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中堂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中医特色 > 恢复中医本来面目 >  > 正文

中医诊脉识症不是炫技

2020-09-17 12:23正中堂正中堂

中医诊脉识症不是炫技

不论是中医大夫还是找中医看病的人,总有这么一部分人对于号脉这件事情极其重视。这是一种务实且高效的方法,并不是医生的炫技,更不是故弄玄虚。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诊疗的效率。其实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诊病的目的都是为了真实客观地了解到病人当前的病理状态,并分析其病因病机,然后制定针对性的系统诊疗方案,一步步解决问题,最终引导病情向愈。

与西医靠各种检查设备仪器探测人体内的器质性病变不同,中医的诊断更多是对当前人体功能状态异常的把控。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也都是基于这一诊断的基本逻辑所建立起来的。这无形中建立起了中医诊断的标准,即“观其脉证”,观的是客观的脉与证,客观存在,只是难以被量化。

脉和证都能及时反映人体病变的初期阶段,这也是中医为什么能够实现治未病的原因。西医不然,对待人体的功能异动,绝大部分情况下选择观察,待到病已成再制定治疗的方案,方案本身也是针对具体的病灶,至于说人体功能秩序是否不合理,是否会继续产生有形的实邪,不符合现代医学眼见为实的“科学”标准。

客观分两种,一种是可测的,一种是不可测的,前者可量化,后者不可量化。这是对于世界不同视角下形成的截然不同的观念。如果对生命自然存在敬畏之心,承认人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承认人类智慧只不过是世间万物运行规律中的冰山一角,就不会有诋毁中医之心,除非是私心。如果基于人类是食物链顶端的存在,并按照这一逻辑推理,人类当前掌握的技术能够涵盖一切,那中医就是不科学的,因为中医能够涵盖的横向和纵向维度都要更高更广一些。

实际上,我们必须承认。人体本身对于外界的刺激是存在反馈的,这种反馈呈现两种性质,一种是正向的反馈,比如在我们看美景、吃美食的时候身心是愉悦的,身体是舒服的。另一种就是在我们受到外界不良刺激时产生的反馈,比如不良的情绪刺激、剧烈的外界环境变化、生活节奏的不规律等等。

当受到这些不良因素影响时,如果刺激量较小或者刺激时间较短,我们本身具备适应调节这些不良因素的能力,反之,如果刺激过大或者刺激时间过长,一开始我们的身体就会出现相应的异常表现,具体到个人身上就是各种主观的不适感受。

这个时候病情处于疾病发展的初级阶段或者仅仅只是停留在功能的异常状态下并未对身体产生实质的伤害。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们的身体现在并不好受,而且如果我们不进行有效地干预,这些发生功能异常的器官将处于产生器质性病变的危险之中。

望、闻、问、切四诊就是中医诊断人体功能异常的重要手段,只是这四种诊断手段之中,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并不是按照《难经》中对于四诊神圣工巧来划分的。当前美容、音乐、沟通等方面技巧的干扰,相比于古时候,望、闻、问诊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如果想要掌握望诊、闻诊和问诊还不得不涉及相关领域的知识,才能从某种程度上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了解到病情的实质。

综上所述,只有脉诊才是一个中医大夫客观了解患者病情的最佳方式。

所以我们如果就诊的时候遇到中医并没有开始就问诊,而是先号脉,再问诊,这个时候恭喜你应该遇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因为诊脉本身就是获取和分析病情的最有效方式。其实,这种基于脉诊信息的问诊也是有着明确目的性的问诊,这个时候大夫提出的问题都是通过脉诊反映的信息提出来的,是有针对性的问诊,患者的回答是对于医生判断的正确与否的真实反馈。

如果病人的反馈和医生的判断一致,那么医生就可以按照他自己获取的脉诊信息为依据进行治疗。反之,如果病人的反馈与医生的判断不一致,这个时候就涉及到到底是按照脉诊信息得出的结论继续治疗还是结合病人的反馈纠正医生自身判断的问题。前者是我们常说的四诊合参,就是四诊信息一致的情况,后面就是到底要舍证从脉还是舍脉从证的问题。

相比之下,从头问到脚这种地毯式的问诊是低质低效的,难度也是最大的。由于每个病人对自身感受的认知状态不同,语言表达能力也存在差异导致问诊难度增大,而且获取的信息量越大,分析起来越有难度,往往治疗的效果也越差。

更重要的是,虽然我们能感知自身各个器官的功能异常,但是这种感受有时候并不一定真实客观。病人会按照自身对于这些健康问题的认识进行分类。注意!这不是严重程度的分类。他会强调他重视的,忽略他不重视但有可能重要的。按照中医“抓主证”的疾病处理原则,这无疑是灾难性的。

不仅仅是对于病人关于病情的描述,中医人对自己的认识也十分到位,要不然也不会有”医不自治“的说法。这是客观存在的人性使然,人本身就很难客观评价自己,这是每个人都难以摆脱的人性问题。

所以,作为一个中医我们也应该乐于接受来自患者的考验,这不是一种不信任,反而是一种建立信任的最有效方法,没有之一。

望、闻、问、切四诊之中,只有脉诊才是中医做出正确临床诊断的坚实基础,其他三诊是在熟练脉诊基础上对于病人整体状态认识的生活。中医有句话叫“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就是指的实践经验的积累会让我们的知识体系得到不断地提高和升华,但我们一定要弄清楚一件事,就是这些升华都是建立在脉诊基础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