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中堂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成功病例 > 胃肠病例 >  > 正文

胃冷胃寒症

2018-03-19 17:55正中堂正中堂
    尹xx.男,35岁。一日,其邻居来告,尹某病危,延李老出诊。询之病起于风寒食积,寒热交作,自服表里两解之剂,病减。因外出又复感风邪,发热恶风,头痛汗出,复进麻黄汤热虽退,反冷汗不止,腹中扭痛,手足厥冷,难以伸缩,且寒饮上逆作呕.诊脉沉微欲绝,舌青苔滑,遂断为亡阳虚脱在即,若再现烦喘则救治较难矣。思此证本为表虚伤风,一汗再汗,以致大汗亡阳,仲景有甘草干姜汤复阳之旨,随即将患者家存老干姜两块,约30克,急以武火煎汤令其先服,再用下方回阳固脱。附片(开水先煎透)党参各60g干姜18g白术24g获令15g法半夏12g五味子、炙甘草各6g。次日复诊:腹痛汗出已止,四肢转温,继用下方3剂而愈。附片60g(开水先煎透)党参30g白术18g补骨脂15g法半夏12g益智仁、砂仁(捣,后下)各9g,上肉桂(研末调服)、炙甘草各6g。评述:本案李老因见患者家有老干姜,故就地取材,先宗仲景甘草干姜汤复阳之旨,用老干姜30克先服,足见其机动灵变的用药手法,非艺高胆大之人而难为也。接用回阳救急汤(人参、附子、干姜、肉桂、陈皮、半夏、获令、白术、甘草、五味子、射香、猪胆汁)去射香、肉桂、陈皮之过散,胆汁之苦寒伤中,而收回阳固脱之伟功。
    芮××,男,61岁。胃脘疼痛10年多,耳鸣耳聋7年多。医诊慢性胃炎、溃疡病、神经性耳聋。为此曾反复住院治疗,但迄今无甚效果。细审其证,胃脘胀痛,吃l~2块饼干可稍缓和,吃4~5块即胀痛加甚,按之亦甚,心烦易怒,头晕头痛,两耳胀闷而聋,舌苔黄白,脉弦紧而数。综合脉证,思之:胃脘有压痛者,实也;稍食而痛减者,虚也;脉弦紧而数者,肝胃不和,实滞不化也。合而论之,乃肝胃不和,寒积不化。治宜疏肝和胃,温中导滞。柴胡10g半夏10g党参10g黄芩10g干姜3g甘草10g大枣5个枳实10g厚朴10g大黄3g。服药3剂,脘痛停止,食纳增加,耳聋减轻。其后改为每周2剂,服药40天,诸证均失。某医云:何如此之速效也?答曰:此病之所以延误病期者,乃未注意夹实之一证也,实邪一去,病即解也。不审虚实,但胶于虚,久施补益,其病增剧。
    文××,男,66岁。慢性胃炎30多年,糖尿病十几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5年。近2个多月以来,又发现吐泻并作,心悸气短,头晕头痛。急至某院住院治疗。诊为急性胃肠炎、心房纤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先用西药治疗1个多月不见好转,继又配合中药藿香正气胶囊、养心安神、养阴益气之汤剂8天,病情仍然不见改善。细审其证见精神疲惫,恶心呕吐,时而泄泻,心烦心悸,胸满胸痛,头晕头胀,口苦咽干,舌苔薄白,脉弦紧而涩。因思:脉弦者少阳之脉也,紧涩并见者寒湿犯脾也。综合脉证论之:乃少阳枢机不利,寒湿秽浊犯于脾胃。治宜和解少阳,燥湿温中化浊。处方:柴胡10g半夏10g人参10g黄芩10g干姜3g甘草6g大枣5个苍术10g厚朴10g陈皮10g茯苓15g桂枝10g。处方刚毕,某医云:患者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为何反用大枣,而不用生地、元参、花粉、麦冬?答曰:中医学的灵魂在于按照中医的理论去辨证论治。本病虽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但无中医认为的阴虚证,故不可用生地之类,又从证来看本病乃湿寒客脾,若再加养阴之味必助寒湿而为害,此病之所大忌也。服药2剂,恶心呕吐停止,饮食稍进,心悸心烦,头晕脑胀亦减。继服6剂,诸证大部消失。10天后,又来复诊。云:2天来,脘腹胀痛,口苦咽干,疲乏无力,并于昨夜突然发生心动过速,急压眼球才停止。上午又急去某院诊治。