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中堂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医患之声 > 深度关注 >  > 正文

别指望人民看病拉动内需

2017-05-23 11:14admin正中堂
 

别指望人民看病拉动内需

来源:南方周末  2009-04-09 16:32:40  作者:柴会群

 已经被畸形市场化严重扭曲的医院,会不会希望每个人都生病,每个病人都住院做手术呢

   在近日公布的新医改方案中,加大投入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卫生部部长陈竺称,将在三年内投入370亿建设2000家县级医院。在当前经济困难条件下,政府投入更是被赋予了“拉动内需”的内涵。不过,鉴于对现有医疗体制中一些痼疾的认识,我对此却生出几分隐忧。

   我听医疗界的朋友说起:他的三位亲戚,以及亲戚的两位邻居,最近相继住进了同一家医院。你切莫担心,这其实不是一出悲剧。事实上,这三位亲戚身体均没什么大毛病,根本用不着住院。

    好端端的为什么要住院?原来,朋友的另一位亲戚是这家医院的医生,由于病人少,医院效益不好,于是悄悄出台一个政策,鼓励医生拉病人,每拉一位病人给一笔回扣。于是,这名医生就把自己的亲戚朋友拉来住院。

   作为全国较早推进医保的城市,我所在城市的医保制度已经很完善,内科住院病人报销比例是100%,住院既然不花钱,这几位“病人”也乐得成全。于是平常难得见面的亲戚们就在医院同一病区相邻两个病房住下来,聊天、打牌,如同度假。

    这个例子说明,至少在我所在的这个大城市,对于大多数市民而言,并不存在什么“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我想,这种现象恐怕也非该市独有。否则今年两会期间部分卫生界的政协委员不会顶着舆论压力声称“看病不贵也不难”。事实上,长期以来,人们只看到三甲医院人满为患,却忽略了一些二级医院、社区医院因为缺少病员,连生存都已经很困难。

    在医保实施初期,我所在城市的一家地段医院有“做蛋糕”的习惯。所谓“蛋糕”,是指医院每年的医保额度。医保中心对各级医院每年拨付的医保资金,是参考该医院上年度的医疗经费,在此基础上加上一定比例,便是次年对该医院的医保投入,它是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前些年,该地段医院所处的区域不断拆迁,病人日渐减少,正常情况下,实际医疗经费是下降的,然而,医院为了不想让次年获得的医保经费下降(这等于自断财路),就要“做蛋糕”。蛋糕怎么做?就是借助医生给病人开展诸多虚假的医疗服务,比如,购入一种名为“鼻激光”的问题医疗设备,冒用正规治疗项目给病人用。在整个过程当中,无论是设备还是病人本身,甚至医生都不过是医院用来赚钱的道具。其结果,就是医保资金的大量流失。

   不过,如果仅仅认为这种做法不过是浪费医保资金的话,那么你错了。悲剧其实已经在上演。同样在我所在的这个城市的另一所二级医院,近年来一直热衷于给病人做一种高端的心脏手术,安装一种德国进口的医疗器械,而这种医疗器械在全世界还都处在试验阶段,却在中国病人身上当作成熟医疗技术使用。结果9位病人死了7个。值得一提的是,有的病人其实并不具备手术指征,不做这种手术的话,他们原本会活得更长。

   因为知道这样一些事,我常担心,虽然现在老百姓在抱怨“看病贵、看病难”,可是,一旦实施了医保,一旦建好2000家新医院,情况会不会就一定变好呢?说实话,我心里没底。实际上,我觉得,医疗资源过剩比紧缺更可怕。医院过多,为了生存,就得想方设法招揽病人;新药、医疗器械太多,就会被千方百计地用在病人身上。而与这种强大的市场冲动相比,制约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悲剧不可避免地要上演。

   法国思想家傅立叶这样描述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律师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纠纷,建筑师希望发生大火将城市的四分之一化为灰烬,安装玻璃的则希望一场冰雹打碎所有的玻璃,裁缝和鞋匠希望人们用容易退色的料子做衣服和用坏皮子做鞋子。那么,已经被畸形市场化严重扭曲的医院,会不会希望每个人都生病,每个病人都住院做手术呢?我想,只要医院和医生的逐利冲动不能从根本上遏制,这种情况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医院越多,医生越多,这样的可能便越大。因此,当看到有关专家称新医改与“扩大内需”有密切联系的时候,我不禁心中一紧。真的,内需再怎么重要,也不能靠老百姓吃药、输液、开刀来拉动。

