桂枝干姜汤上热下寒之玄机。冯老师诊后认为病在厥阴,当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柴胡12g黄芩10g花粉12g生龙牡各15g桂枝10g干姜6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苍术10g泽泻10g茯苓12g炙甘草6g。结果:服上方七剂,病愈。体会:仲景于古人八纲的基础上,加入了半表半里的概念,完善了六经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是各科疾病的辨治纲要,如果能详细理解、灵活运用,可以说是百用百效,不分古今、中外的。但临床上很多医生往往受到后世学说的影响,一时还难以分清六经的本质,要不以经络解释,要不以六气标本分析,要不就以为六经仅能辨治外感热病,其实这些都是片面的。本案就是一个杂病,采用先辨六经,再辨方证的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疗效。其结果恰恰说明了这些。
魏xx,患“肝炎”半年,右胁疼痛,目睛发黄,色晦暗,面色黄而带青,搜短色深如茶,大便时塘,舌苔白而厚腻,舌边夹青色,脉缓弱。证系里寒内盛,土湿木郁,治当温化寒湿,予茵陈四逆汤加肉桂、川椒、细辛燥湿,加败酱草、以仁利水,合佛手、青皮、木香舒肝达木,8剂后痊愈。
马xx.男,38岁,教师。1994年3月12日就诊。自述患乙型肝炎2年半。乙肝五项:2,4,5阳性。证见上腹胀满,纳差食少,恶心欲吐,自觉午后发热,倦怠乏力,四肢酸软。舌质淡,舌苔白腻,脉弦滑。证属脾虚湿盛,湿郁化热而侮木所致。治以化湿清热,健脾和胃,佐以疏利肝胆。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15g苏叶12g厚朴12g大腹皮15g陈皮IOg半夏曲15g获苓15g虎杖15g蒲公英l0g白术9g大黄6g(后下)生麦芽15大枣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剂后,症状减轻。守方加减继服3个月.诸症消失。乙肝五项复查(一)。
林xx,男,40岁,1992年5月10日就诊。患慢性肝炎,未发现黄疸,肝肿大、肝区痛已2年。睡时多梦,烦躁,口干,胸闷,胃脘胀痛,食欲一般,肝区隐隐作痛.大便干,小便短赤。检查:血压172/97mmH9,血色素109/d1,发育营养良好,精神较为疲乏,面色暗黄带红。肝大2cm,质软,有触痛及叩击痛。舌质红、苔微黄略干,脉弦细带数。肝功能检查:麝浊5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谷丙转氨酶170单位。肝超声波检查:较密微小波。西医诊断为慢性肝炎。中医诊为肝胃不和,肝阳偏亢。拟疏肝散结,泻火解郁。用丹栀逍遥散加减。处方:柴胡6g龙胆草6g黄芩6g郁金9g丹参15g白芍15g丹皮6g栀子6g太子参12g。连服7剂,多梦、烦躁、口于等症基本消失。原方加川楝子10g元胡10g,鳖甲(先煎)20g牡蛎(先煎)30g谷麦芽各15g。调理月余,检查肝肿缩小1cm,肝功能和超声波检查基本正常。按:患者因肝气不舒,木不疏土,致肝区作痛、胃脘胀。闷、食欲不振等;肝阳偏亢导致头目眩晕、烦躁失眠、口干、大便干、小便短赤等。用丹栀逍遥散加龙胆草、黄芩清热利湿,泻肝利胆;丹参、郁金活血祛瘀,并有疏肝养血安神作用;病为慢性,往往气阴两虚,故用太子参、白芍以益气养阴。症状消失后加用川楝子、延胡索以止痛理气;鳖甲、牡蛎、谷麦芽滋阴软坚,开胃消食,以巩固疗效。
全xx,男,56岁,【初诊】素嗜烟酒肥甘,体丰痰多,舌红苔腻垢厚,脉象弦滑有力,按之急数,大便不畅小便色黄。久患肝炎未愈,每于恼怒则胁痛必作。痰湿积滞互阻,少阳络脉失和。先以清化痰浊,少佐开郁止痛方法。旋复花10g郁金6g杏仁10g莱菔子10g苏子梗各10g白芥子6g茜草10g焦三仙各10g大黄5g,三剂【二诊】药后大便畅行,胁痛已止,脉仍弦滑,舌红苔垢,湿热积滞已久,非旦夕可以根除。若能戒绝烟酒,坚持素食,并运动锻炼,可保身体康复。苏子10g莱菔子10g白芥子6g焦三仙各10g水红花子10g郁金6g姜黄6g赤芍10g茜草10g丹参10g,十剂。【按】:形肥、痰多,脉滑而有力、苔垢厚,此四者定其为痰浊阻络,故尔胁痛。凡具此征者,可用五子涤痰汤,即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冬瓜子、皂角子。以此为基础方,加理气活血,疏风胜湿,消食导滞之品,治疗范围大大扩展,不独治胁痛而然也。
