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肝炎
全仁兴,男,47岁,抚州市金溪县人,13459527819(本人), 15932979369(家人),患者身高体壮,已服高血压药多年,有乙肝病史。于2018年3月因全身乏力、眼晴及全身发黄、肚子胀痛等不适,经金溪县中医院检查为重型黄疸肝炎(总胆红素234.6, 直接胆红素198.6, 间接胆红素36, 谷丙转氨酶1886, 谷草转氨酶1088......乙肝五项1--5...... ),医院劝其赶快上省城权威医院救治。而患者经某知名人介绍找到范医生,经中药调理1个半月身体不适症状消失,高血压也恢复正常,经检查临床基本痊愈(见检查单),血压也正常不须服药, 已返回福建泉州工作。感悟:本患者之所以用中药调理效果好,在于患者经检査诊断后没有用过其它治疗方法,而是首选中医调理,如果按照西医理念"科学"治疗下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本医曾应邀到多家医院救治过此类病患,但由于西医都用过很多"高档药"而毒聚身败,大部分在这时中医也回天乏术,曾目睹不少年轻身强体壮者离世!更有大多数乙肝患者长期用西药,其结果大多转变为恶性病.......!如果广大民众能够在人生中多了解中医,患病时能首选中医调理;我想我们的各地医院绝不是今天人满为患,街道药店遍地、癌症病人越来越多的状况……
潘xx,男,46岁。患者因肝功能异常 8 年,加重1月余,出现黄疸腹水半月,于1984 年 2月18日以慢性重型肝炎、原发性腹膜炎待排、肝内占位性病变待排人院。入院后经过一系列检查,除外原发性腹膜炎和肝内占位性病变,并根据其极度疲乏及乏及明显消化道症状、深度黄疸(血清总肝红质20. 4mgqo)、腹水征明显、血浆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凝血机制明显下降(凝血酶原时间24秒、活动度41%),诊断为慢性重型肝炎。除输液给予葡醛内酯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维生素Kl注射液、三磷酸腺苷注射液、辅酶A注射液、胰岛素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利尿剂及纠正电解质失衡外,并于2月23日邀中医会诊。诊,诊见患者面目一身悉黄,黄色晦暗,纳呆便溏,头目晕沉,口于苦,舌质淡体胖,舌苔白腻,脉小滑。中医诊断为湿困脾阳,给予茵陈胃苓汤加味以健脾利湿。一周后症状不见后症状不见好转,且出现大便溏泻,每日行 5 -6次,胃脘冷痛喜温按,畏寒喜热,四肢不温,脉息无力,呈一派阳虚寒湿之象,故改投温阳散寒化湿之剂。处方:茵陈30g炮附子(先煎)10g甘草 6g干姜6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黄芪15g桂枝10g。药后病情逐渐好转,一直守方治疗3个月,自觉症状基本消失,5月22日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正常,血清总胆红质2.6 mg%,血浆白蛋白/球蛋白为35. 2/33.4,凝血酶原时间17秒,活动度54. 8%,麝香草酚浊度试验201试验20U以上,,病情稳定。继以益气健脾、养血活血法调理月余,肝功能基本正常,(中医杂志, 1990, 31(1): 6.]评析:临床上一般将黄疽分成阳黄、阴黄二大类,本例患者面目一身悉黄,黄色晦暗,纳呆便溏,头目晕沉,显为阴黄。阴黄湿困脾阳所致者在临床中最为多见,但也有阳虚寒湿证等其他证型存在,本例患者实属阳虚寒湿证,然初治时忽视阳虚寒湿证等证型的存在,一看是阴黄即认为是湿困脾阳,给予茵陈胃苓汤加味以健脾利湿,显然辨证失当,药后症状不见好转,且出现大便溏泻等,更见阳虚寒湿之象。《临证指南医案》中说:“阴黄之作,湿从寒化,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后来改投温阳散寒、利湿退黄之茵陈四逆汤,加入健脾益气之四君子汤、黄芪及温经通阳之桂枝,药后症状减轻,继以益气健脾、养血活血法善后调理而愈。本例患者的治疗提示我们:寒者温之,热者凉之,此乃中医用药之原则,临床应时时谨记。
王x x,男,15岁,全身肌肤黄黯已二三年,头昏重,腹时胀满或微痛,饮食减半,易疲倦,大便淡黄而软,小便清,起病迄今无甚变化。经各医院检查,肝实质及肝功能正常,大便无虫卵,无疟疾史,不贫血。六脉较缓弱。苔白润。似属湿邪久恋,脾阳不振之证。先与芳化淡渗之剂。霍香6g制厚朴5g佩兰梗10g茯苓10g泽泻10g炒苡仁10g炒干姜3g谷麦芽各15g,三剂。2月25日复诊:上方共服五剂,无好转。缘芳化淡渗,可治困于时令之湿者,久病阳虚湿蕴则不足恃,改拟温阳化湿法。炒干姜5g熟附片5g肉桂3g苍白术各10g茯苓10g泽泻6g猪苓5g制厚朴3g陈皮3g炙甘草3g。三剂。2月28日二诊:药后腹胀陡减,精神食欲渐任,肤黄略淡,脉舌同前。热之不热,是无火也。以温阳化湿方剂连服一旬。3月8日四诊:久延之“黄病”竞瘥,兼证陡除。唯面色尚未泛红,体力未复,宜用益气补血方调.理之。党参10g制白术6g获苓10g炙甘草6g桑寄生10g生黄芪10g当归身6g陈皮3g,三剂。体会:本例不属肝炎和钧虫贫血(黄胖病,亦非疸之阴黄证。盖阴黄应有身目与尿之黄染,不过色泽晦暗与阳黄之鲜明有别。《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有“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虚小建中汤。”,尤怡注云:“今小便利而黄不去,知非热病,乃土虚而色外见。”意欲虚黄可补。是治?不只汗、下、温、清诸法也。“男子黄,既归黄旦篇,应有面目身体悉黄见证,故本病例也非虚黄。然病因病理似与阴黄同,遂用胃岺汤加姜、附,温脾肾之阳以化湿,得病除,终以异功散补血汤调补而康。黄旦之黄,因胆汁外溢。此属脾阳不振,土色外见,所以屡用退黄之品而无效也。
张x、男,32,染疾已久,黄旦型肝炎经中西药治疗不效,院腹胀满,大便塘泄,小便色黄或棕色,心情急躁易怒,伴有低热,目睛及皮肤色黄如橘,神疲,舌胖,苔白,质绛,脉弦。何老审其脉证,肝热虽旺,脾气已虚,前医屡进利湿退疽解毒之剂,味多量重,收效不显。他宗林佩琴《类证治裁》“旦久不愈则补脾”之说,以异功散(党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合当归龙荟丸3克(吞服),组成补脾清肝之方,泻肝火,养肝阴,健脾土,木平而土安,土运则木清。待肝火清后遂去当归龙荟丸,加川厚朴花4.5克,砂仁1.5克,调理肝脾而愈。用药有主次,加减随病证,值得效法。
xx男,36,身黄如橘子色,小便黄如茶,脉弦滑数,舌暗红。苔黄厚腻。此湿热邪毒郁聚中焦.用大柴胡汤、菌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加减:柴胡15g半夏12g黄芩15g黄柏15g大黄15g栀子15g茵陈25g田基黄30g鸡骨草30g郁金15g赤芍15g金钱草30g甘草5g(2剂。每日服蟹)粥,二诊:泻黄秽溏便,胸院稍舒。前方去大黄。加白花蛇舌草30g茅根30g.三诊:此方加减5剂,黄迫减退,小便转淡黄。口苦咽干,舌苔退薄.脉弦数。病者平素阴分不足.祛湿清热方中,参入育阴增液之品,仿甘露饮意:田基黄30g鸡骨草30g茵陈25g黄柏10g元参20g生地25g麦冬15g南沙参15g石解15g竹茹15g以仁30g夏枯草15g郁金15g, 此方加减服半月. 此时病情大有好转,出院单用中药治疗。患者精神颇好,胃纳佳,黄疸退净,小便清,惟晨起口干咽燥,饮后胁院隐痛,院微胀,小有劳则腰酸痛,舌净,脉弦细,邪退正虚,面有苍黑斑点,用一贯煎合四君子汤:川楝子15g北沙参20g麦冬15g生地20g白芍25g太子参20g茯苓20g怀山药20g甘草5g石解15g南豆花15g郁金10g,此乃一贯煎去当归枸杞,改用白芍。四君子去白术,改用怀山药、石解,再加南豆花、郁金之清化也。因炉烟虽息,恐灰中有火,体质虽虚.不宜温药,故用药如此。此方服2月,病愈。间用四君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以扶持胃气、顾护真阳,患者神健纳佳,体重增加10余斤。验检正常.