诊为慢性胃炎、糖尿病、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审其脉弦大紧数,舌苔薄白。因思脉弦大紧数者气阴两虚,湿热蕴结,清升浊降之势失职耳。为拟补气养阴,燥湿清热,升清降浊。处方:人参10g甘草6g黄芪15g当归6g麦冬10g五味子10g青皮10g陈皮10g神曲10g黄柏10g葛根10g苍术10g白术10g升麻10g泽泻10g。服药2剂,诸证稍减。为了准确的观察药物疗效,嘱其停用其他任何药物。服药10剂后,诸证果然消减80%以上;又服1月,诸证消失。湿浊犯脾,邪结少阳,不审脉证,但与藿香正气,其效不见。
    谌××,男,成。溃疡病手术后4个多月来,胃脘剧烈疼痛虽然已经消失,但隐隐作痛却一直不减,且腹满腹胀,食欲不振日渐加重,并时时恶心,体重锐减达25千克。细审其证,面色萎黄,消瘦乏神,脘腹胀痛,按之更甚,纳呆食减,恶心欲吐,心烦易怒,头晕胀痛,口苦咽干,大便干稀不调,舌苔黄白厚腻,脉弦紧而数。综合脉证,诊为肝胃不和,寒积不化。治拟疏肝和胃,温中导滞。处方:柴胡10g半夏10g党参10g黄芩10g干姜3g甘草6g大枣5个苍术15g厚朴10g陈皮10g大黄3g。服药3剂,胃脘满痛,纳呆食减,心烦易怒等证好转,大便正常。继服上方30剂,诸证全失,体重由35千克增至50千克。某医云:何用健脾和胃而不效?答曰:寒热夹杂不可但用甘温也。又问:何用柴平汤治之亦不效?答曰:寒实之积不可不导滞也。又问:何用温中健脾而不效?答曰:病在肝胃治在脾胃,病为寒实治以温补,寒热不分,虚实不别,脏腑不明所致也。久虚之证,不知察实,久寒之证,不知察热,补实温热,其病不治。
    李xx,男,38岁,河间市渔场村人。形体肥胖。胃脘胀满半年,酒后加重,偶有泛酸,食欲差,腹部喜暖。服奥美拉唑效果不明显。唇红,苔白,脉滑。处方:黄连3g黄芩10g清半夏10g党参10g干姜10g厚朴20g大枣20g甘草6g,结果:五副药后,胃脘胀满大轻,十五副药后,已无任何不适。按:上方为《伤寒论》半夏泻心汤,为古代治疗热痞的专方。黄老师认为此方可以做为治疗慢性胃炎的专方,尤适合于体质较好的中青年男子,其唇舌红,有嗜酒史者,如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效果更佳。余体会临床运用此方并非要完全出现上呕,中痞,下利等证时才可应用,只要病人胃部表现为寒热夹杂者,即可投之。体质辩证尤为关键。
    陈xx,男,57岁。2003-04-21初诊。胃脘痞满胀痛,畏寒喜暖,时发时止数年,今因饮酒诱发。胃脘胀痛痞满,欲吐,纳少,口干口苦,大便干结,遇凉(寒)痛甚,胃镜检查提示“慢性充血性伴糜烂性胃窦炎”,予以中西药治疗无效,延余视诊。刻诊:面色无华,形体消瘦,舌淡边有齿痕,苔黄厚腻,脉弦沉。辨证属阳虚热痞,寒热互结。治宜温阳散寒,清热消痞,健脾和胃。方用附子泻心汤加减:熟附子5g黄芩12g黄连4g大黄6g枳壳12g半夏10g焦三仙各10g白术12g。水煎服,日1剂。药用12剂病愈。嘱忌食生冷和辛辣之品,随访3年余未作。
    金xx,男,60岁,河间市七街人。2008年12月6日初诊。半年来胃脘时有隐痛,夜间加重,喜暖,食粗粮烧心,纳呆,曾服斯达舒,温胃舒等西药无效。又服他医理气消食之药,前证更剧。面黄,腹肌紧张,舌淡,脉沉弱。处方:黄芪25g肉桂10g桂枝10g白芍20g干姜5g大枣20炙甘草6g。五副水煎服,结果:药后胃痛明显减轻,再服十五副,诸恙尽失。按:此病人没有做胃镜或钡餐,没有西医诊断,余只是根据其黄芪体质和方证运用了黄芪建中汤,因药房没有饴糖故未加。此病方证非常典型,无奈他医不识,以致病人病情缠绵不愈,套用理气消食之方反而加重。经方应用方证相应则效如桴鼓。从此则病例效果来看,有力而正确的说明了这一点。黄老师经验运用黄芪建中汤首先要找准黄芪体质,如面黄,肌肉松软,浮肿等。临床上多用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腹痛等病。证见疼痛隐隐,饥饿遇冷则加重。余体会方中黄芪剂量不可过大,因脾胃虚弱日久,补药猛然应用常与邪气争斗,而致脘腹胀满,还是小量缓图为妙!