邹××,男,45岁。1994年6月8日, 1990年患急性传染性无黄疸型肝炎,久治不已,延为慢性,曾住某医院和某疗养院,中西医同时治疗。症情稍有改善,仍精神不振,头脑昏胀,疲乏无力,肝区隐痛,腹胀便溏,纳谷不馨,两腿微肿,咽喉作痒,微咳,寐差。诊脉沉细,苔白质偏淡。化验肝功能波动不定,时好时差;超声波检查肝上界第6肋,剑下5厘米,肋下1厘米;脾肋下3厘米。肝波四型。证属肾阳不足,肝旺血虚所致,治当温肾助阳,养肝扶脾,不可再用苦寒清泄之剂。处方:制附片3g当归5g炒白芍10白蒺藜10g炒木瓜10g炒山药10g茵陈10g炒陈皮5g广木香3g炒扁豆10g生苡米5g炒苡米5g焦神曲10g荷叶10g生姜2片,黑大枣5枚。6月13日复诊:药后觉精神好,纳增,便调,寐佳。原方加党参10g以补气健脾。6月20日三诊:药颇合拍,头昏等症状皆显著减轻,觉体力日增,登五楼和爬小山头已不大感吃力,效不更方。原方加枸杞10g制附片改5g。患者坚持服上方近3月,肝功能一直正常,肝脾皆缩小至正常范围。近随访患者,肝功能正常,肝脾亦不大,唯每年春夏之交有头昏、乏力现象,仍用上方,头昏乏力等症状消失。
周××,男,35 岁,2001 年9 月21 日就诊。患者胁胀痛不适、乏力、尿黄年余,查肝功能反复异常:AL T、AST 波动在100U左右,乙肝标志物阳性。自诉曾有过黄疸型肝炎病史,近年来,工作生活尚顺利,但情绪欠佳,时感乏力,右胁作胀隐痛,劳则为甚,饮食正常,大便尚调,小便淡黄,夜寐多梦,偶见有齿衄。诊见颈前皮肤有蜘蛛痣,肝掌隐隐。B 超提示 “弥漫性肝损伤,脾大”。舌体偏胖质淡,苔薄白腻,脉弱。诊为慢性乙型肝炎。证属肝气虚弱,湿热未尽。治以柔肝补气,清利余邪。处方: 生黄芪20g鸡骨草20g 太子参15g陈皮15g茯苓15g丹参15g赤芍15g夜交藤15g仙鹤草15g焦三仙15g 清半夏10g元胡10g九香虫10g炒枣仁30g叶下珠30g山药30g。每日1 剂。服药1 周后,胁胀痛减轻,睡眠好转。继以上方加减治1 月余,胁胀痛已消失,乏力明显改善,睡眠正常。其后继续服药近半年,肝功稳定正常,乙肝标志物HBeAg、HBV - DNA 均阴转。
杨××, 男, 32 岁。乙肝病史四年, 本次偶感风寒, 目黄溲黄, 纳呆厌油, 泛恶欲吐, 胃嘈饱胀, 胁肋不舒, 大便溏滞不爽, 口中粘腻, 舌红, 舌中部苔黄腻, 脉濡数。肝功能: TBiL35umol/ L , AL T620 IU/ L , HBsAg ( + ) 。证属中焦湿热,湿重于热。治疗芳香化湿, 醒脾和胃, 佐以清热。茵陈藿香汤加味: 茵陈20g炒苍术20g白术20g藿香15g佩兰15g黄芩15g法半夏10g炒白术10g炒白芍10g紫苏梗10g砂仁10g (打后入) 栀子10g厚朴10g。服20 剂, 症状明显好转。去砂仁继服15 剂, 症状基本消失, 查肝功能正常。
姜xx, 男, 52 岁。患乙肝一年未愈,诊见胁肋隐痛, 五心烦热, 面颧潮红, 自汗、盗汗, 咳血量少, 舌质紫气, 脉细数。肝功能: AL T210 IU/ L , HBsAg ( + ) 。证属阴虚火旺, 络伤瘀阻。治以滋阴清热, 宁络活血。一贯煎出入:南北沙参各15g天麦冬各15g赤白芍各15g生熟地各15g枸杞10g当归10g五味子6g三七粉(药汁冲服) 6g怀牛膝(盐水炒) 6g。服5 剂, 咳血止, 余症状明显好转。去三七粉、怀牛膝, 继服10 剂, 症状基本消失。去五味子、枸杞子, 加藿香15g佩兰15g炒苍术10g紫苏梗10g枳壳10g法半夏10g , 服5剂, 症状消失, 查AL T 正常。
李xx,男.35岁。患慢性肝炎已有2年。两胁胀满疼痛.院腹作胀,暖气则舒.饮食日减,口咽发干,大便澹泄,每口2--3次.自述服中药二百余剂而不见功效。索视其方,皆香燥疏肝理气之品.舌光绛无苔,右脉弦滑,左脉弦细.处方:川楝子9g贝母9g荷蒂9g青皮9g木瓜9g沙参30g麦冬30g黄精30g白芍9g炙甘草9g.服药三剂后.诸症皆有明显好转。又加乌梅2个,再服5剂,症状基本消除。
李xx,男,36岁,1975年10月2日初诊。两胁胀痛,食欲不振,胸闷烦躁,尿深黄,有肝炎和嗜酒史,肝肋下2.5cm,质中,触痛。舌质边红,苔黄腻,脉弦数。生化检验:TTTl2单位,TFT(+十)、SGPT240单位、IIl5单位,治拟养肝清利化湿。药用:当归15g白芍15g郁金15g白花蛇舌草30g茵陈30g苡仁30g丹参20g车前子20g元胡10g栀子12g茯苓12g炒白术12g炒谷麦芽各12g。水煎服,一日二次、7剂。10月l0日复诊。饮食有增,黄疸消退,仍感胸闷,原方加川朴10g香附6g,10剂。21日再诊,症状基本消失,肝回缩到肋下缘,再宗原方加减:当归15g白芍15g炒白术15g茯苓15g丹参2Og郁金2Og炒苡仁2Og黄芪2Og党参2Og炒谷麦芽各30g佛手6g,lO剂后,肝功能复查:TTT6单位,TFT(±),SGPT 40单位,114单位,而告痊愈。按:黄疸的病机是湿邪所在,正如《金匮要略、黄疸病》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由于湿阻中焦,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影响肝胆的疏泄。程师根据肝木横逆侮土,脾胃受病,加之原有肝炎病史,情绪郁闷,病久气滞血瘀,致胁下痞块。湿邪内伏,肝病变活动不稳,故此湿热蕴结为其主要病机,因而采用养肝清利法。
