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中堂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误诊误治 > 病家失误事项 >  > 正文

旁人导致失 误

2017-05-23 14:12admin正中堂
    旁人,是指与病人有关的旁边的人,包括病人的家属、亲友、邻居、同事、司药人员及政府、媒体误导……
    他们的言语和行动,他们提出的意见、采取的办法,如果不当,也会造成医疗上的失误,给病人带来不应有的损失,甚至引起严重后果。所以,名医程钟龄在列举医家和病家的种种失误之后,紧接着就讨论旁人误。旁人的失误,也涉及许多方面,需要一一加以剖析,好让大家看个明白,以确保医疗的顺利进行,则病人幸焉!
    注意,当今社会不少医院、门诊为了招揽病人暗中雇用医生、医托, 不少人为了一己私利,引诱患者、亲友、邻居、同事等上当受骗,这不仅仅是花了冤枉钱的问题,重要是担误病情,最终无药可治,人财两空。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球有1/3以上的患者死于用药不当”;中国历代名医云:“药者,人生之大利大害也;不遇良医,不如不药;不药而误也悔;药而误也、亦悔;然不药之悔小;药之悔大”;有句话说:醉过才知道酒浓。爱过才知道情深。病过才知道健康的珍贵。可是,没有人能说失去生命才知道生命的重要,实际上也没有机会说这句话。当您身患疾病久治不愈时, 不可一误再误
    1.在于替代病人的惊惶:不知道治疗的正确途径,却胡乱地慌忙,当遣方用药时又偏要乱作主张。试问这种人平时可是认真地学习过中医经典著作的吗?病人患病,特别是得了急重病症,有此家属、亲友、或邻居、同事,往往惊惶不安,六神无主,甚至哭喊呼叫,手忙脚乱。这只会增加病人的惶恐心理,加重病情。在病人身旁瞎忙一阵,不急请医生或送病人进医院,更会延误时机,贻误病情。所以,程钟龄在此强调指出:“旁人误,代惊惶,不知理路乱忙忙”。有的旁边人,多少懂得一点医学皮毛,偏偏又喜欢在病人面前臆断病情。他们对医学所知甚少,一知半解,极易将一些似是而非,不足以为诊断依据的临床表现,任意夸大,甚至臆断为什么不治之症,借以显示自己懂得医道。那知无形中便造成病人心理上的沉重包袱。例如,曾有一女中学生,下肢出现紫癜,本无什么自觉症状,有人对他说:“你是和幸子得的一样的病,白血病”。吓得这女学生哭哭啼啼,不吃不喝,达两天之久。后经仔细检查,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医生反复解释,好不容易才使他解于疑团,同意接受治疗,逐渐康复。若病者不找医生,以为自己真的患了什么不治之症,其后果不堪设想。这种略知医道的旁边人,还喜欢背后议论医生的长短,对医生的处方用药说三道四。或说“诊断不确切”,或说“药味过多、过少”,或说“某某药该先用、该后用”等等。这不仅影响病员情绪,而且造成病员对医生的不信任心理。有时由于旁人对处方“研究研究”,而耽误了宝贵的治疗时机。更有甚者,背着医生擅自改动处方中的药味或剂量。凡此种种,对治疗极为不利,甚至危及生命。
    2.在药物中还可能出现更大、更严重的失误。程氏为了告诫后世,用“更大误药中寻,与君细说好留神”作为药中误的引言。中 西药品是防病治病的武器,医与药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因此,单凭高尚的医德,精良的医技,而无优质的药材、精细的炮制、准确的配方、得法的煎制,也不可能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自古以来,中医、中药就是一家,故有“医药唇齿相连”的说法。据〈后汉书。弗长房传〉记载:“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后来门前悬挂一个壶芦,即是药房的一个标志。因此,后称医师挂牌行医叫“悬壶”。历代众多的名医,不仅精通医技,而且对中药亦精通。如举世闻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就是杰出的代表。