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中堂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成功病例 > 结石病例 >  > 正文

肝胆结石、炎症、囊肿

2018-03-16 15:19正中堂正中堂
    寒实内结,反作热实,久用苦寒,其痛不止,苏××,男,28岁。右胁下绞痛,痛彻腰背,时轻时重,时作时止2个多月。医诊胆囊炎、胆石症。予利胆排石之剂治之不效。近来胁下疼痛持续不止,轻则隐隐,重则如绞。虽然针、中西药俱用亦不见功。然因患者畏惧手术,再求中药试之。细审其证见右胁下剧痛,痛彻腰背,发热,目珠微黄,舌苔薄白,脉紧而弦。综其脉证,思之:胆石症、胆囊炎之黄疸虽湿热夹实者为多,但不能说所有胆石症、胆囊炎均为湿热夹实者,且其脉紧弦,紧弦脉者寒实证也。寒实者宜温下,正如仲景《金匮要略》所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又思其尚兼胃脘胀满,按之痛,宜加枳实、厚朴。乃处:枳实10g厚朴10g大黄3g附子10g细辛4g。昼夜24小时连服2剂,次日来诊。云:痛止,继服2剂,热退,症消。后经超声波探查正常。
    少阳表里微结,反予攻下除湿,虚实不分,寒热不明,久延病期,弓××,女,50岁。右胁胀痛,胃脘灼热烦乱1年多。医诊胆石症、胆囊炎。先后以利胆排石中药近400剂未见明显效果。细审其证见胁下痞硬,时或胀痛,疲乏无力,纳呆食减,舌苔白,脉濡缓。综合脉证,思之:胁下者肝胆少阳之位也,濡缓之脉者湿痰郁结也,肝胆之部见脾湿之脉乃脾土反侮肝木之象。故治宜散水饮理肝胆。又思柴胡桂枝干姜汤之柴胡配黄芩以和解少阳之邪;桂枝、干姜、炙草补脾散寒,温通阳气,瓜蒌根生津止渴,配牡蛎以软坚散结。共奏和解少阳之邪,温寒通阳而行气化。乃处:柴胡10g干姜4g桂枝10g花粉15g黄芩10g牡蛎10g甘草6g枳实10g。服药4剂,胁下痞硬,纳呆乏力均好转。某医云:此治少阳证方也。仲景云:“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即如《金匮要略》亦仅云:“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未闻其能治胆石症、胆囊炎,而利胆排石则为诸家称道之药方,宜急改用利胆排石之剂,否则不可为也。乃复用利胆排石汤。药后痛又大作。患者再邀诊治。复审其脉仍为濡缓。乃云:此病之位仍居少阳肝胆之部,且仍为饮邪之郁结。乃再处柴胡桂枝干姜汤。3剂后,痛又大减;继服12剂,诸证俱失;又服10剂,B超探查报告云:肝胆正常。
    肝胃不和,食积不化,反作湿热结滞,当和反攻,病邪不解。鲁××,女,60岁。胆囊切除术后4年多来,精神、食欲一直正常。但近半年多来,右胁、胃脘又发现时或隐痛,时或绞痛,时或懊侬烦乱,纳呆食减,体重很快下降20千克。经过某院反复检查,诊断为肝胆管结石、肝胆管炎。某医予利胆排石之中药4个多月,非但诸证不减,亦且日渐加重。细审诸证,除上述者外,并见消瘦乏力,面色黧黑,巩膜黄染,心烦懊侬,口苦口粘,发热,尿色黄赤,舌苔黄白厚腻,脉弦滑紧数。思之:滑脉者食积也,弦滑并见者食积与湿痰结于肝胆也,数滑紧脉并见者积热也。合之与症,乃痰食积滞,肝胃不和也。又思:丹溪越鞠丸治诸郁,保和丸消食化痰,合之为方不但解郁,亦且消积,可与之。处方:川芎10g苍术15g香附10g栀子10g神曲30g焦山楂30g茯苓10g半夏10g陈皮10g连翘10g莱菔子10g麦芽30g。服药2剂,诸证均减,饮食增加,继服40剂,诸证全失;又服20剂,某院B超检查肝正常。某医云:越鞠保和丸治结石,治黄疸,吾未闻也?答曰:吴鞠通《温病条辨》即以此方治黄疸,请审知便可也。
    胆囊切除术后疼痛不能收口一月,以相似相应之理辨知其为肝胆气郁,寒凝血滞,予疏肝理气,温经活血,愈。曾治患者朱×,女,64岁。胆石症胆囊切除术后,局部一直疼痛不止,昼轻夜重,切口一直不能愈合。前医始以大剂抗生素无功,后又配合中药清热解毒之剂7剂亦无效。细审其除疼痛外,并见切口部有少量脓汁不断排出,头晕恶心,心烦腹满,体温38℃,舌苔白,脉弦紧而数。综合脉证与相似之理,知其为肝胆气郁,寒凝血滞,热毒蕴结之证。治拟疏肝理气,温经活血,佐用解毒清热。处方:柴胡lOg半夏10g党参10g黄芩10g干姜3g大枣5枚当归10g赤芍10g香附lOg乌药10g败酱草40g。服药2剂后,发热消退,腹胀减半,创口脓汁消退,继服6剂,诸证消失,愈。
    xx男性,50岁。胆囊切除术后,腹满胀痛持续不断3年多,先用西药、理疗治之不效,后又配合中药理气消胀之剂仍不效。审其两脉弦紧,夜间胀痛尤剧,诊为脾胃虚寒,予健脾温中之剂治之,处方:附子6g肉桂6g党参6g白术6g木香6g砂仁6g乌药6g。服药10剂,寸效不见。改由白清佐先生治之,黄芪15g党参13g附子30g肉桂30g干姜15g小茴香15g木香15g砂仁15g沉香9g-毕澄茄15g白术15g苍术15g。服药1剂,诸证大减。患者问:你与白老均诊为脾胃虚寒,均用附、桂之大辛大热,何故你所处方无效,而白老之方有效?余答日:《内经》谓“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白老之用附、桂达30克,且有小茴香、毕澄茄之助乃壮火也,壮火散气有余,故气滞得行;余所用附、桂仅6克,乃少火也,少火生气,故胀满不减,而甚或胀满更甚。患者说:服你的药后确见胀痛加重,所以才请白老治疗。
    李xx,男,45岁。因右肋胀痛,痛彻肩背,口苦呢逆,纳差加重半月余,B超及胆囊造影确诊为“多发性胆囊结石”就诊。B超提示.胆囊内可见约10mmx24mm强光团。后伴有声影,光团结构比较琉松。似为数个大小不等结石汇集在一起所致。中医辨证:湿热内蕴,久酿成石。立法:清肝利胆、化石止痛。药用利胆排石饮(金钱草40一60g海金沙30g郁金15g鸡内金15g枳壳10g柴胡10g白芍12g香椽10g胡黄连10g白术10g怀牛膝15g),金钱草加至230g,日服一剂,分2次服。1周后即排出黄豆大结石4块,4周后即排出结石12块,诸症大减,纳差好转,病人兴奋,坚持服药74剂,先后排石184块,一月后B超报告:胆囊光团消失,胆囊功能收缩良好,诸症消失,遂告痊愈。本例胆囊结石虽然见结石较大似难排出,但B超提示其结构疏松,疑是多个结石汇集在一起所致,投以清肝利胆、化石排石重剂庶可见功。方中用重剂金钱草以清肝利胆化湿热,化石排石为主药,该药须用量230 g以上排石效果最佳。配伍其他诸药,药证相符,守法守方,略有变通,服药70余剂.共排大小结石184块。