张××, 男, 43 岁。二年前患乙肝, 近因家庭琐事, 心绪不佳, 两胁胀痛、胸脘饱胀、喜太息、嗳气吞酸、口干便秘, 舌红少苔, 脉弦数。肝功能仅见AL T250 IU/ L , HBsAg ( + ) 。证为肝郁化火, 气逆犯胃。治以疏肝清热, 降逆和胃。柴胡疏肝散加味: 柴胡15g黄芩10g川楝10g当归10g川芎10g枳壳10g木香10g陈皮10g代赭石(打先入) 30g旋复花(包) 10g龙胆草12g黄芩12g。服10 剂, 症状明显好转。上方去龙胆草、旋复花、代赭石继服10 剂, 症状基本消失, 复查AL T 正常。
张xx,男,49岁。1978年3月13日从某医院转诊。证见腹大胀满,面色苍黄,食少纳呆,神倦怯寒,便溏,两下肢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生化检查tTTT16单位,‘TFT(+++),SGPT200单位, 1112单位,乃睥肾阳虚,气不化水。治予补脾温肾,化气行水。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山药15g附片6g郁金10g枸杞10g熟地10g泽泻30g苡仁30g车前子30g茵陈20g炒白芍20g炒谷麦芽各20g干姜3g。1月后复诊。大便成形,饮食增加。原方加白花蛇舌草30g,服药2周。4月27日再诊,腹水消退,神倦怯寒以去。改用归脾丸、《济生》肾气丸交替服用,每次lO克,1日3次,图缓巩固。按:赵养葵《医贯、气虚中满论》‘‘气虚者,肾中之火气虚也。中满者,中空如鼓,虚满而非实满也。大略皆脾肾两虚所致”。孙一奎《赤水玄珠》“……足肿满之痰,起于下元虚寒也"。程师遵上述“火衰论"之说,认为脾肾阳气不运,水寒之气不行为慢性肝病鼓胀之主要病机。又抓住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的相互资助,相互促进关系,采用补脾温肾、化气行水之法,扶正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既治其脾肾亏虚之本,又兼顾水湿瘀血之标,可谓重点突出,面面俱到矣。
曾xx,女,18岁.1989年2月3日诊.肝区疼痛,月到张不舒,患者于1988年12月患肝炎,西药治疗肝功能正常而出院.刻诊:纳谷减少,小V色黄,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弦.二对半:HBsA"(+). HBeAg(+).抗HBc(+).肝功能正常,证属热毒内蕴,肝脾不和,由实致虚,治拟浩热解毒,抑制病毒,疏肝和胃,调控免疫法,自拟调控免疫方加减.处方: 白花蛇舌草30g丹参20g郁金20g生黄芪10g柴胡6g龙胆草3g元胡10g川楝子10g淮牛膝10g生地10g败酱草20g半枝莲20g连翘20g。每日1剂。分2次服。连服45剂后,肝区疼痛消失,腹胀缓解,胃纳尚可,小搜转清,复查两对半,三阳全部转阴.继服1个月后复查两对半未见反复. 按.张老认为本病属于时行热毒,由肝失疏泄。气面失调所致,疾病的演变由实致虑。是一种虚中夹实,虚实错杂的脏腑受报疾病.治疗主张消除病毒与调控免疫相结合的方法,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繁殖,采取清补兼施,清中寓补,补中有敌,做到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审证求因,辨证施治,达到消除病毒,调控免疫的目的.临证时,常以清热解毒,益气养阴,疏肝理气。调补肝肾,活血化挤。醒脾利湿诸法辨证应用.张老擅用白花蛇舌草、丹参,郁金、生黄芪匹药.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消痛利尿,具有抑制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使E抗原转阴,是从实的方面考虑,丹参具有凉血活血。消痛除烦的功效。对已沉着的免疫复合物有促进吸收和清除的作用,是从改善肝脏病理出发;郁金行气解郁,祛挤止痛,清除血中过剩抗原,防止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是从恢复肝脏功能着眼;生黄蔑补中益气,利水托毒,具有提高补体水平,瞥i7细胞功能,诱生干扰素,抑伟忆肝病毒T殖的作用,是从虑的方面入手.四药共奏清热解毒,益气活血,抑制病毒,调控免疫之功.
