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岗森严,如何为人民服务?
政府机关的门卫,撤了吧
因该享受到的优惠政策没有享受到,江苏兴化市民张云来到兴化市政府反映问题,门卫以为“事情不大”,拒绝让其入内,双方发生争执,后来传达室数个门卫一拥而上,将张云摁倒在地殴打。(1月10日《扬子晚报》)
门卫,在封建时代叫做门役,从来就没给过人们好印象。在小说里,我们见惯了古代官衙门役是如何凶神恶煞般对待老百姓的诉求的。想不到时序进入21世纪,人民政府的某些门卫依旧是这付德性。
凡是去过政府机关办事的朋友都有这个印象:政府衙门、机关单位总是高构深垒,戒备森严,大楼一个比一个雄伟,院落一个比一个幽深,门卫更是一个比一个眼睛睁得圆,防贼一样地盯着出入大门的人,脸上肌肉僵硬,有刀枪不入的架势。留难、阻扰甚至殴打来访者,绝对不止兴化市政府这一家。曾经有媒体报道,有智障群众在政府机关门前吓得尿裤子。这样,无形中将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和人民隔离成了两个世界。
这其实怪不得门卫。他们之所以如此,正是政府机关赋予他们的职责。笔者见过的政府机关订立的门卫制度,其规定条款如出一辙:“严防闲杂人员进入大院。”比如广州花都区公路管理局的传达室的墙上,贴着09年4月订立的门卫制度,赫然写着:“防止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机关院内,对陌生人员或可疑人员要提高警觉,对出入大院的外来车辆和人员进行登记,严防闲杂人员进入大院推销业务、乱窜或作案,维护机关大院内治安和正常的办公秩序。”政府机关有如此严明的规定,门卫不过照做而已,责怪门卫,道理不充分。
问题是,政府机关究竟需要设置门卫么?
记得从前,一般政府机关,是没有门卫的,一个普通老百姓,背个背篓,拖个草鞋,也可以自由出入。有旅法人士回国谈到法国某市,市政府是一座非常普通的四层小楼,如果没有欧盟旗帜和法国国旗,简直就和居民楼毫无二致。更奇的是楼前既没有任何围墙,更没有警卫和保安,老百姓可以随便出入。如果你不是当地居民,恰好内急,你可以从容进去方便,绝对不会有任何人拦你问你。至于门卫呀登记呀,在那里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相反,如果有人问你的话,顶多是“请问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
近二三十年,我们的政府机关恢复了门卫制度,无非是为了安全防范、彰显尊严。大门口站几个鹰视狼步的门卫,政府机关的“尊严”确实得到了彰显,但能否起到安全防范的作用,很值得存疑。美国的五角大楼壁垒森严,可是也有被炸的时候,有心犯罪的人,凭几个门卫是无法阻挡的。
政府机关的门卫,还是撤了吧。
中广网北京2月25日消息“80后”一代,大多以为电视是与生俱来的;“90后”一代城里人,大多不能想象用蜂窝煤烧饭,更勿论“旋斫生柴带叶烧”的景象,新世纪出生的孩子则会认为人活着就该用电话电脑。而在中国内地大城市,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住宅区,保安站岗守门已是寻常风景,仿佛天经地义,不如此就不成体统了。久居海外的一位朋友说,带他8岁的儿子回祖国,那小子不解中国国情,满脸疑惑地问老爸:为什么中国到处都是警察?因为他只见都是制服,搞不清警察与保安有什么区别。