    郑××,男,40岁。4~5年来,胃脘胀痛,痛彻腰背,呕恶嗳气。医诊慢性胃炎、十二指肠壅积症。先用西药治疗效果不著,改请中医以疏肝和胃、健脾温中、降逆止呕、苦辛通降,以及甘淡辛平、大辛大热、芳香醒脾等法治之,亦无明显效果。细审其证,除胃脘胀痛,时轻时重,或痛彻腰背,或腰酸腰困之外,并见其形销骨立(体重30.5千克),神疲烦乱,时或腹部悸动,恶心呕吐,舌苔白润,脉弦大紧,尺脉尤甚,手足厥冷。综合脉证思之:胃脘者脾胃之部也,腰者肾之腑也,此脾肾之疾俱在也。且见其肢冷,脉弦大紧,尺脉尤甚。脉证合参,脾肾虚寒,寒饮中阻之证也。拟温脾益肾,化饮利水。处方:生地10g山药10g山茱萸10g茯苓10g泽泻10g丹皮10g附子10g肉桂10g人参10g白术10g干姜10g甘草10g。服药3剂,脘腹胀痛,腰酸腰困俱减,恶心呕吐消失,继服30剂,诸证消失,体重增至45千克。某医云:何本病前用苦辛通降、降逆止呕、芳香醒脾和胃而呕吐不减,而用理中地黄汤反愈也?答曰:本方含五苓、理中二汤,理中者理中焦者也,五苓者利水止吐之剂,此病之吐实乃水逆之吐,故以此方而愈也。且本方亦寓肾气丸意,肾气丸者治肾虚微饮之剂也,肾虚微饮之吐者,用肾气丸非但治饮,亦且能降冲,故以本方获愈也。至于前用诸方所以不效之由,我认为有三因:治标不治本一也,降胃不纳肾二也,化饮不利水三也。故以本方综肾气丸、理中汤、五苓散、苓桂术甘、茯苓泽泻汤意而温脾肾、利水湿、降冲逆、去寒水。胃病治胃,不知标本,但从治标,延误病期。
    芮××,男,61岁。胃脘疼痛10年多,耳鸣耳聋7年多。医诊慢性胃炎、溃疡病、神经性耳聋。为此曾反复住院治疗,但迄今无甚效果。细审其证,胃脘胀痛,吃l~2块饼干可稍缓和,吃4~5块即胀痛加甚,按之亦甚,心烦易怒,头晕头痛,两耳胀闷而聋,舌苔黄白,脉弦紧而数。综合脉证,思之:胃脘有压痛者,实也;稍食而痛减者,虚也;脉弦紧而数者,肝胃不和,实滞不化也。合而论之,乃肝胃不和,寒积不化。治宜疏肝和胃,温中导滞。处方:柴胡10g半夏10g党参10g黄芩10g干姜3g甘草10g枳实10g厚朴10g大黄3g大枣5个。服药3剂,脘痛停止,食纳增加,耳聋减轻。其后改为每周2剂,服药40天,诸证均失。某医云:何如此之速效也?答曰:此病之所以延误病期者,乃未注意夹实之一证也,实邪一去,病即解也。不审虚实,但胶于虚,久施补益,其病增剧
    林xx,男,62岁,职员。近月来胃脘疼痛无休止,天寒加剧,泛吐清水,痰涎尤盛,素嗜热饮,大便溏薄,舌胖苔滑,脉沉弦。病因中土虚寒,气机不利。治宜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处方:川椒、川朴花、高良姜、吴茱萸各6g于姜甘草各4g白芍、肉豆蔻、茯苓各10g。服6剂,痛止,余恙亦除。按:此案胃痛因寒而致,寒主收引,则胃体拘急,气机失于通畅,不通则痛,必以温而通之,故用多味温药。寒宜散之,必以辛味,川椒、吴茱萸、干姜、花、肉豆蔻等。辛与温相合,温中散寒,相得益彰,效如桴鼓。