盛xx,女,33。于1987年2月生育后即患肝炎,GPT200u以上,经住院治疗三月后降至正常。而其余化验指标几乎全部失常,医嘱长服益肝灵及维生素E,迁延两年,病情依旧,屡欲复工而不能。1989年3月27日余处初诊。自诉患病二年,两胁之痛缠绵不已,夜寐则盗汗淋漓;梦扰纷纭;白昼,巅顶及两太阳穴疼痛常作,夜间则疼痛转向心口;体倦乏力,口干饮水不解,胃纳极差;大便干结艰涩,非服通便之药不能行;月经数月未至;面色灰黄,呈明显慢性病容。脉左小弦带滑,右脉细软。舌偏红,苔薄而腻。据此脉证,为湿热郁于中土脾胃,反侮其所不胜,致肝木受殃,湿热久蕴伤及肝肾阴分,遂至调治两难。盖纳差、便结、面浊、苔腻,均为湿热蕴蓄中焦使然。而胁痛、盗汗、头疼、舌边色红,为肝胆湿热之象。体倦、口干、经汛衍度,乃属肝肾阴亏。至于脉象,右脉细软为痰饮湿浊留蓄肠胃,左脉小弦为肝肾阴虚内热,弦滑为痰热,于此则主湿热伤肝。及其治法,当以芳化湿浊与育阴护肝并重。拟方苡仁、茯苓、佩兰、川朴花、蔻仁、半夏以芳香化湿兼扶脾胃;以石斛、女贞、鳖甲、牡蛎养阴护肝,合郁金、川楝子软坚散结、疏肝解郁。方为:佩兰12g生炒米仁各15g茯苓15g川朴花3g蔻仁3g半夏9g石斛12g炙鳖甲15g(先) 生牡蛎30g (先) 女贞子12g川楝子9g郁金9g 以上方加减先后服用五十余剂,诸症递解。肝功能化验多次正常,遂于六月上班复工,随访四年未有反复。
胡xx,女,45岁。1988年曾患甲肝,愈后十年间多次复查,除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外,其余项目均属正常。虽然,而常自感不适,时或中脘作胀,时或肝区疼痛,时或腰酸特甚,时或经汛衍期,时或夜寐欠安。胃纳尚可而乏力懒言,稍稍动作,则感体力不支,面萎色黄,精神困倦。视其脉小而不畅,两尺均弱而右关稍强。舌质淡红,苔薄微带浊腻。余辨其病位虽涉及心肝肾脾胃诸脏腑,而主要在于脾胃中土气阴两虚,痰食阻滞,肝胃湿浊未净,而先天肾元已伤。因而用参术健脾,沙参养胃,夏贝蠲痰,楂菔消食,川断、狗脊益肾强腰,佐丹参、半枝莲、蒲公英清热化浊兼通肝络,方为:党参20g炒白术9g南北沙参各20g姜半夏9g象贝母15g山楂9g莱菔子9g狗脊9g川断9g丹参9g半枝莲30g蒲公英15g 服三帖,六脉涩象已解,舌上浊苔自除,时觉面热升火。原方加生地15g枸杞子12g元参9g。服一月后至上海铁道大学附属甘泉医院复查,乙肝表面抗原转阴,其余项目均正常。而自觉症状已逐渐消失,纳佳神旺,轻劲多力,面色红润,心情开朗。以后稍有月事不调,予以调理即愈。
更多病例在整理中......
