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
但泥验方,不审脉证,不审寒热,不审比例,以寒作热,以热作寒,终归不效,弓xx,女,49岁。两唇痒痛,肿胀流水,紫黯麻木2年多。医诊慢性唇炎。先以西药治疗1年不效,继又以中药牛黄解毒丸、黄连上清丸、牛黄上清丸,以及清胃散、玉女煎、泻黄散、甘露饮加减治疗1年亦未奏效。细审其证,两唇紫黯肿胀,不断有黄水流出,外罩黄色脓痂,痒痛麻木,胃脘痞满,脐上悸动,舌苔白,脉弦紧,左脉大于右脉。综合脉证,思之:脉弦者,肝胆三焦之脉也;弦紧相兼者,寒也。唇肿湿烂者,湿热也。脐上悸动,胃脘痞满者,寒饮也。证脉合参,乃肝郁气结,寒饮内郁,上热下寒也。治宜清上温下,解郁散结,温阳化饮。处方:柴胡10g半夏10g黄芩10g党参10g干姜3g甘草6g大枣5个桂枝10g熟军3g茯苓15g龙骨15g牡蛎15g。服药4剂,口唇肿胀、痒痛、紫黯、麻木均大减;继服10剂,愈。
观证察脉,知其所主,治以除湿清热,散风活血,卜××,女,36岁。上下口唇红肿,脱皮皲裂,流黄水13年。医诊慢性剥脱性唇炎。先用西药间断性治疗8年无效,继又配合中药清热解毒,清胃泻火,活血化瘀,以单方蜈蚣、全蝎、土元,中成药梅花点舌丹、锡类散等治4年多亦无明显效果。最近1年多以来,不但肿胀、脱皮、发痒、流汁水,而且经常发现皮肤皲裂,从裂口处流出血水。细察其证,上下口唇均肿胀,有的部位由黄水堆积而成一层厚厚的黄痂,有的皮肤脱落呈鲜红色,其间有多处裂口,裂口处有鲜血渗出,有黄水盖痂处奇痒难忍,有裂口处则疼痛异常,或时见麻木,舌苔白,脉弦缓。综合脉证,思之:流黄水者,湿热也;麻痒并见者,风湿热也;红肿流血水者,热人血分也;脉濡缓者,湿热也。合而论之:此湿热阻郁,郁而化风为主,血络瘀热为辅。治宜除湿清热,散风凉血。处方:藿香10g甘草10g栀子10g防风10g大黄1g。服药6剂,肿胀痒痛好转,流水、流血消失;继服6剂,诸证均解,愈。某医云:既云血络有瘀热,为何不用血分之药?答曰:栀子、大黄虽然主入气分,然亦兼入血分,以除血分湿热,故云凉血也。
刘xx,女,56岁。20007年10月6日来诊 患者自述,近十年来口腔溃疡,每次发病满口溃疡面多则十几个,少则一两个,疼痛难忍,并且难以进食,曾多方多次求治,仅获一时之效,不能根治。现慕名前来求治!诊其两脉沉数无力,长期大便稀溏,小便频数,乏力厌食,心情郁闷,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夜间偶有汗出,舌质淡暗,苔白腻!处方:熟地黄30g山药15g山萸肉15g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0 g白术15g党参20g当归15g陈皮10g黄芪35g柴胡10g升麻10g黄连5g肉桂5g甘草10g.六付 水煎内服 每日一剂。10月13日二诊:服药后自觉口腔溃疡面疼痛减轻,睡眠好转,大便仍稀,小便量少而黄,五心烦热减轻,饮食稍加,脉沉细数,舌质淡红,苔薄白!处方:上方减柴胡10 陈皮10, 加白茅根25 丹参15,余药不变,再服6付! 10月20日三诊:上药服后,口腔溃疡面基本痊愈,已不再疼痛,睡眠好转,大便仍稀,小便量多色清,夜间汗出消失,五心烦热减轻,饮食增加!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微数!处方:上方减当归15, 加车前子20,再服六付! 10月27日四诊:服药后口腔溃疡完全愈合,饮食知味,食欲增加,二便正常,睡眠正常,五心烦热消失,近十年来患者第一次感觉完全恢复!舌淡红,苔薄白!脉柔和有力!效不更方,上方再服六剂, 11月3日五诊:患者完全康复,并送来锦旗一面!要求在服中药,以求根治!诊其脉象正常,舌淡红,苔薄白,在患者一再要求下照上方又开六剂,嘱其隔天一付! 11月18日六诊:患者完全康复,所有症状消失,舌脉正常,饮食有味,食欲大增,面色如常!患者要求在服中药汤剂,告知已愈,不需再服中药,嘱其服六味地黄丸和补中益气丸一个月! 2008年4月9日带另一患者前来就诊,问其病情,再未复发,一切正常! 2009年7月22日偶然相遇,问其病情,一切安好,现在一切如常人!注:曾用本法治疗上述患者70余人,疗效确切,愈后无复发!一般在治疗初期多配合手三里穴位注射疗法,以取其速效!!
刘xx,女,43岁,事业单位职工,1986年10月14日就诊,门诊号10457。主诉:一年来每次经来之前必发口腔溃疡,经后渐渐好转,患者一直发病,如此反复,多方求治无效,近期加重,疼痛难忍,绵绵不愈,影吃饭说话,十分痛苦。见心烦失眠,胸闷胁满善太息,饮食无味,口干而苦,舌尖边红,有溃疡点3~4处,边白中红,脉弦数。证属肝郁化火,循经上火所致。治当疏肝理脾,清肝泻火,方用丹栀逍遥散治之。处方:丹皮、栀子、白术、云苓、当归、白芍、柴胡各10g薄荷6g甘草6g,水煎服,3剂。二诊:服上方3剂后,诸症大减,口腔溃疡点缩小,效不更方,经服3剂而愈。热伏血分日久,嘱其于下次月经前5天再服上方3剂,连用三个周期,追访一年未再复发。按:此案先是周期性发病,继而绵绵不愈,赵老“治病求本”,认为是肝郁化火,热伏血分。盖肝藏血,脾统血,心主血,舌为心之苗,肝失疏泄,郁而化火,热随血动,是以月经来临之时循经上炎,随血外泄而发病,其本在肝,其病在血,其发在经。
叶xx,女,65岁。平素并无他疾,唯夜寐欠酣,入睡4小时左右,多梦,醒后难以再入眠,求中医调理。我诊其舌脉俱平,乃从益气养阴安神论治,予枣仁、茯神、灵芝、五味子之类。两周后复诊,睡眠未见改善,然亦无他苦。我再三询问,她忽道:“半年来口腔总有几处溃疡,多则三四处,少则一二处,看了几次效果不佳,因不痛也不影响饮食,故而由他去了。”我视之,口中确有两处小溃疡。乃断其为上热下寒,从清上温下法治之。处方: 淡附片9g灵磁石30g黄芩9g黄连6g黄柏9g生栀子9g蒲公英30g牛膝9g熟地15g山萸肉15知母9g麦冬15g白术15g。两周后复诊,欣喜告曰口疮已好,且睡眠亦有改善,可睡5小时以上。后以此方渐减寒凉之药,增以安神之品,调治三月,口疮未发,每日可入眠6小时。
孙xx,女,44岁,护士。2012-10-15初诊。病史:反复口唇干燥脱屑,微痒5年,再发1个月。患者五年前食辛辣刺澎,后出现口唇干燥脱屑,反复发作。在多家医院治疗,给予口服多种维生素、外用皮炎膏,效不佳。逢食辛辣刺激、天气干燥时加重。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吲发作,口服激素及抗过敏药效果差。刻下:口唇干燥、脱屑、起痂皮、皲裂、疼痛,伴口干欲饮,大便干燥,舌质淡红,少苔,脉细弦。辨证:血虚风燥。当归饮子加味。当归10g生地30g熟地15g赤芍10g川芎6g防风3g荆芥3g白蒺藜15g玄参15g麦冬15g黄芪10g甘草6g决明子10g。10剂。二诊:唇干燥、皲裂明显缓解,患者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碍,脉细。上方去决明子,继服14剂。三诊:皮损皮损基本消退。随访半年,无不适。
丁xx,女,49岁;形体中等,偏壮实,2006年2月14日初诊。胃院隐痛两月余。检查发现慢性浅表性胃炎,伴有HP( +),有子宫肌瘤、乳腺小叶增生史,平日易发口腔溃疡。刻下:胃痛阵作,反流旋心感.时有烘热.唇红咽红,两侧扁桃体稍肿大.容易烦躁.大便不成形,舌红苔白。黄师处以八味除烦汤:姜半夏12g厚朴12g获令12g苏梗12g积壳12g黄今1Og连翘20g山桅子12g干姜6g红枣20g.药后一周.胃痛,反流、烧心感等症状减轻,3周后胃痛、反流、烧心感消失,口腔溃疡消失。
刘xx,女,23岁,会计。1987年7月24日初诊。病者初则口腔有两处如针尖大小的溃疡,并未介意,用维生素药,辅以绿豆汤等清胃药等,能够缓解。在1个月前口腔有多处溃疡,且阴户大阴唇处亦有小溃疡面,并盗痒难忍,用PP水洗,局部皮肤干燥,痒势未减。继用青橄素注射、中药清热解毒之品,治疗月余,未能见效。诊察所见,口腔两侧和舌边均有溃疡面,大者有绿豆大,小者如针尖样。阴户大阴唇两侧亦有多个溃疡面,但未见脓液,边缘清晰,溃疡不深,食辛辣、咸味均感不适。食少便澹,腹胀气滞,睡眠欠宁,情志不悦,脉缓偏细,舌苔淡润。拟从调和脾胃寒热入手,用甘草泻心汤加味: 党参15g法半夏、黄琴、干姜、炙甘草、郁金、厚朴各10g黄连、薄荷各6g大枣3枚。服5剂,并嘱以淡盐开水,凉后漱口,日多次。二诊,7月30日.自觉口腔溃疡、阴痒均明显改善,食纳增加,精神舒畅,脉缓有力,舌苔淡红。守原方10剂。三诊,8月12日。自觉口腔溃疡基本消失,自谓阴户盛痒、溃疡面亦已痊愈,饮食、睡眠、二便基本正常。遂拟六君子汤加胡黄连、天花粉各小剂量。嘱服10剂,以巩固之。原按:口、眼、生殖器皮肤三联征即白塞综合征,张仲景于《金医要略》的狐盛病中最早记载了此病的主要症状及治疗大法,八十年代初安徽中医药学校裴忠斌、鲁静曾著文,认为此病应称为张仲景综合征。该病指患者口、眼、生殖器皮肤三处俱有溃疡面。临床上也有口眼或口腔与外阴同时出现溃疡的。本病可见于脾虚胃热兼见肝郁气滞者,或有阴虚肝旺,水不涵木者,病机不尽相同,用甘草泻心汤加味,均能取得疗效。本案是脾虚胃热所致。综观其临床表现,以口腔溃疡、阴户痒为主,故用甘草泻心汤为基本方,兼见肝郁气滞,故加入郁金、厚朴,其中加少许薄荷,是取逍遥散中用姜、薄的含义,实即疏肝解郁的意思。大凡女性催患本病,病因脾胃湿热,兼之肝气郁结,影响情志,烦闷不舒.故在用药中考虑琉泄透达肝气,是在所必须的。此病既能取效,亦能反复,可以多次治疗,不宜用激素治疗,如图速效用激素,往往难获长效。(选自《实践论.十六甘草泻心汤)。
