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哮喘
谨察其证,参之脉腹二诊,予理气化湿,温化寒痰而愈,龚××,女,5岁发热,咳嗽1个多月。医诊肺炎。先以西药治疗20多天不见好转。后又配合中药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7天亦不见改善。细审其证,发热,体温37.8℃,咳嗽,腹微痛微满,舌苔白,脉弦缓。综合脉证,思之:脉弦缓者,寒湿郁滞也。腹满,咳嗽者,肺与大肠气滞,宣降失常也。治宜理气化湿,温化寒痰。处方:旋覆花5克(布包),细辛1g半夏3g甘草1g紫苏2g香附3g陈皮3g茯苓3g。服药1剂,诸证消失,继服3剂,愈。某医问:肺炎诸医均云宜用麻杏石甘汤辈治之,然先生却弃之不用者何也?答曰:患者前已久用此类方剂不效者一也,脉见缓而腹满者二也。又问:为何腹满,脉缓者不宜用麻杏石甘辈?答曰:肺炎而见腹满脉缓者,《伤寒论》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一法,言其腹满者大肠气滞也。大肠气滞,肺气不得肃降者,非理其气不得喘定也。今之所以用金沸草散加理气之品,因其腹胀,因其肺与大肠相表里。
审其喘逆之声,参之寸口之脉,不胶病名,但予宣肺化饮而愈,贺××,男,8岁。发热咳喘20多天。医诊支气管肺炎。先以西药治疗十几天不效,继又配合中药清热解毒,宣肺定喘之剂9天仍不效。细察其证,发热,体温37.6℃,咳喘,喉中有水鸡声,舌苔白,脉弦紧。综合脉证,喉中水鸡声者,寒痰也。脉弦紧者,风寒也,寒饮也。合而论之,乃寒饮蕴肺于里,复感风寒也。治宜温肺化饮,宣肺解表。处方:射干6克,麻黄3克,紫菀4克,细辛1克,五昧子1克,款冬花3克,半夏4克,甘草1克,生姜1片,大枣3个。服药2剂,诸证消失,继服4剂,愈。某医云:射干麻黄汤,乃仲景《金匮要略》方也,其本为治疗哮喘而设,今先生反用肺炎者何也?答曰:仲景射干麻黄汤为“咳逆上气,喉中有水鸡声”而设,而并未云其为哮喘病而专设者也。今医诊肺炎而证见“咳逆上气,喉中有水鸡声”,其证之表现与所论者相同,故亦用之。
谨察其脉,合之腹诊,参之于舌,知其秋季凉燥,予杏苏饮,欧阳×,男,3岁。发热,咳嗽20多天。医诊肺炎。先以西药治疗十几天不效,继又配合中药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8天亦无功。细审其证,病于秋末,久咳不止,腹微满,身微热,体温37.6℃,舌苔白,脉浮缓。综合脉证,思之:秋季咳嗽者,秋燥为病也,治宜甘润辛凉,今反见腹微满,脉缓而浮,乃肺胃俱病,寒湿气滞也。治宜杏苏饮理气宣肺,解表止嗽。处方:杏仁3g苏叶3g陈皮3g枳壳3g前胡3g半夏3g葛根4克g木香3g甘草1g桔梗3g茯苓1g。服药2剂,诸证消失,继服4剂,愈。某医问:杏苏饮乃吴鞠通《温病条辨》治秋燥方也,其用于感冒、支气管炎犹可,先生何用其治肺炎也?答曰:杏苏散为鞠通治秋燥而设之方,而未定其为治感冒、支气管炎之方。今脉证均符合鞠通所设之证,故用之而效。
钟xx,男,2岁半。初诊阵阵呛咳,喉问痰鸣,夜间为甚。病由感冒而起,历经半年未愈,迭服中西药物,疗效欠佳。西药抗生素,镇咳剂,中药小儿清肺、蛇胆川贝、止咳枇杷等,服之甚多,又曾服中药汤剂益气健脾等。近日咳嗽增重,纳食减少,面色暗滞,指纹色红,脉象滑数。此肺家郁热,因服寒凉被遏,致肺失宣降,上逆为咳。先用宣肃化痰方法,肺气宣,郁热散,其咳自止。苏叶子各6g前胡6g白前 6g浙贝母6g杏仁10g枇杷叶6g茅芦根各10g,5 剂。二诊:上药服至3 剂,咳嗽全止,喉间已无痰声。继用前方,加焦三仙各10g,以和胃气。又服至5 剂,纳食大增而痊。《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按语:小儿感冒咳嗽,本可一药而愈,奈何迁延半年之久。概因惑于炎症之说,频用寒凉之剂,或滥用西药抗生素。或家长不知,听任患儿恣食冷饮,致肺中郁热被遏,不得宣散,故久咳不已。治外感咳嗽,以宣散为主。前胡、白前 药对,宣肺降气,郁热得散,收效显著。
罗xx,男,9岁。1995年3月L6日就诊。咳喘20余天,吐痰色白质稀,伴食少,胸闷。舌苔白滑。曾住院治疗1周。咳喘减轻,出院停药又复作。证属痰湿阻肺,侵犯脾土所致。治以燥湿理脾,宣肺化痰。方用平胃散加减:厚朴6g苍术3g陈皮9g白术6g杏仁9g半夏6g麻黄3g炙紫苑6g炙冬花6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3剂,咳喘减轻,按上方加焦三仙各6g,继服6剂后,咳喘缓解,诸症消失而病愈。
刘xx,男,4岁。顿咳10余日,咳则面红、目赤、唇紫,腰背踡躅,头项青筋暴露,涕泪俱下,呕恶食物、痰涎,舌红,苔黄略厚,脉滑数。证属风呛肺络,伏而化热,邪热炼液成痰,痰热交阻气道。治以解毒祛痰,润肺止咳。处方:桑叶络6g黄芩4. 5g南沙参9g麦冬9g甘草3g山慈菇1. 8g(研末另包)。前5味药煎汤送服山慈菇末0. 8克,1日2次。二诊:药后,顿咳大减,诸症悉缓。原方继服3剂而愈。【按】本例为顿咳中期,如不及时控制,肺经风热将更形鸱,可迫血妄行而发生鼻衄、 目衄、咳血等症。若热邪深陷心营或劫肝动风,亦可出现神昏瘛疚等恶候。 山慈菇微辛入肺,甘寒清热养阴,且具有以毒攻毒的作用, 对小儿顿咳的治疗,似可以专病专药”视之。
刘xx、男、9岁,四川内江市中区人,09 年春节后开始咳嗽,先后经内江市人民医院等多家市内大医院、各乡镇稍知名医生诊治,在各大医院治疗期间所有检查(拍片、CT 等)皆称其是气管炎,一概以消炎止咳、平喘之药治之皆无显效,时轻时重迁延至今。于 09 年 6 月 17 日下午前来就诊,听诊时无明显罗音,查脉数而兼紧,舌苔薄白,询之是否嗓子发痒则咳,答是,因思起于春寒之时,应是先伤于风寒,内束于肺之风寒咳嗽,现虽已是夏令,而其内束之寒末解也。经多方医治,其实是消炎有余而表散不足,然虽起因为风寒,但时已仲夏,加之寒邪内束太久亦有转热之象,所以脉来数而兼紧,现今已成寒轻热重之症,治之当以七清三解之法。附方于下:麻黄5g杏仁12g石膏20g甘草6g紫菀12g冬花10g浙贝12g马兜铃10g百部15g黄芩12g百前12g荆芥10g陈皮12g法夏12g桑叶、生姜引、上方服药一次咳即大减,尽剂而愈。