张xx,男,35岁,市招商局职工,2008年5月7日初诊 既往有乙肝大三阳病史三年,但GPT正常.近来因感冒劳累而全身乏力,腰酸,脘腹胀满,口苦舌苔黄腻,脉弦,化验检查:大三阳,GPT400单位.治疗: 柴胡12g茯苓20g枳壳12g公英20g白术10g虎杖15g泽兰12g白花蛇舌草30g丹参20g甘草6g,上方服用一个月,病人前述症状无变化,化验依旧,且增腹部肠鸣,畏寒,失眠等症.更方: 柴胡12g黄芩10g天花粉15g牡蛎20g干姜10g桂枝10g当归10g川芎10g茯苓20g泽泻15g白芍15g白术20g附子10g炙干草6g,上方服用一个月后,乏力好转,食欲增加,腰酸无,腹部暖,化验大三阳无变化,GPT100单位. 效不更方,前方再进一个月. 药后病人全部症状消失,化验大三阳依旧,GPT38单位. 体会:病人初诊时,贸然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时方治之,不仅无效,且致太阴虚寒证的出现,后经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充分体现了方证辨证的准确和经方的无穷魅力!恩师言柴胡桂枝干姜汤在日本经常用于那些体质虚弱的病人。笔者体会本方在临床应用极为广泛,而且效果非凡。临床把握要从病人整体状态,六经发展变化处着手为好。当归芍药散一方老师多用于:腹痛、痛经、月经不调、肝炎、黄疸、肝硬化等病,常伴大便不成形、贫血、浮肿、头疼头晕心悸等证。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为胡希恕老临床善用之合方,恩师治疗肝病用此合方也有独到的经验。
王xx,男,40岁,2006年11月27日就诊。素有肝炎,经治疗痊愈。但因精神负担较重,以致心慌、气短半年余。因其妻高某在冯老师处治好了股骨头坏死,所以特意从石家庄来北京就诊。现在除心慌气短外,尚有右肋疼痛、乏力、身冷、四肢逆冷、口干等症,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弦稍数。肋痛、乏力、四逆、口干等寒热夹杂证,正是柴胡桂枝干姜汤上热下寒之玄机。冯老师诊后认为病在厥阴,当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柴胡12g黄芩10g花粉12g生龙牡各15g桂枝10g干姜6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苍术10g泽泻10g茯苓12g炙甘草6g。结果:服上方七剂,病愈。体会:仲景于古人八纲的基础上,加入了半表半里的概念,完善了六经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是各科疾病的辨治纲要,如果能详细理解、灵活运用,可以说是百用百效,不分古今、中外的。但临床上很多医生往往受到后世学说的影响,一时还难以分清六经的本质,要不以经络解释,要不以六气标本分析,要不就以为六经仅能辨治外感热病,其实这些都是片面的。本案就是一个杂病,采用先辨六经,再辨方证的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疗效。其结果恰恰说明了这些。
魏xx,患“肝炎”半年,右胁疼痛,目睛发黄,色晦暗,面色黄而带青,搜短色深如茶,大便时塘,舌苔白而厚腻,舌边夹青色,脉缓弱。证系里寒内盛,土湿木郁,治当温化寒湿,予茵陈四逆汤加肉桂、川椒、细辛燥湿,加败酱草、以仁利水,合佛手、青皮、木香舒肝达木,8剂后痊愈。
马xx.男,38岁,教师。1994年3月12日就诊。自述患乙型肝炎2年半。乙肝五项:2,4,5阳性。证见上腹胀满,纳差食少,恶心欲吐,自觉午后发热,倦怠乏力,四肢酸软。舌质淡,舌苔白腻,脉弦滑。证属脾虚湿盛,湿郁化热而侮木所致。治以化湿清热,健脾和胃,佐以疏利肝胆。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15g苏叶12g厚朴12g大腹皮15g陈皮IOg半夏曲15g获苓15g虎杖15g蒲公英l0g白术9g大黄6g(后下)生麦芽15大枣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剂后,症状减轻。守方加减继服3个月.诸症消失。乙肝五项复查(一)。
