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中堂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中医特色 > 自学中医之路 >  > 正文

给初学中医的人,我推荐的书

2019-12-18 17:01正中堂正中堂

给初学中医的人,我推荐的书

 

尊敬的主持人王实老师,尊敬的各位老师,晚上好!今天晚上非常荣幸接受王实老师的邀请,与大家分享我学习中医的一些体会。

在开始之前,先给大家汇报一下,我是如何带我的弟子的。我的要求是弟子要跟我学习三年,且与我每天同时上班,白天临证,晚上读书。他们大都是没有中医基础的,很多是从其他行业转行来学习中医的。我给他们提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或者说,要读的第一本书就是《中国医学史》。

我把《中国医学史》看得是非常重,我认为这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我要求每个进入中医门径的人,都要先把《中国医学史》学好,因为学好这本书,人就会站得很高,会看得很远,也就能从整体上去把握中医,特别是,就会知道自己在哪个层次上,前人曾经到达到过哪个层次,我们还有怎样的路要走。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学习医学史,可以确立自己将来的学习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给初学中医的人,我推荐的第一本书

一、怎么读?

对于这本书,我的要求是精读。配合着读书,我也出了一些题目给学生,每个人读完书之后都要思考,完成这些作业。我希望学生学习《中国医学史》之后,能对自己学习中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而不是稀里糊涂地学。比如,你知道你所跟随的老师擅长哪个学派,再比如用某个药方,你会知道这个方子是哪位医家的,你更喜欢哪位医家等等。

学习了《中国医学史》,一般来讲,就可以打下一个关于中医的认识基础了。当然,学了医学史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将来大家准备要自己买点书,或者想看些前贤的著述,你就知道应该选哪本书,哪位医家你喜欢,为什么喜欢,因为你的学术风格跟他相近。这是我想分享的第一本书。

二、我的亲身经历:中医学习里的顿悟

接下来,我讲一讲学习中医需要顿悟。我十多年前曾有一次很大的顿悟,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根据我自己的体会,我认为每一位中医学人都需要一个顿悟。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通过顿悟,可以帮助我们把长期所学的数理化的、形而下的、线性的思维转化成形而上的、取类比象的、天人合一的这种模式。如果我们的思维模式不转变的话,中医永远学不成,这是我自己的体会。

我当年是怎么顿悟的?大概十多年前,我三十一二岁的时候,博士已经毕业了,我学的是中医专业,本科、硕士、博士都是中医,毕业之后也一直在临床工作。那个时候,比如说我看病有效,或者看病无效,为什么有效,为什么无效,总有种模糊的认识,只是知识层面的感觉,而这种知识没有完全变成我的血液与灵魂。我自己因此而非常迷茫,因为我解释不出来,解释不清楚。对于中医,自己没有从心里完全悟懂。于是,我就拼命地读书,拼命地思考。这个过程持续了两三年的时间。我疯狂地读书到什么程度呢?一年的时间我只参加一两次应酬,其余所有的时间,除了临床,就是读书。

那时的感觉,我自己体会,就如同行走在大雾之中,四周迷茫一片,我找不到方向,也找不到自己。但我在努力摸索着,摸索了数年而未得其要。某一天我感觉到突然摸到了一个门,推开门,里面豁然开朗,是晴朗一片,没有任何的迷茫与失落。门的后面是光明的大道,我可以看到中医的门径,看到如何登堂,如何入室,我明确地看到了我的努力方向,全都是一目了然。这种感觉非常奇妙,我找到了自己,也找到了毕生将要努力的方向。我清楚地看到,我只要这样努力,我就能进入真正的中医的道的境界。

这次顿悟,对于我来说,是开天辟地般的改变。从此之后,我一直在努力进步。白天从事大量的临床,晚上继续刻苦读书,自己感觉每天都有所小悟,甚至这种小悟是每时每刻都存在着的。从中医理论到临床,从中药到针灸,都有着这种悟的感觉。

从此之后,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我找到自己了。我在临床上工作的时候,我知道我应该怎么努力,怎么样去提高疗效,怎么样取得更高的疗效,而实际上我的临床疗效确实提高了。而且,我再读书的时候,发现自己对书上知识的把握,或者领悟的速度,读书的能力也都显著提高了。这时候我才发觉到,对每个中医人来说顿悟都是必不可少的。

三、如何才能顿悟

怎么样才能顿悟呢?我自己的方法是,一定要努力去追寻、去探索、去思考,也就说,顿悟源于你自己的思考、你自己的努力。不是说你坐在那里,顿悟就来了,那是不可能的。必须是你先有了问题,这个问题很难找到答案,而你非常想要解决问题,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自己去努力,去思考。这个过程很迷茫,很痛苦。但是这个过程却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只有经过这样的磨砺才会产生一个顿悟。顿悟产生之后呢,所有东西会迎刃而解,也就是说接下来自己就会进入一个非常空明的、非常空灵的、非常清爽的一个境界。