但治其咳,未通其腑,肠实肺实,逆气作咳,韩××,男,10 个月。一个多月来,阵发性痉咳,在某院住院25 天,无明显效果。邀余诊治。医云:前用抗生素、多种镇咳药,以及鸡苦胆等调治,其效不著,而住院之百日咳患者中大都有效其故何也?答曰:百部、紫菀、贝母半夏、白前、麦冬均治肺之品,其不效者,恐乃他脏之所为。细询家长,并按其腹后云:患儿其腹如鼓,数日不便,大肠与肺相表里,大肠壅滞,肺气不降,则上逆作咳作喘,此仲景以厚朴配杏仁治咳意也。可予治肺之品加大黄少许治之。处方:紫菀3g半夏3g陈皮3g薄荷2g丝瓜络3g杏仁3g紫苏3g百部12g大黄1g。服药1 剂,其证大减.再进1剂,竟咳止而愈。
xx男,3岁,四川梓潼县宝石乡五马村姚正银之子。1969年春季某日来诊。患百日咳已一月余,叠进中西药、鸡苦胆及大蒜糖浆不效,顿咳连连,剧则弯腰撷肚,汗、泪、涕俱下,必呕尽痰涎始获片时之安,食少,骨瘦如柴,面赤身热,大便干结,脉滑数,舌红,苔黄干裂。痰热久羁,肺胃之阴为之销烁,拟通腑泻热,俾邪去而津液自复。方用:生大黄、玄明粉、瓜蒌、川贝、百部、紫菀、沙参、芦根、甘草。2帖。复诊:大便泻下粘液如涕如唾者甚多,咳大减。易方用沙参、麦冬、桑皮、芦根、山药、川贝、枇杷叶、百部、甘草,不数日而愈。
韩××,男,1岁。咳嗽两个多月,曾在某院住院两次,前后60 多天不效。细审其证,咳嗽阵作,咳而有音,面部浮肿,腹满而胀,食纳甚差,有时咳甚痰食俱出,大便干燥。证脉合参,此正三焦咳也。乃拟疏通三焦,调理肺胃治之。处方:紫苏6g半夏6g陈皮6g黄芩6g薄荷6g杏仁6g紫菀6g大黄3g丝瓜络9g百部12g。服药2 剂后,咳嗽大减,6 剂霍然而愈。后该院托儿所小儿4 人,患百日咳久治不愈,仍以上法治之而愈。始知“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意义关键在于非独肺也。
陈xx,男,3岁,1998年9月14日就诊。患儿生后人工喂养,平紊乳食无度。近1年来手足常热,食纳不佳,若有多食则见不消化症状。诊前3个月出现咳嗽,尤其进食后或食甜则咳嗽数声,有时早晚亦咳,但每次咳嗽均不剧烈,活动量大时有痰壅现象。经多次以气管炎施治皆未收效。现症:又咳嗽6d,有痰,不喘,未吼,食减,烦躁+大小便尚好。检查:神疲,面白光+唇干.舌苔薄脱,舌质漱红,心肺腹未见异常+脉数无力。诊为易感综合征,辨证为食积咳嗽。治以消积止咳,理气化痰。药用白屈菜10g紫苏子10g前胡l0g胆南星2g白前l0g桃仁2g杏仁3g莱菔子10g木蝴蝶10g冬瓜子10g芦根10g薏苡仁l0g。水煎服。连服8d诸症去。再用A2/3/4/540香附2g砂仁2g苍术4g厚朴4g陈皮log茯苓l0g人参2g木香2g白术l0g白豆蔻2g甘草lg。水煎服,连用16d,一般状态好。证治体会:本证与现代医学的易感综合征大致相同,其先驱症状是食积,食积证俗称食火、内热证。因食积而咳嗽者证治当慎,治咳不除积,其咳不愈,愈而易再发。化积止嗽汤为综合治疗本证的有效方剂,本方专司内伤,为治里方剂 方中除白屈菜、杏仁主治咳嗽外,余品多昧适应食、积、痰等之治,可见方剂除积是本,疗咳为标。咳去积消,复进调理脾肺之剂,所谓提高机体功能,所谓正气足而邪不干。
张xx,男,2岁,2007年2月3日就诊。平素体弱,咳嗽多痰已半月,西医抗炎治疗,效果欠佳。近两日受凉,咳嗽加重。症见发热,恶寒,有汗,咳痰,痰色白,质清稀,纳谷不香,便下溏泄,夜寐不安,舌质淡白,舌苔水滑,脉浮紧。西医诊断:支气管炎。中医诊断:咳嗽(外寒内饮型)。证属肺脾两虚,痰湿不化,风寒外闭。治以宣肺化饮,表里同治。处方:麻黄6g杏仁6g白芍10g细辛3g半夏10g陈皮6g紫苏子6g葶苈子6g莱菔子6g车前子10g五味子6g紫菀10g百部6g僵蚕10g蝉蜕10g干姜6g炙甘草6g。3剂,水煎服,1剂/d,分2次服。服后,热退,咳嗽稍减,仍出汗,纳少便溏,舌润。治拟扶脾杜痰。处方: 党参6g白术9g茯苓 9g陈皮6g半夏6g麻黄根 6g五味子6g麦芽10g山楂10g甘草3g。服5剂后咳痰均和,汗出减少,胃纳转佳,大便成形。即予原方5剂巩固。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失健运,水谷不化精微,反而凝聚为痰,上壅于肺。该患儿咳嗽痰多迁延半月余,又为风寒引处,内外相搏,咳嗽加重。治以表里双解,散寒化饮。以小青龙汤、二陈汤、三子养亲汤等加减。服两剂后外寒散,肺脾虚象显露,后期扶脾健运,痰湿自消,并杜生痰之源。方用六君子汤加麻黄根、五味子固表实脾,5剂后诸症悉平。
赵xx,男,8岁,2007年6月13日就诊。反复咳嗽月余,经服用止咳化痰冲剂、川贝枇杷露、罗红霉素等治疗数日后仍有阵咳,干咳少痰,咽干口燥,痛引胸胁,夜间咳甚,影响睡眠。现患者咳嗽连声,咳声嘶哑,口干咽燥,少量白痰,气短懒言,舌红,苔薄黄,脉弦。西医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辨证:阴虚肺失清肃。治则:养阴润肺止咳。沙参麦门冬汤加减:沙参15g麦冬15g紫苏子6g白芍10g百合15g山药15g桔梗12g杏仁10g前胡9g甘草6g。6剂后症状略减,咳嗽较前减轻,精神较前好转,仍有声嘶咽燥,舌红,脉弦。上方加地龙6g僵蚕6g蝉蜕10g。搜风解痉止咳。继用6剂后咳嗽大减,上方改丸剂调理。随诊1年,咳嗽未发。
xx男,9岁,发热,咳喘7日,白细胞高,医院诊断为支气管肺炎,治疗3天咳喘不减,血象不降,转求中医,刻见:发热T38.3,稍恶寒,不流涕,面赤身热,咳嗽频作,伴喘息,痰黄稠,大便稍干,小便黄,苔黄稍腻,舌红,咽红赤,扁桃体轻微肿大,脉浮数。听诊双肺有哮鸣音,双下肺散在湿罗音。诊断:太阳阳明合病。治疗:解表清里。方药:A2/3/4/503麻黄15g杏仁12g甘草10g石膏30g僵蚕15g丹参10g鱼醒草15g。一付,水煎分三次服。次诊诸症大减,原方再服一付。三诊仅见轻微咳嗽,改鱼醒草单味泡茶饮三日。一周后复查,血象7800,未再复发。【注意】一次给足3顿的剂量,只煎一次,疗效稳定的多,这也是《伤寒论》上的用法。比如麻黄每付药10克,煎好后分3次服,每次的剂量只有3克多点。不过这样用了很多,感觉效果还是满好的。