xx男,见其身目深黄,高热烦喝,烦躁不安,神昏谧语,腹满呕吐,大便数日未行,小搜短赤。视其治疗虽有清解凉开之剂。但未用下法,遂在上方中加入大黄、元明粉两药,服药数日而脱险。通过临床反复实践,总结出一清下凉开之基本方剂:茵陈30g银花30g连翘30g山栀子15g丹皮15g水牛角30g羚羊角扮3g芦根30g大黄15g。方中下法选用大黄。此药力猛,作用有三:下燥结,泻热毒,破淤血。一般用量15克,其大量曾用到60克。药物用量大小主要根据服药后效果,逐渐增递,以药后大便日泻3-4次为宜,持续4-5天。用大黄量如此,效果佳。如大便燥结者,可配用元明粉.积实,如大便泻3-4口后便溏者,可选用制大黄。另外在服药时,常遇患者严重呕吐,给治疗带来困难,吾常以伏龙肝水煎药加生姜汁频服,可以缓其呕吐,此药可温脾以运,可制寒凉药太过,故达治呕之目的,此小节,亦不可忽视。
贾xx,男,36岁。患乙型肝炎2年多,最近出现黄旦,一身面目皆黄.并见胃中痞满,食后为甚而有灼热感。小便黄短,大便不畅。前医用茵陈篙汤等方治疗无效。舌苔白厚而腻.脉濡软.辨为湿滞中焦,胆液失常。乃用霍香正气汤(大腹皮3钱,紫苏2钱,藿香2钱,甘草1钱,桔梗2钱,陈皮2钱,茯苓2钱,苍术2钱(炒),川朴2钱(捣),法夏2钱(研),白芷2钱,乌梅肉5个。)原方加水红花子、桅子、茵陈.连服五剂而痞消,代便通畅,黄旦渐退。又转用柴胡解毒汤(柴胡10g 黄芩10g 茵陈蒿12g土茯苓12g 凤尾草12g 草河车6g)服10余剂而旦退人安。
李xx,44岁,1977年8月26日初诊。1975年曾患急性黄疽型肝炎,经治好转,但常有反复,近1个月来黄疽渐深,色鲜如橘子色。小便短黄,大便干结,纳食尚可,肝区胃院胀痛,下肢轻浮,按腹平坦柔软,未叩及移动性浊音,肝肋下1.5cm,脾肋下1cm,质中。颜面及颈部有散在蜘蛛痣。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经查肝功能等,诊断:黄旦型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茵陈30g滑石12g桅子、龙胆草、郁金、车前子(包)、黄柏、黄琴各10g,12剂。9月10日二诊:便畅,小便如茶、量多,肝区痛及院满减轻,黄疽渐退,舌暗红,苔黄腻,原方加柴胡、赤芍各10g,6剂。9月16日三诊:黄旦消退,肝区仍胀痛,胸闷、纳差,蜘蛛痣(+),舌暗红,苔黄腻薄,脉弦细。予茵陈、丹参、车前子(包)各30g赤芍、郁金各12g柴胡、桅子、大黄、香附、黄柏、苍术各10g,10剂。9月26日四诊:诸症减轻。后以上方出入续服30余剂,诸症消失,复查肝功能及蛋白电泳均恢复正常,临床治愈。
徐xx,男,62岁,主诉:身黄、目黄二月余。病史:患者以往无肝、胆病史,近‘月来,右上腹略感胀满,继之面目及全身肌肤黄染,日渐加探,演赤如红茶,皮肤搔痒.大便呈绿色,无发热,外科确诊为阻塞性黄旦,常州来沪就诊。舌苔黄腻,质暗红.脉弦。中上腹及右上腹略有压痛,未及肿块,面目及全身肌肤黄染,小搜黄赤。肝功能检查:SGPT860, AKP132", SB5.2mg,SB7. 2mgo,辨证:肝胆湿热蕴结。诊断:黄旦侍直〔阻塞性黄旦)。黄旦。治法:清化湿热,利胆退黄。绵茵陈30g(后下)山桅子9g黄今9g柴胡9g金钱草30g郁金9g鸡骨草15g赤猪令各9g制香附9g香谷芽12g青宁丸(大黄 600g绿豆25g车前草25g炒白术25g黑豆25g制半夏25g醋香附25g桑叶25g桃枝5g牛乳50g姜厚朴25g麦芽25g陈皮25g侧柏叶25g)9g(包)赤白芍各9g。服7剂后,大便日行2-3次,黄旦未见加深,右上腹胀满亦减,舌苔黄腻较化。1月30日复诊时.肌肤及巩膜黄染明显消退,皮肤搔痒已止,小便色淡,大便日行2次.色已转黄。复查肝功能: SGPT450, AKP40", SB' 2mg, SQ3. 3mg。肝扫描已排除恶性病变,因病情好转,回当地继续治疗。按语:患者面日肌肤黄染,症属“黄旦’,《景击全书·黄旦):“盖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明确了黄旦的发病与胆汁外泄相关。此征乃肝胆淤热抉湿交阻,木郁而不达,肝胆互为表里,胆依附于肝,胆液不摘常道,泛滥于从肤所致。治疗以茵陈茜汤加味,清化湿热,琉利扦胆。茵陈、山桅合金钱草、鸡骨草倍增利胆退黄之功;青宁丸即大黄炮制而成,下而不猛,配赤芍泻血分淤热,伍赤猪令淡渗利湿,使湿热从二便分利,肝胆郁热渐清,小便由黄赤转清长,胆汁循道不得外泄,则肌肤黄染,皮肤搔痒亦渐消退,本案治疗半个月,虽黄旦尚未退尽,从病情及实脸室检查分析,病已愈大半。
高xx,男,37岁,山西省永和县医院中医师。1981年9月10日。77年发现慢性肝炎,80年10月又因过劳而出现黄疸,肝功能不正常,经治疗后肝功能恢复,黄疸指数停在16单位左右不降,肝脾肿大不回缩,鼻衄,化验蛋白比例正常,总蛋白略低,白细胞由 7000下降至3800。81年赴上海,瑞金医院诊断结论为;肝脏肿大,形态失常,放射性分布不均匀,肝门及右叶下方处则稀疏,胆囊区放射性缺损,提示右叶下方及胆囊区占位性病变。此期患者在中山医院请姜春华医师诊治,姜老处方用大黄、黄芩,黄连、栀子、丹参。茵陈、甘草,服30帖,黄疸消退,肝脾开始回缩。同年9月到北京西苑医院门诊,适值我上班,查患者肝在肋下二指,脾在右肋下三指,压痛(十),头晕,梦多,纳差乏力,一年多鼻衄未止,舌边有瘀点.脉沉细。法当滋肾疏肝益胃;生地30g麦冬15g当归10g南北沙参各15g赤白芍各10g丹参30g鸡血藤30g黄芪30g黄柏30g姜黄10g郁金10g鸡内金10g焦楂10g党参10g枸杞10g,服30余剂,纳食大减,口舌麻木,来信相商。我认为补之不应,必有邪碍之故,改用活血化瘀剂(旋覆花、茜草、当归、柏子仁、桃仁、红花、丹参、赤白芍、郁金、川楝子、蒺藜、夜交藤),服5剂后,鼻衄、齿衄加重。第3次处方仍以养肝肾胃阴为主:北沙参15g枸杞15g生地15g麦冬12g五味子6g 鳖甲10g山甲珠10g女贞子15g生麦芽30g旱莲草15g当归6g 白芍12g(衄血量多加生大黄6g)服药尚应,共服近200剂,食量每日约6~7两。82年10月再来北京,加用复肝散红人参、三七、地鳖虫、姜黄、郁金、山甲珠、鸡内金、紫河车),用后鼻衄又增多,去地鳖虫,加麦冬、五味子、枸杞子、山萸肉,先后共服十料,肝脾缩小,饮食正常,去信随访,已10个月未出现衄血.基本上恢复了健康.
刘××,男,24岁。因急性黄疸性肝炎住院治疗,20多天后,出现胃部胀痛不适,进食少,黄疸消退,肝功正常,但大便由黄变黑,隐血试验(++++)。辨证乃肝炎后肝旺脾虚,湿热不清,木旺侮土,热伤肠络而下血。拟用升阳益胃汤黄芪30g半夏15g党参15g炙甘草15g独活9g防风9g白芍9g羌活9g橘皮6g茯苓5g柴胡5g泽泻5g白术5g黄连1.5)去羌独活,加青木香6g乌贼骨20g大贝母10g重用白芍20g甘草6g。7剂后,黑便转黄,胃胀痛消失,原方加砂仁6g郁金6g,调治月余告愈。按:急性黄疸性肝炎后上消化道出血乃木旺侮土,湿热不清之明证,故方中重用芍药、甘草,加木香、乌贼骨、贝母意在敛肝养胃护膜,使湿热得化,脾气渐复,符合肝病实脾的理论原则。
刘××。黄疸两个来月,几个医院检查均未确诊。肝、胆、胰均未发现异常。食欲正常,胃脘不痛,肝脾不大,不发热,仅见巩膜皮肤深黄,尿黄赤,黄疸指数38。前医予茵陈剂数十剂不效,百思不得其解,及读至《伤寒》、《金匮》有关之论述:“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诸黄猪膏发煎主之。”“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始悟茵陈之误。细审其脉舌,苔白而有瘀斑,脉虚大,诊为气血大衰,气滞血瘀,脾土不运。为拟黄芪、党参、当归鸡血藤、生地、黄精、白术之益气养血,苍白术、青陈皮柴胡、薄荷之疏肝助脾,三棱、莪术、当归、丹参之活血。2剂后,黄疸竟然大减,体力大增,10 剂痊愈.
工××,男,38 岁。1973 年7月5日。因黄疸型肝炎住院一年多不见好转而出院,出院后复查肝功能为射絮++++,射浊20,黄疸指数30,谷丙转氨酶500,并伴有肝区疼痛,疲乏无力,胃脘满胀,大便不爽,小便黄赤,舌苔白腻,面色青黑,脉弦大。超声波示:早期肝硬变,慢性肝炎、肝肾俱虚,湿热阻滞,处方:首乌15g黄精15g淫羊藿15g茵陈30g神曲9g麦芽9g蔻仁9g枳壳9g。7 月17 日,精神,食欲已明显好转,黄疸已经消失,面色亦由黑变为接近正常颜色,舌脉同前,射絮++,射浊8,谷内转氨酶200,黄疸指数2。
吕xx,39岁,男。经B超检查确诊为肝实质弥漫性损伤,几经治疗,可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且常常在200U/L以上,黄疸指数也常常在120单位以上。刻诊:腹胀,不欲饮食,大便干结,胁痛固定不移,夜间疼痛加重,烦闷郁热,面目身黄且鲜明,神疲乏力,舌红边紫,苔黄腻,脉细沉数,辨为瘀热发黄证,遂用抵当汤加味,桃仁12g大黄9g水蛭10g虻虫10g茵陈30g栀子15g黄芪15g白芍15g柴胡15g炙甘草10g。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服。二诊,腹胀有好转,面目身黄均减轻,又以前方治疗15剂,复查转氨酶及黄疸指数恢复正常,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每周5剂,连续治疗月余,至今已2年,病证未再复发。
付xx,男,18岁,2005年4月29日初诊。深度黄疸,肝区疼痛一个月。两个月前开始腹泻、腹鸣、腹痛、纳差,于当地治疗,症略减而遇冷复作。如此反复不断,迁延至一个月前出现黄疸,肝区疼痛,并逐渐加重,当地医院中西医治疗不效,遂转诊于余。肝功:总胆红素350.7umol/L、直接胆红素214.0umol/L、间接胆红素136.7umol/L、球蛋白41.1g/L、白球蛋白比0.9、谷丙转氨酶685.3U/L、谷草转氨酶546.4U/L,B超:肝大,脾大,腹腔中量积液。刻诊:双目及全身极重黄疸,面深黄无华,神疲懒语,肝区疼痛,腹时痛,腹胀,呕,纳呆,大便稀,溲深黄。脉弦缓,舌苔薄黄。辨证论治:
学生甲:本病黄疸指数,转氨酶等都高出正常值之10余倍,其面目深黄之可怕,令在场之所有患者远远躲避。所幸者病仅一月,面不甚晦黯,应当属阳黄范围,或可救治。
老师:此黄之甚,确为我从医数十年所罕见。而黄疸分类历来繁杂,《诸病源候论》将之分为28候,《圣济总录》又分为九疸36黄,并都将黄疸之危重证候称为“急黄”,而“急黄”每可“命在顷刻”,足见黄疸有时可威胁生命。 本例肝功损害明显,并有腹水形成,虽非急黄,而其证重笃。然《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色见黄如枳实者死……黄如蟹腹者生。”所幸的是其黄尚有生泽,而未见酶黯败色,脉象亦未现危恶征象,当属可图。诊为黄疸。暂拟小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小陷胸汤二剂。5月1日二诊,症状同前,全身情况无任何改善。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归尾12g生地15g柴胡10g川芎10g川牛膝10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0g赤芍12g桔梗10g;水蛭10g海金沙30g鸡内金12g茵陈15g大黄10g栀子10g6剂,水煎,日服1剂。仍配以清开灵,能量合剂静脉滴注(此前当地医院一直在用)。5月8日三诊,黄疸大退,肝区及腹部疼痛全止,精神转好,食欲增。上方去大黄,栀子,加炒白术12g炙草10g。停用清开灵及能量合剂。5月23日,服完上方10剂,黄疸基本退净,除神疲外已无不适。今日查总胆红素55.1umol/L、直接胆红素25.2umol/L、间接胆红素29.9umol/L、转氨酶恢复正常值,B超:肝稍大,脾大,腹水消失。改用柴芍六君子汤加灵芝、虎杖、板兰根。10剂,每日1剂,以作善后调理。6月14日复查肝功,全部恢复正常,B超:脾大,余无阳性发现。续5月23日方7剂,以巩固疗效。病名---主症---辨证---治法---选方---黄疸---腹痛---气滞血瘀---湿热蕴毒---活血化瘀---利湿除毒---血府逐瘀汤加味;思辨解惑:
学生乙:《金匮要略》云:“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说明柴胡汤可疗黄疸。而病者又有呕和腹痛症状,正合条文证治精神,因此用小柴胡汤配合公认治阳黄的特效方茵陈蒿汤治疗该证,应该是既合于经文,又符于理法的。而为何连用两日竟了无寸效呢?
老师:这正是我初诊时的思路。而仔细观察用药两天来的情况,发现有误。这首先是因为“柴胡汤可疗黄疸”的认识是曲解了条文精神,因而是欠准确的。“诸黄”,指不同类型的黄疸,“腹痛而呕”,乃言并见有少阳诸证,意即黄疸发病过程中如见少阳证候,当使用柴胡汤,而非柴胡汤可疗黄疸。这一点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言之甚确。他说:“腹痛而呕,病在少阳,脾胃病者木邪易张也。故以小柴胡汤而散邪气、止痛呕,亦非小柴胡汤能治诸黄也。”
学生丙:本案从病程到症状看,均属阳黄。而茵陈蒿汤系仲景为证属阳黄之谷疸所设的一首名方,因其所针对的是初始于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蕴,甚之于脾胃升降失调,湿热交蒸之病机,而此病机即一般阳黄的病机,故为后世治阳黄所普遍采用。该患纵然用小柴胡 汤已偏离病所,而用本方则当属对证,为何仍无一分好转呢?
老师:这首先是阳黄的病机非止于“湿热交蒸”一端,因而茵陈蒿汤不能通治。另外这种常规治法,患者在来诊前一个月的治疗过程中前医必已屡加应用,故望其单独取效本来就是不可能的。而当时寄希望于小柴胡汤,用茵陈蒿汤仅冀其起协同配合作用。小柴胡既已偏离病所,其无效则已是必然的了。
学生甲:三诊时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6剂即黄疸大退,呕痛全止,仅历20余日治疗,各项检验指标基本恢复正常,腹水消失。足见疸之从瘀论治,真乃出奇制胜之法也。然王清任立血府逐瘀汤时,所开列的19项适用症中并不包括黄疸,而即使专论黄疸治法之《金匮要略·黄疸病》篇,亦无从瘀论治之条文。后世如《伤寒全生集》等虽偶有“蓄血发黄”之称,但仅指太阳病之蓄血证。因而欲求从瘀治黄之真谛,并进一步将之作为治黄之一大法门加以确立,还需深究黄疸病成之一些“另类”机理。是这样吗?