    丁××,男.63岁,北京××X部队干部。脘腹胀痛纳少,时有呕吐,夜晚疼加剧,不能安卧,身倦怠无力。xx医院诊为胆石症,手术治疗后复发。经人介绍,于1973年1月来诊,此为第4次手术后。查体见面色灰白,中度贫血貌,体质消瘦。舌淡红苔白厚腻,脉沉细弦紧。10指甲印全无,舌、腮印(+),胃脘及脐左侧压痛 (+)。症属寒郁积滞,治以辛温破淤攻下。处方:陈皮1Og干姜20g厚补10g人参9g(单煎)川军15g半夏10g肉桂20g枳壳l0g元明粉15g荜拨12g高良姜1Og附子20g木香10g三棱15g莪术15g二丑30g槟榔30g熟地20g.日1付,早晚分服. 药后,大便下冻状及烂肉状物很多,服至60付,以上不适症基本消失,身轻有力,80付,两手甲印长出6个,舌、腮印(-).胃脐压痛消失,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刘xx、男、58岁。电影公司。2010/9/29  脉右寸浮滑稍弦,关弦稍硬、尺弦硬,左寸细弦稍硬、关沉细弦稍硬、尺弦稍硬。舌红,苔黄腻。血压160/100mmHg.检查CT示:1、L4/5椎间盘膨出并突出。2、腰椎退行变。B超示:胆囊结石(几个大小不等,最大一个约19*11mm)。诉:口苦,口干,颈项强,头晕头昏,脘腹痛,腰疼。双腿酸软,痹痛。饮食可,大小便如常。正服西医降压药。柴胡15g黄芩10g法半夏15g赤芍60g枳实10g大黄10g生姜15g大枣15g甘草10g葛根60g麻黄6g桂枝10g瓜蒌皮60g黄连10g怀牛膝60g忍冬藤15g威灵仙30g五灵脂30g补骨脂15g徐长卿15g,七剂。医侠老师提示:这是一个显示硬脉的患者,硬脉属于积聚之类病症的脉象,此病人六部脉皆弦硬,脘腹痛,胆囊结石,舌苔黄腻,大柴胡无疑。寸脉浮弦,葛根汤。
    林xx,男,60余岁,1984年8月就诊,患者侨居印度尼西亚40余年,4年来患胆囊结石症,经常右胁部胀痛,多在清晨四、五点左右。小便经常色黄如茶。因年老不愿手术,此次以家乡甲子年灯会,特返国观光,前来求治。俞氏鉴于以往多服西药,目前症状为胁痛,小便黄,乃处以〔加味五金汤〕治之。嘱其连服30剂,以观后效。未服药前,曾作B超检查,服药后又作检查。处方:金钱草30g海金砂15g鸡内金10g金铃子10g郁金10g丹参12g绵茵陈15g山栀子6g黄柏6g制大黄10g(便通停用)。水煎服,连服30剂,每天1剂,日以金钱草、玉米须各20g,水煎代茶。
    杨xx,男性,51岁,临床表现:胆囊多发性结石,肝内胆管结石,皮肤黄染,脾肿大,不思饮食,乏力。辩证:脾虚热毒,气分湿热,瘀血阻络。处方:茵陈6g茯苓15g白术11g生甘草11g泽泻8g郁金8g栀子7g猪苓10g柴胡7g白芍12g黄芩7g陈皮12g鸡内金7g丹参12g滑石(先煎)16g在上方中加入了金钱草30g桃仁6g丹皮10g,患者服药十五天左右,饭量增加,已有力气下床活动了,黄疸有所减轻。服药六十多付后,化验的结果是黄疸指数正常,结石基本消失。今日随访患者还可以下地干活了。
    xx男.50岁,北京。 初诊:1994年3月12日。〔症诊〕右胁时痛,反复发作,胸院烦闷,呕恶.口干苦,大便干.胆囊炎.胆结石病史。舌淡红.苔少。脉弦滑。〔证治〕证属肝郁、胆郁.痰瘀治以疏肝解郁.祛痰瘀—解郁汤加味。〔方药〕苍术12g半夏1Og香附lOg黄连l0g茵陈l0g郁金l0g姜黄l0g乌梅15g甘草5g,3剂,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二诊:1994年3月l5日。〔症诊〕右胁痛已减.仍有不适感。脱闷渐解,口干苦,食少,大便干。舌淡红,苔少,脉眩滑〔证治〕证治同前法,前方继续服3剂。〔按语〕此证肝郁,胆郁,痰瘀,肝胆疏泄失常,郁滞,失于通畅。以解郁汤解郁.化滞.散结,郁金、姜黄化瘀.理气疏郁,乌梅敛阴和胃。此证,肝胆之郁,并胆有结石形成,胆囊炎慢性状态,遇有不适,即易发作。治此证之本.在于琉肝胆之郁.并合化痰瘀。病时已久,亦非朝夕之功可解也.病者当宜慎于生活调摄,配合服药等。
    王xx,男,68岁,干部,1990年9月10日就诊。自述有反复右上腹胀痛不适病史1 7年,常由饮食不节或情感不舒所诱发,胆囊造影及数次B超检查皆证实为胆囊炎。近半年来症情有加,伴见腹胀纳差,恶心呕吐,胆囊区有明显压痛,B超示胆囊肿大(10.7cm×5.4cm),内有大量积液。经西药消炎利胆治疗疗效不佳,遂转求中医诊治。刻诊:面白体胖,上症仍在,且喜热饮,大便三日未行,小便黄,舌体胖大有齿痕,苔微黄,脉弦微滑。查体:莫非氏征阳性,可触及肿大胆囊。B超示:胆囊肿大并积液,未见结石,诊为慢性胆囊炎并积液。中医诊为寒湿郁结,血瘀气滞型胁痛。治宜温阳化湿,行气活淤。薏苡仁60g炮附子30g(先煎)败酱草30g郁金15g赤芍30g枳实15g益母草30g生大黄15g(后下)甘草6克。日1剂,水煎2次混兑分服,每次服400ml。药进3剂,右上腹胀痛减轻,大便日行一次,稍稀。上方去大黄续进23剂后诸症消失,莫非氏征(一),B超示:胆囊大小正常,收缩功能良好,积液消失,病告痊愈,随访至今无复发。(国医论坛1993;<5>:34) 陈永敏医案:按语:陈氏报道,用本方治疗慢性胆囊炎48例,结果治愈25例,显效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1%。有结石者,加金钱草30g海金沙30g;上腹痛甚者加白芍30g玄胡15g;大便于者加大黄15g;轻度发热者加银花30g。