xx男孩,7岁,病哮喘,连续哮喘不停已2天,病孩辛苦甚,医生说:这是哮喘持续状态,已用尽西医治法未效。诊其面色尚泽,唇红,舌红无苔,脉细数而两尺弱,此肾阴虚甚,肾不纳气所致,乃予六味地黄汤(熟地15g山茱萸肉12g山药12g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0g)加蛤蚧9g(1只),1剂而哮喘停止。此方以六味地黄汤治其本,蛤蚧补肺益肾、定喘止嗽,既能治标又治其本,故其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当然,蛤蚧治哮喘是有效的。曾见一中医用蛤蚧两对( 活蛤蚧去内脏)浸酒服,治疗断根。可见哮喘并非不治之症,不过一般要治断根还是不那么容易。哮喘西医都认为是过敏所致,我发现不少患者因睡竹席而起。对那些夏天哮喘发作的患者,必须问其睡什么席,如睡竹席或藤席,若不换席,必难治愈。物理因素往往是发病的主要因素,不可不知。
xx童.5岁.河北。 1995年7月5口。〔症诊〕气管炎,咳嗽.每感寒则发,发则必先有咽部不适感。平时无明显症状。舌淡红、润、苔白.脉数。〔证治〕食滞,痰淤。治以健脾祛痰、消食,佐扶正化瘀。〔方药〕半夏l0g茯苓15g陈皮5g甘草3g麦芽l0g谷芽l0g山楂l0g神曲l0g莱菔子5g当归15g灵芝3g.3剂。日1剂,水煎2次分服。证愈。
xx男孩从感冒治起,不几天就咳的很利害,后又喘气很难,医生说是气管炎。他的外公说了这情况,看他在医院治的效果很不好,带来找我看。一看小男孩很胖,带口罩。问为什么要带口罩。他说怕风吹,一不小心就咳嗽、就会喘,就会感冒。看来他身体免疫力很差。一看小子子孩的脸就知道中医院的中医用“松”一类的药物治喘病。问他医生目前用什么药,说每日用药是,中药、西药、打针、吊瓶、还用喷口的喘药。一听吓了一跳。小孩这一点小毛病。用如此多的药。按中医的说法是有害正气的。难怪病治了名堂越来越多。此孩之病,医者治外感不利过用凉苦之药,不能达邪出表,而引邪入里,肺气有伤不能正常输布,精微物质与邪生痰。逆于肺而生咳嗽。又中西药迭进,不顾治表而先治里。邪无去路,镇咳太快崔邪入里。痰物堵塞于肺,气闷而喘。又用扩张之药,与激素治其喘。害病不浅。真可谓“脏腑若能言,医士面如土”。“不治药为中医”看后此虽表邪未尽,但病已入里之太阴,只能轻达其表,扶以正气。温其卫阳。开了方如下;黄芪10g炒白术10g防风10g半夏10g茯苓10g炒苏子10g甘草10g生姜15g 红枣5枚 日一剂。水煎服。二方;生姜汁、大蒜汁、蜂蜜各等分服,5一10g。次日早其外公来说,刚服药还较平稳。叫小孩吃姜汁他不吃,可到了半夜咳嗽,咳的很利害。把二方服下,就不咳了。他把医院的药停下不用,只用此法。药后咳喘都减。但体力太差动则喘。开了方如下:附子、大蒜、生姜 当归与肉类同煮吃一星期。药与食疗并用。病愈。按;小孩初病外感发热,医中西药并用。一下大方用药,违背中医治病原则。此医用药之法或说给不懂中医的家属听,也许觉得医生很尽力。什么好的抗菌素,中药都用上。不知此医者治病功有二分,过有八分。又用“激素”治喘虽减。免疫力下降。动则喘,不能上楼多走路,无法上学。若依此治下。也许会变成终身喘病。此现代中医治病所为。若能重视古人的有用之学。不浮世妄用。病人可少吃很多药。早日康复。我曾经与一位市中医院的副院长,中医副主任医师。有过交谈。可我们谈中医谈不来,他更多的是谈西医的治病方法。他在给病人开方我在一边看,大多数病人开方都是一张中医的处方,一张西医的处方,(我看了一些人没必要这样用药,不知医生是为了效益,还是为病人看病。)也为病人针灸、拨火罐。表面上看他用好几种中医的方法为人治病。我说针灸与拨火罐你为什么不把门窗关好,还敢开风扇。他说没关系。我敢说这违背中医原则的做法,会给病人增新的毛病。只是有的明显与不明显罢了。有的难受要过些时候才会反应出来。这是很多人匆略的事。在与这位主任级的中医交谈中及观察他为人的治病方法中,看不到好的中医。是以西医为主的中医,是假托中医之名的中医。可能以后中医只会留下药物,而不会有好的中医理论。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中医的未来。
袁xx.男.5岁。自半岁开始经常感胃咳嗽.夜间喘鸣.每周一发。至少月发一二行。诊为喘息性支气管炎.经多种抗生素及激素治疗,亦曾服中药.均仪暂时缓解.偶又发作。甚则伴发肺炎.先后多次住院.来诊时:西药经强的松、氨茶碱治疗.咳喘已控制.但患儿面黄消瘦.食欲不振.时唾痰诞.头汗如珠.脉象弦细无力.苔薄白.属脾虚生痰.肾下纳气,法当健脾化痰.补肾纳气.用金水六君煎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处方如下:党参9g金白术6g获苓9g陈皮6g法半夏6g熟地9g补骨脂9g浮小麦30g炙甘草9g大枣5个,3剂后,头汗渐减.伴发喘息.又继服6剂。并以原方加减,煞膏续服半年,自此以后.喘息再未大发,偶感风寒咳嗽.亦无喘息.身体渐壮。
杨xx, 女, 9 岁, 2004 年 9 月 20 日就诊。 患儿反复咳嗽半年 , 近 3 月咳嗽渐重 , 早晚咳嗽频繁 ,且干咳痰少 , 于某医院查 X 片提示间质性肺炎 , 支原体查出阳性 , 罗红霉素效不佳 , 又服中药 , 先以苦寒清热方 , 又以甘寒养阴方数剂 , 均无效。 查其舌红 , 脉细弱 ; 仔细询问 , 患儿服中药后 , 食欲极差 , 食量明显减少 , 且大便稀溏 , 进食稍多则呕吐。拟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 藿香 9g苏梗 9g云苓 9g陈皮 3g旋复花 15g生姜 9g法夏 6g前胡 9g白蔻 6g苍术 9g。 煎汤温服 , 每日 1 剂。 服药 3 天后 , 患儿咳嗽大减 , 呕吐止 , 大便成形 , 纳食亦增加。 继以上方去生姜 , 加百部 12g、 橘络 15g , 再进 2 剂而愈。按 : 患儿咳嗽日久 , 舌红苔少脉细弱 , 一派虚热之象 , 为何清热无效 , 养阴无功。 此为素体脾阳不振 , 阴寒积聚 , 湿浊中阻所致。 由于长期服用抗生素 , 又大量服用寒凉之剂 , 更伤阳气 , 故咳嗽同时兼见纳食减少 , 呕恶便溏 , 此时当舍其舌脉从其症 , 从阴论治 , 抑阴扶阳 , 使阴寒消散 , 则阳气恢复而症状消失。 一般来说 , 舌象能客观反应五脏气血阴阳的变化 , 医者应当尊重这一客观反应 , 但在个别时候 , 有舌脉和病机症候相悖的情况 , 医者当认真审察 , 仔细询问病史及其治疗经过 , 方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王老说 , 在临床上所见病症往往错综复杂 , 千变万化 , 有时虚实相兼 , 或由实生虚 , 或由虚和实 ;有时寒热并见 , 或真寒假热 , 或真热假寒 ; 久病重病 , 由于阴损及阳 , 阳损及阴 , 往往症候复杂 , 寒热互见 , 真假难辨。 医者察脉审症 , 切勿粗枝大叶 ,必须慎之又慎 , 不可犯虚虚实实之戒。
