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中堂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成功病例 > 糖尿病例 >  > 正文

糖尿病性口腔病变

2018-01-09 16:33正中堂正中堂
    糖尿病与口腔的关系密切,口腔疾病特别是牙周疾病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由于糖尿病病人的牙龈炎和牙周炎的发病率增高,病情也较严重,并且其病情往往随糖尿病病情的控制情况而发生变化。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糖尿病与牙周疾病列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口腔病变据其病症和表现可以归纳到中医学消渴病并发“牙宣、牙疔、牙痈、口糜、口疮”等病证的范畴。对于消渴病并发口腔诸疾,中医理论早有所及,如在《三消论》 中已有“或目疾口疮,或咽喉疼痛,或风火昏眩”之记载,在其后的《先醒斋广笔记》中还有述消渴病人可见“牙痛牙落”之症,可见对于两者间的病理关系已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李xx,女,53岁,2000年1月14日初诊。病人自诉糖尿病史7年余,用口服药物控制血糖,但不甚稳定。3年前起自觉舌头热,后逐致觉口腔内灼热,舌体疼痛,尤其不能食味道稍重食物,如咸 甜 酸 辣等,口味稍重则舌头疼痛难耐,三年来不堪其苦,就诊时见病人尚无神疲乏力之状态,询问得知虽口热舌痛,但食欲较好,只因惧怕疼痛而少食,大便偏干。舌质略红,体略胖大,上分布较多较宽的裂纹,口腔内侧粘膜有2处小溃疡点,表面淡红无渗液。苔微黄而根部稍浊,脉滑微数。诊断消渴病并发舌裂,口疮(糖尿病合并顽固口腔感染) ,辩证:脾胃蕴热。治则:清脾泻热化湿。方药以泻黄散加减:藿香12g 石膏60g 栀子12g 甘草10g 防风10g 当归15g 丹皮20g 生地15g,7剂,水煎日二次分服。原用降糖药原量续服。1月21日二诊:药后舌上裂纹显示变细,但觉舌上有粘腻感伴口苦,仍不能食味重物,胃脘时有嘈杂。FBG:5.4mm/L。仍循前法,略作加减:石膏70g 栀子10g 藿香12g  防风10g 滑石20g 甘草10g 竹叶10g 黄连10g 玄参20g 花粉25g,5剂,水煎日二次分服。1月17日三诊:前方服后胃脘嘈杂,口苦症状大减,仍觉粘腻,时脘闷,舌根部黄腻苔转为白腻,证属热去湿尚存,治以化湿为主,调方以甘露消毒饮加减:寇仁15g 藿香12g 滑石20g 茵陈20g 苍术15g 黄芩15g 连翘120g 浙贝母15g 石膏50g 防风10g 当归15g 生地20g 丹皮15g 栀子10g 甘草10g,5剂,水煎日二次分服。1月25日四诊:本次药后舌粘、脘闷及舌根部白腻苔基本消失,舌尚灼痛,但程度减轻,舌红而裂纹亦明显变细,口腔粘膜内侧两处溃疡面基本愈合,重味饮食虽尚感舌面不适,但已不在妨碍。治仍内清余热,兼益其阴,更方如下:苡仁20g 清半夏7g 茯神15g 甘草7g 生熟地各15g 知母20g 牛膝15g 沙参20g 肉桂7g 丹皮15g 代赭石25g 龙齿15g 白蒺藜15g 白芍25g 石斛20g,7剂,水煎日二次分服。2月2日五诊:药后前述诸症基本消失,舌面上尚存细小裂纹,但饮食已无明显不适,空腹血糖正常。二年后病人来复诊,口舌疮未发。
    周xx,女,37岁,1997年4月2日初诊。糖尿病史4年余,较长时间自觉乏力,口干舌燥,伴苦咸感,顽固不解,近觉口腔内不适有异味,易饥但进食时口舌疼痛,大便干燥而来就诊,查体发现口腔颊粘膜及上腭上出现散在的点片状疮面,上覆淡红色薄膜,上腭呈现潮红色。舌暗红,苔黄腻而厚,脉弦滑。FBG:12.6mm/L。口腔粘膜涂片查霉菌阳性。诊断消渴病并发鹅口疮(糖尿病并发口腔念珠菌感染) 。辩证:胃热挟浊上熏。治则:清胃泻热化浊。方取白虎汤化裁:石膏50g 知母20g 山药15g 甘草10g 太子参25g  枇杷叶15g 桑叶10g 栀子10g 藿香10g 熟大黄7g,7剂,水煎日二次分服。原用降糖药物继续服用。4月10日二诊:上方服后病人口腔异味、口舌疼痛、大便干燥症状明显缓解,舌上黄腻厚苔变薄,舌尖红,余症同前。FBG:10.1 mm/L。胃热减但尚余存,再方以清胃散加减,以兼顾其阴:黄连15g 升麻5g 当归15g 生地25g 丹皮15g 石膏30g 石斛20g 泽泻20g,7剂,水煎日二次分服。4月18日三诊:药后前述症状变化不明显,思其缘由,再观其舌脉,舌尖红乃为心火上炎其苗,治当泻心火,滋肾阴。方更玉女煎合黄连阿胶汤加减:生熟地各15g 麦冬20g 知母20g 牛膝15g 石斛15g 石膏30g 黄连10g 黄芩15g 白芍25g  丹参20g 阿胶15g 鸡子黄一个(搅拌) ,7剂,水煎日二次分服。4月25日四诊:药后病人口舌咸苦及疼痛感显缓,颊粘膜及上腭上疮点减少,面积变小。后以此方化裁治疗月余,疮口基本愈合,症状亦平,经数次口腔涂片检查霉菌均为阴性。FBG:6.8 mm/L。嘱病人再服一段知柏地黄丸以巩固疗效,并继续调整血糖。1998年7月13日再诊:病人前次治愈后,血糖控制尚可,鹅口疮一直未再发, 但时值酷暑湿盛,渐觉身倦乏力,纳食不香,食后胃脘满闷,并再现进餐时口舌疼痛而来就诊,查见口腔内又现2~3处大小不等的灰白色膜状物覆盖。舌暗红,苔白腻而润.经口腔粘膜涂片查霉菌阳性, FBG:8.4 mm/L。诊为鹅口疮再发。辩证:脾虚湿困,治以平胃散加减:白术20g 厚朴10g 陈皮15g 茯苓15g 生麦芽15g 炒苡仁25g 黄芩15g 苍术15g 玄参20g 甘草10g 黄连12g,7剂,水煎日二次分服。7月20日复诊:药后胃脘满闷,口舌疼痛症状缓解,但疮面变化不甚明显,治从其本,调方以参茯白术散加减:太子参25g 茯苓15g 白术15g 扁豆20g 陈皮15g 山药15g 莲子肉15g 桔梗15g 砂仁7g 黄连12g 玄参20g 苍术15g 石斛15g 藿香10g,7剂,水煎日二次分服。7月27日复诊:药后灰白色膜逐退去,症状亦渐减轻, FBG:6.5 mm/L。前方去藿香、扁豆,加首乌25g  花粉30g。本方加减连服近月余,鹅口疮基本消失,血糖稳定,3年多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