    靳xx,男,14岁,河北省宁晋县某村人,2012 年 7月31日初诊。诉:食欲不佳,饮食减少,剑突下不适1 年半余,西医诊为胆囊炎,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反复发作。现:剑突下压痛、不适,恶心,无食欲,饮食后上逆、偶有呕吐,头微晕,口干,舌淡,边齿痕,脉沉弦。处方:柴胡三金汤加减。:柴胡10g黄芩6g半夏6g党参10g甘草 5g郁金12g金钱草15g鸡内金10g焦三仙各10g茯苓10g白术10g陈皮5g。5 剂,水煎服,日1 剂。8月5日二诊:药后效可,食后已不上逆、呕吐,剑突下压痛减轻,舌淡苔薄,边有齿痕,脉沉弦。处方:柴胡10g黄芩6g半夏6g党参10g鸡内金10g焦三仙各10g茯苓10g炒谷芽15g、陈皮5g白术10g木香5g。5 剂,水煎服,日1 剂。8月10日三诊:药后效可。现:因昨天早餐吃鸡蛋后又发生呕吐,至现在还不舒服,自觉不饿,余可。处方:柴胡三金汤合连苏饮加减。柴胡6g黄芩6g半夏10g党参10g甘草 5g郁金12g鸡内金10g焦三仙各10g苏叶2g黄连2g佛手6g虎杖6g砂仁3g陈皮3g。5 剂,水煎服,日1 剂。8月15日四诊:药后效佳,诸症均大减。现:自觉已无不适,去石家庄和平医院复查示:肝胆无异常。欲再服几剂调理、巩固。处方:柴胡三金汤合连苏饮加减。柴胡6g黄芩6g半夏10g党参10g甘草5g郁金12g鸡内金10g焦三仙各10g佛手 10g虎杖 6g砂仁3g陈皮3g苏叶2g黄连2g。5 剂,水煎服,隔日1 剂。愈。按:治疗胆囊炎,我们临证常用小柴胡汤加郁金、金钱草、鸡内金组方命名为“柴胡三金汤”,其中郁金的用量应在10--15g 效果最佳,金钱草的用量过大易致呕 恶,呕 恶重者可加黄连、苏叶各1 -3g为宜或加神曲10g。
    张xx,男,42岁,河北省宁晋县某村人,2005 年 4月8日初诊。诉:剑突下及两侧经常胀痛2 年余,尤其喝酒后加重。曾在数所医院检查(如:B超、胃镜等)经多位医生诊治,按胃炎、痉挛治疗,总是治疗效果不佳。这次发作于10多天前一次饮酒后,在本村医生处输液治疗已7天不缓解:现症:剑突下及两侧胀痛,腹部微胀,口干黏不适,食欲不振,大便稀日2 -4次,舌苔浊腻,脉濡数。根据以上病史和患者的当前症状表现可诊断为胆胀。辨证为邪阻少阳、胆胃湿热。治宜:疏泄少阳、清胆胃湿热。处方:柴胡10g黄芩15g,半夏10g党参15g甘草10g生姜10片厚朴10g生炒麦芽各20g芦根20g白豆蔻6g藿香15g黄连2g郁金15g。5 剂,水煎,分早晚温服,每日1 剂。4月13日二诊:服药 5 剂,诸症大减,方已对证,不必加减,原方再取5 剂,煎服法如前,服后遂愈,至今没有再复发。
    田xx , 男 ,40 岁 , 工人 ,2005 年 4 月 15 日初诊 ,诉右胁胀痛不适 , 目黄、周身皮肤发黄 , 乏力 20 天。原有慢性胆囊炎病史 5 年 ,20 天前恼怒后即感右胁疼痛 , 自服舒胆片治疗 , 无明显好转。现症 : 两胁胀痛 , 右 胁明显 , 口干苦 , 纳差乏力 , 尿黄 , 舌暗红有瘀斑、苔黄厚腻 , 脉弦滑。体检 : 皮肤巩膜重度黄染 , 肝右胁下触及2cm, 触痛明显 , 肝功能 :ALT410U/L,TBiL156mol/L,DBiL98}Arnol/L,HBsAg( 十 ),B 超检查 : 无肝内占位 性病变及肝外梗阻疾病。诊断 : 淤胆型肝炎 , 辨证为痰瘀互结之阳黄。处方 : 刘寄奴60g丹参30g瓜萎15g白术12g茯苓15g丹皮12g 。服药 12 剂 , 黄瘟见退 , 胁痛减轻 , 舌暗红紫斑消失 , 苔薄黄腻。复查肝功能 :ALT165U/L 、 TBiL84 μ Enol/L,DBiL35 μ mol/L, 前 方刘寄奴减为 30g, 继服 2 周 , 诸症悉除 , 查体 : 皮肤巩膜无黄染 , 肝肋下未触及 , 复查肝功能正常 , 随访 2 年 , 肝功能正常元复发。淤胆型肝炎属中医学 " 黄症 " 范畴 , 中医理论认为 , 黄疸是因气滞血瘀 , 形成积聚 , 阻滞胆道 , 使胆汁外溢而致。《临证指南医案》指出 :" 气血不行则发黄 " 。《景岳全书》也明确提出了黄疸的发生是 " 胆液泄 " 所致。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指出 :" 黄家所得 , 从湿得之 " 。湿邪留滞 , 凝集成痰 , 即 " 痰由湿生 " 。痰瘀互结 致胆液不循常道 , 外溢肌肤 , 上注于目 , 则身黄、目黄 , 下注于膀脱则尿黄。根据关幼波先生 " 治黄必治血 , 血行黄易却 " 的经验 , 笔者治疗淤胆型肝炎时重用刘寄奴 化瘀退黄 , 效果很好。《本草求真》云刘寄奴治血 " 专入肝 ", 治肝胆血痕首推此药。而瓜萎 " 荡热涤痰 , 舒肝郁 ,缓肝急 , 独有优也。 " 郁金、茵陈又为散痕退黄之要药 ,栀子、牡丹皮清热凉血 , 白术、茯苓健脾除湿 , 全方共奏祛瘀化痰、除湿退黄之功 , 药证相符 , 故能收到满意效果。
    章xx,男,80岁。主因右上腹疼痛伴发热2天如我院肝胆外科。患者于入院前2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疼痛,呈持续性胀痛;伴纳差、恶心,呕吐数次,呕吐物为少量黄绿色胃内容物,未见鲜血;并伴有发热,体温最高至39.5℃,有畏寒、寒战;同时伴有腹泻,约8次/天,,呈水样便。行腹部超声检查示:脂肪肝、胆囊增大,胆囊炎。查血常规示:白细胞2.3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3%、红细胞4.66*10^12/L、血红蛋白149g/L、血小板81*10^9/L。血生化:ALT 40IU/L、TBIL 28.58umol/L、DBIL 8.7umol/L、K 3.3mmol/L、Na 134mmol/L、AMY 74IU/L。诊断为急性胆囊炎,给予静点“头孢曲松、奥硝唑、泮托拉唑”对症治疗1天,上述症状无明显缓解,诊断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源性胰腺炎。给予“泰能、奥硝唑、奥曲肽”等静点1天,并行DSA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经肝胆外科治疗后,胆系症状趋于平稳,但肺部感染显著,遂请史老师会诊: 2013年8月8日初诊、患者咳痰夜甚,连续而声隆影响同病室其他患者休息。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显。身痛,尿不畅(已导尿),便秘。痰白粘泡沫状,艰咯。脉细数尺弱,苔薄白根厚,质淡暗。治以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5g杏仁10g炙甘草10g生石膏80g橘红10g桔梗10g炮姜10g当归15g茵陈15g金钱草30g金荞麦80g酒大黄8g生黄芪30g柴胡10g莪术20g山萸肉15g、五付、另   金荞麦片 5片 tid(自购)。2013年8月11日二诊、患者服上方后,二剂后咳嗽即较前明显减轻,痰量减少,现有午后及夜间少量咳嗽,咯白色泡沫痰,(上次白痰,本次稍黄)。伴身痛,失眠,纳食可,大便两日一行,成形软便。脉弦滑,苔薄腻渐化。效不更方。