赵xx,女,5岁半。1987 年 3月26日初诊。主诉:咳嗽2 年。病史:患儿咳嗽已2 年,初起第1 年咳嗽极密,近1 年稍轻,但仍天天咳,以早晚为多,痰少,无明显发喘,2 年来常反复发热,胃口不好,日夜汗均多。曾拍胸片只发现肺门有钙化灶,1: 2000结核菌素试验阴性。检查:精神好,营养中,咽红,双侧扁桃体 I。肿大,微红,颈淋巴结如蚕豆大,咽后壁滤泡增生。舌质稍红,苔薄白,脉细。诊断:久咳(慢性咽炎—支气管炎),肺阴虚。治疗:养阴润肺,止咳化痰。处方:青黛3g海蛤壳15g沙参15g麦冬10g五味子 8g茯苓15g白芍15g甘草 5g。4月2日二诊:诊后咳减,但3日前夜间曾咳嗽3 -4小时,并少许喘。之后,近2日咳继续减少,检查患儿精神好。舌质稍红,苔微黄。守上方加百部10g麻黄4g。4月9日三诊:诊后咳减,少许喘,汗多,纳呆。拟方如下:青黛3g海蛤壳15g麦冬10g五味子 8g白芍15g龙骨15g百部10g甘草5g。上方7 剂后咳极少,胃口好转,汗减,再进3 剂后,以冬虫夏草6g,瘦猪肉100g,炖服每周 1-2次,随访3个月,一直无咳,其他正常。《中国当代名医医案医话选》)按语:患儿久咳伤阴,阴 虚则生内热。肺为娇脏,不耐热灼,卫表 失职,故见汗多;热灼津液为痰,痰湿结聚故颈部有痰核如蚕豆大,吴氏认勾患儿属阴虚久咳,治宜养阴润肺,止咳化痰。清热化痰吴氏选用青黛和海蛤壳,青黛味咸苦性寒,具清热解毒之功,而最善泻肝经之郁火,又可消膈上之热痰;海蛤壳味苦咸性平,本肺经之药,苦以降气化痰,咸以软坚,故能清肺热,化稠痰。二药合用,一清一泻,清肝泻肺,化痰止咳。
文xx,女,2岁半。初诊: 1994 年 10月18日。主诉:发热、咳嗽5天。现病史:患儿于5天前受凉后发热,体温最高达39℃,服“阿苯片(乙酰水杨酸巴比妥片)”后汗出热退,速即复热,伴咳嗽,鼻塞流涕,喉中痰鸣,大便于结,两三日一行,虽服用中西药物无显效,曾胸透检查,提示支气管肺炎,特请焦老诊治。既往史:否认急慢性传染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个人史:7个月娩出,保温半月余,2岁才可行走。查体:舌苔白厚,脉滑。诊断:中医:咳嗽;西医:支气管肺炎。辨证:稚阳之体,复受风寒,宣降失司,发为咳嗽,鼻塞等症;风寒外袭,易从热化故发热。治法:宣肺止咳,化痰解表,佐以健脾消食。处方:生麻黄2g杏仁3g荆芥3g防风3g桂枝3g炒黄芩3g焦三仙各3g炒内金3g苏叶3g(后下)陈皮5g半夏5g炒苏子5g枇杷叶6g紫菀6g茯苓6g炒莱菔子3g。5剂,水煎服(效可继服)。1994 年 11月4日。其外祖母来就诊时,述患儿坚持服药 15剂,当服药 2 剂后体温即正常。继服13 剂后,咳嗽已止,惟有痰时,大便略干,每日一行。请焦老诊是否可继服药。处方:方中去荆芥、防风、桂枝、苏叶,加化橘红6g焦槟榔3g生甘草3g。7 剂,水煎服(服后愈即可止服)。《焦树德临证百案按》)按语:肺与脾胃的病证常互为因果,如《症因脉治》卷二即列有食积咳嗽的诊治。小儿脾常不足,失于运化,则易生食积。停食后更易感风寒之邪而发病, 因而治疗小儿感冒、咳喘,尤须注重配合使用消食化积之品。本案中, 患儿便秘, 显有停食。方中苏子、莱菔子不仅功善降气祛痰,并有消食导滞之妙,临证见咳喘多痰、便秘者,用之多效。
郑xx,女,15岁,学生。经常感冒、干咳2年多,按气管炎服中西药效微。1996年2月16日就医。刻诊:脉沉弦疾,心率120次/分钟,舌质红,有淤点。证属心血淤热,肺气郁热。心肺同居上焦,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病症在肺,病因在心。治宜活心血,祛淤热,兼理肺气,消炎止咳。药用:舒心汤(葛根50g瓜篓30g当归15g乔白10g甘草5g丹参20g石昌蒲12g小麦60g珍珠母30g青皮15g积壳15g香附20g郁金20g路路通15g三七粉6g(末冲服),加白花蛇舌草20克、鱼腥草20克、杏仁5克、紫莞5克、款冬花10克,6剂痊愈。2年后追访未复发。
于xx,女,5岁,家住廊坊,于2012年11月8日 就诊、诊见:咳嗽1年余,于去年9月中旬发病,入冬加剧,夏季减轻,今年入秋后又明显反复。表现为顿咳,夜甚,咳甚则呕吐,呕吐物为黄痰,每遇凉风,或遇灰尘,咳亦再剧,无咽红及咽痒痛。平素极易外感,自汗显,纳呆、挑食,大便秘结、3~7日1行,眼屎多。2012-9-18日查血象:WBC13.68*109/L,N% 88.8% ,曾服抗生素及中成药(不详)可获暂效,停药则反复。处方:麻黄4g杏仁8g炙甘草10g莱菔子12g苏子10g白芥子8g当归 30g炮姜8g桔梗 8g生姜 2片、5剂。嘱:汗多则日服半付,开锅十分钟后,去滓,浓煎。2012年11月19日(二诊):咳嗽十去其八,已不呕,便秘及自汗均好转。(由母亲代述)处方:麻黄 4g杏仁10g炙甘草 12g当归 30g橘红 12g陈皮 10g炮姜 8g桔梗 10g、5付。随访至今:咳嗽尽愈,未曾反复,余症亦减。此案亦辨为凉燥,方投辛润理肺汤合三子养亲汤。患者年仅五岁,尚不能自主咯吐痰涎,并见有呕吐黄痰,有宿痰内伏之象,故合三子养亲汤以温肺化痰,降气消食。三子养亲汤中三味药皆为行气豁痰之品,多服恐伤正气,故五剂后,呕止、痰渐消,则去之,以免伤中气。此外本案重用当归,取其温润理肺之效,另取润肠通便之功。
xx女,8岁。2007年10月28日初诊。患儿3年来经常感冒,现咳嗽、痰喘近10天,无发热,咳喘少痰,大都在早晚遇风凉后则咳嗽频频,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厚腻,脉滑数。证属脾肺气虚,痰滞不化。治以补脾养肺,理气消痰。处方:太子参、黄芪、白术各10g,茯苓12g,陈皮、半夏、杏仁各8g,佛耳草、荆芥、防风各6g,甘草3g。服3剂后,咳痰大减,食欲增加。继以上方去荆芥、防风、佛耳草,加淮山药20g,焦山楂15g,酸木瓜8g,继服3剂,症状基本消除。再拟益气固表,补脾化痰之剂,调治月余。随访2年,只偶而轻微感冒而咳。
更多病例在整理中......