老师:是的。否则不成了法离乎经典,方离乎原著的无根之举吗?
人们常强调,学仲景著作要在“有字处效其用,无字处会其神”。此诚千古不磨之论。而另一个浅而显之的问题,却似乎有些被忽视,那就是对个别关键字深刻内涵的发掘,我想姑且将其称之谓“解字时刨其根”。本例的成功辨治即得益于此。《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开宗明义第一条,仲景对黄疸发病机制即作了这样的概括:“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唐宗海抓住论中的一个“瘀”字,认识到黄疸的一个重要成因为“瘀”,故他在《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中说:“瘀热以行,一个瘀字,便见黄发于血分,凡气分之热不得称瘀。”为说明黄因于瘀的道理,他特别举“小便黄赤短涩而不发黄者多矣”,以证明纵然热重而邪不犯血者则不发黄。在研究了仲景本条的一个“瘀”字后,他将黄疸的病机概括为“脾为大阴湿土,土统血,热陷血分,脾湿郁遏,乃发为黄。”而余据此认识到,瘀为血病,黄因瘀发,因而黄之愈深则瘀必愈甚。而瘀甚之证,唯宜逐之。此先贤唐宗海读经典解一字而“刨”出的“根”,亦余研先贤之理复琢其用而得之一法也。
学生丙:“琢其用”大概就是在黄由瘀起理论认识的基础上,琢磨研究具体遣方用药之谓吧。然而,活血化瘀为临床治疗之一大法,其药甚多,其方甚众,为何独推血府逐瘀汤呢?
老师:该方是王清任在其所著《医林改错》中所出治瘀血诸方的代表方,也是其所列应用范围最广的一个方。虽然王清任将血府逐瘀汤的“血府”定位为膈膜以上,其所列该方主症亦多为膈膜以上疾患。而我对本方却有一些新的领悟。首先是方名,所谓“血府”,《素问·脉要精微论》明确告知,“脉者,血至府也。”脉既为血之府,而人体脏腑、四肢、皮毛、骨肉,无处不有脉之循行,则“血府”病涉非止于某部。因而,该方也必可治疗人体由于某种因素致瘀,复由瘀而导致的多种疾病。第二,王氏以“逐瘀”冠名的近十首方剂中,唯此方配伍特别。即由调气之代表方四逆散和活血之代表方桃红四物汤两方为基础构建(其余诸方均于活血化瘀药中对症配以温通、宣散等药),该方既从气血根本着手,则其立方主旨即非囿限于局部,而可通治全身因瘀而致的(包括重症黄疸)的多种疾病。
学生乙:那么,王清任何不将本方直接命名为“膈上”逐瘀汤呢?
老师:这其实正是我要说的第三点领悟。王氏是一个重形质的医家,他在力求弄请脏腑器官形质的基础上,将人体粗略从头面、膈上、膈下、少腹、身躯等分段论治。分别设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和身痛逐瘀汤以治。而诸方皆以部位命名,唯将本该以“膈上”逐瘀汤命名的一个方剂,改作了血府逐瘀汤。这个特殊的命名,反映了王清任的潜意:该方同只作用于某特定部位的其他诸方是有区别的。在对重症黄疸病机前述认识的基础上,我对血府逐瘀汤作了这种解读,进而对所有活血化瘀方剂进行研究后认为,数该方对气机被遏,邪陷血分,瘀阻脉道为病机的重症黄疸最具针对性。
学生丙:“这例病人的治验,体现了老师上述辨治思想。但重症黄疸之病因非止一端。本例的成功也还难以排除偶然性。该方临床使用时,其疗效总体水平究竟怎样呢?
老师: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该方对重症黄疸的黄疸消退率是很高的;对不同疾病所致的重症黄疸均是有效的。关于这点,我在漫长的临床实践中有大量验案可以证明。1984年一肖姓男子,患乙肝重度黄疸住某医院2月余,黄势不减,邀余会诊。查病历已遍用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大柴胡汤、犀角散等方,暗思诸方已对应多种病机,既无效,则必有病机辨析差误,而误在何处呢?正苦无良策之时,猛想起该病既关乎血,而血府逐瘀汤为治瘀血证应用范围最广之方,何不一试。乃原方投用,不料服完3剂,黄即大退。守方服用30余剂,黄疸退净,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994年2月24日,一罗姓男子被人架扶来诊室。云一年前于某三乙综合医院行肝肠吻合术。半月前突然高烧寒颤,黄疸,复入该院。诊为肝肠吻合术后逆行感染,慢性胰腺炎,胆管炎(慢性急发),经治烧退而黄不仅不退,更渐加深。来诊时皮肤及双目深黄,腹胀,尿少,口不知味,不断口吐涎痰,倦极懒言。脉濡,舌质黯,舌底乌黑,苔黄厚少津。因有肖案等多例治疗经验,故径投该方加味。一周后黄疸大退,纳谷香,行动敏捷而自行来诊,故血府逐瘀汤治重症黄疸的用法余在历经多年临床实践后得以确立。此后又以本方治疗多例已被确诊的胰头癌、胆管癌、肝癌等黄疸深重者,亦均获显著退黄效果。
学生乙:这样看来,似乎可以将血府逐瘀汤作为退黄第一方推出,以为重症黄疸治疗提供一件重型武器。
老师:“推出”这个提法好,因为所谓“推出”,即在于要人注意和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讲,说它是退黄第一方或许是可以的。但正如任何其他方一样,都有自己的适应范围,断不可因其退瘀黄的特效性而以之取代其他退黄诸方。该方所适用的是黄疸深重者。只要黄疸特深,无论病程久暂,亦不论系肝炎、肝硬化、肝癌、胰头癌、胆管癌或肝肠吻合术后感染等,均可以它为主,酌情配合其他方药应用。故余不计毁誉评说,放胆倡言:重症黄疸,当从瘀治,而治瘀黄之特效方乃血府逐瘀汤。至于一般轻中度黄疸,则不可使用,用之有“药过病所”之弊。病轻药重,非仅不能奏效,且有害正之虞,所谓过犹不及也。
沈xx,男,23岁,平素体健,一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T:38℃,自认为感冒,服感冒药和消炎药后热渐退,三天前出现目黄,身黄,黄色鲜明。尿如红茶,伴恶心呕吐,口干苦,腹胀,纳呆,口渴,大便秘结,辨病辨证依据:外感湿热疫毒,从表入里,薰蒸肝胆,胆汁外溢肌肤,下流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黄,而成黄疸。因热为阳邪,故黄色鲜明。热耗津液,膀胱为邪热所扰,气化不利,则发热口渴,小便短少黄赤。阳明热盛则大便秘结。腑气不通,则腹部胀满。湿热中阻,脾失健运,故纳呆。湿热熏蒸,胃浊和胆汁上逆则恶心呕吐,口干而苦。湿热蕴结,肝胆热盛,故苔黄腻,脉弦数。治法:清热利湿,通腑化瘀。方药:茵陈蒿汤加减愈。
唐xx,男,45岁,平素体健,三天前突然发热,T:3 8℃,乏力,不思饮食,继而尿如酱油汤,目睛黄染,全身皮肤明显黄染,其色如金。一天前出现神志恍惚,有时胡言乱语,两上肢皮肤出现瘀点瘀斑,神志欠清晰,中等体形,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滑数。巩膜黄染,全身皮肤明显黄染,两上肢皮肤瘀点瘀斑,肝浊音界缩小,扑翼样震颤(±),未见其他阳性体征。辨病辨证依据:湿热夹时邪疫毒外袭,热毒炽盛,伤及营血,而成黄疸之急黄。热毒炽盛,故发病急骤,高热烦渴。热毒迫使胆汁外溢肌肤,则黄疸迅速加深,身目俱黄,其色如金。热毒内陷心包,则神昏谵语。热毒迫血妄行,肌肤瘀点瘀斑。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滑数,均为肝胆热盛,灼伤津液之象。治则:清热介毒,凉营开窍 方药:犀角散加味:水牛角山栀12川连3茵陈30丹皮15玄参15石斛30仙鹤草30麦芽30 水煎服 安宫牛黄丸吞服。
耿xx、患黄疽(重症肝炎),肝功能高度异常,高热近半月,呕恶昏谁。某院诊为黄疽型病毒性肝炎,治五日病加重,面目及皮肤呈橘皮色。肝肋缘下3横指,剑突下3指半,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数。他断为毒热深陷,胆汁外溢,予凉血解毒,清热利胆:金银花30g墨旱莲、连翘、滑石各24g桅子、茵陈、生大黄、木通各15g丹皮、桃仁、三棱各12g黄连9g,煎汁冲青黛3g犀角、朱砂各1.5g冰片0.3g(4味共研)。连服3剂,随日排恶臭塘便2-3行,体温降至39.5r-,它症亦减。复诊:板蓝根、重楼各30g金银花、丹参各24g山慈菇18g生大黄、茵陈、赤芍各15g三棱、郁金各9g,煎浓汁,冲服青黛3g代冒(海龟甲片咸寒可平肝镇惊、清热解毒)0.15g犀角、朱砂各0.9g冰片0.6g(后5味共研末)。仅7剂,热退黄淡,纳开神振,胁痛胀平,尤喜肝缩至胁缘下一横指,肝功亦近正常。
李xx,48岁,1977年8月17日。不规则寒热2周,巩膜及皮肤钻膜黄染1周,且伴四肢乏力,眩晕,胸闷,烦躁,纳差,黄疽渐深,于1977年8月9日入某院治疗。查体:血压90/68mmHg,体温39.510,巩膜及皮肤黄染,咽部充血,两肺呼吸音粗,心率90次/min,律齐,心尖部可闻及II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肝脾肿大,均可触及二指余,质中等硬度。化验检查:白细胞11.8 x 109几,中性粒细胞0.78,淋巴细胞0.13,杆状细胞0.09。血沉:32mm/h,肝功能:黄旦指数30UC凡登白试验: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 +), TTT20U。尿检:正常。西医诊断:①重症肝炎早期。②心肌病变等除外。住院期间,曾按肝炎合并感染治疗,用过多种保肝及抗生素药物,不但寒热不退,身倦黄疽加重,且心动过缓在55次/min上下,故于8月17日邀蓝老会诊。诊时颜面及全身皮肤发黄,神疲,乏力,四肢酸痛,寒热,汗出热不退,头晕头痛,胸腹皮肤有散在白瘩,胃院胀满,尿色如茶,舌红苔中黄腻,脉濡细缓。滑石、茵陈、获令各12g大豆卷、炒山桅子、霍香、佩兰、黄琴、郁金、青篙各10g通草5g黄连1.5g,3剂。8月19日二诊:热降,头痛肢酸减轻,便通、纳增,目、肤黄染减轻,体力渐增,但白瘩继续发展,院闷腹胀,尿仍黄,苔灰黄,脉濡细缓。以仁15g滑石、茵陈、获令、瓜萎皮、豆卷各12g黄今、竹叶、积实各10g厚朴6g通草5g,3剂。8月22日三诊:寒热除,黄旦退,心率68次/nun,神转佳,肢酸软,白痞仍布,苔灰黄,边黄腻质暗,脉缓,以以仁竹叶散加减。芦根30g以仁15g获令、滑石、卑解、桑枝各12g黄今10g通草、苍术、厚朴各5g,3剂。9月2日四诊:症更好转,自将原方又服6剂,目前自诉无不适感觉,黄腻苔已化,白瘩收,脉缓和,肝功能、血、尿常规复查已正常,痊愈出院。评述:《内经》谓:“湿热交蒸,民当病旦”,此病发于初秋,观其主症似亦均与湿热相关。但湿热纠缠蕴结外发之黄旦,若细辫应分热重于湿,湿重于热及湿热并重三型,前李诸症显系热重于湿,故初诊即用仲师茵陈篙汤合局方龙胆泻肝汤化裁,随肝胆郁火的清泄,而脾为湿困、血脉淤阻之症遂渐益显,故三诊加苍术运脾燥湿,丹参、赤芍活血化淤,尤妙在还选用了一味香附以理气,既可佐苍术助运祛湿(即“气行则湿化”也)又可增丹参、赤芍通络定痛之功(即“通则不痛”),且香附、苍术、桅子正乃朱丹溪所创治郁证之越鞠丸中治气郁、湿郁、热郁的针对性主药也。患者病已数载,郁象难免,配用此方,获效亦自在情理之中凡!愚意略加神曲、川弓(即用越鞠丸全方)对胀满的消除及食欲的恢复或可更快。由此可见黄老不为经、时方派所构,毫无门户之见,择善而从.此等大家风范,堪为后学楷模。而后李因有白瘩散发,证属湿热并重型,且无前李的大便干结之应,故舍去了茵陈篙汤中的大黄,佐用佩兰辛温芳化,配豆卷、青篙,引在里之湿热透表而解,使白瘩晶莹饱满,不致干涸枯瘩,可防止湿热内陷,化火攻心,出现邪陷心营之危证.此两案初看似极相同,当细辫详察却同中实有大异也。黄老因能明察秋毫,故选方遣药恰到好处,对心细读深思,方可悟出名家医术之高超,若草草阅过,则难有长进耳!另豆卷亦称大豆黄卷,系豆科植物黑大豆发芽晒干而成,性味甘平,入脾胃肝经,可分利湿热,主治湿瘟初起,湿热不化,汗少胸痞,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湿痹筋挛,骨节烦疼等.《别录)又谓其主:“五脏不足,……,益气,去黔,润泽皮毛”,《食疗本草)言其“破妇人恶血”,清代江浙医生时此药应用颇多,学者亦可参考之。
xx男,52岁.多年嗜酒成癖,3饮/日,从无间断.某日因宴席过量。醉酒呕吐,吐出咖啡样食物残渣,而且口苦吐苦,右上腹痞满灼痛,心烦懊浓,烦渴不解.不过3天,肤色发黄,大便粘腻,灼肛不爽,尿黄量少,食不知味,时有呕逆感。化验肝功正常,尿三胆,尿胆原(++)。刻诊:无过多阳性体征,只见面黄污垢目黄,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洪滑,重按有力.辨证:湿热酒疸,肝胆壅滞.治法:解酒退黄,清热利湿.方药:栀子柏皮汤加味:栀子12g甘草l0g黄柏12g葛根30g金银花30g茵陈30g生姜15g半夏12g茯苓30g积实15g大黄l0g白蔻仁15g. 1剂/日,水煎分早晚2次服.复诊:药服6剂,心下痞满见消,灼痛渐减.仍有微呕感.便爽尿畅.黄疸消退大半,情绪舒杨,脉转弦缓,依上方加山楂30g郁金l8g,续服7剂,诸症趋缓.只因酒毒伤肝,恢复较慢,故间断服药月余而安.