上方去山萸肉,炮姜加至15g。加桑白皮15g黛蛤散30g全瓜蒌30g浙贝15g、4付。2013年8月18日三诊:患者服上方后咳痰基本控制,偶咳少许泡沫痰,纳增,唯肠鸣不已,便粘不畅,或有粘液渗出,寐可,体力渐复。脉弦滑,苔腻微黄。改拟温阳健脾,利水消肿之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15g桂枝10g炒白术10g炙甘草10g炮姜8g桔梗10g仙鹤草30g当归10g橘红10g法半夏15g生黄芪30g莪术20g茵陈15g金钱草30g、7付。服后患者咳嗽基本消失,诸症缓解而出院。按:《伤寒论》:“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原治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汗出而喘”者。表邪不解而入里,或风寒之邪郁而化热入里,邪热充斥风外,故身热不解、汗出、口渴、苔黄、脉数;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故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后世用于风寒化热,或风热犯肺,以及内热外寒,但见肺中热盛,身热喘咳,口渴脉数,无论有汗、无汗,便以本方加减治疗,都能获效。本患者高龄,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同时炎症,使用高级抗生素多日,外邪已然入里,内热蕴于肺,故用麻杏石甘汤。但患者高龄,年老体弱,咳嗽迁延日久,肺中阳气不足,肺气虚衰,萎弱不振,故加炮姜,亦有取甘草干姜汤之意。复诊之时患者咳嗽好转但脉转弦而身痛,便秘。故加以桑白皮、黛蛤散、瓜蒌、浙贝以清热利肺通腑化痰,可得全功。史老师评语:本案为经方复合加升陷祛瘀汤之治。经方包括已述麻杏石甘汤,甘草干姜汤,尚有桔梗汤(又名甘桔汤)、茵陈蒿汤。升陷祛瘀汤取其意而未全用其药。但变通柴、升、厚、麻、杏,升散不离金荞麦之肃降,祛瘀仍不离当归、莪术。因病情虚实、寒热错杂,非一方之力可胜,尤其术后患者更是如此。
    杨xx,男,58岁。初诊:胁下痛,断续6年之久,此次因劳累,情绪波动引起复发而就诊。腰酸,畏寒肢冷,便溏神疲,经西医院诊断为胆囊炎,予住院治疗,症状好转而病终不除。6年间消化功能已低下,食少,体重已减少十多千克。舌淡脉沉细,此肝肾俱虚之候。桂枝30g 白芍20g 生姜30g 大枣30g 炙甘草30g补骨脂15g 淫羊藿15g 当归30g 北细辛15g 郁金15g吴茱萸20g 砂仁20g 麦芽15g山楂20g。6剂。二诊:诸症均好转,唯舌仍淡,脉沉不起,于上方去麦芽、山楂、郁金,加甘松15g。三诊:自觉症状消失,唯舌尚淡,舌脉已趋正常。处方:附片40g(先煎) 桂枝30g 炙甘草30g 砂仁20g 白芍15g 补骨脂15g 鹿衔草30g。6剂善后。
    杨xx,男58岁、初诊:1984年7月22日,主诉:完胁胀痛伴口腔溃疡多年。病史:多年来反复胃院及右胁胀满疼痛,曾在外院检查诊断为“胆囊炎,多发性胆结石。且经常口腔及舌面出现溃疡.疼痛较明显,平素头晕,口燥,便行欠畅。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辨证:肝胆失于疏泄,湿热交阻蕴结。诊断:胆囊炎,胆石证,口腔溃疡。胁痛、口疮。治法:疏理肝胆,清化湿热。金钱草30g炒黄今9g郁金12g知母5g夏枯草9g炒赤芍12g连翘9g炒以仁12g炒积壳5g桑叶9g菊花9g川栋子9g银花12g芦根30g香谷芽12g甘露消毒丹12g(包)。14剂,二诊:8月5日,药后诸症均减,右腹略有隐痛,脉弦滑.苔薄黄腻,守前法。金钱草30g黄今9g郁金12g炒赤芍12g夏枯草9g炒积壳6g瓜篓皮9g川栋子9g知母5g、炙延胡5g炒以仁12g芦根30g香谷芽12g银花12g炙远志5g甘露消毒丹12g(包)。随访:以后根据此原则加减服药经年,有时仍感右胁不舒,或口腔淡疡举发,但整个病情比较稳定。按语:胆炎,胆石症兼口腔溃疡,此湿热蕴结上蒸所致。苔黄腻正是湿热之征也。故常法外以甘露消毒丹,以仁清泄湿热。亦常法外之一变法。
    罗xx,48岁,1971年3月就诊。胃痛牵引右胁下痞满不舒,食后腹胀,大便时塘,厌油,失于寒温则呕吐,痞满更甚,经钡剂透视除外溃疡病,又做胆囊造影,证实为慢性胆囊炎。脉弦缓,舌淡红,苔白黄腻。拟用黄连汤加味: 瓜萎壳15g党参12g法半夏、郁金各10g干姜6g黄连、炙甘草、桂枝各5g。服3剂药后痞满大减,舌转润,再进5剂,食增,厌油好转,又服20余剂,病告痊愈。2年后偶逢询及,未再发病。原按:本病属脾胃气虚,肝胆失疏,故选择黄连汤调和寒热,加郁金、瓜萎壳理气解郁。笔者在临床上运用此方治疗慢性胆囊炎且寒热夹杂、虚实并存的病例,均有一定的疗效。
胆囊肿、息肉病例
    田xx,男,46岁。右上腹胀痛,时好时坏 10 年。病人10 年前因家庭琐事郁闷寡欢,后来又因饮食不洁,引起右上腹胀满疼痛,此后每因情绪不佳或过食肥甘厚味而诱发,善太息。后来经医院 B超确诊为慢性胆囊炎,经常口服消炎利胆片,效果不甚明显,去年复查B超,发现3个胆囊息肉,最大的0.6 cm X 0.8cm,当时医生建议他手术治疗,病人拒绝,遂求中药治疗。刻诊:神清,面色晦暗,右上腹胆区有压痛,病人身困,饮食厌油腻,自觉右上腹胀满不适,二便正常,舌红苔稍黄腻,脉弦略涩。诊断:胁痛(湿热痰瘀内阻,胆络气血不通),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方药:柴胡10g黄芩10g青皮10g厚朴 10g金钱草 30g蒲公英60g梔子30g土鳖虫 15g白僵蚕15g半夏20g鳖甲 30g乌梅20g鸡内金30g黄芪50g。方中柴胡、青皮、厚朴疏肝解郁理气;土鳖虫活血;金钱草、蒲公英、黄芩、栀子清热利湿解毒;白僵蚕、半夏化痰散结;鳖甲软坚散结,又能防利湿伤阴;乌梅利胆消胬肉,此为治息肉要药;鸡内金消积滞;黄芪对慢性病的痊愈起促进作用,又能防行气药伤正气。久病多痰瘀,慢性胆囊炎的胆壁增厚及息肉我都是按痰瘀论治。药后3天,症状明显好转,10日症状消失,减半蒲公英、梔子剂量,加白术15g,又巩固治疗半月。后来病人回到原来为他诊断的医院进行复查,胆囊息肉由原来的3个,变为1个,最大的由0.6cm X 0.8cm缩小到 0.1 cm X 0.2cm,几乎看不到了,当初建议他手术的医生甚为吃惊,连呼:怎么可能?!