审其喘逆之声,参之寸口之脉,不胶病名,但予宣肺化饮而愈,贺××,男,8岁。发热咳喘20多天。医诊支气管肺炎。先以西药治疗十几天不效,继又配合中药清热解毒,宣肺定喘之剂9天仍不效。细察其证,发热,体温37.6℃,咳喘,喉中有水鸡声,舌苔白,脉弦紧。综合脉证,喉中水鸡声者,寒痰也。脉弦紧者,风寒也,寒饮也。合而论之,乃寒饮蕴肺于里,复感风寒也。治宜温肺化饮,宣肺解表。处方:射干6克,麻黄3克,紫菀4克,细辛1克,五昧子1克,款冬花3克,半夏4克,甘草1克,生姜1片,大枣3个。服药2剂,诸证消失,继服4剂,愈。某医云:射干麻黄汤,乃仲景《金匮要略》方也,其本为治疗哮喘而设,今先生反用肺炎者何也?答曰:仲景射干麻黄汤为“咳逆上气,喉中有水鸡声”而设,而并未云其为哮喘病而专设者也。今医诊肺炎而证见“咳逆上气,喉中有水鸡声”,其证之表现与所论者相同,故亦用之。
谨察其脉,合之腹诊,参之于舌,知其秋季凉燥,予杏苏饮,欧阳×,男,3岁。发热,咳嗽20多天。医诊肺炎。先以西药治疗十几天不效,继又配合中药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8天亦无功。细审其证,病于秋末,久咳不止,腹微满,身微热,体温37.6℃,舌苔白,脉浮缓。综合脉证,思之:秋季咳嗽者,秋燥为病也,治宜甘润辛凉,今反见腹微满,脉缓而浮,乃肺胃俱病,寒湿气滞也。治宜杏苏饮理气宣肺,解表止嗽。处方:杏仁3g苏叶3g陈皮3g枳壳3g前胡3g半夏3g葛根4克g木香3g甘草1g桔梗3g茯苓1g。服药2剂,诸证消失,继服4剂,愈。某医问:杏苏饮乃吴鞠通《温病条辨》治秋燥方也,其用于感冒、支气管炎犹可,先生何用其治肺炎也?答曰:杏苏散为鞠通治秋燥而设之方,而未定其为治感冒、支气管炎之方。今脉证均符合鞠通所设之证,故用之而效。
钟xx,男,2岁半。初诊阵阵呛咳,喉问痰鸣,夜间为甚。病由感冒而起,历经半年未愈,迭服中西药物,疗效欠佳。西药抗生素,镇咳剂,中药小儿清肺、蛇胆川贝、止咳枇杷等,服之甚多,又曾服中药汤剂益气健脾等。近日咳嗽增重,纳食减少,面色暗滞,指纹色红,脉象滑数。此肺家郁热,因服寒凉被遏,致肺失宣降,上逆为咳。先用宣肃化痰方法,肺气宣,郁热散,其咳自止。苏叶子各6g前胡6g白前 6g浙贝母6g杏仁10g枇杷叶6g茅芦根各10g,5 剂。二诊:上药服至3 剂,咳嗽全止,喉间已无痰声。继用前方,加焦三仙各10g,以和胃气。又服至5 剂,纳食大增而痊。《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按语:小儿感冒咳嗽,本可一药而愈,奈何迁延半年之久。概因惑于炎症之说,频用寒凉之剂,或滥用西药抗生素。或家长不知,听任患儿恣食冷饮,致肺中郁热被遏,不得宣散,故久咳不已。治外感咳嗽,以宣散为主。前胡、白前 药对,宣肺降气,郁热得散,收效显著。
罗xx,男,9岁。1995年3月L6日就诊。咳喘20余天,吐痰色白质稀,伴食少,胸闷。舌苔白滑。曾住院治疗1周。咳喘减轻,出院停药又复作。证属痰湿阻肺,侵犯脾土所致。治以燥湿理脾,宣肺化痰。方用平胃散加减:厚朴6g苍术3g陈皮9g白术6g杏仁9g半夏6g麻黄3g炙紫苑6g炙冬花6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3剂,咳喘减轻,按上方加焦三仙各6g,继服6剂后,咳喘缓解,诸症消失而病愈。
刘xx,男,4岁。顿咳10余日,咳则面红、目赤、唇紫,腰背踡躅,头项青筋暴露,涕泪俱下,呕恶食物、痰涎,舌红,苔黄略厚,脉滑数。证属风呛肺络,伏而化热,邪热炼液成痰,痰热交阻气道。治以解毒祛痰,润肺止咳。处方:桑叶络6g黄芩4. 5g南沙参9g麦冬9g甘草3g山慈菇1. 8g(研末另包)。前5味药煎汤送服山慈菇末0. 8克,1日2次。二诊:药后,顿咳大减,诸症悉缓。原方继服3剂而愈。【按】本例为顿咳中期,如不及时控制,肺经风热将更形鸱,可迫血妄行而发生鼻衄、 目衄、咳血等症。若热邪深陷心营或劫肝动风,亦可出现神昏瘛疚等恶候。 山慈菇微辛入肺,甘寒清热养阴,且具有以毒攻毒的作用, 对小儿顿咳的治疗,似可以专病专药”视之。
刘xx、男、9岁,四川内江市中区人,09 年春节后开始咳嗽,先后经内江市人民医院等多家市内大医院、各乡镇稍知名医生诊治,在各大医院治疗期间所有检查(拍片、CT 等)皆称其是气管炎,一概以消炎止咳、平喘之药治之皆无显效,时轻时重迁延至今。于 09 年 6 月 17 日下午前来就诊,听诊时无明显罗音,查脉数而兼紧,舌苔薄白,询之是否嗓子发痒则咳,答是,因思起于春寒之时,应是先伤于风寒,内束于肺之风寒咳嗽,现虽已是夏令,而其内束之寒末解也。经多方医治,其实是消炎有余而表散不足,然虽起因为风寒,但时已仲夏,加之寒邪内束太久亦有转热之象,所以脉来数而兼紧,现今已成寒轻热重之症,治之当以七清三解之法。附方于下:麻黄5g杏仁12g石膏20g甘草6g紫菀12g冬花10g浙贝12g马兜铃10g百部15g黄芩12g百前12g荆芥10g陈皮12g法夏12g桑叶、生姜引、上方服药一次咳即大减,尽剂而愈。
但治其咳,未通其腑,肠实肺实,逆气作咳,韩××,男,10 个月。一个多月来,阵发性痉咳,在某院住院25 天,无明显效果。邀余诊治。医云:前用抗生素、多种镇咳药,以及鸡苦胆等调治,其效不著,而住院之百日咳患者中大都有效其故何也?答曰:百部、紫菀、贝母半夏、白前、麦冬均治肺之品,其不效者,恐乃他脏之所为。细询家长,并按其腹后云:患儿其腹如鼓,数日不便,大肠与肺相表里,大肠壅滞,肺气不降,则上逆作咳作喘,此仲景以厚朴配杏仁治咳意也。可予治肺之品加大黄少许治之。处方:紫菀3g半夏3g陈皮3g薄荷2g丝瓜络3g杏仁3g紫苏3g百部12g大黄1g。服药1 剂,其证大减.再进1剂,竟咳止而愈。
xx男,3岁,四川梓潼县宝石乡五马村姚正银之子。1969年春季某日来诊。患百日咳已一月余,叠进中西药、鸡苦胆及大蒜糖浆不效,顿咳连连,剧则弯腰撷肚,汗、泪、涕俱下,必呕尽痰涎始获片时之安,食少,骨瘦如柴,面赤身热,大便干结,脉滑数,舌红,苔黄干裂。痰热久羁,肺胃之阴为之销烁,拟通腑泻热,俾邪去而津液自复。方用:生大黄、玄明粉、瓜蒌、川贝、百部、紫菀、沙参、芦根、甘草。2帖。复诊:大便泻下粘液如涕如唾者甚多,咳大减。易方用沙参、麦冬、桑皮、芦根、山药、川贝、枇杷叶、百部、甘草,不数日而愈。