肖xx,女,42岁,气象台干部。1983年4月10日就诊,者口腔溃疡,服维生素、消炎药及注射青称素等均未能痊愈。中药用生地黄、玄参、麦冬、知母、莲子心、黄连等,服之非但无效,反而腹胀便塘,食量减少。察其口腔,牙酿有多处溃疡面,食纳可,便软,舌淡苔白润,脉缓细弱。从脾胃湿热求治。处方: 党参15g蒲公英12g黄琴、法半夏、干姜、炙甘草各10g黄连6g大枣5枚。外用锡类散涂患处。一日多次。5剂显好转,纳增胀减,溃疡面趋愈合,前方再服5剂。原按:临床观察多发性口腔溃疡,胃热恒多,而脾胃湿热亦不少。若用清热泻火药无效,尤其是药后腹胀便塘反甚者,更莫一味清胃滋阴,故用甘草泻心汤温清并用,攻补兼施,多能取效。临床验证多例,近期疗效满意。
李xx,女,38岁。1991年10月6日初诊。经行口舌溃疡反复发作3年。每于经前1周开始至经期加剧,经净后即愈。经用多种维生素、消炎药治疗无效。曾用中药苦寒清热之剂,口糜反甚。求诊时询得月经先期,量多、色鲜红,有血块,1周干净。刻下经行第2天,舌唇和口腔粘膜多处溃疡,饮食艰难,伴面部升火,口干不欲饮,少腹胀痛有凉感,腰以下尤觉凉甚,小便清,大便不实。苔薄黄、质嫩红,脉细弱。脉证合参,证属下焦真阴不足,阴虚及阳,阳虚则寒伏于下,以致虚阳上浮,龙雷之火上升,假道于胃,病发于口舌。法当水中补火,引火归原,导龙入海。以八味肾气丸加龙牡治之。药用:生地、山萸肉、茯苓、泽泻、炒丹皮、女贞子各10g山药、旱莲草各15g肉桂2g(后下),龙骨、牡蛎各15g(先煎),炒藕节20g。先服5剂。并嘱每于经前1周始服上方直至经净,一般服7~12剂。经净后以二至丸、六味地黄丸加减调治。经间排卵期后加用补阳药。经治3个月经周期,经期基本正常,经量减少。随访经行口糜未再发作。(江苏中医1993;(5):29) 按语:(原按)本案经行口舌溃疡反复发作3年之久,病初没有注意到与月经有关,在内科、口腔科治疗,常以消炎药、多种维生素等治疗均无显效,又误服中药清热苦寒之剂,势必伤阳;阳虚则寒凝,寒凝则气运不畅,故少腹胀痛。寒逼虚阳上浮,龙雷之火有升无降,火不归其原,虚火蒸腾,心胃受其戕伐,故口糜反甚。故治用八味肾气丸加龙牡引火归原,导龙入海,配合运用调理月经周期法而获效。
陈xx.女,28岁,离休干部。牙跟肿痛2周,近口加重。西医诊为:齿眼脓肿。行切开引流术,因患者恐惧,于1994年2月4日求中医诊治。见口腔溃疡,齿凝肿,口难张开,不能咀,痛苦不堪,烦躁不安,夜不能寐。小便频数。舌淡,苔白薄,脉细沉,尺脉无力。证属肾阳不足.虚阳外越所致。用肾气丸加减:熟地30g山药、山英肉、泽泻、,丹皮、牛膝、附片各l0g、乳香、没药、白芷各6g,2剂后,肿痛减轻。按上方增肉桂lOg继服3剂,肿痛全消,唯囗疮未愈,守方加黄芪3Og当归l0g蒲黄12g去白芷,5剂后,病告痊愈。
马xx,女,36岁,咽部糜烂,直径约2厘米,左右交替,位置固定,常年发作,病程已有2年。患处疼痛较剧,唾液多,舌质淡红,舌裂纹。2年来,经过上海蚌埠数家正规医院治疗均未见效。临床表现:咽喉糜烂,周期不规律,疼痛、唾液量多,少苔苔裂,口臭,口干不敢饮,梦多,睡眠时好时差。辨证::脾虚血瘀肝肾亏损热结肠府气阴两虚。处方:当归12g白术12g红花8g白芍14g柴胡8g丹皮10g生甘草10g茯苓12g生黄芪25g桃仁7g党参25g炙甘草7g。服药5剂病情好转,服至13剂患处基本痊愈,服完17剂诸症均除。
张xx,女。临床表现】舌干裂,舌痛,舌疼痛得凉缓解、芒刺,舌裂纹,舌厚,颈椎病,枕部板滞感,肩胛疼痛,腰腿痛,手心热,足心热,视物不清。处方:生甘草12g茯苓15g当归11g白芍14g怀牛膝8g生地13g柴胡7g丹皮10g桂枝7g麦冬10g山药25g黄连4g人参(单煎兑服)7g木香5g郁金7g。3剂缓解,续服10剂症状基本消失。现觉口干咽干,服上方粉面巩固,另加服生地10g寸冬10g川贝10g石斛10g玄参10g花粉10g五味子10g泡水代茶服,现在很好。
黄××,女,57岁,本单位某所退休干部,2003年12月23日初诊。口疮反复发作数十年,开初两、三月一发,渐致10~20天一发,此次四月前发作至今未曾间断,以舌边、两颊粘膜溃烂为多,大小不一,其色淡红,无白色苔膜,疼痛不甚,大便难、解之不尽,三日一行,且夜寐早醒,一般在2am醒来而不能再寐。西医多处求治无效,中医曾经养阴降火、清热泻火等法治疗没有明显效果。舌淡红,根部苔白厚腻;脉右弦、左弦芤虚。此病在肝之气血失调兼湿浊内滞,以血虚为本,气郁化火为标,当以补养肝血为主,辅以理气解郁,佐以泄火燥湿:当归10g枸杞10g生地10g白芍10g炒川楝子10g柴胡10g郁金10g陈皮10g法半夏10g甘草6g栀子10g薄荷(后下)3g。三剂口疮愈,大便畅日行一次,右脉弦,左脉寸关虚芤,舌根部腻苔已化,去郁金续服三剂,脉弦象已减而芤虚未变,去陈皮、柴胡加沙苑10g制首乌10g,十五剂后至今未见复发。按:内邪致病就病位而言,有生邪之地和受邪之地的区别,关键在辨生邪之地。
殷xx,女,49岁,核工业部保卫司。1984年1月6日初诊。患复发性口疮两年余,常因生气、感冒而发作,此次发作已历两周,服清热解毒中药七八剂无效。检见上下唇各有一黄豆粒大小之溃疡,表面呈黄白色,周围粘膜色红。自诉口腔疼痛,遇热食痛剧,口臭,口干,但饮不多,饮食尚可,大便干结,尿黄,舌边尖红,脉细数带滑。证属脾胃阴虚,虚火上炎,兼挟湿热,拟养阴以治其本,清利以治其标。方用甘露饮加减:北沙参12g生地12g石斛10g生枇杷叶10g枳壳10g滑石10g丹皮10g川楝子10g白芍10g升麻6g生甘草6g黄芩10g淡竹叶6g,4帖。复诊(1984年1月10日):口腔疼痛明显减轻,口已不渴,饮食增进,大便转畅,但溃疡末见愈合。前方加砂仁6g黄柏10g,4帖。三诊;溃疡已愈合,诸证若失。嘱以参苓白术丸,一日2次,每次9g,连用1月。随访3月余未复发。4月27日因生气又复发作,用初诊方加疾藜、钩藤、蒲公英、生麦芽,服3帖即平复。按:脾胃阴虚而虚火上浮之口腔溃疡,以心烦、口舌干燥、舌质红、脉细数为特征,同时兼见乏力、纳差、嘈杂、大便初头硬等脾胃症状,以养脾胃之阴为主,甘露饮最为的当。兼阴虚而火炎于上者,则取封髓丹意加砂仁、黄柏,降火坚阴,虚热自敛。阴虚内热,亦能熏灼津液不行,从而酿湿生热,但阴虚为本,不能徒见湿热而滥投苦燥更伤其阴。脾胃阴虚,日久不复,因精气无继,常致肾阴亦虚,证见五心烦热,舌红,盗汗,用三才封髓丹(天冬、熟地、人参、黄柏、砂仁、甘草),熟地改为生地黄,易人参为玉竹,少加蜂蜜为引,此系前辈蒲辅周先生法。气阴两虚,可用四君子汤合生脉散,再加升麻、玄参、当归、白芍,即《证治准绳·口舌门》之清热补气汤。得效后,可用参苓白术散(丸),较长时间服用,以巩固疗效。脾阳胃阴俱不足而兼气滞湿热者,宜用资生丸。
xx女,72岁.患口腔溃疡10年余,诊为复发性口腔溃疡,曾长期口服清热解毒药物,效果不明显.2003年5月5日来我院就诊,刻诊:形体消瘦,营养不良,倦怠乏力,饮食不振,口腔两颊、舌边均可见多个溃疡点,表面覆盖淡黄色假膜,周围充血,自觉灼痛,舌体薄,舌质淡红,少苔,脉细数。熟地15g山药15g山茱萸6g茯苓15g炙附子10g(先煎)肉桂1g(后下)党参20g白术15g甘草10g当归15g白芍20g百合15g鸡内金20g僵蚕15g.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半个月后饮食增加,乏力减轻,口腔溃疡基本消失,继服7剂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复发.[石志超,安照华.审因辨证治口糜,岂能一味清热毒.中国社区医师,2006,22〔10):
xx女,52岁,教师。1989年?月21日就诊。舌烂痛半年。西医诊断为“口腔炎”“舌炎”。服维生素和抗菌消炎药,痛减轻。停药后,又复原。患者痛苦不堪,想服中药治疗。症见面色萎黄,气短乏力,口舌糜烂多处大小不等,胃胀满,纳少,恶心。大便干结5-6日未解。舌尖红。苔薄黄,脉滑数。证属脾气不足,湿邪内停,湿郁化热下注蕴蒸于肠而致。治以温运脾土、泻热通便。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半夏9g党参log白术40g厚朴15g黄连6g黄岑9g连翘12g茵陈15g甘草13g,水煎服,每日1剂。3剂后舌痛减轻,大便通畅。继服3剂,舌烂愈合,诸症皆除。