这次广东省“两会”期间,有位人大代表议及广州市的整顿机关作风时,建议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到机关“微服私访”。朱书记笑答道,这个想法没有可操作性。可不是吗?市委主要领导,大家在电视等媒体上早已熟悉,要别人认不出只有化妆。如果他化妆成泯然众生,他也就像人民代表与政协委员一样,要被门口的武警或保安挡住,进不了机关大院。若非如此,这位提建议的人大代表何不自己去“私访”?曾记得,广东省政协委员孟浩应一位家长之请,亮明委员身份“闯”省教育厅反映情况受阻,一时成了羊城的热议新闻。虽然孟浩委员的行动当时得到省政协的明确支持,但这次政协会议上,有关发言人还是说,希望委员们还是集体活动。代表、委员组织集体活动当然好,不仅不会受阻于机关森严的门禁,还会得到热情接待,但这样的“视察”就很难不是“走过场”了。
从孟浩的遭遇,我自然想到了不久前的云南之行。《南方周末》1月14日报道了“奇官”罗崇敏,主要讲他担任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委书记时的改革尝试。这次我到昆明,顺便到云南省教育厅,想看看罗崇敏调任教育厅长后,对教育改革有什么新道道。给我第一,也是最深的印象是,这个管理从幼儿园到各大学占全省四分之一人口的“大衙门”,居然没有警察或保安站岗。就像宾馆一样,大厅一侧有张桌案,后面站着一个姑娘,据介绍那是进行“首问”服务的工作人员,职责是给来办事或访问(“上访”这个居高临下意味的词一听就讨厌)的人指点门径——该到几楼找哪个部门。
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厅办副主任告诉我,去年七八月间,教育厅门口的场地由停车场改造成小绿化广场之后。那正是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夕,沪上袭警案惹得议论纷纷时,属地派出所和省里的保安总队本能地不同意教育厅撤去门岗。那么,撤了之后呢?答案是,半年多来,治安、工作秩序等等什么问题也没有发生,也没听说哪层楼哪个办公室的东西因而被盗了。但是来办事的,从普通教师到大学校长,都说这样好。以前不管谁来了,都要说明来由后,出示身份证先登记。据说有老教授和现任校长,此前都曾因忘了随身带身份证而被留难。厅办副主任对我说,其实政府机关本来就不该搞得戒备森严,“以前我在报社到悉尼去考察时,内急了别人指点我到市政府上厕所,谁也没问我来干什么。”当然,中国的国情不同,有些机关和部门的门禁,现在需要严一些;但是没有必要家家都用警察或保安设岗吧。至于登记身份证,罗崇敏说,我们可以逆向思维:真正有心搞事的人,他完全可以用假身份证登记,因此登记身份证纯属多此一举。
去年秋天我到台湾,看到台北市政府大楼只有两个石头狮子站岗,一楼大厅任进出,设有市民咨询窗口和公用免费上网间。宜兰县政府大门口设有专为残障县民服务的窗口和人员,大厅里有志愿服务者协助来访人。记得1982年夏,我毕业被分配到武汉市青山区政府工作,那些年区委区政府机关大院也根本没有门卫,只有“门房”(正式的名称叫传达室,也就是收发报刊信件,给来访者指路)。我们是如何演变成遍地保安情景的,值得研究,但有两条可以肯定:第一,不要门卫,只有“门房”服务,才是正常、和谐的社会情境,切莫习非成是,以为不设门卫不行。第二,事实证明,并不是每个衙门都要“制服”来站岗警卫,因为绝大多数民众还是可以信任的。早在文革之前,权力机关设置门岗就已经是全国的普遍状态,可以说无一例外,从前是军人、保卫处加看门老大爷,如今是军人和保安。门禁森严,甚至是一道又一道门岗,几乎是所有权力机关的大门景象。
遗憾的是,凡是门口书写为人民服务的机关,恰恰都是人民,也就是普通老百姓根本无法进入、甚至不能驻足张望的地方;影壁也叫照壁,其用途就是阻挡视线,于是,为人民服务的影壁,实际作用却是用来专门遮挡人民的视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文革初期,群众对许多权力机关确实可以一拥而入,但进去的目的是打倒、砸烂,无论里面的人还是冲进去的人都无法为人民服务,等到“全国山河一片红”后,尤其是中共九大之后,尽管新的权力机构和新的权力人物登上了历史舞台,但门禁照旧。那时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绷紧阶级斗争这根弦”是时代的特征,门卫的警惕性更超过以往,而对生人的怀疑和警觉也是全国各地的常态,所以,权力机构的大门对生人是绝对关闭的。