韩××,男,1岁。咳嗽两个多月,曾在某院住院两次,前后60 多天不效。细审其证,咳嗽阵作,咳而有音,面部浮肿,腹满而胀,食纳甚差,有时咳甚痰食俱出,大便干燥。证脉合参,此正三焦咳也。乃拟疏通三焦,调理肺胃治之。处方:紫苏6g半夏6g陈皮6g黄芩6g薄荷6g杏仁6g紫菀6g大黄3g丝瓜络9g百部12g。服药2 剂后,咳嗽大减,6 剂霍然而愈。后该院托儿所小儿4 人,患百日咳久治不愈,仍以上法治之而愈。始知“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意义关键在于非独肺也。
陈xx,男,3岁,1998年9月14日就诊。患儿生后人工喂养,平紊乳食无度。近1年来手足常热,食纳不佳,若有多食则见不消化症状。诊前3个月出现咳嗽,尤其进食后或食甜则咳嗽数声,有时早晚亦咳,但每次咳嗽均不剧烈,活动量大时有痰壅现象。经多次以气管炎施治皆未收效。现症:又咳嗽6d,有痰,不喘,未吼,食减,烦躁+大小便尚好。检查:神疲,面白光+唇干.舌苔薄脱,舌质漱红,心肺腹未见异常+脉数无力。诊为易感综合征,辨证为食积咳嗽。治以消积止咳,理气化痰。药用白屈菜10g紫苏子10g前胡l0g胆南星2g白前l0g桃仁2g杏仁3g莱菔子10g木蝴蝶10g冬瓜子10g芦根10g薏苡仁l0g。水煎服。连服8d诸症去。再用A2/3/4/540香附2g砂仁2g苍术4g厚朴4g陈皮log茯苓l0g人参2g木香2g白术l0g白豆蔻2g甘草lg。水煎服,连用16d,一般状态好。证治体会:本证与现代医学的易感综合征大致相同,其先驱症状是食积,食积证俗称食火、内热证。因食积而咳嗽者证治当慎,治咳不除积,其咳不愈,愈而易再发。化积止嗽汤为综合治疗本证的有效方剂,本方专司内伤,为治里方剂 方中除白屈菜、杏仁主治咳嗽外,余品多昧适应食、积、痰等之治,可见方剂除积是本,疗咳为标。咳去积消,复进调理脾肺之剂,所谓提高机体功能,所谓正气足而邪不干。
张xx,男,2岁,2007年2月3日就诊。平素体弱,咳嗽多痰已半月,西医抗炎治疗,效果欠佳。近两日受凉,咳嗽加重。症见发热,恶寒,有汗,咳痰,痰色白,质清稀,纳谷不香,便下溏泄,夜寐不安,舌质淡白,舌苔水滑,脉浮紧。西医诊断:支气管炎。中医诊断:咳嗽(外寒内饮型)。证属肺脾两虚,痰湿不化,风寒外闭。治以宣肺化饮,表里同治。处方:麻黄6g杏仁6g白芍10g细辛3g半夏10g陈皮6g紫苏子6g葶苈子6g莱菔子6g车前子10g五味子6g紫菀10g百部6g僵蚕10g蝉蜕10g干姜6g炙甘草6g。3剂,水煎服,1剂/d,分2次服。服后,热退,咳嗽稍减,仍出汗,纳少便溏,舌润。治拟扶脾杜痰。处方: 党参6g白术9g茯苓 9g陈皮6g半夏6g麻黄根 6g五味子6g麦芽10g山楂10g甘草3g。服5剂后咳痰均和,汗出减少,胃纳转佳,大便成形。即予原方5剂巩固。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失健运,水谷不化精微,反而凝聚为痰,上壅于肺。该患儿咳嗽痰多迁延半月余,又为风寒引处,内外相搏,咳嗽加重。治以表里双解,散寒化饮。以小青龙汤、二陈汤、三子养亲汤等加减。服两剂后外寒散,肺脾虚象显露,后期扶脾健运,痰湿自消,并杜生痰之源。方用六君子汤加麻黄根、五味子固表实脾,5剂后诸症悉平。
赵xx,男,8岁,2007年6月13日就诊。反复咳嗽月余,经服用止咳化痰冲剂、川贝枇杷露、罗红霉素等治疗数日后仍有阵咳,干咳少痰,咽干口燥,痛引胸胁,夜间咳甚,影响睡眠。现患者咳嗽连声,咳声嘶哑,口干咽燥,少量白痰,气短懒言,舌红,苔薄黄,脉弦。西医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辨证:阴虚肺失清肃。治则:养阴润肺止咳。沙参麦门冬汤加减:沙参15g麦冬15g紫苏子6g白芍10g百合15g山药15g桔梗12g杏仁10g前胡9g甘草6g。6剂后症状略减,咳嗽较前减轻,精神较前好转,仍有声嘶咽燥,舌红,脉弦。上方加地龙6g僵蚕6g蝉蜕10g。搜风解痉止咳。继用6剂后咳嗽大减,上方改丸剂调理。随诊1年,咳嗽未发。
xx男,9岁,发热,咳喘7日,白细胞高,医院诊断为支气管肺炎,治疗3天咳喘不减,血象不降,转求中医,刻见:发热T38.3,稍恶寒,不流涕,面赤身热,咳嗽频作,伴喘息,痰黄稠,大便稍干,小便黄,苔黄稍腻,舌红,咽红赤,扁桃体轻微肿大,脉浮数。听诊双肺有哮鸣音,双下肺散在湿罗音。诊断:太阳阳明合病。治疗:解表清里。方药:A2/3/4/503麻黄15g杏仁12g甘草10g石膏30g僵蚕15g丹参10g鱼醒草15g。一付,水煎分三次服。次诊诸症大减,原方再服一付。三诊仅见轻微咳嗽,改鱼醒草单味泡茶饮三日。一周后复查,血象7800,未再复发。【注意】一次给足3顿的剂量,只煎一次,疗效稳定的多,这也是《伤寒论》上的用法。比如麻黄每付药10克,煎好后分3次服,每次的剂量只有3克多点。不过这样用了很多,感觉效果还是满好的。
xx男孩,7岁,病哮喘,连续哮喘不停已2天,病孩辛苦甚,医生说:这是哮喘持续状态,已用尽西医治法未效。诊其面色尚泽,唇红,舌红无苔,脉细数而两尺弱,此肾阴虚甚,肾不纳气所致,乃予六味地黄汤(熟地15g山茱萸肉12g山药12g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0g)加蛤蚧9g(1只),1剂而哮喘停止。此方以六味地黄汤治其本,蛤蚧补肺益肾、定喘止嗽,既能治标又治其本,故其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当然,蛤蚧治哮喘是有效的。曾见一中医用蛤蚧两对( 活蛤蚧去内脏)浸酒服,治疗断根。可见哮喘并非不治之症,不过一般要治断根还是不那么容易。哮喘西医都认为是过敏所致,我发现不少患者因睡竹席而起。对那些夏天哮喘发作的患者,必须问其睡什么席,如睡竹席或藤席,若不换席,必难治愈。物理因素往往是发病的主要因素,不可不知。