徐xx,男,46岁,1963年8月16日诊。唇溃疡已六年,初用核黄素、维生素C、牛黄解毒、牛黄上清丸等治疗年余,症情非但未减,反增齿痛、齿龈出血、溢脓等症。两年内竟将息齿拔掉七(右上3下4)个。之后,屡用清热解毒、镇痛等法续治,仍罔效。诊见:下唇之皮尽脱,微肿,色腐白、淡红相兼,稍有脓液,昼夜必以软膏被覆,否则,干痛渗血、溢脓增多。饮食前尤须以纸粘护于唇面,以防碗、箸触抵或食物之冷热刺激而痛剧。上唇暗红而干,面黄形瘦,短气乏力,食少善饥,大便日行一次,先干后溏。口干渴不欲饮,舌淡少苔,舌面多波状裂纹,边缘有齿痕,脉濡缓。证乃中气下陷,浊气上千,肌腐为脓。法当温脾升清,解毒降浊。处方:薏米150g制附子、败酱草各30g桔梗、粉草、木香各10g。水煎,早、午、晚三次服,唇部敷药如前。服药15剂,唇腐渐去,薄生嫩皮,齿病亦明显好转。遂将原方各药之量减半续服,以善其后。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6>:20)按语:清热解毒,乃治唇疡常法,本例服之反剧,且增齿痕。可知其初病之时,即属脾气下陷,胃浊上犯。时隔数载,其证仍然。据此,并遵《内经》下唇“属脾络胃”之旨而易法:用薏、附、桔温脾升清,使其浊气下降;酱、草、香解毒化浊,助其清气上升,清得升,浊自降,诸症皆除。
宋xx,男,29岁。两年来,口舌总有几处溃疡作痛,此起彼伏,影响饮食。又觉腰以下冷,畏寒,乏力,夜寐差。辗转求医多处,效果均不理想。曾于某名医处坚定信心服药半年,但也只是让口疮疼痛略有缓解而已,发作并不见好。因我曾治好其亲友之顽疾,遂来我处求诊。症见:倦怠乏力,精神不振,手冷,口中数枚溃疡,舌淡红,苔薄自,脉沉细。其病肾阳亏虚为本,火热上炎为标。治以补肾清热。处方:淡附片9g灵磁石30g黄芩9g黄连6g黄柏9g生栀子9g生石膏15g生大黄6g蒲公英30g牛膝9g熟地15g知母9g麦冬15g白术15g。嘱3月内禁食辛辣生冷。处方毕,其人颇有不悦之色,说:“你这个方子有大半药都曾吃过,并无疗效。”出示前医处方,不外黄连、栀子、板蓝根、金银花、石斛、芦根之属。并说自己也看过一些医书,但不明己病究竟属寒属热,曾自服人参,怕冷有好转,但口疮却又加重。我告其曰:“你这个病是上热下寒之证。中医之精髓在于辨证论治和处方配伍,本方从清上温下为治,治病原则已大不同于前医。先服2周,若无效,可另请高明。两周后复诊,患者面有喜色,告知服药后口疮好转过半,目前仅余一二处小溃疡,疼痛减轻。此外,腰以下冷感明显好转,精神面貌大有改观。再以此方加减调治3月,多年顽疾霍然而愈,后随访半年未见复发。本案处方实脱胎于附子泻心汤、黄连解毒汤、玉女煎诸方,以附子温肾助阳,白术健脾,以脾肾双补、扶正抗邪;黄芩、黄连、黄柏、生栀子、生石膏、生大黄、蒲公英、知母诸寒凉药合用,可协同增效,遍清上中下三焦之热;熟地、麦冬养阴补肾,以期阴阳互济;以磁石、牛膝交通心肾,引火下行。此方乃古法“引火归原”“导龙入海”之变通也。
林xx,男,65岁。三年来口疮反复发作,基本每3个月发作1次,发时疼痛,每次1周左右自行好转。同时五年来,每日晨起解稀便2-3次,腰膝怕冷。诊其舌质淡红,苔薄自,脉沉细。我断其为脾肾阳虚,虚火上僭。治以补肾清热兼顾。处方:淡附片9g灵磁石30g补骨脂9g五味子9g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葛根30g黄芩9g黄连6g黄柏9g生栀子9g蒲公英30g知母9g牛膝9g山萸肉15g炙甘草6g。两周后复诊,口疮已愈,大便次数减少,每日一二次,较前成形。后以此方调治三月,口疮未发,大便基本每日1次而成形。按:本案患者口疮反复,时间较长,而且五更泄泻的症状比较典型。其病因为脾肾阳虚,阴阳不和,虚火作乱。治以附子为主药,并从四神丸、四君子汤、葛根芩连汤等方化裁,以健脾温肾、升阳清热,共奏良效。
李xx, 男 , 5 岁 , 2002 年 4 月 3 日诊。 患儿童素体禀赋不足 , 形体羸弱 , 2 月前因 “流感” 高热 ,虽经治疗热退 , 但口腔反复溃疡。 曾服三黄片、 冰硼散效不显。 查患儿口干思饮 , 面赤唇红 , 手足心热 , 小便黄少 , 口腔可见多个溃疡 , 舌红苔少、 花剥 , 脉细无力。 生地 9g麦冬 15g石斛 15g玉竹 30g肉桂 3g黄连 3g云苓 9g白芍 12g山药15g , 服 3 贴痊愈。按 : 王老认为 , 此案为阴亏于下 , 孤阳无制而上浮 , 即经曰 : “阴虚则内热”, 阴津不足 , 虚阳无约 , 浮越于上 , 故见口腔溃疡、 口渴尿黄等阳证。若不明此理 , 用苦寒直折之品 , 则火不能退 , 而当 “壮水之主 , 以制阳光”, 滋阴降水 , 引火归原。 待阴阳平调 , 则阳归肾宅 , 虚火不升。 即病有不可正治者 , 当从阳以引阴 , 从阴以引阳 , 各求其属而衰之。
李某,男,34岁,舌体溃疡,反复发作已10年之久,该病发作频繁,溃疡的而积增大,间歇逐渐缩短,溃疡此愈彼起,近半月溃疡累及全部舌体。某医院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检查:舌体全部溃烂,多腐败脓液,红赤疼痛,言语、饮食皆感不便。脉弦数,舌红降。舌为心之苗,心火过旺,阴津耗伤。方似养阴,清心,引火归元治之。处方:生地30g龟板24g黄柏10g知母10g川连3g紫参(石见穿、石打穿)24g板兰根18g赤芍15g肉桂6g石斛24g人中黄3g,3付,服药后,溃疡有所好转,大便数日末行,心火不能下达,前方加生川军6g,取大黄黄连泻心汤意。疗效:服上方加减共二十四付,溃疡全部愈合。随访未见复发。分析:本例处方,以三才封髓合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而成。口腔溃疡,主要是心火挚亢盛,可分为胃热心火两类。胃热者常开发齿龈肿痛,可应用白虎汤治疗。心火者以舌部溃疡为主,因为心开窍于舌,可应用大黄黄连泻心汤。由于热势的亢盛,必然要损伤津液,使阴液亏损,一般可应用滋阴生津如增液汤。有些病长期反复发作,使阴液大亏,阴津不能滋养相火,使相火偏亢,则宜用潜阳封髓汤往往能收效。
杜xx,男,30岁,2010年8月13号初诊。3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散在口腔溃疡,缠绵难愈,夏秋季节最易复发,重则影响进食与睡眠,发病期间常服用三黄片、黄连上清片,以及中药汤剂等治疗,效果欠佳。诊见:两侧口腔黏膜溃疡3处,呈椭圆形,中央凹陷,边界清楚,溃面嫩红,中间发白,周围黏膜轻微充血,口干,大便干,饮食则痛,伴有咽部不适,似有异物,大便偏干,二日一行,时有心烦失眠,精神倦怠,舌红,苔黄腻,脉沉弦。中医诊断:口疮(肝热阳郁证),治宜养肝清热,通阳达郁。处以乌梅丸方加减: 乌梅15g附子3g桂枝3g干姜6g细辛3g黄连12g黄柏10g当归30g党参15g生地15g竹叶10g木通10g炙甘草10g肉苁蓉30g厚朴6g茯苓12g苏叶10g。3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忌食辛辣、油腻之物。二诊:患者服上方3剂后,口腔疼痛明显减轻,大便通畅,日1次,舌红,苔薄黄腻,脉沉,效不更方,上方去肉苁蓉、附子、桂枝均改为5g。5剂,水煎服。三诊:病人神明显好转,口腔溃疡逐渐愈合,已无疼痛感觉,进食正常,仍有咽部不适,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滑,按二诊方去附子,加半夏10g陈皮10g,醋少许,继服5剂。后改服桂附地黄丸2盒巩固治疗,随访2年未见复发。
支××,男,成。嘈杂泛酸1年多。医诊慢性胃炎。始以西药止酸剂有效,但一停药即复如初,后又请中医以瓦楞、螵蛸、浙贝之属治之,亦时有减,但一停药即复如初。再改请某医诊治,云为胃寒,服1剂烧心即减,然再服则口舌生疮,后云其为胃热,然服药口疮减而烧心嘈杂则甚。细审其除嘈杂泛酸之外,并见口苦而干,舌苔薄白,脉弦涩不调。综合脉证,思之:此乃寒热夹杂,寒多热少之证也。为拟苦辛通降,热多寒少之剂。处方:半夏10g黄连10g干姜10g肉桂10g党参10g甘草6g大枣7个。服药1剂,嘈杂泛酸即减;继服10剂,诸证消失,愈。寒热夹杂,不审比例,以热作寒或以寒作热,杂药乱投,始终不愈。
蒲xx,男,10岁,北京市密云县古北Ii村人.初诊H期:1992年10月5日。患儿自深秋以来。自觉胃热烦闷,口唇干痒.喜用舌舔.舔后痛痒稍减,片刻后.干痒疼痛又发,而且较前加剧.于是干痒则舔,舔后病情又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口唇干裂,痛痒难忍而来我院门诊.查:口周皮肤发红.发干,上下唇皆干裂增厚,并见少许血痕,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滑有力。诊断:唇炎.证属脾胃积热.上攻于唇。同时由于村地近塞北,风沙较大,气候干燥,又值深秋,燥气当令,故气候干燥,风燥外袭于唇则唇干裂,痒痛难忍。治宜泻脾清胃,散风润唇。方以泻黄散合清胃散加减: 霍香l0g山桅5g升麻10g防风5g生甘草3g黄连2g当归l0g生地l0g生石膏25g(先煎)灯心草lg制大黄l0g。二诊;1992年10月12月。服药后明显好转,痛痒干裂减轻,舌红苔白,脉滑。效不更方,上方去制大黄加焦三仙l0g继服。三诊:1992年10月19日.服药后口唇恢复正常,追访1年未发.