几十年来,如果有人想进入权力机关,就必须去传达室填会客单,而填单子前的质问就是“你找谁”,这说明来人在权力机构里面首先要有熟人,没有关系、不认识熟人、或者没有接到会议通知,就根本进不去。填单子时还要有传达室先与里面的熟人、熟关系先通上电话,假如未得到许可,也还是不能进入。
权力机关的门岗重重、门禁森严,传达室的层层盘问,其结果,就是让大众、让老百姓、让人民根本没有进入的任何可能。
近些年,所有权力机关的新建筑一概都是巍峨壮观,高高的台阶、雄伟的大门、富丽堂皇的大堂,让门禁更为森严,让老百姓更加畏惧,让人民更增添了距离感。
今天的很多权力机关开辟了服务大楼、综合服务厅,使得人民与权力机关终于建立了一条沟通的管道,这是因为市场经济迫使人民必须在很多方面前往权力机关办理手续,而权力机关自己制订的各类程序也不能不面对大量涌来的人民。
但在过去,特别是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时代,老百姓的所有事情都是在本单位、本街道、本居委会、本生产大队解决,是管理和管制,想与权力机关的联系,也必须经过本单位的领导层层上报,再一级级审批下来,根本谈不上服务。老百姓,也就是人民,与上一级或上上级权力机关的唯一联系渠道就是上访。上访是在权力机关的侧门或后门开出的一个小门外排起长龙,或睡在地下或靠在墙边。里面接待上访的人可以搭理也可以不搭理,态度可以好也可以恶劣,多数上访都是批转回当地甚至上访人的单位,上访人等于白来一趟。极少数人有幸被选中,时来运转,才会得到处理,如果被最高级别的领导批示,那就是恩典了。如果上访影响了节日、庆典、重要会议,或是妨碍了“大好形势”,所有上访人都会被关押,被遣送回家,像孩子被家长领回那样被单位来人领走。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一遇北京有重要活动,进京买票住宿必须凭省级以上介绍信,旅馆和招待所清理所有进京人员,是隔三差五的重要措施。接待上访的那些景象,与为人民服务,无论如何都不沾边,可以说,上访的存在实际是各级权力机关为人民服务的缺失造成的。
下基层、走群众路线,决定权还是在权力机关和权力所有者手里,想下才下,想走才走,不想下不想走,人民和基层也奈何不得。而且,所有权力机关的门禁也令人不能不产生疑问:基层的人上来了,群众想进来,都拒之门外,被门岗隔断,被门禁阻挡,那下基层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其实,基层上来的人、想进入权力机关的民众,都是些真正有事情需要权力机关和权力人物加以解决的人们,接待他们,为他们办事,才属于服务;而下去则是考察、视察,和服务相距万里。
我经常在美国和欧洲旅游,有一次在里士满,赶上内急,和同伴们四下寻找厕所,终于遇见一位警察,他用手向附近的一座大楼一指,我们赶快跑了进去。等解决问题后出来,才发现楼里都是办公室,还有人在办公,可别说门岗,连个传达室都没有,一问才知道是政府机关。在瑞士伯尔尼街头闲逛,看到一座古老的建筑,进去见门口有服务台在工作,便问可否参观,回答,这是政府机关,但也是文物,如果你们想参观,我们也不能阻拦。在欧美很多国家旅游,城市里很少看到门岗,有些门岗还是摆设,议会、法院更是出入自由,随意参观。
几十年来,我们习惯于看人看社会看问题看事情,从说过什么、写过什么、提倡过什么,甚至从书法的美观入手,但做到过没有,做到了多少,有没有制度保证和体制保证,假如做不到又有哪些监督机制?却很少有人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