董xx,因胆囊结石在莱顿大学医学院手术,术后第三天,高热,恶心呕吐,腹胀如鼓,手不可近,目黄身黄,便闭,尿黄如浓茶。急请我出诊,荷兰医生坦承手术不成功,以致胆汁溢入腹腔而成胆汁性腹膜炎,除用抗生素外,又在下腹部打孔,用生理盐水冲洗,冲出物呈墨绿色苔藓状。诊其脉,滑数有力,舌质红,苔黄厚腻。证属里热实证,用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5g黄芩15g姜半夏12g枳实15g厚朴10g茵陈30g虎杖30g栀子15g赤、白芍各15g藿香15g银花15g大黄12g。服药后的第3天,高热顿挫,腹胀明显好转,大便日3~4次,黄疸消退大半,易方调理,不到半月即获愈。事后荷兰医生对病情迅速缓解颇感惊讶,并表示在莱顿大学急腹症用中药还是第一次。
张xx,女,55岁。体虽胖而质甚虚,经常感冒,弱不禁风。今又病黄疸七日,症见身黄,目黄,小便如浓茶,右胁胀痛,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大便稀溏,眩晕口苦,午后发热,舌苔黄腻,脉象弦细。 此湿热蕴结,阻滞三焦,决渎不利,邪无出路,故而发黄。仲圣谓:“诸黄,腹痛而呕者,小柴胡汤主之。”本方和表里、调三焦,为常胜将军,百战不殆,今再遣之。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5g党参6g甘草6g茵陈30g郁金10g生姜6片三剂。 二诊:发热退,呕吐止,胃纳已醒,原方再进三剂。 三诊:黄疸明显减轻,诸症均有好转,守方续服三剂。 按:忆昔七十年代在农村行医之时,既不作肝功能化验,亦不作超声波检查,惟以症状消失为痊愈。故不知其为肝炎,抑或胆囊炎、胆结石,殊可憾也。
刘xx,女,14岁,北关小学学生,1985年8月23日初诊。先是伤于饮食,纳谷不化,大便溏稀。后复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身痒。初仅小便色黄,继则目睛亦黄。右胁胀痛,口苦思冷,舌尖红,苔黄腻,脉象浮滑。化验检查:TTT 10U,TFT++,GPT 198U,黄疸指数21U。诊断为急性黄疸肝炎。其父认为西药无抗病毒特效药,师心自用,求服中药以治。 观其脉症,此黄疸为湿热瘀结而成。尤怡云:“黄疸……为脾胃积热,而复受风湿,瘀结不散,湿热郁蒸。或伤寒无汗,瘀热在里所致。”阐明黄疸系表邪郁闭,汗出不彻:湿热瘀结,外不得散,内不能利而成。今表邪尚在,故宜解表散邪,清热化湿。拟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加减:麻黄10g连翘15g赤小豆30g茵陈30g杏仁10g桑皮15g甘草4.5g二剂,并嘱禁忌肥甘食品。二诊:恶寒发热止,头汗出,仍纳呆化迟,胁痛口苦,舌尖红,苔黄腻,脉象滑数。表邪已解,应从里治。拟茵陈蒿汤加味:茵陈30g川军6g栀子10g赤小豆30g苡仁30g柴胡12g滑石15g茯苓10g。三剂,三诊:药后泄泻数行,饮食增加,右胁痛减,目黄已轻。精神明显好转,身痒仍甚,为湿热瘀邪趋表外出之象。似此,则仍宜表里同治,令蕴郁之邪,两解而去。拟:麻黄10g连翘15g赤小豆30g杏仁10g桑皮15g茵陈30g川军6g栀子10g板蓝根15g三剂,四诊:黄疸基本消退,纳便如昔,身痒止。舌尖红,苔薄黄,脉滑数。为除净余邪,原法不变。拟:茵陈30g川军6g栀子10g连翘15g赤小豆30g柴胡12g黄芩10g甘草6g半夏10g五剂。9月18日再诊时,已无自觉症状,化验室报告:肝功正常。嘱其饮食调养。
杨xx、女、69岁,初诊:1986年9月30日,主诉:面目全身黄疽三天。病史:患者结肠癌术后一年半。身热壹周,午后热甚,(T38. 5'C)。近三天来肌肤及巩膜黄染,形体消痰,口苦且干,搜黄。舌质红,无苔,脉细而带数。检查:b超:肝胆未见明显异常。肝功能检A: SB'6. 65mg,SH8.65mg,T.T.T5.知,T. F.T.(+》, SGPT<40N,辨证:气阴亏虚,肝胆湿热蕴阻,疏泄失司。诊断:结肠癌术后,黄旦待查。黄胆。治法:清热化湿,利胆退黄。水炙银柴胡6g茵陈30g金钱草30g炒山桅9g连翘15g田基黄15g鸡骨草15g郁金9g黄柏9g八月札30g石解9g香谷芽12g白花蛇舌草30g。(7剂),二诊,身热退而未净,巩膜及皮肤黄染略见减退。尿色黄,胃纳转佳,口渴引饮,脉细.舌质尖红,肝胆湿热未清,再拟清泄肝胆。茵陈30g金钱草30g炒山桅9g连翘15g田基黄15g鸡骨草15g八月札30g郁金9g炒黄柏9g石解9g芦根30g六曲9g香谷芽12g白花蛇舌草30g。(7剂),随访:药后身热渐退,黄疽亦退,肝功能及胆红素检查均恢复正常。前法巩固治疗。按语:黄旦原因不明且来势凶急。虽高年体弱,舌红无苔,脉细,但阳黄总由湿热熏蒸所致。故治法不离清热化湿,利胆退黄。但宜佐以石解、芦根生津保液而不腻之品周本。药后黄旦消退较快,正气又未损伤。中药茵陈,金钱草,鸡骨草,田基黄等均有较好的退黄效果。
周xx,女,48岁,1999年8月20日初诊。诊见腹痛胀满,身目俱黄,黄色鲜明,痛时连及两胁,兼有寒热往来,恶心微呕,小便黄赤,大便数日未行,已历3天。B超示:胆管结石伴扩张,尿胆红素阳生。谷丙转氨酶120U/L(阻塞性黄疸)。建议手术治疗,患者二年前因胆石症、胆囊炎在该院已手术治疗,此次拒绝再次手术,要求中药治疗。辨证为黄疸(阳黄)。治宜清热利胆、内泻热结。处大柴胡汤加川楝子10g玄胡15g虎杖15g蒲公英15g郁金10g赤芍12g。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陈xx,曾患无黄疸型肝炎,经西医治后因症状消失,遂不介意。越数年忽发黄疸,全身色黄如染柏汁,急送某医院,入院仅数日即通知出院。于是转入专科医院,化验血清胆红素为567μmol/L,GPT150u/ml(其余化验数据不详),该院诊断为阻塞性黄疸肝炎。经用多种最新高效药物及激素,黄疸持续不下。病房主任谓乃夫曰:“进来容易出去难,生还希望仅50%。”佣工为其擦身,盆水色呈深黄,家属深为忧虑到处奔走求治。得余友人之助,一再强余为治。余允勉为尽力,未许必效。诊见患者全身肤色金黄,神疲乏力,愠愠泛恶,胃纳尚可而脘腹不舒,头痛心烦,右胁痞满,大便数日一行,情绪压抑,畏恐特甚。左脉大而兼迟涩,右脉按之软,舌淡苔白而干,中心至舌根呈灰黑色。据此脉证为肝胆湿热蕴结,疏泄之令不行,以致肝郁气滞,犯胃则脘胀便秘,侵脾则中气消损,运化失健。治法当疏肝清热、利湿消黄、兼益气扶中、健脾化浊。拟大柴胡汤加减。方为:生黄芪15g太子参9g柴胡9g生大黄6g (后下) 赤芍9g炒枳实9g姜半夏9g郁金9g茵陈30g厚朴6g黄芩9g白英30g, 上方服6贴后血清胆红素由567下降至480。皮肤黄染明显消退,眼结膜黄色消退过半。胃纳转佳,精神愉悦,舌上灰黑之苔亦除。惟上下腹胀满不适。在上方中加入莱菔子、苏梗、山豆根等,服7帖后胆红素下降203。但见两手振颤难以持物,于原方中减去山豆根,振颤即止。以后随证加减,服16帖胆红素降至9r7,以后逐渐下降。患者于治疗期间曾出现较为严重之中枢神经症状,头痛、失眠、心烦易怒、惊恐畏惧,甚至闻及雷声而钻入床下。因而不得不更方予服数周。神经症状控制后,右眼球结膜充血严重,又经三星期始得渐消。黄疸消退后胃纳极佳,难免进食海鲜,致化验数据曾多次波动于正常值上下。总之该患者之治疗颇费周折,方药之中大黄有斩关夺隘之应,药后大便日行二、三次,成形而质软,通畅无阻,则自觉胸腹宽转,舒适异常,一日不便则腹中闷瞀。曾有一度大黄用至9g 也不更衣,不得已加芒硝1.5g 冲服,大便即畅,如芒硝加至3g 则觉腹痛。山豆根一药,医刊报道加入对证方中消除黄疸极有效用。本例患者两次加用皆见大效,然两次均见双手振颤,停用后振颤即止,其中原因尚待探索。此外,方中白英不惟清热解毒,亦擅利胆退黄。
姜××,女,52岁,既往有肝炎病史15年,反复出现目黄身黄,平时不规则服用中西药物,具体不详。一月前劳累后又出现目黄,身黄,黄色晦暗,伴乏力,纳少,口淡不渴,畏寒,大便不实,脘闷,腹胀,舌质淡,苔腻,脉濡缓。辨病辨证依据:15年前外感疫毒,薰蒸肝胆,胆汁外溢肌肤,下流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黄,而成黄疸。久病脾阳受伤,寒湿阻滞脾胃,阳气不宣,胆 汁外泄,而成黄疸之阴黄。因寒湿为阴邪,故黄色晦暗,湿困中焦,脾阳不振,运化失常,故纳少,脘闷,腹胀,大便不实,口淡不渴。阳气已虚,气血不足,则畏寒神疲。舌淡苔腻,脉濡缓,为阳虚湿浊不化,寒湿留于阴分之象。治则:健脾和胃,温化寒湿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味 茵陈30g 附子3g白术15g干姜3g茯苓15g郁金15g川朴6g甘草3g,水煎服。经调理3个月临床痊癒.
