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中堂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成功病例 > 糖尿病例 >  > 正文

糖尿病足

2018-01-09 16:42正中堂正中堂
    糖尿足又称为糖尿病性肢坏疽,是由于周围神经病变和感染双重原因所引起的,以下肢体未端疼痛、炎症、溃疡、坏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伴有或不伴有血管病变的疾病。有5%~10%的病人需要作截肢手术。糖尿病足属于中医消渴病并发“脉痹、脱疽”病等范畴。必须要指出的是本病与前面所述的消渴病并发痹证,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一种疾病的不同的阶段,在病理和治疗等方面有很多相承性。本病在治疗方面,可内外辩治相结合,其治疗特色明显,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许xx,女,60岁,1994年9月15日初诊、病人糖尿病病史不清,有近30年的高血压及风湿病等病史,从一年前起出现双下肢的无力疼痛,反应能力差 ,头晕头痛,轻度行走困难,以脑血管病、腰椎病在当地医院治疗未效,近3个月来伴发双下肢的持续性疼痛并夜间加剧,双上肢轻度震颤。后来在某医院住院诊冶,入院诊断:原发性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冠心病,周围神经损害待查。经扩张脑血管及改善脑细胞代谢药物治疗,病情好转, 并在入院期间查出血糖偏高,尿糖阳性。唯双下肢无力及疼痛缓解不显,为确诊取了患肢的肌活检,显示周围神经组织结构有破坏,并排除了其他病变的可能,但病人被取活检处创口久久不愈,,甚至有进一步变为溃疡并发展的趋势,由于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而由院方建议转中医治疗。出院诊断仍考虑为糖尿病所致的周围神经损害,就诊时见病人体态略胖,神疲乏力,自诉双下肢仍疼痛并伴灼热感,昼轻夜重,大便秘结。疮口位于左足外踝前下方处,约1.5×2.0cm2 ,周围皮肤轻度肿胀发热, 触之疼痛, 局部有小的溃疡,疮口内脓汁多,伴有轻度导味。舌质红,苔黄燥而厚,脉滑略数.FGB:8.3 mmol/L。诊断:消渴病并发坏疽(糖尿病足),证属阴虚湿热, 毒火内炽。治则:养阴清热利湿解毒。方选四妙勇安汤加减:(原口服降糖药物美吡达继续原量服用) 处方: 苍术15g黄柏15g苡仁30g川牛膝20g生地20g蒲公英30g忍冬藤30g丹参25g野菊花25g苦参15g  百部25g首乌25g紫地丁25g熟大黄10g,7剂,水煎日二次分服。9月28日二诊,病人服用前方后,疮口局部红肿及触之灼热感减轻,渗出物未见显减,大便得下,余症基本同前。病势有所撼动,前方加土茯苓25g车前子15g以增强渗湿之力。再服7剂。10月5日三诊:药后疮口脓液较前减少,仍感局部疼痛较著,伴肢体灼热疼痛,口干多饮,湿减热存,更方如下:知母20g生地30g花粉50g山萸肉15g茯苓15g泽泻15g丹皮15g黄柏15g玄参20g赤芍20g连翘20g浦公英30g紫地丁25g黄芪25g肉桂7g忍冬藤25g,7剂,水煎日二次分服。10月13日四诊:药后双下肢及疮口的灼热疼痛感缓解,疮口的溃处分泌物明显减少,周边始见新肉牙组织生长,舌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湿热大减,宜益气养阴,解毒生肌,活血通络。方取内托生肌散(张锡纯《衷中参西录》)合人参养荣汤加减:黄芪50g乳香15g没药15g花粉30g丹参20g黄精20g太子参25g当归15g白芨20g茯苓15g山萸肉15g白术20g陈皮15g鸡内金20g,7剂,水煎日二次分服。并外敷生肌象皮膏,按时换药。10月20日五诊:病灶明显减小,周围组织生长良好。FBG;6.5mmol/L。.续与上方化载服1月,疮口全部愈合,但双下肢仍时有疼痛和乏力。治宜益气养阴通络。方选健步虎潜汤加减:黄柏15g熟地30g陈皮15g知母15g干姜7g当归15g白芍25g怀牛膝20g龟板15g(先煎)黄芪25g忍冬藤25g鸡血藤25g白术20g,7剂,水煎日二次分服。11月15日再诊:症状好转,改服健步虎潜丸巩固疗效。后连续随访数年,病情维持较好。