    严××,男,54岁。2007年9月5日初诊。右胁肋下胀闷5月余,伴恶心欲呕、纳差。乙肝病毒指标检查:抗HBs(+)。肝功能正常。外院B超检查显示:胆囊内胆固醇结晶,胆囊壁增厚。胃镜显示: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近来患者右胁肋下胀闷发作频繁,牵扯至背部放射痛,恶心纳差,腰酸,夜寐不安,舌质尖红苔薄黄腻,脉细弦。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胁痛,肝胆郁结,横逆犯胃。运用四逆散加减,药用柴胡9g白芍12g枳壳12g生草6g蒲公英30g黄芩9g黄连6g佛手15g玫瑰花6g八月札15g竹茹15g。服用7剂后,诸症缓解,但食后时觉上腹部胀闷,舌质尖红,苔仍薄黄腻,遂予原方加重黄芩、黄连剂量以清其热,并加用小陷胸汤以消其满。服用14剂后,诸症缓解。按:胆囊炎属中医的“胁痛”、“胆胀”范畴,中医学将胆列为“奇恒之腑”,主要是贮存胆汁并输出胆汁以帮助消化,它不与外界直接相通。肝与胆互为表里,肝胆二经之脉皆循胁肋,如果肝气郁结,将影响胆的疏泄;湿热蕴结,壅滞胆道,将导致肝气不舒,胁肋疼痛,影响消化,故胁痛之病主要责之于肝胆,《景岳全书·胁痛》曰:“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治胆病必应疏肝气、解肝郁,以四逆散为基础方。本案患者服药后,虽右胁胀闷缓解,但食后上腹胀满,舌红苔黄腻不解,遂加用小陷胸汤治疗。《外感温热篇》中指出:“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凡是上腹部痞胀,只要舌苔或黄或浊,都是湿热内聚之候,均可用小陷胸汤[7]。四逆散、小陷胸汤合用,既增强了疏肝解郁、消积导滞的作用,又清利肝胆湿热,消除胆囊的炎性反应。
    周xx,女.56岁,颚上县人,农民。自2003年起,右上腹间歇隐痛,进食脂肪餐后加剧,腹部B超示:①胆囊多发性结石。⑦胆囊炎。肝功能正常。于12月1O日行LC治疗,术后一周患者腹疼者再发,症见:右上腹,右胁部刺痛、隐痛,伴口干咽燥.腹胀.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ERCP束发现异常,辨证为“胁痛”,肝阴不足、瘀血阻络型.方用一贯煎加味:生地20g构杞25g北沙参25g白芍20g川楝子lOg当归l0g麦冬20g丹参15g赤芍15g服药3剂,自觉症状有所好转,守方加减再服3d腹痛消失而出院。注:运用一贯煎治疗PCBD,并非一成不变,而应根据其组方机理加碱化裁,灵括应用。遵照治肝琉泄不宜太过、健运不宜过壅、祛湿不宜太燥、清热不宜过寒、祛瘀不宜太破,补虚不能滞邪、攻邪不致伤正,以达邪去而正不寰的原则。属气镒证,以胁肋腹部胀痛为主症者加用柴胡、郁金、青陈皮、山楂等。肝胆湿热证,以胁胁灼痛、口苦、咽干、尿黄、舌红苔黄腻为主症者,加茵陈、虎杖、蛇舌草、半边莲等;胁痛呕恶为主症者,加用苡米仁、广木香、藿香、佩兰、炒谷麦芽、蔻仁等,去生地、麦冬,或减量;属瘀血征,以右胁刺痛、肝大、舌边有瘀点为主症者,加丹参、赤芍、红花、五灵脂、蒲黄等。
    武xx,女,50岁,工人,门诊号1048。患者面色抑郁,不时嗳气,胸胁胀满,不思饮食,右肋疼痛难忍,咽干口燥,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肝郁化火,炼津为石,脾虚不运,湿热内结,治当疏肝解郁,清肝利胆,化积消石,方用四金逍遥散。处方:金钱草30g金银花15g海金砂15g鸡内金12g白术10g云苓10g当归12g白芍15g柴胡10g薄荷6g甘草6g,水煎服,3剂。二诊:上方服3剂后疼痛大减,饮食大增。热势已减,久服寒凉,则日久伤中,故原方去金银花继服。上方服至10剂时,B超示结石消失。
    李xx,女,55岁,航天部五所。1997年6月13日来诊,患胆囊结石,有数枚,最大者0.8公分,右上腹、右肩胀痛不适,脉沉弦,苔微腻,大便干结。我用金钱草配虎杖、木香、柴胡、山楂、丹参、郁金、鸡内金、草决明、枳壳、威灵仙、赤白芍、香附,断续服药3个月,年底复查结石之大者已消失,但仍有泥沙状细小结石,且时有轻微疼痛,坚持再用10余剂,其痛如失,再检查小结石已不复见。
    吕xx,女,胆囊结石,右上腹疼痛拒按,烧心、眩晕,耳鸣,下午发热,胆囊增大,胃炎,乏力,舌边尖齿痕,舌前半无苔,舌根剥苔,苔黄,苔腻,舌裂纹,舌下静脉暗,脉有力。辨证:湿热气滞,胃肠湿热,肾虚水泛。处方:郁金9g大黄(后下)10g栀子8g鸡内金8g金钱草53g黄芩8g泽泻7g枳壳7g车前子12g砂仁(后下)5g青皮7g白芍12g柴胡7g生甘草10g木通5g。服用中药一月余,临床症状消失,经超声检查,结石消失。
    xx女,38岁,右上腹疼痛四年,加重一月,于2004年5月2日来中研院广安门医院中医心身医学科就诊。患者于三年前在北京一家大医院做B超示胆囊炎伴胆囊多发结石,最大直径约1.1cm,几年来患者吃了不少中药和西药,效不显。现望诊见患者面红,神烦,体偏瘦;问诊知患者性急易怒,烦躁,遇事不能忍,做事快捷利索,说话快,几年来因工作不顺而烦心,和婆婆关系也紧张,情绪极不稳定,经常发怒,现患者右上腹疼痛,每遇情绪不佳和稍进油腻时疼痛加重,伴口干口苦、眠差、小便尚可、大便略干,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我院B超示胆囊多发结石,最大直径1.3cm,脑电地形图异常,综其舌脉症认为:患者肝疏泄太过而致肝旺,阳气升腾而上,肝火上炎,心肝火旺,日久阴伤,痰阻血瘀,为刚证。治疗:首先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同时中药治疗。中医诊断:胆胀(肝旺阴虚血瘀)西医诊断:胆囊炎、胆石症。治法:柔肝养阴活血,方药:白芍30g丹参30g炒枣仁30g柏子仁30g生龙骨30g(先) 生牡蛎30g(先) 磁石30g(先)丹皮10g栀子10g肉桂3g砂仁6g内金9g炒莱菔子20g,煎汤剂,饭后服,一日二次,忌辛辣油腻生冷。患者共服上方加减六周,临床不适症状消失,复查脑电地形图已转为正常,复查B超示胆囊多发结石己消失,患者精神转佳,情绪平稳,不胜感激。
    冯xx,女,50岁,2006,年 10月15日初诊。诉:患胆囊炎、胆结石多年,于1 年多前在某医院手术。手术后即感觉胆囊区域(剑突下)有一种落空感(好像一只碗扣着),经常要用一只手抱住此部位,且略弯腰才觉舒适,若站直则痛苦难忍。晚上睡眠时只能屈腿,伸直则拘挛。时时自觉腹内有气鼓胀,有时自觉上顶至咽喉,气胀时看腹部外形亦胀大,活动后可逐渐平复消失。手术后1 年来曾多次去原医院诊治乏效。其后原接诊医师告诉患者此乃胆囊手术后遗症,可逐渐消失。患者又其他医生处诊治至今仍不缓解,甚是苦恼。经人介绍前来就诊。现症:除上述痛苦状态外,浑身乏力,头脑昏沉,善太息,自觉饥饿而不能多食,大便黏滞不爽,舌苔白厚腻,脉沉濡。根据以上病史和患者的当前症状表现可以诊断为:胆胀。辨证为:脾气虚肝郁,湿浊内阻。处方:党参20g黄芪15g茯苓20g白术15g白芍20g甘草 6g当归 15g香附 15g威灵仙15g木香6g藿香15g(后下)白豆蔻10g(后下)。5 剂,水煎,早晚温报,每日1 剂。10月20日二诊:服药 5 剂,自觉矢气增多,大便已通畅,腹部气胀减轻。现:两胁肋感觉有气鸣响不往下走,晚上睡眠时双腿仍屈伸不利,白天活动则酸软乏力,舌苔白微腻,脉濡。处方:党参30g黄芪15g茯苓20g白术20g白芍20g甘草 6g当归15g香附 15g威灵仙15g木香6g藿香15g(后下)白豆蔻10g(后下)山萸肉20g。5 剂,水煎,分早晚温服,每日l 剂。服后遂愈,近日路遇询之曰:已不再那样痛苦难受了。