更多病例在整理中.......
潘xx,男,46岁。患者因肝功能异常 8 年,加重1月余,出现黄疸腹水半月,于1984 年 2月18日以慢性重型肝炎、原发性腹膜炎待排、肝内占位性病变待排人院。入院后经过一系列检查,除外原发性腹膜炎和肝内占位性病变,并根据其极度疲乏及乏及明显消化道症状、深度黄疸(血清总肝红质20. 4mgqo)、腹水征明显、血浆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凝血机制明显下降(凝血酶原时间24秒、活动度41%),诊断为慢性重型肝炎。除输液给予葡醛内酯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维生素Kl注射液、三磷酸腺苷注射液、辅酶A注射液、胰岛素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利尿剂及纠正电解质失衡外,并于2月23日邀中医会诊。诊,诊见患者面目一身悉黄,黄色晦暗,纳呆便溏,头目晕沉,口于苦,舌质淡体胖,舌苔白腻,脉小滑。中医诊断为湿困脾阳,给予茵陈胃苓汤加味以健脾利湿。一周后症状不见后症状不见好转,且出现大便溏泻,每日行 5 -6次,胃脘冷痛喜温按,畏寒喜热,四肢不温,脉息无力,呈一派阳虚寒湿之象,故改投温阳散寒化湿之剂。处方:茵陈30g炮附子(先煎)10g甘草 6g干姜6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黄芪15g桂枝10g。药后病情逐渐好转,一直守方治疗3个月,自觉症状基本消失,5月22日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正常,血清总胆红质2.6 mg%,血浆白蛋白/球蛋白为35. 2/33.4,凝血酶原时间17秒,活动度54. 8%,麝香草酚浊度试验201试验20U以上,,病情稳定。继以益气健脾、养血活血法调理月余,肝功能基本正常,(中医杂志, 1990, 31(1): 6.]评析:临床上一般将黄疽分成阳黄、阴黄二大类,本例患者面目一身悉黄,黄色晦暗,纳呆便溏,头目晕沉,显为阴黄。阴黄湿困脾阳所致者在临床中最为多见,但也有阳虚寒湿证等其他证型存在,本例患者实属阳虚寒湿证,然初治时忽视阳虚寒湿证等证型的存在,一看是阴黄即认为是湿困脾阳,给予茵陈胃苓汤加味以健脾利湿,显然辨证失当,药后症状不见好转,且出现大便溏泻等,更见阳虚寒湿之象。《临证指南医案》中说:“阴黄之作,湿从寒化,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后来改投温阳散寒、利湿退黄之茵陈四逆汤,加入健脾益气之四君子汤、黄芪及温经通阳之桂枝,药后症状减轻,继以益气健脾、养血活血法善后调理而愈。本例患者的治疗提示我们:寒者温之,热者凉之,此乃中医用药之原则,临床应时时谨记。
王x x,男,15岁,全身肌肤黄黯已二三年,头昏重,腹时胀满或微痛,饮食减半,易疲倦,大便淡黄而软,小便清,起病迄今无甚变化。经各医院检查,肝实质及肝功能正常,大便无虫卵,无疟疾史,不贫血。六脉较缓弱。苔白润。似属湿邪久恋,脾阳不振之证。先与芳化淡渗之剂。霍香6g制厚朴5g佩兰梗10g茯苓10g泽泻10g炒苡仁10g炒干姜3g谷麦芽各15g,三剂。2月25日复诊:上方共服五剂,无好转。缘芳化淡渗,可治困于时令之湿者,久病阳虚湿蕴则不足恃,改拟温阳化湿法。炒干姜5g熟附片5g肉桂3g苍白术各10g茯苓10g泽泻6g猪苓5g制厚朴3g陈皮3g炙甘草3g。三剂。2月28日二诊:药后腹胀陡减,精神食欲渐任,肤黄略淡,脉舌同前。热之不热,是无火也。以温阳化湿方剂连服一旬。3月8日四诊:久延之“黄病”竞瘥,兼证陡除。唯面色尚未泛红,体力未复,宜用益气补血方调.理之。党参10g制白术6g获苓10g炙甘草6g桑寄生10g生黄芪10g当归身6g陈皮3g,三剂。体会:本例不属肝炎和钧虫贫血(黄胖病,亦非疸之阴黄证。盖阴黄应有身目与尿之黄染,不过色泽晦暗与阳黄之鲜明有别。《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有“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虚小建中汤。”,尤怡注云:“今小便利而黄不去,知非热病,乃土虚而色外见。”意欲虚黄可补。是治?不只汗、下、温、清诸法也。“男子黄,既归黄旦篇,应有面目身体悉黄见证,故本病例也非虚黄。然病因病理似与阴黄同,遂用胃岺汤加姜、附,温脾肾之阳以化湿,得病除,终以异功散补血汤调补而康。黄旦之黄,因胆汁外溢。此属脾阳不振,土色外见,所以屡用退黄之品而无效也。
张x、男,32,染疾已久,黄旦型肝炎经中西药治疗不效,院腹胀满,大便塘泄,小便色黄或棕色,心情急躁易怒,伴有低热,目睛及皮肤色黄如橘,神疲,舌胖,苔白,质绛,脉弦。何老审其脉证,肝热虽旺,脾气已虚,前医屡进利湿退疽解毒之剂,味多量重,收效不显。他宗林佩琴《类证治裁》“旦久不愈则补脾”之说,以异功散(党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合当归龙荟丸3克(吞服),组成补脾清肝之方,泻肝火,养肝阴,健脾土,木平而土安,土运则木清。待肝火清后遂去当归龙荟丸,加川厚朴花4.5克,砂仁1.5克,调理肝脾而愈。用药有主次,加减随病证,值得效法。
xx男,36,身黄如橘子色,小便黄如茶,脉弦滑数,舌暗红。苔黄厚腻。此湿热邪毒郁聚中焦.用大柴胡汤、菌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加减:柴胡15g半夏12g黄芩15g黄柏15g大黄15g栀子15g茵陈25g田基黄30g鸡骨草30g郁金15g赤芍15g金钱草30g甘草5g(2剂。每日服蟹)粥,二诊:泻黄秽溏便,胸院稍舒。前方去大黄。加白花蛇舌草30g茅根30g.三诊:此方加减5剂,黄迫减退,小便转淡黄。口苦咽干,舌苔退薄.脉弦数。病者平素阴分不足.祛湿清热方中,参入育阴增液之品,仿甘露饮意:田基黄30g鸡骨草30g茵陈25g黄柏10g元参20g生地25g麦冬15g南沙参15g石解15g竹茹15g以仁30g夏枯草15g郁金15g, 此方加减服半月. 此时病情大有好转,出院单用中药治疗。患者精神颇好,胃纳佳,黄疸退净,小便清,惟晨起口干咽燥,饮后胁院隐痛,院微胀,小有劳则腰酸痛,舌净,脉弦细,邪退正虚,面有苍黑斑点,用一贯煎合四君子汤:川楝子15g北沙参20g麦冬15g生地20g白芍25g太子参20g茯苓20g怀山药20g甘草5g石解15g南豆花15g郁金10g,此乃一贯煎去当归枸杞,改用白芍。四君子去白术,改用怀山药、石解,再加南豆花、郁金之清化也。因炉烟虽息,恐灰中有火,体质虽虚.不宜温药,故用药如此。此方服2月,病愈。间用四君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以扶持胃气、顾护真阳,患者神健纳佳,体重增加10余斤。验检正常.
xx男,见其身目深黄,高热烦喝,烦躁不安,神昏谧语,腹满呕吐,大便数日未行,小搜短赤。视其治疗虽有清解凉开之剂。但未用下法,遂在上方中加入大黄、元明粉两药,服药数日而脱险。通过临床反复实践,总结出一清下凉开之基本方剂:茵陈30g银花30g连翘30g山栀子15g丹皮15g水牛角30g羚羊角扮3g芦根30g大黄15g。方中下法选用大黄。此药力猛,作用有三:下燥结,泻热毒,破淤血。一般用量15克,其大量曾用到60克。药物用量大小主要根据服药后效果,逐渐增递,以药后大便日泻3-4次为宜,持续4-5天。用大黄量如此,效果佳。如大便燥结者,可配用元明粉.积实,如大便泻3-4口后便溏者,可选用制大黄。另外在服药时,常遇患者严重呕吐,给治疗带来困难,吾常以伏龙肝水煎药加生姜汁频服,可以缓其呕吐,此药可温脾以运,可制寒凉药太过,故达治呕之目的,此小节,亦不可忽视。
贾xx,男,36岁。患乙型肝炎2年多,最近出现黄旦,一身面目皆黄.并见胃中痞满,食后为甚而有灼热感。小便黄短,大便不畅。前医用茵陈篙汤等方治疗无效。舌苔白厚而腻.脉濡软.辨为湿滞中焦,胆液失常。乃用霍香正气汤(大腹皮3钱,紫苏2钱,藿香2钱,甘草1钱,桔梗2钱,陈皮2钱,茯苓2钱,苍术2钱(炒),川朴2钱(捣),法夏2钱(研),白芷2钱,乌梅肉5个。)原方加水红花子、桅子、茵陈.连服五剂而痞消,代便通畅,黄旦渐退。又转用柴胡解毒汤(柴胡10g 黄芩10g 茵陈蒿12g土茯苓12g 凤尾草12g 草河车6g)服10余剂而旦退人安。
李xx,44岁,1977年8月26日初诊。1975年曾患急性黄疽型肝炎,经治好转,但常有反复,近1个月来黄疽渐深,色鲜如橘子色。小便短黄,大便干结,纳食尚可,肝区胃院胀痛,下肢轻浮,按腹平坦柔软,未叩及移动性浊音,肝肋下1.5cm,脾肋下1cm,质中。颜面及颈部有散在蜘蛛痣。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经查肝功能等,诊断:黄旦型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茵陈30g滑石12g桅子、龙胆草、郁金、车前子(包)、黄柏、黄琴各10g,12剂。9月10日二诊:便畅,小便如茶、量多,肝区痛及院满减轻,黄疽渐退,舌暗红,苔黄腻,原方加柴胡、赤芍各10g,6剂。9月16日三诊:黄旦消退,肝区仍胀痛,胸闷、纳差,蜘蛛痣(+),舌暗红,苔黄腻薄,脉弦细。予茵陈、丹参、车前子(包)各30g赤芍、郁金各12g柴胡、桅子、大黄、香附、黄柏、苍术各10g,10剂。9月26日四诊:诸症减轻。后以上方出入续服30余剂,诸症消失,复查肝功能及蛋白电泳均恢复正常,临床治愈。
徐xx,男,62岁,主诉:身黄、目黄二月余。病史:患者以往无肝、胆病史,近‘月来,右上腹略感胀满,继之面目及全身肌肤黄染,日渐加探,演赤如红茶,皮肤搔痒.大便呈绿色,无发热,外科确诊为阻塞性黄旦,常州来沪就诊。舌苔黄腻,质暗红.脉弦。中上腹及右上腹略有压痛,未及肿块,面目及全身肌肤黄染,小搜黄赤。肝功能检查:SGPT860, AKP132", SB5.2mg,SB7. 2mgo,辨证:肝胆湿热蕴结。诊断:黄旦侍直〔阻塞性黄旦)。黄旦。治法:清化湿热,利胆退黄。绵茵陈30g(后下)山桅子9g黄今9g柴胡9g金钱草30g郁金9g鸡骨草15g赤猪令各9g制香附9g香谷芽12g青宁丸(大黄 600g绿豆25g车前草25g炒白术25g黑豆25g制半夏25g醋香附25g桑叶25g桃枝5g牛乳50g姜厚朴25g麦芽25g陈皮25g侧柏叶25g)9g(包)赤白芍各9g。服7剂后,大便日行2-3次,黄旦未见加深,右上腹胀满亦减,舌苔黄腻较化。1月30日复诊时.肌肤及巩膜黄染明显消退,皮肤搔痒已止,小便色淡,大便日行2次.色已转黄。复查肝功能: SGPT450, AKP40", SB' 2mg, SQ3. 3mg。肝扫描已排除恶性病变,因病情好转,回当地继续治疗。按语:患者面日肌肤黄染,症属“黄旦’,《景击全书·黄旦):“盖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明确了黄旦的发病与胆汁外泄相关。此征乃肝胆淤热抉湿交阻,木郁而不达,肝胆互为表里,胆依附于肝,胆液不摘常道,泛滥于从肤所致。治疗以茵陈茜汤加味,清化湿热,琉利扦胆。茵陈、山桅合金钱草、鸡骨草倍增利胆退黄之功;青宁丸即大黄炮制而成,下而不猛,配赤芍泻血分淤热,伍赤猪令淡渗利湿,使湿热从二便分利,肝胆郁热渐清,小便由黄赤转清长,胆汁循道不得外泄,则肌肤黄染,皮肤搔痒亦渐消退,本案治疗半个月,虽黄旦尚未退尽,从病情及实脸室检查分析,病已愈大半。
高xx,男,37岁,山西省永和县医院中医师。1981年9月10日。77年发现慢性肝炎,80年10月又因过劳而出现黄疸,肝功能不正常,经治疗后肝功能恢复,黄疸指数停在16单位左右不降,肝脾肿大不回缩,鼻衄,化验蛋白比例正常,总蛋白略低,白细胞由 7000下降至3800。81年赴上海,瑞金医院诊断结论为;肝脏肿大,形态失常,放射性分布不均匀,肝门及右叶下方处则稀疏,胆囊区放射性缺损,提示右叶下方及胆囊区占位性病变。此期患者在中山医院请姜春华医师诊治,姜老处方用大黄、黄芩,黄连、栀子、丹参。茵陈、甘草,服30帖,黄疸消退,肝脾开始回缩。同年9月到北京西苑医院门诊,适值我上班,查患者肝在肋下二指,脾在右肋下三指,压痛(十),头晕,梦多,纳差乏力,一年多鼻衄未止,舌边有瘀点.脉沉细。法当滋肾疏肝益胃;生地30g麦冬15g当归10g南北沙参各15g赤白芍各10g丹参30g鸡血藤30g黄芪30g黄柏30g姜黄10g郁金10g鸡内金10g焦楂10g党参10g枸杞10g,服30余剂,纳食大减,口舌麻木,来信相商。我认为补之不应,必有邪碍之故,改用活血化瘀剂(旋覆花、茜草、当归、柏子仁、桃仁、红花、丹参、赤白芍、郁金、川楝子、蒺藜、夜交藤),服5剂后,鼻衄、齿衄加重。第3次处方仍以养肝肾胃阴为主:北沙参15g枸杞15g生地15g麦冬12g五味子6g 鳖甲10g山甲珠10g女贞子15g生麦芽30g旱莲草15g当归6g 白芍12g(衄血量多加生大黄6g)服药尚应,共服近200剂,食量每日约6~7两。82年10月再来北京,加用复肝散红人参、三七、地鳖虫、姜黄、郁金、山甲珠、鸡内金、紫河车),用后鼻衄又增多,去地鳖虫,加麦冬、五味子、枸杞子、山萸肉,先后共服十料,肝脾缩小,饮食正常,去信随访,已10个月未出现衄血.基本上恢复了健康.