杨xx,男58岁、初诊:1984年7月22日,主诉:完胁胀痛伴口腔溃疡多年。病史:多年来反复胃院及右胁胀满疼痛,曾在外院检查诊断为“胆囊炎,多发性胆结石。且经常口腔及舌面出现溃疡.疼痛较明显,平素头晕,口燥,便行欠畅。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辨证:肝胆失于疏泄,湿热交阻蕴结。诊断:胆囊炎,胆石证,口腔溃疡。胁痛、口疮。治法:疏理肝胆,清化湿热。金钱草30g炒黄今9g郁金12g知母5g夏枯草9g炒赤芍12g连翘9g炒以仁12g炒积壳5g桑叶9g菊花9g川栋子9g银花12g芦根30g香谷芽12g甘露消毒丹12g(包煎)。14剂,二诊:8月5日,药后诸症均减,右腹略有隐痛,脉弦滑.苔薄黄腻,守前法。金钱草30g黄今9g郁金12g炒赤芍12g夏枯草9g炒积壳6g瓜篓皮9g川栋子9g知母5g炙延胡5g炒以仁12g芦根30g香谷芽12g银花12g炙远志5g甘露消毒丹12克(包)。随访:以后根据此原则加减服药经年,有时仍感右胁不舒,或口腔淡疡举发,但整个病情比较稳定。按语:胆炎,胆石症兼口腔溃疡,此湿热蕴结上蒸所致。苔黄腻正是湿热之征也。故常法外以甘露消毒丹,以仁清泄湿热。亦常法外之一变法。
许xx,男,35岁,2013年4月15日初诊。患者诉一月前外感后发热,当时体温38°C -39°C,自服”感冒药”后好转,但此后持续低热, 体温37°C -37.5°C,乏力、容易疲劳、时伴头痛,日常工作感疲倦不堪。并反复口周疱疹、口腔溃疡,疼痛,唇肿,影响进食。纳差食少、进半流食,眠欠安。二便尚调。诊查可见口唇肿胀、口腔内多个溃疡,色鲜红。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脾胃伏火、阳明积热之证。治以泻脾胃伏火、清阳明积热。予泻黄散、清胃散合方加减:藿香、佩兰各15g升麻10g丹皮20g生石膏100g生地30g大黄8g当归10g防风10g生甘草10g 川连10g五剂,水煎服。二诊2013年4月22日:患者服药3天后唇肿消,体温渐复,乏力好转,未再出现新的疱疹和溃疡,原成片的溃疡已愈合,仅余一个,疼痛不显。头痛未作。纳食、睡眠均改善。唯仍轻度乏力,微微心烦。舌质红,苔薄黄微腻,脉浮滑。上方加淡豆豉30g栀子10g调理善后。一周后回访病人,诸症皆瘥,正常工作,精力充沛。追访至今,未再复发。按语:患者青年男性,平素嗜肥甘厚味,脾胃积热,日久积累而成脾胃伏火。逢外感之后,余热未清,饮食不慎,又进辛辣油腻,胃中积热,引动脾胃伏火。新病与宿疾夹杂,气分与血分之热交蒸,故持续低热、乏力,反复口周疱疹、口腔溃疡,疼痛、口干唇燥。泻黄散与清胃散同有清胃作用,治疗脾胃蕴热证侯。不同之处在于泻黄散泻脾胃伏火,清泻与升发并用,兼顾脾胃,主治脾热弄舌,口疮口臭等;而清胃散以清胃凉血为主,兼以升散解毒,主治胃热牙痛,或牙宣出血,颊腮肿痛者。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之功能正常,则口唇红润;如脾胃功能失调,除消化相关症状外,口唇亦有相应表现。脾虚则口唇暗淡,脾胃积热则口唇干燥、肿痛等。正如《医方考》所言:“唇者,脾之外候;口者,脾之窍,故唇口干燥,知脾火也。”脾胃之积热,往往非短期改变,而是长期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脾胃积滞,郁而化热,久伏于脾胃,故又称“伏火”。内经云:“火郁发之”。故脾中伏火,不能单用清泻药物,更需发散伏火积热。泻黄散由钱乙所创,方中以防风升散伏火,因其为风药中之润剂,无伤阴之痹,配合石膏、栀子等清降之品、藿香醒脾,使散伏火而不燥热,清泻而不伤脾阳。清胃散所治病证,往往病程偏短。“气有余便是火”,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热每致血分有热。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胃火循经上攻常见口气热臭、口腔牙龈溃烂、唇舌颊腮肿痛等。清胃散方中以黄连生地清热泻火为主,配合当归、丹皮清热凉血和血,升麻既有发散之意,又有引经之用。清胃散为治疗胃中积热经典方剂,泻黄散则是清透脾胃伏火之首选方。此患者平素脾胃即有伏火,又感新邪、胃热炽盛,故用清胃散清胃凉血之外,配合泻黄散疏散脾中伏火、清透余邪。清散并用,气血共治,奏效甚捷。5剂后患者诸症大减,唯唯仍轻度乏力,心烦未除,为“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追加栀子豉汤以善其后。
许xx,男,54岁,干部,1980年1月初诊。1970年春季起口内不适,咀嚼食物疼痛,寻医求治,经检查仍原因不明,服药不效,继之口内四周反复出现破溃,在某医院诊为口腔溃疡,治之不效,于1973年上沪求医,几家医院均诊为顽固性口腔溃疡,治疗时有好转,停药即犯。之后又去津、京等地治疗不效,返齐后治无转机,口痛重时注射杜冷丁等药维持。1978年又患噎隔病,赴京诊为食道癌,准备手术期间,症状自行缓解,改诊为炎症。口腔仍然破溃,终日影响进食,出院后返齐在本厂医院维持治疗,时轻时重,近几个月胃纳不佳,心窝部痛,食后即便,日三四次,有不消化征,兹被介绍来中医院诊治。查体头眼耳鼻、心、肺、四肢均正常,唯口腔内广泛性糜烂,新陈交织,破溃处表面鲜红,胃完区有轻度压痛.腹部柔软无包块,舌质绛红,舌苔薄白,脉沉缓。诊断与治疗:诊断为顽固性口腔溃疡。拟从脾胃阳伤、阴火虚张生热为治。党参40g黄氏40g附子15g肉桂l0g干姜l0g连翘5Og生地20g白茅根20g防风30g羌活5g,水煎服。服12剂后来诊,病情大见好转,口腔溃疡大部消失,嘱仍按前方服药。1个月后因腹痛、腹泻来诊,仍遵前法,重在升胃气。处方: 党参25g白芍25g白术20g黄连5g,水煎服,因其久病嘱坚持服此方。 五诊:5月13日。口腔溃疡消失已月余,唯仍有腹痛、腹泻。又嘱继服前方2个月后,症状全部消失。追访至今未复发。
解××,男46岁,干部,病历号0714,1994-04-13入院。患者一年前因感冒后发现下口唇起疮,随后自行挑破,但数日后唇破溃处呈糜烂状。遂在口腔医院给予唇炎膏外用,口服清热冲剂,局部注射消炎药,用激光治疗,均无显效。遂于1994-04-18日来我院诊治,诊断为“下唇糜烂型扁平苔藓”。证见:下唇左侧约0.5cm×1cm之溃烂点,右侧约0.5cm×0.3cm之溃烂点,烧约疼痛、口干喜饮、形体消瘦、纳可眠差、五心烦热、小便赤黄、大便尚调,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滑。症属肝肾阴虚,虚热上蒸,治以滋阴补肾,柔肝养血。方药:熟地15g生地20g山萸肉10g山药15g栀子5g当归10g黄精15g炙鳖甲30g,每日一剂,分二次服,服十剂后开始形成局部血痂,尔后遂渐脱落 ,效不更方继服十余剂后,痊愈出院。按:口唇糜烂型苔藓,相当于祖国医学之“唇风”、“舐唇风”、“紧唇”等。《品齿类要》指示:“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本例患者,口唇糜烂,形体消瘦,五心烦热,眠差溲赤,舌红苔少,脉弦细成上蒸所致,用滋水清肝饮加味,滋养肝肾,清泻虚火而痊愈。
郑xx,男,52 岁,医学院职工。口腔内膜破溃、疼痛十余年 患者十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腔溃疡,当时面积 3*3MM 左右,单发,未引起重视。采用口腔溃疡贴外用,病情好转后,未继续治疗;再次加重后,口服华素片、西瓜霜、北豆根片等未能解决问题,后发展到10*11MM 大小,担心癌变,在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接受系统治疗 1 月,溃疡面积稍小,未能彻底治愈。就诊时溃疡面积10*12MM,单发,疼痛难忍时用凉水漱口,感觉稍舒,伴口臭,大便干结,牙龈红肿,舌尖红,舌根白腻,齿痕舌,脉象左右寸口浮弦,右尺沉紧。诊断:口疮(虚火上炎)治法:滋肾潜阳,养阴清热 方药:黄柏20g砂仁15g炙甘草30g龟板20g附子20g麦冬30g天冬20g地骨皮25g苦杏仁25g肉桂10g锁阳30g玄参30g生地20g浮萍15g生甘草15g,五付 另:蒲公英30g忍冬藤30g野菊花30g黄柏20g加水煎成300ML,每天含漱十余次。二诊:服药五天后,疼痛明显缓解,大便从第三天开始每日一次,溃疡面积有缩小之势。效不更方,守方七剂。漱口药继续使用。 三诊:溃疡愈合,未诉不适,内服药再进三剂,每剂服两天,巩固疗效。嘱忌食辛、辣、咸食物。半年后,带女儿(患唇茧)前来就诊,问及溃疡病情,称未再复发。