    李xx,女,55岁,营业员,1980年10月5日初诊。患者11年前患急性胆囊炎后,常觉有胁胀痛,近年来渐觉怠倦乏力,大便艰涩,2-3日方一行。前日突觉右胁胀痛难忍,恶寒发热,口苦,胸闷,恶心,大便秘结,小便黄少,面色黯黄,精神不振,舌苔薄黄,脉沉细。证属肝胆湿热气滞,然因病久体弱,不可过用苦寒攻剂,当辛开苦降,调达气机,予柴胡陷胸汤(柴胡3g 姜半夏9g川连2.4g桔梗3g黄芩4.5g栝楼仁15g(杵)枳实4.5g 生姜汁4滴(冲服))加郁金10g木香10g,2剂之后,大便畅行,证情减轻,再进4剂,诸证消失。
    李XX,女,59岁。主因“发热5天余”而于2013年7月9日收入中西医结合心内科。患者7月4日夜间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自测体温达38.5℃,伴左侧偏头痛、汗出,乏力次日仍间断发热,体温波动在38.5℃左右,伴全头部胀痛、恶心,期间呕吐1次,为食物残渣,无喷射样呕吐。遂就诊于怀柔区医院,检验结果示:WBC 8.14×10^9/L,NEU% 63.80%,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予头孢地尼分散片、氨酚双氢可待因、肿节风分散片口服治疗,症状未见明显缓解,仍间断发热,体温最高达39.6℃,遂入院治疗。患者于4月11日行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既往胆囊炎病史。查体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墨菲氏征弱阳性。2013年7月10一诊:患者精神差,神疲乏力,寒热往来,每日于下午3点之后开始发热,起先寒战,后高热可达39.3℃,无汗。需解热镇痛药后才可发汗降体温。口苦咽干,头痛,身痛尤其以双下肢疼痛(腓肠肌)最明显,纳呆,寐不安,大便干,且二日未行。舌红,苔少色黄。脉浮弦滑。辨证为三阳合病,治以解肌清热之柴葛解肌汤:柴胡18g葛根30g黄芩15g羌活15g白芷12g桔梗15g炙甘草10g白芍15g生石膏100g大枣15g生姜15g,4付。患者服药后,高热应声而退,此后患者体温从未超过38℃,但余热未解,加之数位病区医师频繁更改方剂,故患者仍然表现未下午至前半夜低热,约37.4-37.8℃之间,不需服用解热止痛剂即可自行退热。腹部B超报告为胆囊炎,肝胆外科会诊后建议继续抗生素治疗。2013年7月17日二诊:患者仍然精神不振,神疲乏力,寒热往来,每日于下午3点之后开始发热至夜间11点,低热37.4-37.8℃之间,不需要服药即可自行汗出热退。心烦口渴,无恶心呕吐。心烦,额前汗出,胸胁不适,需要压一卷卫生纸才可稍缓解。舌红,苔较前为多。脉弦滑。遂予以和解散寒,生津敛阴之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25g桂枝15g干姜15g黄芩15g生牡蛎30g天花粉20g炙甘草12g。4付。服后数日低热全消,墨菲氏征亦转阴性而出院,至今未反复。按:本例患者为胆囊炎所致高热,其症状表现,发热无汗脉浮对应太阳,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心烦喜呕对应少阳,高热烦渴对应阳明,故为典型的三阳合病,且有头痛和全身肌肉疼痛明显的兼证,故予以辛凉解肌,兼清里热的柴葛解肌汤最为合适。柴葛解肌汤是治疗太阳风寒未解,入里化热,初犯阳明或三阳合病的常用方。出自陶华陶节庵的《伤寒六书》,其卷三云:“治足阳明胃经受邪,目疼,鼻干,不眠,头疼,眼眶痛,脉来微洪,宜解肌,属阳明经病,其正阳明腑病,别有治法。” 方中柴胡、葛根解肌发表为君;石膏、黄芩清内郁之热,羌活、白芷散外感风寒为臣;桔梗宣肺利咽,芍药和营泄热为佐;生姜、大枣和营卫,健脾胃为使。诸药相配,共奏辛凉解肌,兼清郁热之效。本方的配伍特点:温清并用,侧重于辛凉清热;表里同治,侧重于疏泄透散。它和一般辛凉解表以治风热表证之方,当有区别。对于此方,若太阳表邪未入里者,不宜使用本方,恐其引邪入里;若里热而见阳明腑实(大便秘结不通)者,亦不宜使用。张秉成《成方便读》卷1:“治三阳合病,风邪外客,表不解而里有热者。故以柴胡解少阳之表,葛根、白芷解阳明之表,羌活解太阳之表,如是则表邪无容足之地矣。然表邪盛者,内必郁而为热,热则必伤阴,故以石膏、黄芩清其热,芍药、甘草护其阴,桔梗能升能降,可导可宣,使内外不留余蕴耳。用姜、枣者,亦不过藉其和营卫,致津液,通表里,而邪去正安也。”患者服药后,不再高热,但低热未尽,此时患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胸胁需压一卷卫生纸),心烦等少阳证仍在,但太阳和阳明经证已消。且患者两种抗生素联用已超过三星期,考虑其过用寒凉,寒滞中焦而致入少阳之邪寒化。《伤寒论》第147条,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治疗上寒热并用,既用柴胡黄芩疏解少阳郁热,用天花粉牡蛎热伤之津,又用桂枝干姜甘草辛散温中,除太阴之寒滞。史老评语:一般教科书将此方归入辛凉解表剂,治风寒入里化热,其实为柴胡剂的复方,与小柴胡合葛根汤意颇近。此案反思,抗生素用之过于广谱且错杂,从中医理论看也是“误治”,“已发汗而复下之”,住在病房,对症发汗用之频繁,抗生素也多苦寒直折,“阳微结”比较典型。故用之效速。
    张××,女,55 岁。右胁疼痛,满闷,食欲不振2个多月。超声波探查诊为胆囊炎。久用中、西药物不效。近又发现左胸部闷痛气短,心电图显示sT段下降,T 波倒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细察其证,除以上诸证外,并见胸满心烦,口苦咽干,舌苔黄白腻,脉弦滑。询其前医所用之方,大都为疏肝除湿,清热利胆之品。综合脉证,云:痰热阻郁,治宜化痰理气,右胁疼痛方。处方:钩藤10g葛根10g前胡10g桔梗10g枳实10g焦楂10g枸杞子10g生地10g。服药4 剂,疼痛大减;再服10 剂,疼痛消失;继服10 剂,超声波复查正常。