刘××,男,24岁。因急性黄疸性肝炎住院治疗,20多天后,出现胃部胀痛不适,进食少,黄疸消退,肝功正常,但大便由黄变黑,隐血试验(++++)。辨证乃肝炎后肝旺脾虚,湿热不清,木旺侮土,热伤肠络而下血。拟用升阳益胃汤黄芪30g半夏15g党参15g炙甘草15g独活9g防风9g白芍9g羌活9g橘皮6g茯苓5g柴胡5g泽泻5g白术5g黄连1.5)去羌独活,加青木香6g乌贼骨20g大贝母10g重用白芍20g甘草6g。7剂后,黑便转黄,胃胀痛消失,原方加砂仁6g郁金6g,调治月余告愈。按:急性黄疸性肝炎后上消化道出血乃木旺侮土,湿热不清之明证,故方中重用芍药、甘草,加木香、乌贼骨、贝母意在敛肝养胃护膜,使湿热得化,脾气渐复,符合肝病实脾的理论原则。
刘××。黄疸两个来月,几个医院检查均未确诊。肝、胆、胰均未发现异常。食欲正常,胃脘不痛,肝脾不大,不发热,仅见巩膜皮肤深黄,尿黄赤,黄疸指数38。前医予茵陈剂数十剂不效,百思不得其解,及读至《伤寒》、《金匮》有关之论述:“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诸黄猪膏发煎主之。”“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始悟茵陈之误。细审其脉舌,苔白而有瘀斑,脉虚大,诊为气血大衰,气滞血瘀,脾土不运。为拟黄芪、党参、当归鸡血藤、生地、黄精、白术之益气养血,苍白术、青陈皮柴胡、薄荷之疏肝助脾,三棱、莪术、当归、丹参之活血。2剂后,黄疸竟然大减,体力大增,10 剂痊愈.
工××,男,38 岁。1973 年7月5日。因黄疸型肝炎住院一年多不见好转而出院,出院后复查肝功能为射絮++++,射浊20,黄疸指数30,谷丙转氨酶500,并伴有肝区疼痛,疲乏无力,胃脘满胀,大便不爽,小便黄赤,舌苔白腻,面色青黑,脉弦大。超声波示:早期肝硬变,慢性肝炎、肝肾俱虚,湿热阻滞,处方:首乌15g黄精15g淫羊藿15g茵陈30g神曲9g麦芽9g蔻仁9g枳壳9g。7 月17 日,精神,食欲已明显好转,黄疸已经消失,面色亦由黑变为接近正常颜色,舌脉同前,射絮++,射浊8,谷内转氨酶200,黄疸指数2。
吕xx,39岁,男。经B超检查确诊为肝实质弥漫性损伤,几经治疗,可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且常常在200U/L以上,黄疸指数也常常在120单位以上。刻诊:腹胀,不欲饮食,大便干结,胁痛固定不移,夜间疼痛加重,烦闷郁热,面目身黄且鲜明,神疲乏力,舌红边紫,苔黄腻,脉细沉数,辨为瘀热发黄证,遂用抵当汤加味,桃仁12g大黄9g水蛭10g虻虫10g茵陈30g栀子15g黄芪15g白芍15g柴胡15g炙甘草10g。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服。二诊,腹胀有好转,面目身黄均减轻,又以前方治疗15剂,复查转氨酶及黄疸指数恢复正常,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每周5剂,连续治疗月余,至今已2年,病证未再复发。
付xx,男,18岁,2005年4月29日初诊。深度黄疸,肝区疼痛一个月。两个月前开始腹泻、腹鸣、腹痛、纳差,于当地治疗,症略减而遇冷复作。如此反复不断,迁延至一个月前出现黄疸,肝区疼痛,并逐渐加重,当地医院中西医治疗不效,遂转诊于余。肝功:总胆红素350.7umol/L、直接胆红素214.0umol/L、间接胆红素136.7umol/L、球蛋白41.1g/L、白球蛋白比0.9、谷丙转氨酶685.3U/L、谷草转氨酶546.4U/L,B超:肝大,脾大,腹腔中量积液。刻诊:双目及全身极重黄疸,面深黄无华,神疲懒语,肝区疼痛,腹时痛,腹胀,呕,纳呆,大便稀,溲深黄。脉弦缓,舌苔薄黄。辨证论治:
学生甲:本病黄疸指数,转氨酶等都高出正常值之10余倍,其面目深黄之可怕,令在场之所有患者远远躲避。所幸者病仅一月,面不甚晦黯,应当属阳黄范围,或可救治。
老师:此黄之甚,确为我从医数十年所罕见。而黄疸分类历来繁杂,《诸病源候论》将之分为28候,《圣济总录》又分为九疸36黄,并都将黄疸之危重证候称为“急黄”,而“急黄”每可“命在顷刻”,足见黄疸有时可威胁生命。 本例肝功损害明显,并有腹水形成,虽非急黄,而其证重笃。然《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色见黄如枳实者死……黄如蟹腹者生。”所幸的是其黄尚有生泽,而未见酶黯败色,脉象亦未现危恶征象,当属可图。诊为黄疸。暂拟小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小陷胸汤二剂。5月1日二诊,症状同前,全身情况无任何改善。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归尾12g生地15g柴胡10g川芎10g川牛膝10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0g赤芍12g桔梗10g;水蛭10g海金沙30g鸡内金12g茵陈15g大黄10g栀子10g6剂,水煎,日服1剂。仍配以清开灵,能量合剂静脉滴注(此前当地医院一直在用)。5月8日三诊,黄疸大退,肝区及腹部疼痛全止,精神转好,食欲增。上方去大黄,栀子,加炒白术12g炙草10g。停用清开灵及能量合剂。5月23日,服完上方10剂,黄疸基本退净,除神疲外已无不适。今日查总胆红素55.1umol/L、直接胆红素25.2umol/L、间接胆红素29.9umol/L、转氨酶恢复正常值,B超:肝稍大,脾大,腹水消失。改用柴芍六君子汤加灵芝、虎杖、板兰根。10剂,每日1剂,以作善后调理。6月14日复查肝功,全部恢复正常,B超:脾大,余无阳性发现。续5月23日方7剂,以巩固疗效。病名---主症---辨证---治法---选方---黄疸---腹痛---气滞血瘀---湿热蕴毒---活血化瘀---利湿除毒---血府逐瘀汤加味;思辨解惑:
学生乙:《金匮要略》云:“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说明柴胡汤可疗黄疸。而病者又有呕和腹痛症状,正合条文证治精神,因此用小柴胡汤配合公认治阳黄的特效方茵陈蒿汤治疗该证,应该是既合于经文,又符于理法的。而为何连用两日竟了无寸效呢?
老师:这正是我初诊时的思路。而仔细观察用药两天来的情况,发现有误。这首先是因为“柴胡汤可疗黄疸”的认识是曲解了条文精神,因而是欠准确的。“诸黄”,指不同类型的黄疸,“腹痛而呕”,乃言并见有少阳诸证,意即黄疸发病过程中如见少阳证候,当使用柴胡汤,而非柴胡汤可疗黄疸。这一点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言之甚确。他说:“腹痛而呕,病在少阳,脾胃病者木邪易张也。故以小柴胡汤而散邪气、止痛呕,亦非小柴胡汤能治诸黄也。”
学生丙:本案从病程到症状看,均属阳黄。而茵陈蒿汤系仲景为证属阳黄之谷疸所设的一首名方,因其所针对的是初始于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蕴,甚之于脾胃升降失调,湿热交蒸之病机,而此病机即一般阳黄的病机,故为后世治阳黄所普遍采用。该患纵然用小柴胡 汤已偏离病所,而用本方则当属对证,为何仍无一分好转呢?
老师:这首先是阳黄的病机非止于“湿热交蒸”一端,因而茵陈蒿汤不能通治。另外这种常规治法,患者在来诊前一个月的治疗过程中前医必已屡加应用,故望其单独取效本来就是不可能的。而当时寄希望于小柴胡汤,用茵陈蒿汤仅冀其起协同配合作用。小柴胡既已偏离病所,其无效则已是必然的了。
学生甲:三诊时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6剂即黄疸大退,呕痛全止,仅历20余日治疗,各项检验指标基本恢复正常,腹水消失。足见疸之从瘀论治,真乃出奇制胜之法也。然王清任立血府逐瘀汤时,所开列的19项适用症中并不包括黄疸,而即使专论黄疸治法之《金匮要略·黄疸病》篇,亦无从瘀论治之条文。后世如《伤寒全生集》等虽偶有“蓄血发黄”之称,但仅指太阳病之蓄血证。因而欲求从瘀治黄之真谛,并进一步将之作为治黄之一大法门加以确立,还需深究黄疸病成之一些“另类”机理。是这样吗?
老师:是的。否则不成了法离乎经典,方离乎原著的无根之举吗?