    林xx,男,65岁,素嗜肥甘之物,人虽肥胖。然自年轻时即患胃痛,时发时辍,早年自恃身强体壮,亦不介意。近几年来,胃痛发作颇频,且痛势亦较前为剧,始引起重视。此次发作已3个月,曾求诊于某医,投以消导理气之中药数十剂,而病不减。亦曾服西药诸如解痉止痛及进的荷兰乐得胃片、日本之胃散、胃仙片等,间或取效于一时,而终非根本之计。视患者体形虚胖,神态淡漠,询其疼痛之状,:心窝部隐隐作痛无休止,每于天寒时加剧,得食益甚,时泛酸水。又云:平时痰涎壅盛,喜吐痰,不渴,喜热饮。察其舌质淡,舌体胖边有齿印,舌苔薄白,切其脉沉细。盛老诊为脾胃虚寒,运化乏力,气机不利则疼痛作矣。处以厚朴温中汤、芍药甘草汤合良附丸化裁为治。处方:广木香5g茯苓15g陈皮6g良姜6g白芍15g白蔻衣6g香附10g淡吴茱5g五灵脂10g甘草3g。服3剂,胃痛减去七八,纳食稍迸,但感食后胃脘部作胀。守上方去香附、五灵脂,加神曲、麦芽。又3剂而诸恙均失。最后嘱以健脾理气之香砂六君丸常服,以巩固疗效。2个月来,配服香砂六君丸后,胃痛一直未再发,神气倍增.按:本例病人胃痛隐隐,天寒加剧,喜热饮,舌淡胖确齿印,舌苔薄白,脉沉细,是为中焦有寒,中阳不足,寒主凝滞,又失阳之温化,则气机不利,不通则痛。胃病已久,久病必虚,又多痰涎,得食益甚,此胃失腐熟,脾失健运。故此寒性胃痛属虚,是为虚寒也。治以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翘主。选木香、良姜、香附、吴茱萸温中散寒理气;陈皮、白蔻理气助运;茯苓、川朴健脾除湿;白芍、甘草解痉止痛;五灵脂活血止痛,以久病人血故也。服3剂,即有佳效,加神曲、麦芽以助胃消食。药已中的,则用香砂六君丸健脾理气,标本兼顾,而收全功。
    顾xx,男,50岁,军人。胃痛之病已经5年。5年前发病时,曾住部队医院检查治疗,经钡餐透视诊断为慢性胃炎。素嗜烟酒,且有嗜茶之癖。现见胃脘胀满疼痛,纳食呆滞,不知饥饿,时吐清水,胃脘部怕冷,口干,溲多清长,大便不实,腰酸痛,面色萎黄,舌苔白厚而浊,脉沉弱无力。综观全局,顾某之病乃寒湿困于脾胃,运化失职,气机升降失常而致胃痛。治宜温中祛寒,健脾化湿。投以《金匮要略》之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加减。处方:茯苓15g干姜6g白术10g砂仁6g陈皮6g苡米15g枳壳10g甘草3g。连服6剂,胃痛已减,食欲增进,口不干,大便坚实,腰酸痛亦减。已见效验,乃守其法,上方去枳壳,加党参、怀山药各15g。又6剂病告愈。按:患者从事革命工作,餐风露雨,坐卧湿地,饮食起居失常,伤及脾胃。且有烟、茶、酒之嗜好。嗜酒者,未免积湿生痰,耗气损阴;至于饮茶虽能清热涤痰,提神去烦,然对于脾胃虚寒之人,长期饮服,难免有弊,所以明·李时珍在总结自己喝茶经验时云:中年胃气稍损,饮之即觉为害,不痞闷呕恶,即腹冷洞泻。分析患者之病证,长期饮食起居失常,脾胃衰弱,又嗜茶酒,湿从内生。餐风露雨,坐卧湿地,寒湿外侵,内外复加,寒湿困脾,脾胃失其升降之机,故见胃脘胀满疼痛。中阳被困,脾失运化,故纳食呆滞,不思饮食。胃脘部怕冷,时吐清水,小便清长,大便不实,亦脾阳虚衰、寒湿内蕴之证。湿滞中焦,脾不输津故口干,寒湿客于肌肉故腰酸痛。方中以干姜温中祛寒,砂仁助之;白术健脾化湿,陈皮佐之;茯苓甘淡渗湿,苡米伍之;甘草培冲健脾,党参、怀山药增强之。并配以枳壳宽中下气,使其脾胃健运,扫除寒湿阴霾,气机升降得宜,而病体复康。