他在数十年的医疗实践中,亲自上山采药,向农民、猎户、渔民、樵夫、药农、民间医生请教,积累和总结了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并实在考察药用植物,解剖药用动物,采掘和炼制药用矿物,以毕生精力,写作三十年,终于完成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他不促进了我国医药学的发展,而且对世界药物学的发展,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被誉为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先生常说:“自古医药不分,医生必明药物制法,这样才能心中有数。什么叫酒炒当归、吴萸制黄连、前胡为何用麻黄水炙等,明了后,临证时才能得心应手。”笔者对此深有同感,因当年习医之时,在中药房工作过三年,故对中药的鉴别、炮制、配方等比较熟悉,这对后来临床、教学帮助很大。
    古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药是中医治病的武器,要想提高中医疗效,中药质量很关键,而中药的质量又包括:中药材质量、中药饮片质量、中药配方质量、中药煎煮质量等。目前有些中医不识药,不懂炮制,倘若购来的药物中有“药不真”、“失炮制”、“丑人参”等情况时,医生便无法发现。这不仅影响疗效,有时还会发生医疗事故。
    明代医学家缪希雍在《本草经疏》中说:“凡为医师,先当识药。药之所产,方隅不同,则精粗顿异,收采不时,则力用全乖。又或市肆饰为,足以混真,苟非确认形质,精尝气味,鲜有不为其误者。譬诸将不知,立功何自?”这就是说,医生不仅要懂得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而且还要识别其产地和真为。中药的产地不同,疗效的差别较大,平时常说的“道地药材”,即指产地而言,如四川的黄连、川芎,东北的人参、细辛,河南的地黄、山药,山东的阿胶·····都是著然的“道地药材”。中药的采摘时间也与疗效有关,过早、过晚,则药力都不好。其次是以假充真,如常见光慈姑充贝母,牛胶充阿胶,地蚕充虫草······等等。可从其形态、味道等进行瓣别。
    药物的炮制是否恰当,是关系到疗效的又一重要因素。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说:“凡药必遵雷公炮炙,入药乃效。如未制生药入煎,不为治病,反为无益,譬如人食锒馔不用烹炮,生食者岂不害人,当熟思之。”未经炮制不当,亦达不到治疗的目的。更为严重的是,有些毒性较大的药物,不经炮制,或炮制方法不当,不仅无治疗作用, 相反能害人误命,如乌头、马前子等。因此,程氏用“炮制不工非善剂”告诫后世医家,切切注意。龚迁贤在《医家十要》中亦用“会炮制,火候详细,太过不及,安危所系”来强调炮制的重要性,失炮制的危害性。
    药材质地优良,炮制精细,若贮藏保管不善,也有损于药材质量,其中霉变就是极大的危害之一。从现代科学中所知,有的食物霉变后内含黄曲霉毒素,这是一种强的致癌物质。世界卫生组织曾向全世界发出抵制霉变食物入口的倡议,并用法律加发保障。中药霉变后是否含黄曲霉毒素,能否继续使用,还有待进一点研究。据日本学者西川氏等人报道,从霉变的甘草中测出黄曲霉毒素后,又从党参、生地、枸杞、当归等数十种霉变中药进生检验测定,结果测出数十种对人体危害甚大的霉菌毒素,而这些毒素在摄氏二百八十度高温还很难消除,但中药煎煮,一般是达不到这个温度的。可以肯定,霉变的中药对人体是有危害的。这对医生、病员,特别是中药人员,应引起高度重视。要求做到对中药定期检查,勤晒,严格杜绝中药发霉变质,一经发现霉变,应报废菹毁,不能用任何方式把霉变的中药配给病员服用,以保证人民身体健康。