陈xx,男,20岁,河间市十街人。患者口腔溃疡一个月,服牛黄解毒片无效。观患者体质健壮,口腔及舌有多块大小不等之溃疡,唇红,咽喉红,舌红,脉滑数有力。余初用甘草泻心汤,效不显。断然换方:大黄15g黄连6g黄芩15g干姜10g附子6g甘草10g大枣20g五付水煎服,药后病人大便稀薄,溃疡处迅速减少,唯剩一处,前方再服五服。五日后痊愈。按:口腔溃疡虽为小疾却非常痛苦,余临床体会用清热解毒法见效者少矣。经方甘草泻心汤对于寒热交杂,久治不愈,体质和脾胃虚弱者有良效。然此患者体质强健,虽久治不愈却火热尤甚。故改用泻心汤合四逆汤合方治疗而收效。此种经验乃黄师最近几年临床中总结的方法,老师认为经方治疗慢性炎症寒热并用是其特色之一。他经常运用此法治疗久治乏效的慢性胃炎和口腔溃疡,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法方证多为久治不愈但体质强健或寒热夹杂的病证。有时并不一定出现寒症表现。用四逆汤是否有振奋阳气,增强体质的作用,余尚在摸索和思考中。
张××,男,30 岁。口疮数月,前医先以西药冶之不效,后以中药牛黄解毒丸、清胃散、外用冰硼散不效。审其口腔粘膜、舌尖有溃疡6 处,大者如豆大,小者如高粱大,疼痛,大便正常,小便黄赤。综合脉证,诊为心胃火盛,冶宜导赤散加元参。处方:生地12g木通10g竹叶10g甘草10g元参15g。药进2剂,溃疡消失,继进2 剂而愈。某医云:余读《中医喉科学讲义》云:其治或以凉膈散,或以导赤散,然用之久久不愈者何也?答曰:李翰卿先生曾云:口疮、口糜,若大便秘结,或大便黄臭呈不消化状,或有粘液者,治宜通下;大便正常,小便黄赤者,宜利小便,使其火从小便而解;但下之不可太过,利之不可不及。又说:口疮、口糜,必须察其大小便,若胃脘有压痛,大便秘结或不秘结者,宜下。心火尿赤者,宜利小便。总之,或从心火以泻小肠,或从胃热以通腑。此证大便正常,亦无胃脘压痛,故应从泻心火论治,然其口腔粘膜有多处口疮,此胃中虚火所致也。故以导赤散中加元参以泻心胃之火。
程××,男,26 岁。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两年,吃葱蒜则加重,吃冷食则腹痛。前医遍用西药及清胃散和芩、连、银、翘等不但无效,反见脘腹冷痛,腰困乏力。细察其证,除以上诸证外,并见舌苔薄白,脉沉细尺大稍弦。综合脉证,诊为肾气不足,虚火上炎,治宜十味地黄汤。处方:熟地15g山药9g五味子9g茯苓9g泽泻9g丹皮9g附子9g肉桂9g元参15g麦冬12g白芍12g。服药4 剂后,口疮大减,8 剂后,口疮消失,因其腰痛仍在,加怀牛膝1Og,继服8 剂而愈。某医云:为什么用十味地黄汤?答曰:李翰卿先生曾云:急性者,多实,但一两剂不愈者不可不注意虚;慢性久久不愈者多虚,但尤多兼实火;若火证为主者,不可仅注意火,因其多兼寒邪,故临证时必须审慎考虑。虚实夹杂者,以寒积不化,郁而化火,上热下寒者为多,此证往往具有胃脘、脐腹隐痛,压之则疼痛加剧,或吃肉、油腻以后加重,大便兼有粘液或不消化状的食物残渣,治宜理中大黄汤或理中承气合方,但攻下之时只可缓攻,不可大泻下,否则胃、腹疼痛加剧而口疮不除。脾肺俱虚,虚火上炎者,往往具有疲乏无力,胃脘痞满,脉象虚大或右大于左,治宜补中益气汤加元参、知母、黄柏;若寒热夹杂者,亦有脾肾之别,脾胃者,证见胃脘痞满,嘈杂或冷痛,两脉弦,治宜黄连汤加减;肾者,证见腰困腰冷,脉沉细尺大而弦,治宜十味地黄汤加减。本证腰困乏力,脉沉细尺大稍弦,为肾虚火炎,寒热并见之疾,故以十味地黄汤加减治之。
邓xx,男,56岁,内蒙乌兰察布旗贲红公社玉印山村农民。 1984年1月10日初诊。患者五年来,口疮反复发作,长期服用泻火解毒药。最近一年之久,口疮一直不愈合。83年12月来京求治,XX医院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予西药(不详)及清热解毒养阴中药内服,外用漱口药,治疗1月无效。患者自诉舌、咽疼痛,妨碍进食,食欲差,经常泛吐清水、酸水,头皮发痒,时觉热气上冲头面,大便初硬后搪,尿时清时黄,小便后阴疼,少腹有拘急感,足底长期冰凉。检见:右侧舌缘有一沟状深在溃疡,颊粘膜水肿。面部颧突独红。脉象六部俱沉弱,舌胖嫩,色淡,齿痕,苔白滑。综合脉证及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病史,我认为病属脾肾阳虚,阴寒内盛,迫火上浮,虚火上炎,熏于口舌所致。治拟温补脾肾,俾阴霾消而火归其位。用附子理中汤加味;党参15g白术15g干姜10g炙甘草6g制附片 15g(先煎40分钟)黄芪25g当归10g砂仁6g山药 20g乌贼骨10g牡蛎25g 4帖。二诊(1984年1月14日):服完3剂,舌缘溃疡开始愈合,已不觉疼痛,惟咽腭部在进食时仍有痛感。饮食增加,酸水减少,大便仍先干后溏,颧红,足冷,尿时小腹拘急,阴疼,脉舌如前。原方加肉桂3g龙骨12g黄芪增至35g。三诊(1984年1月24日):已服至10剂,两处溃疡均愈合,疼痛消失。每天主食增加到1斤左右,不吐酸,头皮不再发痒,大便基本成形,少腹拘急感及阴疼已愈,唯颧红仍在,晚间足心仍有凉感。久病初愈,患者及其子均欣喜过望,因春节将至,要求带药返家,拟方如下:黄芪35g党参25g肉桂6g制附片15g(先煎40分钟)白术15g山药25g干姜6g砂仁6g炙甘草6g当归6g龙骨15g牡蛎15g怀牛膝10g。1984年2月13日接患者来信,告诸症悉愈,问善后治法。回信为拟补中益气丸(晨服6克),金匮肾气丸(晚服l丸),嘱连服1月,以巩固疗效。按:就该患者脉证而论,似与东垣所谓脾虚阴火相符。李氏云:“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虽然原文没有提及口疮这一病症,但其所论,与本病病机吻合。由于本病病程长,又易为医者误以为实证口疮而用清热泻火,或误以为阴虚火炎而泛投凉润之剂,皆损伤脾胃之阳,日久必累及肾阳。脾肾阳虚,阴寒内盛,则逼阳上泛,证见口腔溃疡久不愈合,两颧独红,而两足冰凉,便软不成形,脉弱,舌淡,齿痕,脉沉弱。故投以温补脾肾,破阴返阳之桂附理中汤加味,收效迅速。
吴xx,男,44岁,北京985信箱工人。1984年4月7日初诊。患复发性口腔溃疡五六年,常因工作劳累而发作。81年4月 25日曾来门诊,笔者用六君子合封髓丹方,有效,但未坚持治疗。近日口腔溃疡复发,伴见咽痛,胸痛,咳嗽,咯黄痰,舌红,脉浮滑数。先拟清化痰热以治其标。药用:黄芩10g石膏30g半夏10g全瓜蒌15g枳壳10g桑白皮15g桔梗10g连翘15g升麻10g枇杷叶 6g丹参12g丝瓜络10g郁金10g,四帖。二诊(1984年4月14日):胸痛、咽痛,咳嗽、咯痰均见好转,但上唇内缘溃疡未愈,予四君子汤加味主之。党参10g白术12g茯苓15g苡仁15g炙甘草6g黄芪15g银花12g蒲公英15g,4帖。三诊(1984年4月17日):口腔溃疡愈合,继予补中益气丸服 1月,以善其后。按:此例患者口疮缠绵数载,因劳即发,其中气之虚可知。中虚运化失权,故尤易聚湿,湿蕴化热,致成本虚标实之证。此中气虚为本,湿热为标,一般宜标本同治,补泻兼施,寒热并用。此例则先予清化,继用补中。
xx男,35 岁,干部。鼻咽癌放疗后口腔溃疡 10 天不愈合,伴有失眠心烦,彻夜不眠,口干便干,小便如常,纳差。查见患者舌边、咽部、双颊部多发溃疡,周围红肿,口唇疱疹色红,舌质红少苔,脉右弦左细数。给予黄连阿胶汤加为:黄连30g阿胶 20g(炀化)黄芩30g白芍30g炙甘草20g麦芽 15g 大枣 15g半夏 20g 珍珠母 30g,3 副,水煎服,日一副。今天查房,病人才服完 2 副,口腔溃疡消失,口唇疱疹结痂,这两天都睡眠 6 小时以上。
xx男,40岁,因口腔溃疡半个月就诊,已在别处静滴抗生素10多天,口服维生素及锌片,外用西瓜霜,病情未见好转而来我处就诊.当时想,如果按西医继续治疗,恐怕效果不好.于是跟老中医一样(望闻问切),溃疡疼痛明显,周围红肿,影响进食,口渴,大便秘结,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再问此患者有饮酒嗜好.四诊合参,诊断:脾胃积热口疮. 处方:凉膈散.效果:未用其他药物,病人喝第一剂后,疼痛大减,大便变软,第二剂大黄减量,连服三剂,病人痊愈.怪不怪,输液也能伤阴 近几年发现,凡是应用头孢类药物输液的患者,超过一定的时日,皆会出现伤阴的症状. 一般情况下,我用的液体量不大.1.盐水250毫升+菌必治2克。2. 5%葡萄糖250毫升+VC2.5克. 当治疗到 5---7 天的时候,会出现舌红无苔,口燥咽干的伤阴症状. 观察曾经住院的患者,也有一部分出现相同症状.询问用药情况,也曾应用过头孢类药物.而且外科液体入量很大,在 3000---4000 毫升之间. 这些伤阴的患者如果用养阴的中药纠正,大约需要 5---7 天,才能出现薄白苔。
更多病例在整理中......