医改的方向应是放开市场

   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出台,其中值得关注的政策一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二是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民营医院,支持民营资本办医、政府购买医疗服务,最终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

  坚持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其依据是“医疗是公共品,理应由政府主导”。其实,医疗卫生领域能够算得上是“公共品”的只有两个:传染病的防治和公共空间的清洁卫生。因为其外部性无法内化为明确的产权交易,只能由政府来承担。除此之外的个人的疾病的治疗,完全是个人的事情。既然医疗服务是个人承担成本,那么医疗行业的市场化就是题中之义了。

  当前医疗体系的大部分问题,归结起来,其根本原因正是医疗服务产品供应不足。医疗体制改革的核心也应该紧紧围绕这个核心问题来做文章,促进医疗服务产品的供应,促进医疗卫生行业真正的市场化,让各种资源自由进入市场,让市场来配置资源才能真正促进医疗服务的增长。而与之相违背的政策都是产生医疗服务短缺的根本原因,是在阻碍医疗服务的提供,阻碍人们获得应有的医疗服务的权利。

  当前的医疗体制最让人诟病的结果是:看病难、看病贵。很多人将这归咎于市场化,认为正是市场化导致了人们看不起病。这种看法很不公正。用经济学的“黑话”来说,“看病难,看病贵”是短缺经济的典型病征,是价格扭曲导致的供给不足,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病。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医疗资源供应不足,好的医院和医生太少,缺乏真正的竞争。如果我们目前实行的是真正的市场化的话,看病难和看病贵不可能长期同时存在,因为在市场体系中,医疗价格的上升必然吸引投资、刺激供给,包括医院的建设、医疗设备的投入、医生护士的培养、医药生产的投入,从而消除看病难的问题,竞争也会导致价格的下降。

  这说明,我们国家在过去的20年当中的“医疗体制改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这种体制下,名义上医院是在“走向市场”,实际上95%以上的医疗资源是国有或集体所有,卫生行政部门对国有医院进行直接的管理,并在制度上对民营医院的准入设置各种障碍。这实际上形成一个计划经济行政垄断下的“伪市场化”的怪胎:卫生行政部门一边下红头文件管医院当裁判,一边把持公立医院当运动员,垄断医疗市场,对民营医院的准入和运营实行歧视性政策;公立医院一边享受政府拨款,享受着“非营利事业”的免税政策,一边对患者高收费;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经营企业难以避免的低效率,导致医疗服务供应严重短缺,其表现主要是医疗资源高度集中于大城市大医院,医疗资源配置不均,患者看病难、医院就诊排队、高额的医疗费、医生开大处方做大检查、医疗腐败、收红包拿回扣、老百姓看不起病、医疗事故不断等等。这样的医疗体系打着市场化改革之名,行计划经济垄断经营之实,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市场化。

  我们看到《意见》当中有这样一句话:“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建设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这一试图左右逢源的的政策,积极方面是民营资本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医疗行业,为医疗卫生事业做贡献了。消极方面则是,按照这样的政策导向,民营医院仍然无法与公立医院平等地竞争。卫生行政部门必然会在政策上对国有医院进行倾斜,对民营医院规定歧视性的政策。

  如果仍然继续以国有资本为主的投资格局,以国有医院一贯的低效率,医疗服务的整体供应就很难有本质的提升,“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也就很难改变。

  真正的医改,其方向一定要明确,那就是促进医疗服务产品的供应。这才是真正解决医疗体制问题的根本途径。具体说起来:1、取消民营资本和外资的准入限制,开放市场。鼓励民营资本参股收购公立医院,开放医疗市场,无论是营利性医院还是非营利性医院都全面放开,让民营资本、公益组织自由进入;2、放开医药价格管制,让市场决定医药价格和医疗服务价格,使医疗资源配置更为合理;3、打破公立医院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卫生行政部门与公立医院的监管经营分离;4、放开医疗保险市场;5、放开民营医学院和培训机构的办学,促进医疗人才的培养和供应。

  打着公益性的旗号,否定市场化,让政府全面直接介入公共日常医疗服务,回到过去的计划体制模式,我们将会必然遭遇到医疗服务供应不足、服务质量低下、医生缺乏积极性、技术创新缓慢等老问题,再一次坠入恶性循环之中。当这种模式失败的时候,买单的将是全体人民。

(作者为媒体人)

文章来源: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pqy/200904090126.asp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pqy/200904090048.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