    徐xx, 女, 39 岁, 已婚, 农民, 20 02 年 4 月 1 0 日初诊 。恶寒发热, 伴右上腹部胀痛 3 d 。患者 3 d 前赴宴, 后觉恶寒, 右上腹部不适, 不思饮食, 经乡医治疗( 口服吗丁 啉、 阿 莫西林)效果不佳。近日发热、 右胁胀痛、 恶心呕吐、 嗳气吞酸、舌苔白腻、脉弦滑数。查体: T 38 . 3 e , 莫 非氏征阳性, 辅 助检查: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 1 1. 6 @ 109/ L , L 0 . 7 5, N 0. 25 。B 超: 胆囊形态饱满, 切面 8 5 mm @ 4 6 mm, 囊壁毛糙, 增厚 4 mm, 内透声欠清。提 示胆囊积液, 西医 诊断: 急性胆囊炎伴胆囊积液; 中医诊断: 胆胀。症属: 肝胃不和, 胆腑 瘀积; 治宜疏肝和胃, 利胆逐水; 拟利胆逐水汤加黄连、陈皮。处方:金钱草30g虎杖30g茵陈30g郁金10g牵牛子10g商陆10g黄连3g陈皮10g, 7 剂, 日 1 剂, 水煎, 早 晚饭前 20 mi n 温服, 嘱忌食油腻肥甘之品。2 002 年 4 月 1 8 日复诊: 患者病情好转, 右胁肋疼痛 消除, 偶有恶心、 嗳气、 舌脉如常, 上方续服7 剂, 黄芪精 10ml口服, 2 次/ d 。2002 年 4 月 26 日 三诊: 症状消失, 饮食正常, B 超复查, 胆囊 7 . 6 mm @ 3 . 8 mm, 囊壁回声清晰, 随访2年未复发。
    谭xx,女,44岁。患者右上腹、胁下时痛,且向右肩放射,阵发性加剧,反复发作1年余,发时剧痛,呕吐黄水。到湖南省人民医院胆囊造影检查,发现胆囊肿大为7cm×4cm,诊断为胆囊炎,准备手术,患者不愿,于1980年5月来院就诊。初诊时,除上述症状外,并见面色萎黄,纳差,体倦,小便黄,舌苔薄白,质红,脉弦数。此乃肝胆郁热,气滞血瘀而痛。治宜和胃降逆,疏肝利胆,佐以益气活血,欲降之必先升之。方用四逆散加减: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太子参、沙参、丹参、女贞子、五灵脂、蒲黄、郁金、金钱草,另加火硝(芒硝胶囊装吞)、鸡内金、隔山消。复诊:服前方30剂,右胁胀痛缓解,停药。3个月后复查,胆囊缩小,但仍体倦,舌红,脉弦不数。仍用原方15剂,以善其后。过1年反映,愈后未复发。
    杜xx、女。临床表现:口苦,上腹疼痛,右肩疼痛、右背痛,胆囊炎,口干,大便时稀,梦多,易醒,颈痛,突然站立时头晕,脉数。辩证:少阳枢机不利兼腑实,肝阳虚。处方:柴胡9g黄芩9g白芍14g生甘草11g郁金8g陈皮13g川楝子7g黄连4g元胡7g茵陈5g茯苓12g枳实7g清半夏7g木香5g枳壳7g大黄(后下)8g金钱草9g法半夏7g共7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xx女患有胆囊炎宿疾,屡药不效,除胆区疼痛外,兼感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来询治法。余诊其脉左三部沉细乏力,右尺亦然。显见真阳不足,与其自觉腰酸乏力之病机亦相一致。此时胆痛适值缓解,宗《内经》“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之旨,余断然据脉疏方,投金匮肾气丸,药后大效。续治数月,原方未动,不仅精神渐振,体质改善,且胆囊炎竟亦消失。
    xx女,36岁。右上腹不适五年,加重一年。经襄樊、武汉、广州多家医院中西药治疗,疗效不佳。患者丈夫为某医院普外医师,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经同类患者介绍于2006年2月25日来我出就诊。刻诊:右肋不适,痛连肩背,时伴头晕目眩,乏力。体胖,身高162cm,体重89kg,食欲旺盛。喜食肥肉、鱼类、蛋类、动物内脏等食物。B超示:重度脂肪肝,胆囊多发性息肉,最大一个为1.6mm。慢性胆囊炎。血压:140~150/100~110mmHg。血脂三项均高。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辨为痰浊瘀滞为患,治以化痰祛脂,升清降浊。处方:全瓜蒌30g生半夏15g焦山楂60g?苡米100g?郁金15g泽泻100g?生南星15g茵陈60g?茯苓30g橘皮10g甘草5g栀子5g黄连5g绞古蓝30g乌梅100g?僵蚕30g浙贝母15g 。一天一剂,水煎服。方二:用炮山甲60g鸡内金90g三七90g水蛭90g浙贝母60g乌梅90g、共研极细末,一次3g,一天4次,吞服。2006年4月10日二诊:所有症状消失,彩超示胆囊息肉二个,最大一个为0.5mm.。血脂已在正常范围。效不更方,继服前方。2006年6月5日三诊:各种理化检查均已正常,彩超未发现胆囊息肉。体重68kg。
    xx女患,56 岁,1990 年3 月18 日初诊。患者从北方迁居四川不久,即感肩背酸痛,纳差体倦,自忖为“水土不服”而就医。医曰“蜀多雨湿,挟风寒而成痹,所以肩背酸痛;纳差体倦者,脾为湿困也”。初用羌活胜湿汤、五积散等,肩背酸痛如故。继投以加减正气散、五苓散、推气散、小陷胸汤加郁金、降香等,纳差体倦依然。近 2 年间继服药百余剂而乏效,已失去治疗信心。刻诊:面色青黄带晦暗(山根之下两侧尤显),神倦乏力,短气懒言;肩背酸痛,右侧为甚;右胁隐痛,胃脘满闷,小腹膜胀,纳差,厌油腻,口干苦,大便微溏。舌质稍红,苔薄黄微腻,脉弦濡。辨证论治[学生甲]本例慢性胆囊炎、胆囊萎缩、胆囊息肉患者,因其自觉症状较多,难分主次,不容易抓住主症,从而给诊断、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前医先以肩背酸痛为主症,诊为风寒湿痹,用疏风散寒除湿之方;复以纳差体倦为主症,诊为“脾为湿困”,投醒脾利湿,行气化痰之剂,间断服药近2 年,均乏效验。
    [老师] 患者面色青黄带晦暗这一显著体征便隐含着“木土失和”的基本病机。再参酌其右胁隐痛、小腹膜胀、厌油腻、口干苦等肝郁胆热之征,以及神倦乏力、短气懒言、纳差、胃脘满闷、大便微溏等脾虚胃寒,气滞湿阻之象,便不难从整体上诊断出“肝郁胆热,脾虚胃寒,夹气滞湿阻”。
    [学生乙]肩背酸痛又如何解释呢?
    [老师]本病乘土,土虚则聚液成痰,痰湿流窜肩背经络,障碍气机、气化,不通则痛。
    [学生乙]看来老师之所以能准确地抓住本例的基本病机,乃是得力于不厌其详地反复询问患者的自觉症状,全面地加以归纳汇总,条分缕析。由此可见,四诊资料越全面越好,尤其是问诊要仔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性。
    [老师]但全面性并不等于整体性。现代西医亦很讲求全面性,而不赞成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当然重视全面性,但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却是整体性,即整体观念。《内经》上多处强调“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深刻地揭示了“一”与“多”的辨证关系,其精神实质就是强调要从整体上高屋建瓴地掌握病机。如本例之自觉症状看似杂乱无章,却有“木土失和”这样一根主线贯穿其间。而从宏观整体的高度紧紧抓住这根主线,就容易理清头绪,就不会陷入“流散无穷”的窘境。
    [学生甲]听说老师研究慢性胆囊炎有年,能披露—下证治心得吗?