观证察脉,知其所主,治以除湿清热,散风活血,卜××,女,36岁。上下口唇红肿,脱皮皲裂,流黄水13年。医诊慢性剥脱性唇炎。先用西药间断性治疗8年无效,继又配合中药清热解毒,清胃泻火,活血化瘀,以单方蜈蚣、全蝎、土元,中成药梅花点舌丹、锡类散等治4年多亦无明显效果。最近1年多以来,不但肿胀、脱皮、发痒、流汁水,而且经常发现皮肤皲裂,从裂口处流出血水。细察其证,上下口唇均肿胀,有的部位由黄水堆积而成一层厚厚的黄痂,有的皮肤脱落呈鲜红色,其间有多处裂口,裂口处有鲜血渗出,有黄水盖痂处奇痒难忍,有裂口处则疼痛异常,或时见麻木,舌苔白,脉弦缓。综合脉证,思之:流黄水者,湿热也;麻痒并见者,风湿热也;红肿流血水者,热人血分也;脉濡缓者,湿热也。合而论之:此湿热阻郁,郁而化风为主,血络瘀热为辅。治宜除湿清热,散风凉血。处方:藿香10g甘草10g栀子10g防风10g大黄1g。服药6剂,肿胀痒痛好转,流水、流血消失;继服6剂,诸证均解,愈。某医云:既云血络有瘀热,为何不用血分之药?答曰:栀子、大黄虽然主入气分,然亦兼入血分,以除血分湿热,故云凉血也。
刘xx,女,56岁。20007年10月6日来诊 患者自述,近十年来口腔溃疡,每次发病满口溃疡面多则十几个,少则一两个,疼痛难忍,并且难以进食,曾多方多次求治,仅获一时之效,不能根治。现慕名前来求治!诊其两脉沉数无力,长期大便稀溏,小便频数,乏力厌食,心情郁闷,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夜间偶有汗出,舌质淡暗,苔白腻!处方:熟地黄30g山药15g山萸肉15g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0 g白术15g党参20g当归15g陈皮10g黄芪35g柴胡10g升麻10g黄连5g肉桂5g甘草10g.六付 水煎内服 每日一剂。10月13日二诊:服药后自觉口腔溃疡面疼痛减轻,睡眠好转,大便仍稀,小便量少而黄,五心烦热减轻,饮食稍加,脉沉细数,舌质淡红,苔薄白!处方:上方减柴胡10 陈皮10, 加白茅根25 丹参15,余药不变,再服6付! 10月20日三诊:上药服后,口腔溃疡面基本痊愈,已不再疼痛,睡眠好转,大便仍稀,小便量多色清,夜间汗出消失,五心烦热减轻,饮食增加!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微数!处方:上方减当归15, 加车前子20,再服六付! 10月27日四诊:服药后口腔溃疡完全愈合,饮食知味,食欲增加,二便正常,睡眠正常,五心烦热消失,近十年来患者第一次感觉完全恢复!舌淡红,苔薄白!脉柔和有力!效不更方,上方再服六剂, 11月3日五诊:患者完全康复,并送来锦旗一面!要求在服中药,以求根治!诊其脉象正常,舌淡红,苔薄白,在患者一再要求下照上方又开六剂,嘱其隔天一付! 11月18日六诊:患者完全康复,所有症状消失,舌脉正常,饮食有味,食欲大增,面色如常!患者要求在服中药汤剂,告知已愈,不需再服中药,嘱其服六味地黄丸和补中益气丸一个月! 2008年4月9日带另一患者前来就诊,问其病情,再未复发,一切正常! 2009年7月22日偶然相遇,问其病情,一切安好,现在一切如常人!注:曾用本法治疗上述患者70余人,疗效确切,愈后无复发!一般在治疗初期多配合手三里穴位注射疗法,以取其速效!!
刘xx,女,43岁,事业单位职工,1986年10月14日就诊,门诊号10457。主诉:一年来每次经来之前必发口腔溃疡,经后渐渐好转,患者一直发病,如此反复,多方求治无效,近期加重,疼痛难忍,绵绵不愈,影吃饭说话,十分痛苦。见心烦失眠,胸闷胁满善太息,饮食无味,口干而苦,舌尖边红,有溃疡点3~4处,边白中红,脉弦数。证属肝郁化火,循经上火所致。治当疏肝理脾,清肝泻火,方用丹栀逍遥散治之。处方:丹皮、栀子、白术、云苓、当归、白芍、柴胡各10g薄荷6g甘草6g,水煎服,3剂。二诊:服上方3剂后,诸症大减,口腔溃疡点缩小,效不更方,经服3剂而愈。热伏血分日久,嘱其于下次月经前5天再服上方3剂,连用三个周期,追访一年未再复发。按:此案先是周期性发病,继而绵绵不愈,赵老“治病求本”,认为是肝郁化火,热伏血分。盖肝藏血,脾统血,心主血,舌为心之苗,肝失疏泄,郁而化火,热随血动,是以月经来临之时循经上炎,随血外泄而发病,其本在肝,其病在血,其发在经。
叶xx,女,65岁。平素并无他疾,唯夜寐欠酣,入睡4小时左右,多梦,醒后难以再入眠,求中医调理。我诊其舌脉俱平,乃从益气养阴安神论治,予枣仁、茯神、灵芝、五味子之类。两周后复诊,睡眠未见改善,然亦无他苦。我再三询问,她忽道:“半年来口腔总有几处溃疡,多则三四处,少则一二处,看了几次效果不佳,因不痛也不影响饮食,故而由他去了。”我视之,口中确有两处小溃疡。乃断其为上热下寒,从清上温下法治之。处方: 淡附片9g灵磁石30g黄芩9g黄连6g黄柏9g生栀子9g蒲公英30g牛膝9g熟地15g山萸肉15知母9g麦冬15g白术15g。两周后复诊,欣喜告曰口疮已好,且睡眠亦有改善,可睡5小时以上。后以此方渐减寒凉之药,增以安神之品,调治三月,口疮未发,每日可入眠6小时。
孙xx,女,44岁,护士。2012-10-15初诊。病史:反复口唇干燥脱屑,微痒5年,再发1个月。患者五年前食辛辣刺澎,后出现口唇干燥脱屑,反复发作。在多家医院治疗,给予口服多种维生素、外用皮炎膏,效不佳。逢食辛辣刺激、天气干燥时加重。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吲发作,口服激素及抗过敏药效果差。刻下:口唇干燥、脱屑、起痂皮、皲裂、疼痛,伴口干欲饮,大便干燥,舌质淡红,少苔,脉细弦。辨证:血虚风燥。当归饮子加味。当归10g生地30g熟地15g赤芍10g川芎6g防风3g荆芥3g白蒺藜15g玄参15g麦冬15g黄芪10g甘草6g决明子10g。10剂。二诊:唇干燥、皲裂明显缓解,患者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碍,脉细。上方去决明子,继服14剂。三诊:皮损皮损基本消退。随访半年,无不适。
丁xx,女,49岁;形体中等,偏壮实,2006年2月14日初诊。胃院隐痛两月余。检查发现慢性浅表性胃炎,伴有HP( +),有子宫肌瘤、乳腺小叶增生史,平日易发口腔溃疡。刻下:胃痛阵作,反流旋心感.时有烘热.唇红咽红,两侧扁桃体稍肿大.容易烦躁.大便不成形,舌红苔白。黄师处以八味除烦汤:姜半夏12g厚朴12g获令12g苏梗12g积壳12g黄今1Og连翘20g山桅子12g干姜6g红枣20g.药后一周.胃痛,反流、烧心感等症状减轻,3周后胃痛、反流、烧心感消失,口腔溃疡消失。
刘xx,女,23岁,会计。1987年7月24日初诊。病者初则口腔有两处如针尖大小的溃疡,并未介意,用维生素药,辅以绿豆汤等清胃药等,能够缓解。在1个月前口腔有多处溃疡,且阴户大阴唇处亦有小溃疡面,并盗痒难忍,用PP水洗,局部皮肤干燥,痒势未减。继用青橄素注射、中药清热解毒之品,治疗月余,未能见效。诊察所见,口腔两侧和舌边均有溃疡面,大者有绿豆大,小者如针尖样。阴户大阴唇两侧亦有多个溃疡面,但未见脓液,边缘清晰,溃疡不深,食辛辣、咸味均感不适。食少便澹,腹胀气滞,睡眠欠宁,情志不悦,脉缓偏细,舌苔淡润。拟从调和脾胃寒热入手,用甘草泻心汤加味: 党参15g法半夏、黄琴、干姜、炙甘草、郁金、厚朴各10g黄连、薄荷各6g大枣3枚。服5剂,并嘱以淡盐开水,凉后漱口,日多次。二诊,7月30日.自觉口腔溃疡、阴痒均明显改善,食纳增加,精神舒畅,脉缓有力,舌苔淡红。守原方10剂。三诊,8月12日。自觉口腔溃疡基本消失,自谓阴户盛痒、溃疡面亦已痊愈,饮食、睡眠、二便基本正常。遂拟六君子汤加胡黄连、天花粉各小剂量。嘱服10剂,以巩固之。原按:口、眼、生殖器皮肤三联征即白塞综合征,张仲景于《金医要略》的狐盛病中最早记载了此病的主要症状及治疗大法,八十年代初安徽中医药学校裴忠斌、鲁静曾著文,认为此病应称为张仲景综合征。该病指患者口、眼、生殖器皮肤三处俱有溃疡面。临床上也有口眼或口腔与外阴同时出现溃疡的。本病可见于脾虚胃热兼见肝郁气滞者,或有阴虚肝旺,水不涵木者,病机不尽相同,用甘草泻心汤加味,均能取得疗效。本案是脾虚胃热所致。综观其临床表现,以口腔溃疡、阴户痒为主,故用甘草泻心汤为基本方,兼见肝郁气滞,故加入郁金、厚朴,其中加少许薄荷,是取逍遥散中用姜、薄的含义,实即疏肝解郁的意思。大凡女性催患本病,病因脾胃湿热,兼之肝气郁结,影响情志,烦闷不舒.故在用药中考虑琉泄透达肝气,是在所必须的。此病既能取效,亦能反复,可以多次治疗,不宜用激素治疗,如图速效用激素,往往难获长效。(选自《实践论.十六甘草泻心汤)。