林xx,男,40岁,1992年5月10日就诊。患慢性肝炎,未发现黄疸,肝肿大、肝区痛已2年。睡时多梦,烦躁,口干,胸闷,胃脘胀痛,食欲一般,肝区隐隐作痛.大便干,小便短赤。检查:血压172/97mmH9,血色素109/d1,发育营养良好,精神较为疲乏,面色暗黄带红。肝大2cm,质软,有触痛及叩击痛。舌质红、苔微黄略干,脉弦细带数。肝功能检查:麝浊5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谷丙转氨酶170单位。肝超声波检查:较密微小波。西医诊断为慢性肝炎。中医诊为肝胃不和,肝阳偏亢。拟疏肝散结,泻火解郁。用丹栀逍遥散加减。处方:柴胡6g龙胆草6g黄芩6g郁金9g丹参15g白芍15g丹皮6g栀子6g太子参12g。连服7剂,多梦、烦躁、口于等症基本消失。原方加川楝子10g元胡10g,鳖甲(先煎)20g牡蛎(先煎)30g谷麦芽各15g。调理月余,检查肝肿缩小1cm,肝功能和超声波检查基本正常。按:患者因肝气不舒,木不疏土,致肝区作痛、胃脘胀。闷、食欲不振等;肝阳偏亢导致头目眩晕、烦躁失眠、口干、大便干、小便短赤等。用丹栀逍遥散加龙胆草、黄芩清热利湿,泻肝利胆;丹参、郁金活血祛瘀,并有疏肝养血安神作用;病为慢性,往往气阴两虚,故用太子参、白芍以益气养阴。症状消失后加用川楝子、延胡索以止痛理气;鳖甲、牡蛎、谷麦芽滋阴软坚,开胃消食,以巩固疗效。
全xx,男,56岁,【初诊】素嗜烟酒肥甘,体丰痰多,舌红苔腻垢厚,脉象弦滑有力,按之急数,大便不畅小便色黄。久患肝炎未愈,每于恼怒则胁痛必作。痰湿积滞互阻,少阳络脉失和。先以清化痰浊,少佐开郁止痛方法。旋复花10g郁金6g杏仁10g莱菔子10g苏子梗各10g白芥子6g茜草10g焦三仙各10g大黄5g,三剂【二诊】药后大便畅行,胁痛已止,脉仍弦滑,舌红苔垢,湿热积滞已久,非旦夕可以根除。若能戒绝烟酒,坚持素食,并运动锻炼,可保身体康复。苏子10g莱菔子10g白芥子6g焦三仙各10g水红花子10g郁金6g姜黄6g赤芍10g茜草10g丹参10g,十剂。【按】:形肥、痰多,脉滑而有力、苔垢厚,此四者定其为痰浊阻络,故尔胁痛。凡具此征者,可用五子涤痰汤,即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冬瓜子、皂角子。以此为基础方,加理气活血,疏风胜湿,消食导滞之品,治疗范围大大扩展,不独治胁痛而然也。
邹××,男,45岁。1994年6月8日, 1990年患急性传染性无黄疸型肝炎,久治不已,延为慢性,曾住某医院和某疗养院,中西医同时治疗。症情稍有改善,仍精神不振,头脑昏胀,疲乏无力,肝区隐痛,腹胀便溏,纳谷不馨,两腿微肿,咽喉作痒,微咳,寐差。诊脉沉细,苔白质偏淡。化验肝功能波动不定,时好时差;超声波检查肝上界第6肋,剑下5厘米,肋下1厘米;脾肋下3厘米。肝波四型。证属肾阳不足,肝旺血虚所致,治当温肾助阳,养肝扶脾,不可再用苦寒清泄之剂。处方:制附片3g当归5g炒白芍10白蒺藜10g炒木瓜10g炒山药10g茵陈10g炒陈皮5g广木香3g炒扁豆10g生苡米5g炒苡米5g焦神曲10g荷叶10g生姜2片,黑大枣5枚。6月13日复诊:药后觉精神好,纳增,便调,寐佳。原方加党参10g以补气健脾。6月20日三诊:药颇合拍,头昏等症状皆显著减轻,觉体力日增,登五楼和爬小山头已不大感吃力,效不更方。原方加枸杞10g制附片改5g。患者坚持服上方近3月,肝功能一直正常,肝脾皆缩小至正常范围。近随访患者,肝功能正常,肝脾亦不大,唯每年春夏之交有头昏、乏力现象,仍用上方,头昏乏力等症状消失。
周××,男,35 岁,2001 年9 月21 日就诊。患者胁胀痛不适、乏力、尿黄年余,查肝功能反复异常:AL T、AST 波动在100U左右,乙肝标志物阳性。自诉曾有过黄疸型肝炎病史,近年来,工作生活尚顺利,但情绪欠佳,时感乏力,右胁作胀隐痛,劳则为甚,饮食正常,大便尚调,小便淡黄,夜寐多梦,偶见有齿衄。诊见颈前皮肤有蜘蛛痣,肝掌隐隐。B 超提示 “弥漫性肝损伤,脾大”。舌体偏胖质淡,苔薄白腻,脉弱。诊为慢性乙型肝炎。证属肝气虚弱,湿热未尽。治以柔肝补气,清利余邪。处方: 生黄芪20g鸡骨草20g 太子参15g陈皮15g茯苓15g丹参15g赤芍15g夜交藤15g仙鹤草15g焦三仙15g 清半夏10g元胡10g九香虫10g炒枣仁30g叶下珠30g山药30g。每日1 剂。服药1 周后,胁胀痛减轻,睡眠好转。继以上方加减治1 月余,胁胀痛已消失,乏力明显改善,睡眠正常。其后继续服药近半年,肝功稳定正常,乙肝标志物HBeAg、HBV - DNA 均阴转。
杨××, 男, 32 岁。乙肝病史四年, 本次偶感风寒, 目黄溲黄, 纳呆厌油, 泛恶欲吐, 胃嘈饱胀, 胁肋不舒, 大便溏滞不爽, 口中粘腻, 舌红, 舌中部苔黄腻, 脉濡数。肝功能: TBiL35umol/ L , AL T620 IU/ L , HBsAg ( + ) 。证属中焦湿热,湿重于热。治疗芳香化湿, 醒脾和胃, 佐以清热。茵陈藿香汤加味: 茵陈20g炒苍术20g白术20g藿香15g佩兰15g黄芩15g法半夏10g炒白术10g炒白芍10g紫苏梗10g砂仁10g (打后入) 栀子10g厚朴10g。服20 剂, 症状明显好转。去砂仁继服15 剂, 症状基本消失, 查肝功能正常。