    [老师]我早年工作的地区,慢性胆囊炎发病率颇高。因初涉医林,缺乏临床经验,又无法与书本上的知识“对号入座”,只能在实践中慢慢摸索,教训倒是积累得不少。所幸临证既久,亦渐有会悟:慢性胆囊炎患者,无论是否存在结石,其自觉症状均不少。有的患者就诊时不擅表述,听之既多且乱,茫无头绪。医者如不善于归纳概括,便不得其要领,抓不住主要矛盾,见症治症,方药漫投,收效甚微。据临床体察,此病所涉及的脏腑,主要是肝胆脾胃。其肝胆症状,多为右上腹反复疼痛,或放射至肩背,长期口苦,属于肝郁胆热,疏泄失职;脾胃症状,多为胃脘满闷,纳呆食少,嗳气,嘈杂,短气乏力,属于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此外,患者忧思恼怒,或啖油腻及生冷食物之后,以上症状往往加重。其舌边多偏红,苔薄白或微黄薄腻,脉多弦弱带滑。冶宜疏肝清胆,健脾和胃,升清降浊。我常用简裕光老中医“柴胆牡蛎汤”合张锡纯“培脾舒肝汤”取效。药用:柴胡 10g生牡蛎30g龙胆草3—6g白术10g黄芪10g陈皮10g厚朴6g生麦芽10g炒谷芽10g鸡内金6g白芍12g生姜6g生甘草5g.方中柴胡,生麦芽疏肝达郁;胆草,生牡蛎,白芍清敛胆火;黄芪,白术,甘草健脾升清;陈皮,厚朴,炒谷芽,生姜和胃降浊。加减法:口苦甚者,胆草加至 10g;胸膈满闷甚者,去白术、白芍, 加薤白 10g;大便长期偏稀者,加黄连3g,山药15g,仙鹤草30g;肩背板滞掣痛者,加姜黄10g.如1972 年曾治某女,32 岁,患慢性胆囊炎8 年(无结石),经常纳呆,口苦,右胁隐痛,肩背酸痛,胃脘满闷,大便微溏,舌苔白腻,脉濡滑。我先用柴胆牡蛎汤合三仁汤加藿香、佩兰、桔梗、仙鹤草,连服10 剂,口苦消失;右胁隐痛、胃脘满闷减轻,大便成形。继用柴胆牡蛎汤合培脾舒肝汤 16 剂,诸症基本消失。尔后偶有复发,辄以本方化裁,连服 3—4 剂,便可安然。近年来转向试用经方,如本案之柴胡桂枝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化裁,疗效亦较满意。本例病症考虑为肝郁胆热,脾虚胃寒,夹气滞湿阻。治宜疏肝清胆,健脾温胃,行气化湿。予柴胡桂枝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化裁:柴胡15g黄芩6g法夏10g党参12g甘草3g生姜5g桂枝10g白芍12g干姜5g生牡蛎30g天花粉12g姜黄10g.2 剂。嘱其戒除忧思恼怒,勿食油腻、生冷食物;并告曰:以西医辨病论之,其病灶可能在胆囊,建议做胆囊造影以确诊。二诊:服药后右胁隐痛、胃脘满闷、小腹膜胀、纳差等症稍有减轻。旋即做胆囊造影。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胆囊萎缩,胆囊息肉。因叹服诊断正确,治疗信心陡增。续上方加乌梅 20g威灵仙10g僵蚕6g地龙6g(后2 味烘熟轧细吞服)。三诊:服药6 剂,右胁隐痛、胃腔满闷、小腹膑胀基本消失,肩背酸痛显著减轻,纳开,大便成形,舌象正常,脉弦缓。上方去桂枝、干姜、生牡蛎、天花粉,加黄芪30g,陈皮10g.效果:服三诊方45 剂,一切症状消失,面色较红润,若无病之象。随访7年未复发。思辨解惑
    [学生甲]本例患者到底痊愈没有?我指的是胆囊的炎症、息肉均消失,胆囊形态恢复正常。
    [老师]从西医角度说不知道。因患者不愿复查,我们不能勉为其难。不过,患者——切临床症征消失,面色较红润,若无病之象,且随访1 年未复发,从中医角度看,似可算“临床治愈”吧?
    [学生丙]依老师辨证的思路,其治法应为从整体上调理肝胆脾胃。但选用的却是《伤寒论?太阳病篇》的柴胡桂枝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前者为太阳、少阳表里双解之轻剂,后者则为和解少阳、温化寒饮之方,似乎均与脾胃无明显关涉,不意竟获良效,是何道理?
    [老师]说柴胡桂枝汤是“太阳、少阳表里双解之轻剂”,源于《伤寒论》146 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苦泥于条文,而拘守机械的“方证对应”,则浅之乎视柴胡桂枝汤矣。大家知道,本方是小柴胡汤与桂枝汤之合方。若以六经辨证及治法观之,小柴胡汤可以从少阳之枢,运太阳之气,而领邪夕卜出,故可通治“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人,与正气相搏”的诸般病证;而以脏腑辨证及治法观之,则小柴胡汤以柴胡、黄芩疏肝清胆,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健脾和胃,实为从整体上调理肝胆脾胃之妙方。再说桂枝汤,前贤有“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之美誉。我认为所谓“化气”,就是化生水谷之精气,亦即恢复或重建中焦脾胃的功能,俾其源源不绝地化生气血,以灌注、洒陈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其与脾胃之关涉,可谓大矣。至于柴胡桂枝干姜汤,则源于《伤寒论》47 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此为少阳病兼水饮内结,故用本方和解少阳,逐饮散结。而本例借用之者,则是取方中之柴胡、黄芩疏肝清胆,桂枝、干姜、甘草温化脾胃之寒饮,生牡蛎、天花粉逐饮散结。可见本方亦属于肝胆脾胃同治之方。——而与柴胡桂枝汤合用,则更能充分地发挥其疏肝清胆、健脾和胃、行气化湿之综合功效。
    [学生丙]患者经胆囊造影确诊之后,老师即在二诊方中加用了乌梅、威灵仙、僵蚕、地龙,用意何在?
    [老师]希冀消除胆囊息肉。大家知道,中医视息肉为痰凝瘀积之赘生物,但近人治息肉却首选乌梅,值得玩味。我想,这可能是从《济生方》—书所载之“乌梅丸”(乌梅、醋)悟出。近年来时贤用本方加穿山甲、三七、僵蚕等化瘀通络、磨坚散结之品治疗直肠息肉、十二指肠息肉、声带息肉、宫颈息肉等,屡获效验。前年我曾治一媪,年 5 旬,患颈椎骨质增生。在治疗期间,其人舌下静脉处长一息肉如玉米大,西医动员其手术切除,其人惧,要求中药治疗。我即在原方中加入乌梅20g,僵蚕6g(轧细吞服),连服8 剂,息肉消无芥蒂。近年来我治疗胆囊息肉,则必用乌梅、威灵仙、僵蚕、地龙4 味药。经曰“木曲直作酸”,乌梅极酸而得木气极厚,故于酸饮之中,大具疏通之力;威灵仙辛香走窜,专以攻削消伐为能事。且据药理研究,乌梅、威灵仙均有较强的利胆作用;而僵蚕、地龙则长于化痰通络,磨坚散结。可惜验案不多,还望大家进一步开展临床验证。
    [学生丙]据临床所见,本病很容易复发,颇难根治,老师以为然否?
    [老师]我治慢性胆囊炎有年,亦颇为此病之易反易复,缠绵难愈所困惑。极而言之,纵然理法方药“丝丝入扣”,“除根”亦难!但若临证时注意三个关键,则颇有助于较快地减轻症状并改善体质。一是疏清要适度。此病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较长,虚实夹杂——虚在脾胃,实在肝胆。肝郁胆热,应予疏清;但若惟事疏清,或疏清过度,往往戕贼脾胃元气,患者必更廉于饮食,短气乏力益甚。所以疏清要适度,尤其要将疏肝清胆与健脾和胃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彻始终。二是慎用苦寒药。此病患者脾胃素弱,纳与运均差,一般受不得苦寒药。然因其存在胆热,又非用苦寒药不可。这实在是两难之事。
我反复体验,探知清降胆火之药,有利于胆腑,而不利于脾胃,故用量宜轻,“少少益善”。若大便偏稀者,尤当慎用。惟胆草、黄连2 味,少少用之(1.5~3g),既善清胆热,又能厚肠胃,大便偏稀者亦可用之(若长期便溏,只宜用黄连)。三是为配合药物治疗,亟宜劝导患者陶冶情操,乐观开朗,并节制油腻、生冷食物。不少患者服药效差,或易反易复,多因有忽于此,值得引起重视。__

     更多病例在整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