    刘xx,男56岁,1998年11月历27日初诊、病人确诊糖尿病史12年,长期用口服中西降糖药物维持,血糖一段时间较为稳定,但近期因间断服药而血糖出现波动, 5个月前起左侧足大趾内侧红肿疼痛,经用药缓解,但此后患处皮色变黯,渐发紫黑色,一个月前起出现绿豆大小的溃疡,局部坏死流脓,曾于他院作病灶病菌培养,结果定为绿脓杆菌。诊时见病人神疲乏力,腰酸腿软,口干不欲饮,舌暗红,体胖嫩,苔薄黄,有裂纹,脉弦细。患处皮色变紫黑色,一个月前出现绿豆大小的溃疡已发展成蚕豆大小的病灶,局部坏死流脓,但脓液较粘稠,量亦较前减少,周围组织转呈现暗红色的坏死组织。FBG:15.8 mmol/L。诊断:消渴病并发脱疽(糖尿病足),辨证:阴阳两虚,瘀血阻络。治则:温肾养阴,活血化瘀。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5g生地20g桃仁15g丹参20g山萸肉15g枳壳25g怀牛膝20g首乌25g甘草10g桂枝12g水蛭6g石斛20g连翘20g玄参20g丹皮15g仙灵脾25g,7剂,水煎日二次分服。第三煎药液泡足.(第三煎煎药时最好将药渣入大一些的容量器皿煎,煎出不再倒换容器,便其容器皿亦达消毒之目的)同时重新调整中西降糖药物。12月4日二诊:左足大趾仍疼痛发凉,但程度有所减轻,疮口处有黄白色脓性物渗出,余症同前。前方加蒲公英25g地丁20g苡仁25g白芨30g。结合外治法,疮口清创后敷云南白药,定时换药。12月11日三诊:疼痛明显缓解,疮口逐渐缩小,但仍麻木无力感较甚,FBG:8.3mmol/L。处方:黄芪25g陈皮25g白术25g泽泻25g茯苓15g升麻10g炙甘草10g麦冬10g当归10g生地15g炒神曲10g猪苓15g柴胡7g黄柏10g黄连7g苍术7g川牛膝10g,7剂,水煎日二次分服。12月20日四诊:药后病人诸症明显缓解。效不更方,再以此方化裁煎服10剂。12月31日五诊:病人疮口基本愈合,血糖亦较为稳定, FBG:7.5mmol/L。再以前方化裁调理1月,足部的病灶愈合,后未再出现坏疽。
    吴xx,女,60岁,1998年9月18日初诊、病人有糖尿病史10余年,因口服药物血糖控制不良,改胰岛素治疗近年余,现用量为72单位/日,冠心病史3年余,慢性肾功能不全史近1年,间断双下肢浮肿,夜尿频繁,心烦不安,腰酸痛无力。近二个月来右侧小腿腓肠肌部位痉挛性疼痛伴凉麻,夜间尤甚,行走稍久则出现间歇性跛行,痛时需休息或按摩后方缓。近一个月来又因出现双足小趾破溃而来就诊。病人面色晦暗,精神倦怠,纳差便溏。查体见双下肢浮肿,右下肢小腿皮肤光滑皮温低,近足颈处有片块状色素沉着,双膝腱反射及足动脉膊动减弱,双足小趾外侧缺损,创面左侧的面积约为0.5cm×0.6cm2,右侧约0.3cm×0.4cm2 ,颜色紫暗,中心部位发灰白,有少量脓性渗出,周围无红肿,触之皮温低,舌淡嫩有齿痕,苔白而腻,脉沉细。所摄双足X线显示右侧小趾的未节趾骨骨质破坏并吸收。FBG:10.1mmol/L。肾功能:BUN:11.3mmo1/L,Cr:147.2mmo1/L。尿常规:尿蛋白(+ + +),BLD(+ +)。心电图:AVL、Ⅰ、Ⅱ导联S—T段下移,T波倒置。下肢血流图示右侧下肢小腿段血管功能异常较明显,反应性充血试验右侧阳性。诊断:阻虚寒凝,瘀浊阻络.治则:温阳散寒,活血化浊。方宜阳和汤化裁:鹿胶30g(烊化) 熟地40g 炮姜12g 肉桂7g 麻黄5g 白芥子5g 甘草10g  桃仁15g 乳香10g 没药10g 牛膝15g 苡仁25g 土茯苓25g ,7剂,水煎日二次分服。疮口清创。胰岛素与治疗心脏药物减量使用。9月25日二诊:患肢不温疼痛较前减轻,间歇跛行症状亦缓解,皮肤干燥、脱悄,气短懒言,下肢仍浮肿,病灶处少脓而稀,肉芽灰淡而嫩,续用上方化裁治疗。后又加减服用10剂。10月6日三诊:疮口周围开始见粉红色肉芽组织,下肢浮肿和炎性渗出明显减少,下肢凉麻疼痛及间歇性跛行感明显减轻,仍觉气短乏力。治则:补气养血,托毒化瘀。方以十全大补汤加减:左侧疮口外敷无茵纱布,定时滴胰岛素,使其渗入疮口,右侧外敷生肌橡皮膏药,定期换纱布和膏药。熟地30g 白芍20g 当归15g 川芎15g  太子参25g 白术20g 茯苓20g 肉桂10g 黄芪30g 首乌25g 鹿胶15g(烊化) 仙灵脾25g 丹参25g 三七粉3g(冲服),7剂,水煎日二次分服。10月15日四诊:病人肢体麻木疼痛感不甚明显,仍时觉乏力,脘闷纳呆,大便时干时溏,舌质淡紫,苔白,脉沉濡。查疮口已无渗出,面积明显缩小。FBG:8.4mmol/L。BUN:8.6mmo1/L,Cr:132.6mmo1/L。尿常规:尿蛋白( + +),BLD(-)。证示脾虚兼湿,方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25g 茯苓20g 白术20g 扁豆25g 陈皮15g 山药15g 莲子肉15g 砂仁7g 苡仁25g 桔梗15g 肉桂7g 炮附子7g 熟大黄10g 紫菀20g 泽兰15g当归15g 白芍20g。此方化裁服月余,疮口终于愈合,一般非长距离行走已无明显不适,血糖稳定。复查肢体血液流图和反应性充血试验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停药1年后遇病人,脱疽未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