    高xx,男,56岁,军人。患者长期从事革命工作,风餐露宿,饮食失常,胃痛已历二十余载。素嗜烟酒,且长期饮茶。症见胃脘胀满疼痛,纳食呆滞,不知饥饿,时泛清水并伴恶心,大便溏薄,苔白厚而浊,脉沉弱无力。病因脾胃虚寒,湿邪盘踞。治宜健脾化湿,调气和胃。处方:茯苓、苡米、白术各15g藿香、佩兰、陈皮、干姜各8g葛花、枳壳各6g。连服半个月,诸症均失。继以四神粉(茯苓、莲子、山药、芡实各等分,共为末)饴糖调服,调理1月而愈。按:本例长期饮酒,难免积湿生痰,脾胃虚寒之人,又长期饮茶,故湿邪内聚可知。湿阻气机,故胃胀胃痛。治以健脾化湿,是为治本;兼以理气,使气行湿化,湿化则气更。畅,相辅而相成也。四神粉乃民间保健饮食,具有健脾之功,服用方便而无弊,深为病人所接受。
    姚xx,男,40岁,河间市九街人,患胃脘胀满一年余,胃镜诊断:浅表性胃炎.经用吗叮林等多种西药治疗无效.转来我院治疗,刻下:胃部痞满,纳少,稍进寒凉食物,则肠鸣腹泻,舌苔黄腻,脉缓带弦意,余投以半夏泻心汤治疗,迭进数剂竟无寸效,后又转他医以理气消食之方治之也无效果.几经辗转又来我处求治,余观其黄腻舌苔而一筹莫展,不知该从何处着手,进退维谷中请教黄煌老师,师诲曰:此乃黄芪建中汤证,余不解,请教老师为何使用此方,师答请看该病人体质是否瘦弱?再看舌质淡否?余详查病人后,恍然大悟,老师所言极是,遂毅然投以黄芪建中汤: 黄芪25g肉桂10g白芍20g饴糖30g生姜3片红枣20g甘草6g,七剂药后,病人复诊,面带笑容,言前证已失七八,守方再进七剂,病人痊愈.按:从此例病人治疗经过中,余深深体会到,先辩体质再辩方证的实用性和科学性,领悟到体质辨证乃临床中一有效便捷的法门! 老师运用黄芪建中汤的病人体质多为:面色黄,肌肉松弛或有浮肿。另外老师经验:体质比方证重要,舌质比舌苔重要。
    郭××,男,39岁。1973年10月8曰初诊。胃脘疼痛半年,加重一月。消化道造影: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中西药治疗4个月未见明显效果。疼痛发作时,经常腰部困痛,舌苔白,脉左弦紧,右沉数无力。脾肾虚寒。健脾温肾:生地12g山药12g附子9g党参9g白术9g干姜9g甘草9g茯苓9g肉苁蓉9g泽泻9g丹皮9g。10月15日,服4剂后疼痛停止,但仍有轻度烧心感,继2剂以巩固效果。半年后追访,未复发。
    王xx.男.27岁,胃院痛已四年有余,反复发作,苦楚难言.一日前受寒.胃痛骤起.痛势较剧、泛吐酸水,痛时恶心欲呕,喜暖喜按.曾作钡餐。无异常症状.舌黯苔厚,脉弦。l,E属寒邪犯FI·胃阳被遏,胃失和降。拟温中散寒,宣通阳气。处方:良姜l0g香附l0g苏梗10g陈皮5g香椽皮1Og佛手5g炒川栋子l0g延胡索5g缎瓦楞子lOg乌贼骨lOg马尾连5g,服6剂,胃痛即止,守方又进6剂,已不泛酸.饮食如常.随访四个月,胃病未作。