    中药的剂量也是取得疗效的一个重要方面,除医生精妙的配方外,司药对剂量的准确性也相当重要。例如麻杏甘石汤的功效,辛凉宣泄,清肺平喘。方中石膏辛甘寒,清泄肺热以生津;麻黄辛苦温,宣肺解表而平喘,二药相制为用。倘若司药时药量不准确,无论哪一味量过多或过少,都会改变原方的作用影响疗效,甚至还会助长病势。由此可见,司药剂量准确无误是何等重要。历代对“贱药多兮贵药轻”都进行16两制。戥子秤杆上的星花代表“福、禄、寿”。据说每一两代表着一颗星。它们是,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福、禄、寿三星。共16颗星。戥杆上的星必须用白色或黄色,决不能用黑色。这是隐喻卖药的人,要心术端正,不能黑心。倘若卖药存心缺戥份,就是昧良心,如果少一两叫做“损福”,少二两称之为“伤禄”,少三两便是“折寿”。故事虽为传说,但其中却鞭鞑了那些损人利已,“贱药多兮贵药轻”的黑必人。
    中药工作者,是中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杜绝药物方面的差错,除了加强医生的责任心外,提高中药人员的业务水平也很重要。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四条中规定:“以营利为目的,制造、贩卖假药危害人民健康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可以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这对防止制造贩卖假药,确保用药安全,是一项重要措施。药物方面出现的失误,在于药材不真(伪品)。药材真才能达到治疗效果,有名无实的伪品怎么能达到治疗效果呢?这不是让医生白白地用心了吗?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患了痞气(古病名),去请医生诊治。医生说,这个病不要紧,吃些上等的茯苓就能好。他便到药店买了些,煮后就吃。他吃下去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他以为医生误用了药,便去责问。医生不信,就亲自跑来验看煮过的药渣。一看,并不是茯苓,而是些经过剔种,染过色的老山芋干。医生叹息说:卖药的是个骗子,吃药的又不识药物,单靠医生是治不了病的!单靠医生是治不了病的,这话千真万确!古往今来,药不真者,屡见不鲜。若卖药者只图钱财,岂知害命就在其中,伪劣药品误病、杀人,时时有之。据黑龙江省有关部门报道,一九七O年巴彦县用伪品大叶柴胡制成的成品药,病者服后,发生严重中毒事件,死亡二例;哈尔滨、齐齐哈尔等个别药厂用大叶柴胡制的补中益气丸等中成品药,病者服后,出现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查其原因,亦是大叶柴胡作怪,《中国药典》(1977年版)中规定,大叶柴胡根有毒,不可作柴胡用。足见“药不真”的危害性是非常严重的!药物方面出现的失误,在于药物炮制的差错。炮制不精细,不是好的治疗药物,而市面上出售的药物很多都没有炮制。奉劝医生对药物炮制要仔细调查,弄清清况后才可以使用。
    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多数要经过加工炮制,制成饮片后方能入药。只能经过炮制,才能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如生半夏毒性很大,生用能引起中毒,经用甘草和石灰制成法半夏后毒性就大大降低。乳香、没药炒制后,可缓和刺激性呕吐的副作用。
    3.煎药中的错误:奉劝您煎药时一定要用人得当。汤剂是祖国医学中最古老、最普通的剂型之一。它在治疗疾病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直沿用今。历代医家都很重视汤剂的煎煮方法和质量。它对药物的疗效影响极大,即使是良医妙药,如果煎煮不当,也难收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正如徐灵胎所说:“药物虽精,而煎法失度,药必无效。”确实如此,即使运用优质的药物,精细的炮制,准确的配方,但煎煮失误,也是达不到治疗目的地。因此,程氏把煎药中种种失误,均视为“仍有药中误”之列,并用三段歌词,加以阐述,足见他对煎药方法与质量的高度重视。怎样煎煮中药为宜呢?