我自己的体会是,顿悟之后我的眼界高了,再看书的话,对书就有了自己的评判,甚至对中医教材也都有自己的观点了,就不会像以前把教科书看得非常高,非常大。在顿悟之前呢,我一直认为教材就是我们的天,就是金标准,里面的论述都是正确的。当自己顿悟之后,我感觉不是这样的,教材里面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有很多观点我并不认可。但是,在我以前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看了一百遍教材也没有产生过这种观点,在顿悟之后,我忽然一下子就有了自己的观点。

关于顿悟,我再强调一点,大家一定要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努力,才可能得到顿悟,不可能说我想顿悟就顿悟出来了。我在有了前面所说的顿悟之后,至今再也没有这么大的顿悟了,我想可能是我的努力还不够。

四、读书,临证,思考,写作

最近几年,我一直从事临床工作,有空就读书。我现在已经完全脱离了大学教学工作,专心做临床。我感觉到,越是从事繁忙的临床工作,就越想读书,越读书就越有体会,体会之后就会有思考。越思考,就越会去临床那里验证自己从读书得到的收获以及体悟。然后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读书、临证、思考,然后读书、临证、思考,然后我就有感觉,我每天都在进步,一天比一天进步。我自己深刻体会到,越读书,越临证,越思考,水平越高。我能明显地感觉到,我今年的水平比去年高。我想,我会继续努力的,我将来的水平也应该比现在高。

读书、临证、思考,总会有收获的,有了收获就想写下来。前几年我开始创作以中医为主题的微博,每天都写,久了,就形成了习惯。不管多忙的临床,多忙碌的读书、生活、工作,我都要抓紧一点时间写几条微博,有时也写几篇数千字的博客,把我自己的心得、读书体会、临床收获、自己的感悟等等写出来,与网友分享。

我创作微博完全是挤出的时间,有时是中午的休息时间,有时是晚上下班之后,有时在看病的数分钟空闲里,每天、每月、每年都努力,慢慢坚持了下来,零零散散,积少成多,至今已经写了八千多条微博,大概有一百多万字了。我努力让每条微博都有一个我自己的学术观点。写作的过程,其实也是我再次的思考、总结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锻炼我,促我更快地进步。

我认为,每一个中医人,首先都应该是一个会临证的医家,会看病,能看好病;第二,每一个中医人都应该是一个文笔很好的人,有能力把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临床收获写出来,传递给他人;第三,每一个中医人还应该学会怎么样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通过语言讲给他人。所以说,对于一个中医人来说,一方面是临床工作,一方面是写作工作,一方面是教师工作,这三方面都很重要。当然,每一位中医人还是应该是以临床为根本。

我督促我的弟子们,平时要努力去写作,每天不管多忙,把你们每天的新收获,跟师临床的体会,或者你自己读书的感悟与思考记录下来。字数不要求,或多或少都可以,既可以写几十、几百字,也可以写数千字,总之把自己每天的东西记录下来。

我体会到,越是在压力中拼命去努力,拼命去记录,拼命去思考,拼命去读书,越是进步更快一些。越是休闲的日子,进步反而很慢。其实,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历代的一些中医大家,包括历代的一些文人,可以总结出来,当他们人生很顺利的时候,往往没取得什么大的成就。比如说,像南唐后主李煜,我们看他早期写的词,多是靡靡之音,绮丽柔靡,可是亡国之后呢,他的风格变得沉郁悲凉,一下子就变得高大上起来了。还有,我们熟悉的人物,比如清代医家黄元御,他自己说了,越是在人生不得意的时候,他反而越能写出更多的好作品出来。也就是说,一个人越是在压力大,越是在生活充满了挑战的时候,他越能充分地发掘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写出来的文章越好。

这里我并不是要求大家必须忍受苦难的日子,而是希望大家多一些给自己压力,多些挑战,不要过得太过轻松了。我们学习中医,应该胸怀大医精诚之志,心中有大的抱负。我们作为医生,目标是治病救人,不是以医获利;我们又不是政客,不必追求仕途的升迁。对于社会来讲,我们存在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当有病人在忍受病痛折磨时我们能帮助他们。

怎么帮助病人呢,我还是认为自己要努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医术,努力提高自己的医德,从而可以从全方位地去帮助病人。帮助病人的过程,其实,也是实现我们中医人人生价值的过程。从事中医不但让我们有收入,更能收获到幸福感,而且,最终能实现我们成就良医或大医的梦想。

按:本文内容系董洪涛博士2017422日参加千聊中医读书会“世界读书日纯粹中医·联手解读”活动发言记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