    王xx.男.24岁。胃院痛二年有余,伴肠鸣腹泻,受寒或饮食生冷.病情加重。近一月来。胃痛较剧.泛恶酸水,口苦腹痛,大便搪薄。怕冷喜暖。舌红苔黄.脉象细滑。此乃胃中有热.肠有寒。寒热错杂。治宜辛开苦降:处方:炒黄芩lOg马尾连6g姜半夏l0g党参lOg炮姜炭5g木香6g炒白术l0g香附1Og延胡索5g川栋子1Og焦三仙l0g.上方服6剂,胃痛止,腹痛亦减,大便转调.守方加减调治月余,人便成形,痛未作.随访四个月,疗效巩固。
    王xx,男,40岁,绵阳市政府。胃痛多年,经西医检查为萎缩性胃炎。其痛绵绵,痛时喜热按,热食,但多食亦痛。面色青黄,脉沉弦,舌淡,苔白微腻。证属脾胃虚寒,治宜益气温中。用黄苠建中汤加减;黄芪24g赤白芍各12g炙甘草6g肉桂6g砂仁6g(后下)干姜6g蒲公英24g,二个月后,患者来信告知;服至27剂,即完全不痛了。参加宴会或工作忙累,亦未再疼过。事过数年,我从荷兰归国探亲,相聚于绵阳,询知早已痊愈。
    吴××,男,60岁。1972年7月3日。突然腹痛,胃脘疼痛,呕吐,舌苔白,脉弦紧等寒邪直中:处方:射雄丸,1包,一次服完,或紫金锭,一次2块,研化服。一个小时后明显好转,夜间即愈。
    孙xx,男,53岁,初诊日期:2005年11月2日。胃脘部畏寒10年。10年前在奥地利寒冷地带工地作业,因天气寒冷复劳累过度,出现胃脘部冷感,总喜暖物护压其上,当地医生无药以治。冷感逐渐加重,近年来不得不以特制之厚棉带裹护,初时盛夏尚可勉强拆去,及至近两年来,更换以特制之绒带紧紧緾裹上腹,且四季均不能离。盛夏酷暑,全身难耐炎热,而胃脘部仍觉冰冷。先后于奥地利及国内多家大型医院行B超、胃镜等多种检查均无阳性发现。医生多以“神经官能症”诊治,而药后全然无效。两年前工程完成回国,又遍求中医治疗。先后服用附子理中丸、大建中汤、吴茱萸汤等,其症均似稍减而复如故。后一老中医,谓曾治一类似患者,疗效甚佳。处一方令连服20剂,云必可根除。而如数服完后仍不见效。视之,乃丁香柿蒂汤加炮附片、黄芪。病者已完全失去治疗信心,而家人尤忧心忡忡者,尚不止于此。患者近几年来基本无饥饿感,每日被人呼唤进食时,竟不知已进过餐否。腹中常呜响,并渐见消瘦乏力,神疲。医又以参苓白术散、四磨饮等治,饮食略见好转而饥饿感仍未恢复。近4个月来开始咯吐清痰,不咳亦咯,且清痰有增多趋势,今日特以此为主述前来我处就诊。经详细询问,患者方道出前述沉疴痼疾。刻诊:胃脘冰凉感,以厚绒带裹护。无饥饿感,咯吐清痰。消瘦、倦怠、懒言。脉平,舌正。诊毕,余告之曰,咯吐清痰与胃脘冰冷是紧密联系之证候,服此方必可同时见效。患者因久治无效,闻之并无半点欣喜之情,淡然持方而去。辨证论治:
    学生甲:老师诊毕即明确判定先后相隔数年发生的几大症状为同一病证,疏方后又成竹在胸地谓必可同时见效,说明已有完全把握。而这是一例历经10年中西治疗不效的患者,这种把握来自哪里?