xx童.5岁.河北。 1995年7月5口。〔症诊〕气管炎,咳嗽.每感寒则发,发则必先有咽部不适感。平时无明显症状。舌淡红、润、苔白.脉数。〔证治〕食滞,痰淤。治以健脾祛痰、消食,佐扶正化瘀。〔方药〕半夏l0g茯苓15g陈皮5g甘草3g麦芽l0g谷芽l0g山楂l0g神曲l0g莱菔子5g当归15g灵芝3g.3剂。日1剂,水煎2次分服。证愈。
xx男孩从感冒治起,不几天就咳的很利害,后又喘气很难,医生说是气管炎。他的外公说了这情况,看他在医院治的效果很不好,带来找我看。一看小男孩很胖,带口罩。问为什么要带口罩。他说怕风吹,一不小心就咳嗽、就会喘,就会感冒。看来他身体免疫力很差。一看小子子孩的脸就知道中医院的中医用“松”一类的药物治喘病。问他医生目前用什么药,说每日用药是,中药、西药、打针、吊瓶、还用喷口的喘药。一听吓了一跳。小孩这一点小毛病。用如此多的药。按中医的说法是有害正气的。难怪病治了名堂越来越多。此孩之病,医者治外感不利过用凉苦之药,不能达邪出表,而引邪入里,肺气有伤不能正常输布,精微物质与邪生痰。逆于肺而生咳嗽。又中西药迭进,不顾治表而先治里。邪无去路,镇咳太快崔邪入里。痰物堵塞于肺,气闷而喘。又用扩张之药,与激素治其喘。害病不浅。真可谓“脏腑若能言,医士面如土”。“不治药为中医”看后此虽表邪未尽,但病已入里之太阴,只能轻达其表,扶以正气。温其卫阳。开了方如下;黄芪10g炒白术10g防风10g半夏10g茯苓10g炒苏子10g甘草10g生姜15g 红枣5枚 日一剂。水煎服。二方;生姜汁、大蒜汁、蜂蜜各等分服,5一10g。次日早其外公来说,刚服药还较平稳。叫小孩吃姜汁他不吃,可到了半夜咳嗽,咳的很利害。把二方服下,就不咳了。他把医院的药停下不用,只用此法。药后咳喘都减。但体力太差动则喘。开了方如下:附子、大蒜、生姜 当归与肉类同煮吃一星期。药与食疗并用。病愈。按;小孩初病外感发热,医中西药并用。一下大方用药,违背中医治病原则。此医用药之法或说给不懂中医的家属听,也许觉得医生很尽力。什么好的抗菌素,中药都用上。不知此医者治病功有二分,过有八分。又用“激素”治喘虽减。免疫力下降。动则喘,不能上楼多走路,无法上学。若依此治下。也许会变成终身喘病。此现代中医治病所为。若能重视古人的有用之学。不浮世妄用。病人可少吃很多药。早日康复。我曾经与一位市中医院的副院长,中医副主任医师。有过交谈。可我们谈中医谈不来,他更多的是谈西医的治病方法。他在给病人开方我在一边看,大多数病人开方都是一张中医的处方,一张西医的处方,(我看了一些人没必要这样用药,不知医生是为了效益,还是为病人看病。)也为病人针灸、拨火罐。表面上看他用好几种中医的方法为人治病。我说针灸与拨火罐你为什么不把门窗关好,还敢开风扇。他说没关系。我敢说这违背中医原则的做法,会给病人增新的毛病。只是有的明显与不明显罢了。有的难受要过些时候才会反应出来。这是很多人匆略的事。在与这位主任级的中医交谈中及观察他为人的治病方法中,看不到好的中医。是以西医为主的中医,是假托中医之名的中医。可能以后中医只会留下药物,而不会有好的中医理论。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中医的未来。
袁xx.男.5岁。自半岁开始经常感胃咳嗽.夜间喘鸣.每周一发。至少月发一二行。诊为喘息性支气管炎.经多种抗生素及激素治疗,亦曾服中药.均仪暂时缓解.偶又发作。甚则伴发肺炎.先后多次住院.来诊时:西药经强的松、氨茶碱治疗.咳喘已控制.但患儿面黄消瘦.食欲不振.时唾痰诞.头汗如珠.脉象弦细无力.苔薄白.属脾虚生痰.肾下纳气,法当健脾化痰.补肾纳气.用金水六君煎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处方如下:党参9g金白术6g获苓9g陈皮6g法半夏6g熟地9g补骨脂9g浮小麦30g炙甘草9g大枣5个,3剂后,头汗渐减.伴发喘息.又继服6剂。并以原方加减,煞膏续服半年,自此以后.喘息再未大发,偶感风寒咳嗽.亦无喘息.身体渐壮。
杨xx, 女, 9 岁, 2004 年 9 月 20 日就诊。 患儿反复咳嗽半年 , 近 3 月咳嗽渐重 , 早晚咳嗽频繁 ,且干咳痰少 , 于某医院查 X 片提示间质性肺炎 , 支原体查出阳性 , 罗红霉素效不佳 , 又服中药 , 先以苦寒清热方 , 又以甘寒养阴方数剂 , 均无效。 查其舌红 , 脉细弱 ; 仔细询问 , 患儿服中药后 , 食欲极差 , 食量明显减少 , 且大便稀溏 , 进食稍多则呕吐。拟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 藿香 9g苏梗 9g云苓 9g陈皮 3g旋复花 15g生姜 9g法夏 6g前胡 9g白蔻 6g苍术 9g。 煎汤温服 , 每日 1 剂。 服药 3 天后 , 患儿咳嗽大减 , 呕吐止 , 大便成形 , 纳食亦增加。 继以上方去生姜 , 加百部 12g、 橘络 15g , 再进 2 剂而愈。按 : 患儿咳嗽日久 , 舌红苔少脉细弱 , 一派虚热之象 , 为何清热无效 , 养阴无功。 此为素体脾阳不振 , 阴寒积聚 , 湿浊中阻所致。 由于长期服用抗生素 , 又大量服用寒凉之剂 , 更伤阳气 , 故咳嗽同时兼见纳食减少 , 呕恶便溏 , 此时当舍其舌脉从其症 , 从阴论治 , 抑阴扶阳 , 使阴寒消散 , 则阳气恢复而症状消失。 一般来说 , 舌象能客观反应五脏气血阴阳的变化 , 医者应当尊重这一客观反应 , 但在个别时候 , 有舌脉和病机症候相悖的情况 , 医者当认真审察 , 仔细询问病史及其治疗经过 , 方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王老说 , 在临床上所见病症往往错综复杂 , 千变万化 , 有时虚实相兼 , 或由实生虚 , 或由虚和实 ;有时寒热并见 , 或真寒假热 , 或真热假寒 ; 久病重病 , 由于阴损及阳 , 阳损及阴 , 往往症候复杂 , 寒热互见 , 真假难辨。 医者察脉审症 , 切勿粗枝大叶 ,必须慎之又慎 , 不可犯虚虚实实之戒。