人们常强调,学仲景著作要在“有字处效其用,无字处会其神”。此诚千古不磨之论。而另一个浅而显之的问题,却似乎有些被忽视,那就是对个别关键字深刻内涵的发掘,我想姑且将其称之谓“解字时刨其根”。本例的成功辨治即得益于此。《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开宗明义第一条,仲景对黄疸发病机制即作了这样的概括:“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唐宗海抓住论中的一个“瘀”字,认识到黄疸的一个重要成因为“瘀”,故他在《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中说:“瘀热以行,一个瘀字,便见黄发于血分,凡气分之热不得称瘀。”为说明黄因于瘀的道理,他特别举“小便黄赤短涩而不发黄者多矣”,以证明纵然热重而邪不犯血者则不发黄。在研究了仲景本条的一个“瘀”字后,他将黄疸的病机概括为“脾为大阴湿土,土统血,热陷血分,脾湿郁遏,乃发为黄。”而余据此认识到,瘀为血病,黄因瘀发,因而黄之愈深则瘀必愈甚。而瘀甚之证,唯宜逐之。此先贤唐宗海读经典解一字而“刨”出的“根”,亦余研先贤之理复琢其用而得之一法也。
学生丙:“琢其用”大概就是在黄由瘀起理论认识的基础上,琢磨研究具体遣方用药之谓吧。然而,活血化瘀为临床治疗之一大法,其药甚多,其方甚众,为何独推血府逐瘀汤呢?
老师:该方是王清任在其所著《医林改错》中所出治瘀血诸方的代表方,也是其所列应用范围最广的一个方。虽然王清任将血府逐瘀汤的“血府”定位为膈膜以上,其所列该方主症亦多为膈膜以上疾患。而我对本方却有一些新的领悟。首先是方名,所谓“血府”,《素问·脉要精微论》明确告知,“脉者,血至府也。”脉既为血之府,而人体脏腑、四肢、皮毛、骨肉,无处不有脉之循行,则“血府”病涉非止于某部。因而,该方也必可治疗人体由于某种因素致瘀,复由瘀而导致的多种疾病。第二,王氏以“逐瘀”冠名的近十首方剂中,唯此方配伍特别。即由调气之代表方四逆散和活血之代表方桃红四物汤两方为基础构建(其余诸方均于活血化瘀药中对症配以温通、宣散等药),该方既从气血根本着手,则其立方主旨即非囿限于局部,而可通治全身因瘀而致的(包括重症黄疸)的多种疾病。
学生乙:那么,王清任何不将本方直接命名为“膈上”逐瘀汤呢?
老师:这其实正是我要说的第三点领悟。王氏是一个重形质的医家,他在力求弄请脏腑器官形质的基础上,将人体粗略从头面、膈上、膈下、少腹、身躯等分段论治。分别设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和身痛逐瘀汤以治。而诸方皆以部位命名,唯将本该以“膈上”逐瘀汤命名的一个方剂,改作了血府逐瘀汤。这个特殊的命名,反映了王清任的潜意:该方同只作用于某特定部位的其他诸方是有区别的。在对重症黄疸病机前述认识的基础上,我对血府逐瘀汤作了这种解读,进而对所有活血化瘀方剂进行研究后认为,数该方对气机被遏,邪陷血分,瘀阻脉道为病机的重症黄疸最具针对性。
学生丙:“这例病人的治验,体现了老师上述辨治思想。但重症黄疸之病因非止一端。本例的成功也还难以排除偶然性。该方临床使用时,其疗效总体水平究竟怎样呢?
老师: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该方对重症黄疸的黄疸消退率是很高的;对不同疾病所致的重症黄疸均是有效的。关于这点,我在漫长的临床实践中有大量验案可以证明。1984年一肖姓男子,患乙肝重度黄疸住某医院2月余,黄势不减,邀余会诊。查病历已遍用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大柴胡汤、犀角散等方,暗思诸方已对应多种病机,既无效,则必有病机辨析差误,而误在何处呢?正苦无良策之时,猛想起该病既关乎血,而血府逐瘀汤为治瘀血证应用范围最广之方,何不一试。乃原方投用,不料服完3剂,黄即大退。守方服用30余剂,黄疸退净,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994年2月24日,一罗姓男子被人架扶来诊室。云一年前于某三乙综合医院行肝肠吻合术。半月前突然高烧寒颤,黄疸,复入该院。诊为肝肠吻合术后逆行感染,慢性胰腺炎,胆管炎(慢性急发),经治烧退而黄不仅不退,更渐加深。来诊时皮肤及双目深黄,腹胀,尿少,口不知味,不断口吐涎痰,倦极懒言。脉濡,舌质黯,舌底乌黑,苔黄厚少津。因有肖案等多例治疗经验,故径投该方加味。一周后黄疸大退,纳谷香,行动敏捷而自行来诊,故血府逐瘀汤治重症黄疸的用法余在历经多年临床实践后得以确立。此后又以本方治疗多例已被确诊的胰头癌、胆管癌、肝癌等黄疸深重者,亦均获显著退黄效果。
学生乙:这样看来,似乎可以将血府逐瘀汤作为退黄第一方推出,以为重症黄疸治疗提供一件重型武器。
老师:“推出”这个提法好,因为所谓“推出”,即在于要人注意和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讲,说它是退黄第一方或许是可以的。但正如任何其他方一样,都有自己的适应范围,断不可因其退瘀黄的特效性而以之取代其他退黄诸方。该方所适用的是黄疸深重者。只要黄疸特深,无论病程久暂,亦不论系肝炎、肝硬化、肝癌、胰头癌、胆管癌或肝肠吻合术后感染等,均可以它为主,酌情配合其他方药应用。故余不计毁誉评说,放胆倡言:重症黄疸,当从瘀治,而治瘀黄之特效方乃血府逐瘀汤。至于一般轻中度黄疸,则不可使用,用之有“药过病所”之弊。病轻药重,非仅不能奏效,且有害正之虞,所谓过犹不及也。
沈xx,男,23岁,平素体健,一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T:38℃,自认为感冒,服感冒药和消炎药后热渐退,三天前出现目黄,身黄,黄色鲜明。尿如红茶,伴恶心呕吐,口干苦,腹胀,纳呆,口渴,大便秘结,辨病辨证依据:外感湿热疫毒,从表入里,薰蒸肝胆,胆汁外溢肌肤,下流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黄,而成黄疸。因热为阳邪,故黄色鲜明。热耗津液,膀胱为邪热所扰,气化不利,则发热口渴,小便短少黄赤。阳明热盛则大便秘结。腑气不通,则腹部胀满。湿热中阻,脾失健运,故纳呆。湿热熏蒸,胃浊和胆汁上逆则恶心呕吐,口干而苦。湿热蕴结,肝胆热盛,故苔黄腻,脉弦数。治法:清热利湿,通腑化瘀。方药:茵陈蒿汤加减愈。
唐xx,男,45岁,平素体健,三天前突然发热,T:3 8℃,乏力,不思饮食,继而尿如酱油汤,目睛黄染,全身皮肤明显黄染,其色如金。一天前出现神志恍惚,有时胡言乱语,两上肢皮肤出现瘀点瘀斑,神志欠清晰,中等体形,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滑数。巩膜黄染,全身皮肤明显黄染,两上肢皮肤瘀点瘀斑,肝浊音界缩小,扑翼样震颤(±),未见其他阳性体征。辨病辨证依据:湿热夹时邪疫毒外袭,热毒炽盛,伤及营血,而成黄疸之急黄。热毒炽盛,故发病急骤,高热烦渴。热毒迫使胆汁外溢肌肤,则黄疸迅速加深,身目俱黄,其色如金。热毒内陷心包,则神昏谵语。热毒迫血妄行,肌肤瘀点瘀斑。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滑数,均为肝胆热盛,灼伤津液之象。治则:清热介毒,凉营开窍 方药:犀角散加味:水牛角山栀12川连3茵陈30丹皮15玄参15石斛30仙鹤草30麦芽30 水煎服 安宫牛黄丸吞服。
耿xx、患黄疽(重症肝炎),肝功能高度异常,高热近半月,呕恶昏谁。某院诊为黄疽型病毒性肝炎,治五日病加重,面目及皮肤呈橘皮色。肝肋缘下3横指,剑突下3指半,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数。他断为毒热深陷,胆汁外溢,予凉血解毒,清热利胆:金银花30g墨旱莲、连翘、滑石各24g桅子、茵陈、生大黄、木通各15g丹皮、桃仁、三棱各12g黄连9g,煎汁冲青黛3g犀角、朱砂各1.5g冰片0.3g(4味共研)。连服3剂,随日排恶臭塘便2-3行,体温降至39.5r-,它症亦减。复诊:板蓝根、重楼各30g金银花、丹参各24g山慈菇18g生大黄、茵陈、赤芍各15g三棱、郁金各9g,煎浓汁,冲服青黛3g代冒(海龟甲片咸寒可平肝镇惊、清热解毒)0.15g犀角、朱砂各0.9g冰片0.6g(后5味共研末)。仅7剂,热退黄淡,纳开神振,胁痛胀平,尤喜肝缩至胁缘下一横指,肝功亦近正常。
李xx,48岁,1977年8月17日。不规则寒热2周,巩膜及皮肤钻膜黄染1周,且伴四肢乏力,眩晕,胸闷,烦躁,纳差,黄疽渐深,于1977年8月9日入某院治疗。查体:血压90/68mmHg,体温39.510,巩膜及皮肤黄染,咽部充血,两肺呼吸音粗,心率90次/min,律齐,心尖部可闻及II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肝脾肿大,均可触及二指余,质中等硬度。化验检查:白细胞11.8 x 109几,中性粒细胞0.78,淋巴细胞0.13,杆状细胞0.09。血沉:32mm/h,肝功能:黄旦指数30UC凡登白试验: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 +), TTT20U。尿检:正常。西医诊断:①重症肝炎早期。②心肌病变等除外。住院期间,曾按肝炎合并感染治疗,用过多种保肝及抗生素药物,不但寒热不退,身倦黄疽加重,且心动过缓在55次/min上下,故于8月17日邀蓝老会诊。诊时颜面及全身皮肤发黄,神疲,乏力,四肢酸痛,寒热,汗出热不退,头晕头痛,胸腹皮肤有散在白瘩,胃院胀满,尿色如茶,舌红苔中黄腻,脉濡细缓。滑石、茵陈、获令各12g大豆卷、炒山桅子、霍香、佩兰、黄琴、郁金、青篙各10g通草5g黄连1.5g,3剂。8月19日二诊:热降,头痛肢酸减轻,便通、纳增,目、肤黄染减轻,体力渐增,但白瘩继续发展,院闷腹胀,尿仍黄,苔灰黄,脉濡细缓。以仁15g滑石、茵陈、获令、瓜萎皮、豆卷各12g黄今、竹叶、积实各10g厚朴6g通草5g,3剂。8月22日三诊:寒热除,黄旦退,心率68次/nun,神转佳,肢酸软,白痞仍布,苔灰黄,边黄腻质暗,脉缓,以以仁竹叶散加减。芦根30g以仁15g获令、滑石、卑解、桑枝各12g黄今10g通草、苍术、厚朴各5g,3剂。9月2日四诊:症更好转,自将原方又服6剂,目前自诉无不适感觉,黄腻苔已化,白瘩收,脉缓和,肝功能、血、尿常规复查已正常,痊愈出院。评述:《内经》谓:“湿热交蒸,民当病旦”,此病发于初秋,观其主症似亦均与湿热相关。但湿热纠缠蕴结外发之黄旦,若细辫应分热重于湿,湿重于热及湿热并重三型,前李诸症显系热重于湿,故初诊即用仲师茵陈篙汤合局方龙胆泻肝汤化裁,随肝胆郁火的清泄,而脾为湿困、血脉淤阻之症遂渐益显,故三诊加苍术运脾燥湿,丹参、赤芍活血化淤,尤妙在还选用了一味香附以理气,既可佐苍术助运祛湿(即“气行则湿化”也)又可增丹参、赤芍通络定痛之功(即“通则不痛”),且香附、苍术、桅子正乃朱丹溪所创治郁证之越鞠丸中治气郁、湿郁、热郁的针对性主药也。患者病已数载,郁象难免,配用此方,获效亦自在情理之中凡!愚意略加神曲、川弓(即用越鞠丸全方)对胀满的消除及食欲的恢复或可更快。由此可见黄老不为经、时方派所构,毫无门户之见,择善而从.此等大家风范,堪为后学楷模。而后李因有白瘩散发,证属湿热并重型,且无前李的大便干结之应,故舍去了茵陈篙汤中的大黄,佐用佩兰辛温芳化,配豆卷、青篙,引在里之湿热透表而解,使白瘩晶莹饱满,不致干涸枯瘩,可防止湿热内陷,化火攻心,出现邪陷心营之危证.此两案初看似极相同,当细辫详察却同中实有大异也。黄老因能明察秋毫,故选方遣药恰到好处,对心细读深思,方可悟出名家医术之高超,若草草阅过,则难有长进耳!另豆卷亦称大豆黄卷,系豆科植物黑大豆发芽晒干而成,性味甘平,入脾胃肝经,可分利湿热,主治湿瘟初起,湿热不化,汗少胸痞,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湿痹筋挛,骨节烦疼等.《别录)又谓其主:“五脏不足,……,益气,去黔,润泽皮毛”,《食疗本草)言其“破妇人恶血”,清代江浙医生时此药应用颇多,学者亦可参考之。
xx男,52岁.多年嗜酒成癖,3饮/日,从无间断.某日因宴席过量。醉酒呕吐,吐出咖啡样食物残渣,而且口苦吐苦,右上腹痞满灼痛,心烦懊浓,烦渴不解.不过3天,肤色发黄,大便粘腻,灼肛不爽,尿黄量少,食不知味,时有呕逆感。化验肝功正常,尿三胆,尿胆原(++)。刻诊:无过多阳性体征,只见面黄污垢目黄,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洪滑,重按有力.辨证:湿热酒疸,肝胆壅滞.治法:解酒退黄,清热利湿.方药:栀子柏皮汤加味:栀子12g甘草l0g黄柏12g葛根30g金银花30g茵陈30g生姜15g半夏12g茯苓30g积实15g大黄l0g白蔻仁15g. 1剂/日,水煎分早晚2次服.复诊:药服6剂,心下痞满见消,灼痛渐减.仍有微呕感.便爽尿畅.黄疸消退大半,情绪舒杨,脉转弦缓,依上方加山楂30g郁金l8g,续服7剂,诸症趋缓.只因酒毒伤肝,恢复较慢,故间断服药月余而安.