姜xx, 男, 52 岁。患乙肝一年未愈,诊见胁肋隐痛, 五心烦热, 面颧潮红, 自汗、盗汗, 咳血量少, 舌质紫气, 脉细数。肝功能: AL T210 IU/ L , HBsAg ( + ) 。证属阴虚火旺, 络伤瘀阻。治以滋阴清热, 宁络活血。一贯煎出入:南北沙参各15g天麦冬各15g赤白芍各15g生熟地各15g枸杞10g当归10g五味子6g三七粉(药汁冲服) 6g怀牛膝(盐水炒) 6g。服5 剂, 咳血止, 余症状明显好转。去三七粉、怀牛膝, 继服10 剂, 症状基本消失。去五味子、枸杞子, 加藿香15g佩兰15g炒苍术10g紫苏梗10g枳壳10g法半夏10g , 服5剂, 症状消失, 查AL T 正常。
李xx,男.35岁。患慢性肝炎已有2年。两胁胀满疼痛.院腹作胀,暖气则舒.饮食日减,口咽发干,大便澹泄,每口2--3次.自述服中药二百余剂而不见功效。索视其方,皆香燥疏肝理气之品.舌光绛无苔,右脉弦滑,左脉弦细.处方:川楝子9g贝母9g荷蒂9g青皮9g木瓜9g沙参30g麦冬30g黄精30g白芍9g炙甘草9g.服药三剂后.诸症皆有明显好转。又加乌梅2个,再服5剂,症状基本消除。
李xx,男,36岁,1975年10月2日初诊。两胁胀痛,食欲不振,胸闷烦躁,尿深黄,有肝炎和嗜酒史,肝肋下2.5cm,质中,触痛。舌质边红,苔黄腻,脉弦数。生化检验:TTTl2单位,TFT(+十)、SGPT240单位、IIl5单位,治拟养肝清利化湿。药用:当归15g白芍15g郁金15g白花蛇舌草30g茵陈30g苡仁30g丹参20g车前子20g元胡10g栀子12g茯苓12g炒白术12g炒谷麦芽各12g。水煎服,一日二次、7剂。10月l0日复诊。饮食有增,黄疸消退,仍感胸闷,原方加川朴10g香附6g,10剂。21日再诊,症状基本消失,肝回缩到肋下缘,再宗原方加减:当归15g白芍15g炒白术15g茯苓15g丹参2Og郁金2Og炒苡仁2Og黄芪2Og党参2Og炒谷麦芽各30g佛手6g,lO剂后,肝功能复查:TTT6单位,TFT(±),SGPT 40单位,114单位,而告痊愈。按:黄疸的病机是湿邪所在,正如《金匮要略、黄疸病》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由于湿阻中焦,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影响肝胆的疏泄。程师根据肝木横逆侮土,脾胃受病,加之原有肝炎病史,情绪郁闷,病久气滞血瘀,致胁下痞块。湿邪内伏,肝病变活动不稳,故此湿热蕴结为其主要病机,因而采用养肝清利法。
张××, 男, 43 岁。二年前患乙肝, 近因家庭琐事, 心绪不佳, 两胁胀痛、胸脘饱胀、喜太息、嗳气吞酸、口干便秘, 舌红少苔, 脉弦数。肝功能仅见AL T250 IU/ L , HBsAg ( + ) 。证为肝郁化火, 气逆犯胃。治以疏肝清热, 降逆和胃。柴胡疏肝散加味: 柴胡15g黄芩10g川楝10g当归10g川芎10g枳壳10g木香10g陈皮10g代赭石(打先入) 30g旋复花(包) 10g龙胆草12g黄芩12g。服10 剂, 症状明显好转。上方去龙胆草、旋复花、代赭石继服10 剂, 症状基本消失, 复查AL T 正常。
张xx,男,49岁。1978年3月13日从某医院转诊。证见腹大胀满,面色苍黄,食少纳呆,神倦怯寒,便溏,两下肢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生化检查tTTT16单位,‘TFT(+++),SGPT200单位, 1112单位,乃睥肾阳虚,气不化水。治予补脾温肾,化气行水。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山药15g附片6g郁金10g枸杞10g熟地10g泽泻30g苡仁30g车前子30g茵陈20g炒白芍20g炒谷麦芽各20g干姜3g。1月后复诊。大便成形,饮食增加。原方加白花蛇舌草30g,服药2周。4月27日再诊,腹水消退,神倦怯寒以去。改用归脾丸、《济生》肾气丸交替服用,每次lO克,1日3次,图缓巩固。按:赵养葵《医贯、气虚中满论》‘‘气虚者,肾中之火气虚也。中满者,中空如鼓,虚满而非实满也。大略皆脾肾两虚所致”。孙一奎《赤水玄珠》“……足肿满之痰,起于下元虚寒也"。程师遵上述“火衰论"之说,认为脾肾阳气不运,水寒之气不行为慢性肝病鼓胀之主要病机。又抓住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的相互资助,相互促进关系,采用补脾温肾、化气行水之法,扶正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既治其脾肾亏虚之本,又兼顾水湿瘀血之标,可谓重点突出,面面俱到矣。