赵xx,女,5岁半。1987 年 3月26日初诊。主诉:咳嗽2 年。病史:患儿咳嗽已2 年,初起第1 年咳嗽极密,近1 年稍轻,但仍天天咳,以早晚为多,痰少,无明显发喘,2 年来常反复发热,胃口不好,日夜汗均多。曾拍胸片只发现肺门有钙化灶,1: 2000结核菌素试验阴性。检查:精神好,营养中,咽红,双侧扁桃体 I。肿大,微红,颈淋巴结如蚕豆大,咽后壁滤泡增生。舌质稍红,苔薄白,脉细。诊断:久咳(慢性咽炎—支气管炎),肺阴虚。治疗:养阴润肺,止咳化痰。处方:青黛3g海蛤壳15g沙参15g麦冬10g五味子 8g茯苓15g白芍15g甘草 5g。4月2日二诊:诊后咳减,但3日前夜间曾咳嗽3 -4小时,并少许喘。之后,近2日咳继续减少,检查患儿精神好。舌质稍红,苔微黄。守上方加百部10g麻黄4g。4月9日三诊:诊后咳减,少许喘,汗多,纳呆。拟方如下:青黛3g海蛤壳15g麦冬10g五味子 8g白芍15g龙骨15g百部10g甘草5g。上方7 剂后咳极少,胃口好转,汗减,再进3 剂后,以冬虫夏草6g,瘦猪肉100g,炖服每周 1-2次,随访3个月,一直无咳,其他正常。《中国当代名医医案医话选》)按语:患儿久咳伤阴,阴 虚则生内热。肺为娇脏,不耐热灼,卫表 失职,故见汗多;热灼津液为痰,痰湿结聚故颈部有痰核如蚕豆大,吴氏认勾患儿属阴虚久咳,治宜养阴润肺,止咳化痰。清热化痰吴氏选用青黛和海蛤壳,青黛味咸苦性寒,具清热解毒之功,而最善泻肝经之郁火,又可消膈上之热痰;海蛤壳味苦咸性平,本肺经之药,苦以降气化痰,咸以软坚,故能清肺热,化稠痰。二药合用,一清一泻,清肝泻肺,化痰止咳。
文xx,女,2岁半。初诊: 1994 年 10月18日。主诉:发热、咳嗽5天。现病史:患儿于5天前受凉后发热,体温最高达39℃,服“阿苯片(乙酰水杨酸巴比妥片)”后汗出热退,速即复热,伴咳嗽,鼻塞流涕,喉中痰鸣,大便于结,两三日一行,虽服用中西药物无显效,曾胸透检查,提示支气管肺炎,特请焦老诊治。既往史:否认急慢性传染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个人史:7个月娩出,保温半月余,2岁才可行走。查体:舌苔白厚,脉滑。诊断:中医:咳嗽;西医:支气管肺炎。辨证:稚阳之体,复受风寒,宣降失司,发为咳嗽,鼻塞等症;风寒外袭,易从热化故发热。治法:宣肺止咳,化痰解表,佐以健脾消食。处方:生麻黄2g杏仁3g荆芥3g防风3g桂枝3g炒黄芩3g焦三仙各3g炒内金3g苏叶3g(后下)陈皮5g半夏5g炒苏子5g枇杷叶6g紫菀6g茯苓6g炒莱菔子3g。5剂,水煎服(效可继服)。1994 年 11月4日。其外祖母来就诊时,述患儿坚持服药 15剂,当服药 2 剂后体温即正常。继服13 剂后,咳嗽已止,惟有痰时,大便略干,每日一行。请焦老诊是否可继服药。处方:方中去荆芥、防风、桂枝、苏叶,加化橘红6g焦槟榔3g生甘草3g。7 剂,水煎服(服后愈即可止服)。《焦树德临证百案按》)按语:肺与脾胃的病证常互为因果,如《症因脉治》卷二即列有食积咳嗽的诊治。小儿脾常不足,失于运化,则易生食积。停食后更易感风寒之邪而发病, 因而治疗小儿感冒、咳喘,尤须注重配合使用消食化积之品。本案中, 患儿便秘, 显有停食。方中苏子、莱菔子不仅功善降气祛痰,并有消食导滞之妙,临证见咳喘多痰、便秘者,用之多效。
郑xx,女,15岁,学生。经常感冒、干咳2年多,按气管炎服中西药效微。1996年2月16日就医。刻诊:脉沉弦疾,心率120次/分钟,舌质红,有淤点。证属心血淤热,肺气郁热。心肺同居上焦,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病症在肺,病因在心。治宜活心血,祛淤热,兼理肺气,消炎止咳。药用:舒心汤(葛根50g瓜篓30g当归15g乔白10g甘草5g丹参20g石昌蒲12g小麦60g珍珠母30g青皮15g积壳15g香附20g郁金20g路路通15g三七粉6g(末冲服),加白花蛇舌草20克、鱼腥草20克、杏仁5克、紫莞5克、款冬花10克,6剂痊愈。2年后追访未复发。
于xx,女,5岁,家住廊坊,于2012年11月8日 就诊、诊见:咳嗽1年余,于去年9月中旬发病,入冬加剧,夏季减轻,今年入秋后又明显反复。表现为顿咳,夜甚,咳甚则呕吐,呕吐物为黄痰,每遇凉风,或遇灰尘,咳亦再剧,无咽红及咽痒痛。平素极易外感,自汗显,纳呆、挑食,大便秘结、3~7日1行,眼屎多。2012-9-18日查血象:WBC13.68*109/L,N% 88.8% ,曾服抗生素及中成药(不详)可获暂效,停药则反复。处方:麻黄4g杏仁8g炙甘草10g莱菔子12g苏子10g白芥子8g当归 30g炮姜8g桔梗 8g生姜 2片、5剂。嘱:汗多则日服半付,开锅十分钟后,去滓,浓煎。2012年11月19日(二诊):咳嗽十去其八,已不呕,便秘及自汗均好转。(由母亲代述)处方:麻黄 4g杏仁10g炙甘草 12g当归 30g橘红 12g陈皮 10g炮姜 8g桔梗 10g、5付。随访至今:咳嗽尽愈,未曾反复,余症亦减。此案亦辨为凉燥,方投辛润理肺汤合三子养亲汤。患者年仅五岁,尚不能自主咯吐痰涎,并见有呕吐黄痰,有宿痰内伏之象,故合三子养亲汤以温肺化痰,降气消食。三子养亲汤中三味药皆为行气豁痰之品,多服恐伤正气,故五剂后,呕止、痰渐消,则去之,以免伤中气。此外本案重用当归,取其温润理肺之效,另取润肠通便之功。
xx女,8岁。2007年10月28日初诊。患儿3年来经常感冒,现咳嗽、痰喘近10天,无发热,咳喘少痰,大都在早晚遇风凉后则咳嗽频频,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厚腻,脉滑数。证属脾肺气虚,痰滞不化。治以补脾养肺,理气消痰。处方:太子参、黄芪、白术各10g,茯苓12g,陈皮、半夏、杏仁各8g,佛耳草、荆芥、防风各6g,甘草3g。服3剂后,咳痰大减,食欲增加。继以上方去荆芥、防风、佛耳草,加淮山药20g,焦山楂15g,酸木瓜8g,继服3剂,症状基本消除。再拟益气固表,补脾化痰之剂,调治月余。随访2年,只偶而轻微感冒而咳。
更多病例在整理中......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