    老师:来自对仲景学说的高度信赖,也来自对其治疗经历的认真分析,还来自对个人经验的自信。诊断:痰饮,予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5g桂枝10g炒白术10g炙草10g毕拨10g公丁10g干姜10g大枣15g泡参(南沙参)30g明参(白参、洋参、北沙参?)30g法夏10g陈皮10g白芥10g生姜15g,水煎,日服1剂,2剂。11月4日二诊。患者喜形于色,云上方两剂服完后胃脘冷大减,解去护胃绒带已能忍受。自觉十分舒适。腹鸣亦减,已稍有饥饿感,精神转好。治疗信心倍增。续上方3剂。11月8日三诊。胃脘部仅遗轻微凉感。不仅完全拆去护胃绒带,且骑自行车亦不再觉胃脘部冷也。尚偶咯吐少量粘涎痰。脉平,舌苔黄,质细而紧贴舌面。初诊方加前胡10g桔红10g酥牙皂5g 3剂。11月16日其妻因病来诊,云服完上方后胃脘冷感完全消失,咯吐粘涎痰止,并已知饥而能正常进餐。病名---症---辨证---治法---选方----痰饮--- 胃脘畏寒10年---痰饮内伏---温化痰饮---苓桂术甘汤。思辨解惑:
    学生甲:本例治验收效之神速,却如“一拨”般快,而这能重复吗?
    老师:只要病证相同完全可以重复。2007年5月15日诊一曾姓男患者,71岁,以胃脘冷、痛五年来诊。云遇冷则剧,得温则适,一年四季以厚棉垫包裹脘部,便溏、腹鸣、消瘦。脉迟舌苔白。诊为痰饮内伏,肝胃虚寒之胃脘痛。处以苓桂术甘汤合暖肝煎加胡卢巴,二剂症减,7剂诸症消失。5月25日陪妻来诊,大喜至敞开脘部说,多年护垫已完全甩掉了。关于“重复”是久被一些人对中医提出质疑的问题之一。中医是辨证论治,所谓“重复”,当然是在“证”指导下的用方的重复。而这种重复是历经千年至今仍在实践着的。如“啬啬恶寒,淅淅恶风, 翕翕之发热鼻鸣干呕”之用桂枝汤;“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之用小柴胡汤。遵守这样的原则,是未有不能重复的。而所谓不能重复,则多因于审证不确,或本身就是脱离了“证”的用方。
    学生甲:先前讲到,对本例病案治疗的完全把握来自三点,请详细讲讲,好吗?
    老师:先讲对仲景学说的高度信赖。仲景著作为方书之圭臬,其条文论述为临床之准绳。他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里明确指出,“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对于痰饮的治疗原则,亦明确定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而用何方以“和”呢?又出了“心下有痰饮……苓桂术甘汤主之”的条文。这是对痰饮病辨证论治的完整论述。本案由强力劳工而渐消瘦,腹鸣与“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甚为吻合,因此,遵之焉有不效之理。
    学生乙:可病人的痼疾为脘冷,来诊主症为咯吐清痰,此二症仲景均并未提及。
    老师:怎么未提及。在上述条文之间,不有“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的条文吗?背冷脘冷,义理相同,所不同者,仅为痰饮留停之部位。至于咯吐清痰,篇中多处有“久咳数岁”、“吐涎沬”、“多唾”和“自吐出水后”等描述,均与咯吐清痰情况相近。余临证数十年间,凡遇上述见症,在排除了其他可能后,悉按痰饮论治,多能应手取效。
    学生丙:还有一个问题,即是对治疗经历的分析。其治虽历十年之久,遍用扶阳、祛寒、理中、破滞、益气、和中诸法,而唯独从未使用温化痰饮之治,在分析了上述治疗经历后,明确认定了诸法均无效的情况下,本法更有可能生效,是这样吗?
    老师:诸法治疗无效,反映了遣方时对它们代表的那么多病机的诊断其实均是误诊,而它却客观上用药物诊断法帮助一一排除了病变的多种可能。因而,撇开了这种种误诊,复又有仲景明示和自身临床经验支持,也就有了完全的把握。
    学生甲:方才提到“凡遇上述见症,在排除了其他可能后,悉按痰饮论治”,说明有些局部冰凉感也可能不属痰饮,而当另行论治。
   老师:正是如此。痰饮成因,非止一端,有由脾阳不运,有由肺失通调,亦有由肾虚不能主水者等等,加之水停部位的不同,故表现多端治法亦异。而与之相反,亦有他病局部冰冷而貌似痰饮者。如1982年治一中年妇女,因家事郁怒忧思,嗳气频频,心烦易怒,纳呆腹胀,因家境贫寒,未及治疗。继而开始头部发凉,初时如凉风轻拂头面,继之需毛巾裹护,渐至全身怕冷,虽盛夏亦不敢开窗。棉袍厚帽裹戴,蜗居于室。六脉弦细,舌淡红少津。诊为思虑伤脾,肝郁气滞之郁证。以逍遥散加绿萼梅、玫瑰花等数剂而愈。
    学生乙:本文标题即“怪证有时只需轻轻一拨”,这在治疗“怪证”时有特殊意义吗?