肖xx,女,42岁,气象台干部。1983年4月10日就诊,者口腔溃疡,服维生素、消炎药及注射青称素等均未能痊愈。中药用生地黄、玄参、麦冬、知母、莲子心、黄连等,服之非但无效,反而腹胀便塘,食量减少。察其口腔,牙酿有多处溃疡面,食纳可,便软,舌淡苔白润,脉缓细弱。从脾胃湿热求治。处方: 党参15g蒲公英12g黄琴、法半夏、干姜、炙甘草各10g黄连6g大枣5枚。外用锡类散涂患处。一日多次。5剂显好转,纳增胀减,溃疡面趋愈合,前方再服5剂。原按:临床观察多发性口腔溃疡,胃热恒多,而脾胃湿热亦不少。若用清热泻火药无效,尤其是药后腹胀便塘反甚者,更莫一味清胃滋阴,故用甘草泻心汤温清并用,攻补兼施,多能取效。临床验证多例,近期疗效满意。
李xx,女,38岁。1991年10月6日初诊。经行口舌溃疡反复发作3年。每于经前1周开始至经期加剧,经净后即愈。经用多种维生素、消炎药治疗无效。曾用中药苦寒清热之剂,口糜反甚。求诊时询得月经先期,量多、色鲜红,有血块,1周干净。刻下经行第2天,舌唇和口腔粘膜多处溃疡,饮食艰难,伴面部升火,口干不欲饮,少腹胀痛有凉感,腰以下尤觉凉甚,小便清,大便不实。苔薄黄、质嫩红,脉细弱。脉证合参,证属下焦真阴不足,阴虚及阳,阳虚则寒伏于下,以致虚阳上浮,龙雷之火上升,假道于胃,病发于口舌。法当水中补火,引火归原,导龙入海。以八味肾气丸加龙牡治之。药用:生地、山萸肉、茯苓、泽泻、炒丹皮、女贞子各10g山药、旱莲草各15g肉桂2g(后下),龙骨、牡蛎各15g(先煎),炒藕节20g。先服5剂。并嘱每于经前1周始服上方直至经净,一般服7~12剂。经净后以二至丸、六味地黄丸加减调治。经间排卵期后加用补阳药。经治3个月经周期,经期基本正常,经量减少。随访经行口糜未再发作。(江苏中医1993;(5):29) 按语:(原按)本案经行口舌溃疡反复发作3年之久,病初没有注意到与月经有关,在内科、口腔科治疗,常以消炎药、多种维生素等治疗均无显效,又误服中药清热苦寒之剂,势必伤阳;阳虚则寒凝,寒凝则气运不畅,故少腹胀痛。寒逼虚阳上浮,龙雷之火有升无降,火不归其原,虚火蒸腾,心胃受其戕伐,故口糜反甚。故治用八味肾气丸加龙牡引火归原,导龙入海,配合运用调理月经周期法而获效。
陈xx.女,28岁,离休干部。牙跟肿痛2周,近口加重。西医诊为:齿眼脓肿。行切开引流术,因患者恐惧,于1994年2月4日求中医诊治。见口腔溃疡,齿凝肿,口难张开,不能咀,痛苦不堪,烦躁不安,夜不能寐。小便频数。舌淡,苔白薄,脉细沉,尺脉无力。证属肾阳不足.虚阳外越所致。用肾气丸加减:熟地30g山药、山英肉、泽泻、,丹皮、牛膝、附片各l0g、乳香、没药、白芷各6g,2剂后,肿痛减轻。按上方增肉桂lOg继服3剂,肿痛全消,唯囗疮未愈,守方加黄芪3Og当归l0g蒲黄12g去白芷,5剂后,病告痊愈。
马xx,女,36岁,咽部糜烂,直径约2厘米,左右交替,位置固定,常年发作,病程已有2年。患处疼痛较剧,唾液多,舌质淡红,舌裂纹。2年来,经过上海蚌埠数家正规医院治疗均未见效。临床表现:咽喉糜烂,周期不规律,疼痛、唾液量多,少苔苔裂,口臭,口干不敢饮,梦多,睡眠时好时差。辨证::脾虚血瘀肝肾亏损热结肠府气阴两虚。处方:当归12g白术12g红花8g白芍14g柴胡8g丹皮10g生甘草10g茯苓12g生黄芪25g桃仁7g党参25g炙甘草7g。服药5剂病情好转,服至13剂患处基本痊愈,服完17剂诸症均除。
张xx,女。临床表现】舌干裂,舌痛,舌疼痛得凉缓解、芒刺,舌裂纹,舌厚,颈椎病,枕部板滞感,肩胛疼痛,腰腿痛,手心热,足心热,视物不清。处方:生甘草12g茯苓15g当归11g白芍14g怀牛膝8g生地13g柴胡7g丹皮10g桂枝7g麦冬10g山药25g黄连4g人参(单煎兑服)7g木香5g郁金7g。3剂缓解,续服10剂症状基本消失。现觉口干咽干,服上方粉面巩固,另加服生地10g寸冬10g川贝10g石斛10g玄参10g花粉10g五味子10g泡水代茶服,现在很好。
黄××,女,57岁,本单位某所退休干部,2003年12月23日初诊。口疮反复发作数十年,开初两、三月一发,渐致10~20天一发,此次四月前发作至今未曾间断,以舌边、两颊粘膜溃烂为多,大小不一,其色淡红,无白色苔膜,疼痛不甚,大便难、解之不尽,三日一行,且夜寐早醒,一般在2am醒来而不能再寐。西医多处求治无效,中医曾经养阴降火、清热泻火等法治疗没有明显效果。舌淡红,根部苔白厚腻;脉右弦、左弦芤虚。此病在肝之气血失调兼湿浊内滞,以血虚为本,气郁化火为标,当以补养肝血为主,辅以理气解郁,佐以泄火燥湿:当归10g枸杞10g生地10g白芍10g炒川楝子10g柴胡10g郁金10g陈皮10g法半夏10g甘草6g栀子10g薄荷(后下)3g。三剂口疮愈,大便畅日行一次,右脉弦,左脉寸关虚芤,舌根部腻苔已化,去郁金续服三剂,脉弦象已减而芤虚未变,去陈皮、柴胡加沙苑10g制首乌10g,十五剂后至今未见复发。按:内邪致病就病位而言,有生邪之地和受邪之地的区别,关键在辨生邪之地。
殷xx,女,49岁,核工业部保卫司。1984年1月6日初诊。患复发性口疮两年余,常因生气、感冒而发作,此次发作已历两周,服清热解毒中药七八剂无效。检见上下唇各有一黄豆粒大小之溃疡,表面呈黄白色,周围粘膜色红。自诉口腔疼痛,遇热食痛剧,口臭,口干,但饮不多,饮食尚可,大便干结,尿黄,舌边尖红,脉细数带滑。证属脾胃阴虚,虚火上炎,兼挟湿热,拟养阴以治其本,清利以治其标。方用甘露饮加减:北沙参12g生地12g石斛10g生枇杷叶10g枳壳10g滑石10g丹皮10g川楝子10g白芍10g升麻6g生甘草6g黄芩10g淡竹叶6g,4帖。复诊(1984年1月10日):口腔疼痛明显减轻,口已不渴,饮食增进,大便转畅,但溃疡末见愈合。前方加砂仁6g黄柏10g,4帖。三诊;溃疡已愈合,诸证若失。嘱以参苓白术丸,一日2次,每次9g,连用1月。随访3月余未复发。4月27日因生气又复发作,用初诊方加疾藜、钩藤、蒲公英、生麦芽,服3帖即平复。按:脾胃阴虚而虚火上浮之口腔溃疡,以心烦、口舌干燥、舌质红、脉细数为特征,同时兼见乏力、纳差、嘈杂、大便初头硬等脾胃症状,以养脾胃之阴为主,甘露饮最为的当。兼阴虚而火炎于上者,则取封髓丹意加砂仁、黄柏,降火坚阴,虚热自敛。阴虚内热,亦能熏灼津液不行,从而酿湿生热,但阴虚为本,不能徒见湿热而滥投苦燥更伤其阴。脾胃阴虚,日久不复,因精气无继,常致肾阴亦虚,证见五心烦热,舌红,盗汗,用三才封髓丹(天冬、熟地、人参、黄柏、砂仁、甘草),熟地改为生地黄,易人参为玉竹,少加蜂蜜为引,此系前辈蒲辅周先生法。气阴两虚,可用四君子汤合生脉散,再加升麻、玄参、当归、白芍,即《证治准绳·口舌门》之清热补气汤。得效后,可用参苓白术散(丸),较长时间服用,以巩固疗效。脾阳胃阴俱不足而兼气滞湿热者,宜用资生丸。
xx女,72岁.患口腔溃疡10年余,诊为复发性口腔溃疡,曾长期口服清热解毒药物,效果不明显.2003年5月5日来我院就诊,刻诊:形体消瘦,营养不良,倦怠乏力,饮食不振,口腔两颊、舌边均可见多个溃疡点,表面覆盖淡黄色假膜,周围充血,自觉灼痛,舌体薄,舌质淡红,少苔,脉细数。熟地15g山药15g山茱萸6g茯苓15g炙附子10g(先煎)肉桂1g(后下)党参20g白术15g甘草10g当归15g白芍20g百合15g鸡内金20g僵蚕15g.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半个月后饮食增加,乏力减轻,口腔溃疡基本消失,继服7剂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复发.[石志超,安照华.审因辨证治口糜,岂能一味清热毒.中国社区医师,2006,22〔10):
xx女,52岁,教师。1989年?月21日就诊。舌烂痛半年。西医诊断为“口腔炎”“舌炎”。服维生素和抗菌消炎药,痛减轻。停药后,又复原。患者痛苦不堪,想服中药治疗。症见面色萎黄,气短乏力,口舌糜烂多处大小不等,胃胀满,纳少,恶心。大便干结5-6日未解。舌尖红。苔薄黄,脉滑数。证属脾气不足,湿邪内停,湿郁化热下注蕴蒸于肠而致。治以温运脾土、泻热通便。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半夏9g党参log白术40g厚朴15g黄连6g黄岑9g连翘12g茵陈15g甘草13g,水煎服,每日1剂。3剂后舌痛减轻,大便通畅。继服3剂,舌烂愈合,诸症皆除。