董xx,因胆囊结石在莱顿大学医学院手术,术后第三天,高热,恶心呕吐,腹胀如鼓,手不可近,目黄身黄,便闭,尿黄如浓茶。急请我出诊,荷兰医生坦承手术不成功,以致胆汁溢入腹腔而成胆汁性腹膜炎,除用抗生素外,又在下腹部打孔,用生理盐水冲洗,冲出物呈墨绿色苔藓状。诊其脉,滑数有力,舌质红,苔黄厚腻。证属里热实证,用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5g黄芩15g姜半夏12g枳实15g厚朴10g茵陈30g虎杖30g栀子15g赤、白芍各15g藿香15g银花15g大黄12g。服药后的第3天,高热顿挫,腹胀明显好转,大便日3~4次,黄疸消退大半,易方调理,不到半月即获愈。事后荷兰医生对病情迅速缓解颇感惊讶,并表示在莱顿大学急腹症用中药还是第一次。
张xx,女,55岁。体虽胖而质甚虚,经常感冒,弱不禁风。今又病黄疸七日,症见身黄,目黄,小便如浓茶,右胁胀痛,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大便稀溏,眩晕口苦,午后发热,舌苔黄腻,脉象弦细。 此湿热蕴结,阻滞三焦,决渎不利,邪无出路,故而发黄。仲圣谓:“诸黄,腹痛而呕者,小柴胡汤主之。”本方和表里、调三焦,为常胜将军,百战不殆,今再遣之。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5g党参6g甘草6g茵陈30g郁金10g生姜6片三剂。 二诊:发热退,呕吐止,胃纳已醒,原方再进三剂。 三诊:黄疸明显减轻,诸症均有好转,守方续服三剂。 按:忆昔七十年代在农村行医之时,既不作肝功能化验,亦不作超声波检查,惟以症状消失为痊愈。故不知其为肝炎,抑或胆囊炎、胆结石,殊可憾也。
刘xx,女,14岁,北关小学学生,1985年8月23日初诊。先是伤于饮食,纳谷不化,大便溏稀。后复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身痒。初仅小便色黄,继则目睛亦黄。右胁胀痛,口苦思冷,舌尖红,苔黄腻,脉象浮滑。化验检查:TTT 10U,TFT++,GPT 198U,黄疸指数21U。诊断为急性黄疸肝炎。其父认为西药无抗病毒特效药,师心自用,求服中药以治。 观其脉症,此黄疸为湿热瘀结而成。尤怡云:“黄疸……为脾胃积热,而复受风湿,瘀结不散,湿热郁蒸。或伤寒无汗,瘀热在里所致。”阐明黄疸系表邪郁闭,汗出不彻:湿热瘀结,外不得散,内不能利而成。今表邪尚在,故宜解表散邪,清热化湿。拟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加减:麻黄10g连翘15g赤小豆30g茵陈30g杏仁10g桑皮15g甘草4.5g二剂,并嘱禁忌肥甘食品。二诊:恶寒发热止,头汗出,仍纳呆化迟,胁痛口苦,舌尖红,苔黄腻,脉象滑数。表邪已解,应从里治。拟茵陈蒿汤加味:茵陈30g川军6g栀子10g赤小豆30g苡仁30g柴胡12g滑石15g茯苓10g。三剂,三诊:药后泄泻数行,饮食增加,右胁痛减,目黄已轻。精神明显好转,身痒仍甚,为湿热瘀邪趋表外出之象。似此,则仍宜表里同治,令蕴郁之邪,两解而去。拟:麻黄10g连翘15g赤小豆30g杏仁10g桑皮15g茵陈30g川军6g栀子10g板蓝根15g三剂,四诊:黄疸基本消退,纳便如昔,身痒止。舌尖红,苔薄黄,脉滑数。为除净余邪,原法不变。拟:茵陈30g川军6g栀子10g连翘15g赤小豆30g柴胡12g黄芩10g甘草6g半夏10g五剂。9月18日再诊时,已无自觉症状,化验室报告:肝功正常。嘱其饮食调养。
杨xx、女、69岁,初诊:1986年9月30日,主诉:面目全身黄疽三天。病史:患者结肠癌术后一年半。身热壹周,午后热甚,(T38. 5'C)。近三天来肌肤及巩膜黄染,形体消痰,口苦且干,搜黄。舌质红,无苔,脉细而带数。检查:b超:肝胆未见明显异常。肝功能检A: SB'6. 65mg,SH8.65mg,T.T.T5.知,T. F.T.(+》, SGPT<40N,辨证:气阴亏虚,肝胆湿热蕴阻,疏泄失司。诊断:结肠癌术后,黄旦待查。黄胆。治法:清热化湿,利胆退黄。水炙银柴胡6g茵陈30g金钱草30g炒山桅9g连翘15g田基黄15g鸡骨草15g郁金9g黄柏9g八月札30g石解9g香谷芽12g白花蛇舌草30g。(7剂),二诊,身热退而未净,巩膜及皮肤黄染略见减退。尿色黄,胃纳转佳,口渴引饮,脉细.舌质尖红,肝胆湿热未清,再拟清泄肝胆。茵陈30g金钱草30g炒山桅9g连翘15g田基黄15g鸡骨草15g八月札30g郁金9g炒黄柏9g石解9g芦根30g六曲9g香谷芽12g白花蛇舌草30g。(7剂),随访:药后身热渐退,黄疽亦退,肝功能及胆红素检查均恢复正常。前法巩固治疗。按语:黄旦原因不明且来势凶急。虽高年体弱,舌红无苔,脉细,但阳黄总由湿热熏蒸所致。故治法不离清热化湿,利胆退黄。但宜佐以石解、芦根生津保液而不腻之品周本。药后黄旦消退较快,正气又未损伤。中药茵陈,金钱草,鸡骨草,田基黄等均有较好的退黄效果。
周xx,女,48岁,1999年8月20日初诊。诊见腹痛胀满,身目俱黄,黄色鲜明,痛时连及两胁,兼有寒热往来,恶心微呕,小便黄赤,大便数日未行,已历3天。B超示:胆管结石伴扩张,尿胆红素阳生。谷丙转氨酶120U/L(阻塞性黄疸)。建议手术治疗,患者二年前因胆石症、胆囊炎在该院已手术治疗,此次拒绝再次手术,要求中药治疗。辨证为黄疸(阳黄)。治宜清热利胆、内泻热结。处大柴胡汤加川楝子10g玄胡15g虎杖15g蒲公英15g郁金10g赤芍12g。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陈xx,曾患无黄疸型肝炎,经西医治后因症状消失,遂不介意。越数年忽发黄疸,全身色黄如染柏汁,急送某医院,入院仅数日即通知出院。于是转入专科医院,化验血清胆红素为567μmol/L,GPT150u/ml(其余化验数据不详),该院诊断为阻塞性黄疸肝炎。经用多种最新高效药物及激素,黄疸持续不下。病房主任谓乃夫曰:“进来容易出去难,生还希望仅50%。”佣工为其擦身,盆水色呈深黄,家属深为忧虑到处奔走求治。得余友人之助,一再强余为治。余允勉为尽力,未许必效。诊见患者全身肤色金黄,神疲乏力,愠愠泛恶,胃纳尚可而脘腹不舒,头痛心烦,右胁痞满,大便数日一行,情绪压抑,畏恐特甚。左脉大而兼迟涩,右脉按之软,舌淡苔白而干,中心至舌根呈灰黑色。据此脉证为肝胆湿热蕴结,疏泄之令不行,以致肝郁气滞,犯胃则脘胀便秘,侵脾则中气消损,运化失健。治法当疏肝清热、利湿消黄、兼益气扶中、健脾化浊。拟大柴胡汤加减。方为:生黄芪15g太子参9g柴胡9g生大黄6g (后下) 赤芍9g炒枳实9g姜半夏9g郁金9g茵陈30g厚朴6g黄芩9g白英30g, 上方服6贴后血清胆红素由567下降至480。皮肤黄染明显消退,眼结膜黄色消退过半。胃纳转佳,精神愉悦,舌上灰黑之苔亦除。惟上下腹胀满不适。在上方中加入莱菔子、苏梗、山豆根等,服7帖后胆红素下降203。但见两手振颤难以持物,于原方中减去山豆根,振颤即止。以后随证加减,服16帖胆红素降至9r7,以后逐渐下降。患者于治疗期间曾出现较为严重之中枢神经症状,头痛、失眠、心烦易怒、惊恐畏惧,甚至闻及雷声而钻入床下。因而不得不更方予服数周。神经症状控制后,右眼球结膜充血严重,又经三星期始得渐消。黄疸消退后胃纳极佳,难免进食海鲜,致化验数据曾多次波动于正常值上下。总之该患者之治疗颇费周折,方药之中大黄有斩关夺隘之应,药后大便日行二、三次,成形而质软,通畅无阻,则自觉胸腹宽转,舒适异常,一日不便则腹中闷瞀。曾有一度大黄用至9g 也不更衣,不得已加芒硝1.5g 冲服,大便即畅,如芒硝加至3g 则觉腹痛。山豆根一药,医刊报道加入对证方中消除黄疸极有效用。本例患者两次加用皆见大效,然两次均见双手振颤,停用后振颤即止,其中原因尚待探索。此外,方中白英不惟清热解毒,亦擅利胆退黄。
姜××,女,52岁,既往有肝炎病史15年,反复出现目黄身黄,平时不规则服用中西药物,具体不详。一月前劳累后又出现目黄,身黄,黄色晦暗,伴乏力,纳少,口淡不渴,畏寒,大便不实,脘闷,腹胀,舌质淡,苔腻,脉濡缓。辨病辨证依据:15年前外感疫毒,薰蒸肝胆,胆汁外溢肌肤,下流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黄,而成黄疸。久病脾阳受伤,寒湿阻滞脾胃,阳气不宣,胆 汁外泄,而成黄疸之阴黄。因寒湿为阴邪,故黄色晦暗,湿困中焦,脾阳不振,运化失常,故纳少,脘闷,腹胀,大便不实,口淡不渴。阳气已虚,气血不足,则畏寒神疲。舌淡苔腻,脉濡缓,为阳虚湿浊不化,寒湿留于阴分之象。治则:健脾和胃,温化寒湿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味 茵陈30g 附子3g白术15g干姜3g茯苓15g郁金15g川朴6g甘草3g,水煎服。经调理3个月临床痊癒.
更多病例在整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