    老师:所谓“怪证”,乃言其症状罕见或表现怪异,属疑难病之一部分。怪证临床少遇,而“一拨”即愈者却多。此特点当为医人所悉晓,故特用之以作篇名。如10年前治一杨姓男子,前阴不时随排气发出声响已近4年。初时不甚,仅隐隐感觉。因无大碍且羞于启齿而未就医。不意近半年来发作次数日频,声响越来越大,不得已而来诊治。细询得知四年前曾大病一次,虽经治愈,而自此体质大衰。自汗气短,睡眠不实,每多感冒。二便尚调而矢气较多。目前前阴排气发出声响,静时约半小时左右即出现一次,断续作响,状如矢气,不臭,而邻坐之人可闻其声。面少华,脉虚大,舌质淡红,薄白苔。细思,此病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之症相似。所不同者,彼出阴道,此出阴茎。而先贤余听鸿等早有男子阴吹之治验,故证属阴吹。该病之病机《金匮》明确为“谷气之实”,一般多将之阐释为胃肠燥结,腑气不畅,以致浊气下泄,治法悉宗仲景用膏发煎。而本患并无腑实证象,相反呈一派气虚之象。考阴吹多发生于生育后之妇女,也说明气血亏虚乃为其重要之发病基础。故断为中气亏虚,摄纳无权,浊气下泄之阴吹证。处以补中益气汤加枳壳、绿萼梅、凌霄花。服药三剂,阴吹次数及声响均十减其八,再服两剂痊愈。可见,所谓“怪证”,实指症状表现之奇异罕见,并不意味着难治或不治。而言只需“拨”者,乃言其治疗之易。
    学生丙:那么,当怎样“拨”和“拨”哪里呢?
    老师:撇开症状,亦即不被奇异罕见之现象遮蔽眼目,全力寻找病机,一经确认病机后,直击病机。提出其治疗有时只需轻轻一拨,有两层意思,一为既称“怪证”则平时必然少见,有的医生或许平生不遇,因而常常可能望而生畏。但只要冷静思考,深入辨析,看似难之又难的问题或许只通过简单治疗即可取效。这里,意在提醒医者,必须克服盲目和畏难。另一层意思则是多数“怪证”的症状均较单一,只要找准病机,取效之易,常在一二剂药之间,疗效之获取,却如拨动机器某键盘即可获得信息般地简单快捷。说明怪证治疗并非神秘莫测和复杂难驭。因而,所提轻轻一拨,是临床治疗之感悟,也是对同行治疗怪证之信心支持和方法提示。
    xx男,36岁.北京。初诊:1995年6月20日.〔症诊〕胃脘胀闷,胸闷,食欲差,呕恶时作.口中淡。头昏.倦乏,大便塘。舌淡红,苔白少。脉濡〔证治〕证属脾郁寒湿。治以解郁,祛寒湿—解郁汤加味。〔方药〕苍术15g半夏12g香附l0g黄连l0g陈皮l0g砂仁l0g干姜5g,3剂,日1剂。水煎2次分服。二诊:1995年6月25日。〔症诊〕食欲好转,胃胀轻,口中淡.倦乏,大便溏。舌淡红,苔白少。脉滑.〔证治〕脾郁寒湿,治宗前法。苍术12g半夏l0g香附l0g黄连5g陈皮5g砂仁l0g防风15g甘草5g.3剂。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按语〕此证脾郁寒湿.食滞不化,则胃胀闷,食欲不振.治以解郁汤开脾郁,伍陈皮、砂仁、干姜,理气化湿,温中散寒。寒去湿除.则脾复健运。伍防风以助行淤去湿。
    更多病例在整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