    首先,选好煎药的器皿。若没有砂、也可用不锈钢锅、铝锅或搪瓷器皿代替。但是,禁用铁锅,因很多药物,经铁锅煮后,破坏了药中的有效成分(如鞣质、甙类),使药汁变黑、娈绿,影响汤剂质量。再者,不少中药的有效成分是生物碱,而生物碱必须和鞣质或有机酸生成盐后,才能溶于水。因此,用铁锅煎煮中药,就容易使中药里的鞣质化合成鞣酸铁或其它成分,因而降低生物碱的利用,使有效成分的浸出减少,改变或降低了药性,甚至生成有毒物质,发生毒、副反应。自古以来,忌用铁锅煎煮中药,这是这个道理。其次,用水量的多少,关系到药汁的优劣。正如李时珍说:“今之小小汤剂,每一两用水二瓯(小杯)为准,多则加,少则减之。如剂多水少,则药味不出;剂少水多,又煎耗药力也。”何谓适度,一般药剂首煎以水浸药面二至三厘米为宜,如遇花、草类质地轻浮或解表、攻下之剂,水浸过药即可;对补养药或需久煎的应酌情增加水量。二、三煎的用水,应略少于首煎的水量。对煎制已成的药汁,应立好滤出,以免药冷后,药汁又被药渣吸收,而不易滤尽。即使药汁滤尽,再压药渣,将药物内含的药汁尽量挤出,但由于有些药物,吸水性强,不少药汁仍随药渣丢弃,无疑影响疗效。如马勃、胖大海、车前子等。再次,凡入煎药先用冷水浸泡30分钟,因为常用药物多系干品,药材的细胞壁与导管皱缩,细胞液干涸,其在的物质以结晶或无定形沉淀存在于细胞内。煎药时,先将冷水加入药中浸泡,细胞又重新膨胀,细胞中的可溶性物质重新溶解,通过细胞膜透出。有些是由于植物细胞内的物质溶解后,浓度很高,产生高渗,当水分继续渗入时,细胞膨胀、破裂,将大量物质释放出来。这就有利于提高煎煮出药物的有效成分,提高煎出率。若不经浸泡,直接煎熬,饮片表面的高分子物质易糊化生成胶体,阴塞饮片细管孔隙,有效成分难以向外扩散,而有效成分煎出率下降。有人研究发现茵陈蒿汤经水浸泡后能煎出有效成分30。98%,不经浸泡仅煎出有效成分23。74%,可见先用冷水浸泡是非常必要的。
    最后,煎煮时间的火候,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掌握煎煮的时间与火候,这是根据药剂的性质而定,如煎解表、攻下、清热类的药剂,宜用“武火”急煎,迅速煎沸后,再煎15分钟左右即可;一般药剂,煎沸后改“文火”缓煎30分钟左右;对补益药或需久煎药,煎沸后,改用“文火”缓前40~60分钟为宜。煎药过程中,还要经常搅拌,以利次药煎透。这既能防止某些药物有效成分的过多挥发,又能使其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充分利用,从而保证疗效。若不慎将药汁煎干或烧焦,不得再加水煎服,因它的有效成分已遭到破坏,甚至完全丧失,故无治疗作用。有的药烧焦后,不仅药效丧失,而且性能也随之改变,如生蒲黄是活血药,煎焦后成为蒲黄炭,则变成止血药了。更有甚者,某些药物煎剂,倘药剂煎焦则服后易中毒,出现恶心、呕吐酸水及血丝,腹痛难妒忍,欲解大便,里急后重待。胃镜检查可见胃粘膜点状出血。朱砂主要成分为硫化汞,因煎焦,硫化汞遇火则析出水银。水银大毒,对胃产生腐蚀作用而中毒。由此可见,凡煎焦的药剂不能服用。此外,特殊药物,尚有一些特殊的煎煮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先煎:质地坚硬,结构致密,一时难以煎出有效成分的矿石或介壳类药物一般先煎,如磁铁石、龙骨、龟板等,还有一些需用沸水久煎,才能降低毒性作用,如附子、乌头等。这些药物要先煎沸30分钟后,再加入其它药物一同煎煮。以达到充分利用有效成分或降低毒性的目的。后下:气味轻薄和芳香的药物一般需后下,如薄荷、钩藤、佩兰、肉桂、砂仁等。后下的药物待其它药物煎煮至预定时间后,再投入同煎5~10分钟即可,以保留挥发油成分和不耐高热的有效成分的目的。烊化:将其它药物煎煮去渣取汁,趁药汁热时,加入需烊化的药物,如阿胶、龟胶等,搅拌熔化,即可服用。