曾xx,女,18岁.1989年2月3日诊.肝区疼痛,月到张不舒,患者于1988年12月患肝炎,西药治疗肝功能正常而出院.刻诊:纳谷减少,小V色黄,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弦.二对半:HBsA"(+). HBeAg(+).抗HBc(+).肝功能正常,证属热毒内蕴,肝脾不和,由实致虚,治拟浩热解毒,抑制病毒,疏肝和胃,调控免疫法,自拟调控免疫方加减.处方: 白花蛇舌草30g丹参20g郁金20g生黄芪10g柴胡6g龙胆草3g元胡10g川楝子10g淮牛膝10g生地10g败酱草20g半枝莲20g连翘20g。每日1剂。分2次服。连服45剂后,肝区疼痛消失,腹胀缓解,胃纳尚可,小搜转清,复查两对半,三阳全部转阴.继服1个月后复查两对半未见反复. 按.张老认为本病属于时行热毒,由肝失疏泄。气面失调所致,疾病的演变由实致虑。是一种虚中夹实,虚实错杂的脏腑受报疾病.治疗主张消除病毒与调控免疫相结合的方法,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繁殖,采取清补兼施,清中寓补,补中有敌,做到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审证求因,辨证施治,达到消除病毒,调控免疫的目的.临证时,常以清热解毒,益气养阴,疏肝理气。调补肝肾,活血化挤。醒脾利湿诸法辨证应用.张老擅用白花蛇舌草、丹参,郁金、生黄芪匹药.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消痛利尿,具有抑制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使E抗原转阴,是从实的方面考虑,丹参具有凉血活血。消痛除烦的功效。对已沉着的免疫复合物有促进吸收和清除的作用,是从改善肝脏病理出发;郁金行气解郁,祛挤止痛,清除血中过剩抗原,防止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是从恢复肝脏功能着眼;生黄蔑补中益气,利水托毒,具有提高补体水平,瞥i7细胞功能,诱生干扰素,抑伟忆肝病毒T殖的作用,是从虑的方面入手.四药共奏清热解毒,益气活血,抑制病毒,调控免疫之功.
盛xx,女,33。于1987年2月生育后即患肝炎,GPT200u以上,经住院治疗三月后降至正常。而其余化验指标几乎全部失常,医嘱长服益肝灵及维生素E,迁延两年,病情依旧,屡欲复工而不能。1989年3月27日余处初诊。自诉患病二年,两胁之痛缠绵不已,夜寐则盗汗淋漓;梦扰纷纭;白昼,巅顶及两太阳穴疼痛常作,夜间则疼痛转向心口;体倦乏力,口干饮水不解,胃纳极差;大便干结艰涩,非服通便之药不能行;月经数月未至;面色灰黄,呈明显慢性病容。脉左小弦带滑,右脉细软。舌偏红,苔薄而腻。据此脉证,为湿热郁于中土脾胃,反侮其所不胜,致肝木受殃,湿热久蕴伤及肝肾阴分,遂至调治两难。盖纳差、便结、面浊、苔腻,均为湿热蕴蓄中焦使然。而胁痛、盗汗、头疼、舌边色红,为肝胆湿热之象。体倦、口干、经汛衍度,乃属肝肾阴亏。至于脉象,右脉细软为痰饮湿浊留蓄肠胃,左脉小弦为肝肾阴虚内热,弦滑为痰热,于此则主湿热伤肝。及其治法,当以芳化湿浊与育阴护肝并重。拟方苡仁、茯苓、佩兰、川朴花、蔻仁、半夏以芳香化湿兼扶脾胃;以石斛、女贞、鳖甲、牡蛎养阴护肝,合郁金、川楝子软坚散结、疏肝解郁。方为:佩兰12g生炒米仁各15g茯苓15g川朴花3g蔻仁3g半夏9g石斛12g炙鳖甲15g(先) 生牡蛎30g (先) 女贞子12g川楝子9g郁金9g 以上方加减先后服用五十余剂,诸症递解。肝功能化验多次正常,遂于六月上班复工,随访四年未有反复。
胡xx,女,45岁。1988年曾患甲肝,愈后十年间多次复查,除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外,其余项目均属正常。虽然,而常自感不适,时或中脘作胀,时或肝区疼痛,时或腰酸特甚,时或经汛衍期,时或夜寐欠安。胃纳尚可而乏力懒言,稍稍动作,则感体力不支,面萎色黄,精神困倦。视其脉小而不畅,两尺均弱而右关稍强。舌质淡红,苔薄微带浊腻。余辨其病位虽涉及心肝肾脾胃诸脏腑,而主要在于脾胃中土气阴两虚,痰食阻滞,肝胃湿浊未净,而先天肾元已伤。因而用参术健脾,沙参养胃,夏贝蠲痰,楂菔消食,川断、狗脊益肾强腰,佐丹参、半枝莲、蒲公英清热化浊兼通肝络,方为:党参20g炒白术9g南北沙参各20g姜半夏9g象贝母15g山楂9g莱菔子9g狗脊9g川断9g丹参9g半枝莲30g蒲公英15g 服三帖,六脉涩象已解,舌上浊苔自除,时觉面热升火。原方加生地15g枸杞子12g元参9g。服一月后至上海铁道大学附属甘泉医院复查,乙肝表面抗原转阴,其余项目均正常。而自觉症状已逐渐消失,纳佳神旺,轻劲多力,面色红润,心情开朗。以后稍有月事不调,予以调理即愈。
更多病例在整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