或用黄酒炖烊,兑入其它药汁之中亦中,以充分发挥胶类药物的治疗作用。另煎:是将物稀价昂的人参、犀角、羚羊角等,与其它药物分别煎煮,取汁兑服,既能物尽其用,又能提高疗效。包煎:即有毛茸的药物,或遇水而起粘性的药物,或粉末药物,以及散、丸剂、如车前子、海金砂、青黛、蒲黄、旋复花、六一散、益元散等,用纱布包后入煎,防止药汁过于粘腻而不易滤出,或药糊化结底,或药汁混浊难于下咽,或服后引起刺激性呕吐、咳嗽的副作用。以上煎法,医生一般都在处方上注明,先煎、后下、烊化、另煎、包煎、兑服等字样,以利司药人员对其药另包。同时还要向患者及煎药人员交代清楚如何煎煮。
    解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药炮制的整理与研究,开设了《中医炮制学》课程,出版了《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国家的药典也收载了中药炮制的内容。与此同时,各地制订、出版了《中药炮制规范》。各地炮制质量有所提高,有些药物的炮制方法也有所创新。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炮制质量仍存在不少问题,有人对100种中药材炮制方法,进行重点摸底检查。结果是未经炮制和炮制不合格的28种。如骨碎补、草果、自然铜、黄芩、穿山甲等,应炮制而未炮制,炒炭的药变成了灰化,等等。药物不炮制,是错误的;虽经炮制,而未按规范操作,也是错误的,仍达不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历代医家对药物的炮制记述颇多,如陈师文《太平圣惠方》中说:“炮制失其体性······虽有疗疾之名,永无必愈之效,是以医者必勤注意。”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说,炮制“太过不及,安危所系”》这与程氏的“炮制不工非善剂”一样,都是强调中药炮制要适度,要细心,要按规范制作。否则就不是好的治疗药物。以黄芩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黄芩的炮制,有些人的方法是:先用冷水浸泡一天,然后闷透、切片、干燥。这样的炮制方法,实验证明药效不好。因黄芩遇冷水和浸泡时间过长,都要使所含黄芩甙水解氧化,可大大降低有效成分而失效。使用这样炮制的药物就是除去杂质,洗净泥屑,置蒸制容器里隔水加热,蒸至透气后一小时,候软化,取出趁热切片(当天切完)、干燥。或将洁净黄芩投入沸水中煮10分钟,取出,闷透,切片,干燥。这种炮制方法经实验证明,其含黄芩甙分别为8。33%,和9。55%(煮10分钟),而冷水浸炮一天的制法,其含黄芩甙仅为4。61%。可见其制法不同,药效相差甚大。“失炮制”,还可见于一味物往往只用某一种方法炮制,而不采用按病情需要的多种炮制法。如《本草纲目》载黄连“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心)之火,则生用之;治肝胆之实火,则以猪胆汁浸炒;治肝胆之虚火,则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则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则以姜汁炒;治下焦之火,则以盐水或朴硝研细调水和炒;治气分湿热之火,则以茱萸汤浸炒;治血分块中伏火,则以干漆未调水炒;治食积之火,则以黄土研细调水和炒”。有人对黄连各炮制品煎液中的有效成分小蘖碱的溶出率作过研究,发现生黄连为58。17%,酒黄连为90。77%,吴萸炙黄连为85。46%,姜汁炒黄连为97/49%。可见炮制方法不同,黄连的主要成分溶出率亦随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