徐xx,男,46岁,1963年8月16日诊。唇溃疡已六年,初用核黄素、维生素C、牛黄解毒、牛黄上清丸等治疗年余,症情非但未减,反增齿痛、齿龈出血、溢脓等症。两年内竟将息齿拔掉七(右上3下4)个。之后,屡用清热解毒、镇痛等法续治,仍罔效。诊见:下唇之皮尽脱,微肿,色腐白、淡红相兼,稍有脓液,昼夜必以软膏被覆,否则,干痛渗血、溢脓增多。饮食前尤须以纸粘护于唇面,以防碗、箸触抵或食物之冷热刺激而痛剧。上唇暗红而干,面黄形瘦,短气乏力,食少善饥,大便日行一次,先干后溏。口干渴不欲饮,舌淡少苔,舌面多波状裂纹,边缘有齿痕,脉濡缓。证乃中气下陷,浊气上千,肌腐为脓。法当温脾升清,解毒降浊。处方:薏米150g制附子、败酱草各30g桔梗、粉草、木香各10g。水煎,早、午、晚三次服,唇部敷药如前。服药15剂,唇腐渐去,薄生嫩皮,齿病亦明显好转。遂将原方各药之量减半续服,以善其后。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6>:20)按语:清热解毒,乃治唇疡常法,本例服之反剧,且增齿痕。可知其初病之时,即属脾气下陷,胃浊上犯。时隔数载,其证仍然。据此,并遵《内经》下唇“属脾络胃”之旨而易法:用薏、附、桔温脾升清,使其浊气下降;酱、草、香解毒化浊,助其清气上升,清得升,浊自降,诸症皆除。
宋xx,男,29岁。两年来,口舌总有几处溃疡作痛,此起彼伏,影响饮食。又觉腰以下冷,畏寒,乏力,夜寐差。辗转求医多处,效果均不理想。曾于某名医处坚定信心服药半年,但也只是让口疮疼痛略有缓解而已,发作并不见好。因我曾治好其亲友之顽疾,遂来我处求诊。症见:倦怠乏力,精神不振,手冷,口中数枚溃疡,舌淡红,苔薄自,脉沉细。其病肾阳亏虚为本,火热上炎为标。治以补肾清热。处方:淡附片9g灵磁石30g黄芩9g黄连6g黄柏9g生栀子9g生石膏15g生大黄6g蒲公英30g牛膝9g熟地15g知母9g麦冬15g白术15g。嘱3月内禁食辛辣生冷。处方毕,其人颇有不悦之色,说:“你这个方子有大半药都曾吃过,并无疗效。”出示前医处方,不外黄连、栀子、板蓝根、金银花、石斛、芦根之属。并说自己也看过一些医书,但不明己病究竟属寒属热,曾自服人参,怕冷有好转,但口疮却又加重。我告其曰:“你这个病是上热下寒之证。中医之精髓在于辨证论治和处方配伍,本方从清上温下为治,治病原则已大不同于前医。先服2周,若无效,可另请高明。两周后复诊,患者面有喜色,告知服药后口疮好转过半,目前仅余一二处小溃疡,疼痛减轻。此外,腰以下冷感明显好转,精神面貌大有改观。再以此方加减调治3月,多年顽疾霍然而愈,后随访半年未见复发。本案处方实脱胎于附子泻心汤、黄连解毒汤、玉女煎诸方,以附子温肾助阳,白术健脾,以脾肾双补、扶正抗邪;黄芩、黄连、黄柏、生栀子、生石膏、生大黄、蒲公英、知母诸寒凉药合用,可协同增效,遍清上中下三焦之热;熟地、麦冬养阴补肾,以期阴阳互济;以磁石、牛膝交通心肾,引火下行。此方乃古法“引火归原”“导龙入海”之变通也。
林xx,男,65岁。三年来口疮反复发作,基本每3个月发作1次,发时疼痛,每次1周左右自行好转。同时五年来,每日晨起解稀便2-3次,腰膝怕冷。诊其舌质淡红,苔薄自,脉沉细。我断其为脾肾阳虚,虚火上僭。治以补肾清热兼顾。处方:淡附片9g灵磁石30g补骨脂9g五味子9g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葛根30g黄芩9g黄连6g黄柏9g生栀子9g蒲公英30g知母9g牛膝9g山萸肉15g炙甘草6g。两周后复诊,口疮已愈,大便次数减少,每日一二次,较前成形。后以此方调治三月,口疮未发,大便基本每日1次而成形。按:本案患者口疮反复,时间较长,而且五更泄泻的症状比较典型。其病因为脾肾阳虚,阴阳不和,虚火作乱。治以附子为主药,并从四神丸、四君子汤、葛根芩连汤等方化裁,以健脾温肾、升阳清热,共奏良效。
李xx, 男 , 5 岁 , 2002 年 4 月 3 日诊。 患儿童素体禀赋不足 , 形体羸弱 , 2 月前因 “流感” 高热 ,虽经治疗热退 , 但口腔反复溃疡。 曾服三黄片、 冰硼散效不显。 查患儿口干思饮 , 面赤唇红 , 手足心热 , 小便黄少 , 口腔可见多个溃疡 , 舌红苔少、 花剥 , 脉细无力。 生地 9g麦冬 15g石斛 15g玉竹 30g肉桂 3g黄连 3g云苓 9g白芍 12g山药15g , 服 3 贴痊愈。按 : 王老认为 , 此案为阴亏于下 , 孤阳无制而上浮 , 即经曰 : “阴虚则内热”, 阴津不足 , 虚阳无约 , 浮越于上 , 故见口腔溃疡、 口渴尿黄等阳证。若不明此理 , 用苦寒直折之品 , 则火不能退 , 而当 “壮水之主 , 以制阳光”, 滋阴降水 , 引火归原。 待阴阳平调 , 则阳归肾宅 , 虚火不升。 即病有不可正治者 , 当从阳以引阴 , 从阴以引阳 , 各求其属而衰之。
李某,男,34岁,舌体溃疡,反复发作已10年之久,该病发作频繁,溃疡的而积增大,间歇逐渐缩短,溃疡此愈彼起,近半月溃疡累及全部舌体。某医院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检查:舌体全部溃烂,多腐败脓液,红赤疼痛,言语、饮食皆感不便。脉弦数,舌红降。舌为心之苗,心火过旺,阴津耗伤。方似养阴,清心,引火归元治之。处方:生地30g龟板24g黄柏10g知母10g川连3g紫参(石见穿、石打穿)24g板兰根18g赤芍15g肉桂6g石斛24g人中黄3g,3付,服药后,溃疡有所好转,大便数日末行,心火不能下达,前方加生川军6g,取大黄黄连泻心汤意。疗效:服上方加减共二十四付,溃疡全部愈合。随访未见复发。分析:本例处方,以三才封髓合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而成。口腔溃疡,主要是心火挚亢盛,可分为胃热心火两类。胃热者常开发齿龈肿痛,可应用白虎汤治疗。心火者以舌部溃疡为主,因为心开窍于舌,可应用大黄黄连泻心汤。由于热势的亢盛,必然要损伤津液,使阴液亏损,一般可应用滋阴生津如增液汤。有些病长期反复发作,使阴液大亏,阴津不能滋养相火,使相火偏亢,则宜用潜阳封髓汤往往能收效。
杜xx,男,30岁,2010年8月13号初诊。3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散在口腔溃疡,缠绵难愈,夏秋季节最易复发,重则影响进食与睡眠,发病期间常服用三黄片、黄连上清片,以及中药汤剂等治疗,效果欠佳。诊见:两侧口腔黏膜溃疡3处,呈椭圆形,中央凹陷,边界清楚,溃面嫩红,中间发白,周围黏膜轻微充血,口干,大便干,饮食则痛,伴有咽部不适,似有异物,大便偏干,二日一行,时有心烦失眠,精神倦怠,舌红,苔黄腻,脉沉弦。中医诊断:口疮(肝热阳郁证),治宜养肝清热,通阳达郁。处以乌梅丸方加减: 乌梅15g附子3g桂枝3g干姜6g细辛3g黄连12g黄柏10g当归30g党参15g生地15g竹叶10g木通10g炙甘草10g肉苁蓉30g厚朴6g茯苓12g苏叶10g。3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忌食辛辣、油腻之物。二诊:患者服上方3剂后,口腔疼痛明显减轻,大便通畅,日1次,舌红,苔薄黄腻,脉沉,效不更方,上方去肉苁蓉、附子、桂枝均改为5g。5剂,水煎服。三诊:病人神明显好转,口腔溃疡逐渐愈合,已无疼痛感觉,进食正常,仍有咽部不适,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滑,按二诊方去附子,加半夏10g陈皮10g,醋少许,继服5剂。后改服桂附地黄丸2盒巩固治疗,随访2年未见复发。
支××,男,成。嘈杂泛酸1年多。医诊慢性胃炎。始以西药止酸剂有效,但一停药即复如初,后又请中医以瓦楞、螵蛸、浙贝之属治之,亦时有减,但一停药即复如初。再改请某医诊治,云为胃寒,服1剂烧心即减,然再服则口舌生疮,后云其为胃热,然服药口疮减而烧心嘈杂则甚。细审其除嘈杂泛酸之外,并见口苦而干,舌苔薄白,脉弦涩不调。综合脉证,思之:此乃寒热夹杂,寒多热少之证也。为拟苦辛通降,热多寒少之剂。处方:半夏10g黄连10g干姜10g肉桂10g党参10g甘草6g大枣7个。服药1剂,嘈杂泛酸即减;继服10剂,诸证消失,愈。寒热夹杂,不审比例,以热作寒或以寒作热,杂药乱投,始终不愈。
蒲xx,男,10岁,北京市密云县古北Ii村人.初诊H期:1992年10月5日。患儿自深秋以来。自觉胃热烦闷,口唇干痒.喜用舌舔.舔后痛痒稍减,片刻后.干痒疼痛又发,而且较前加剧.于是干痒则舔,舔后病情又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口唇干裂,痛痒难忍而来我院门诊.查:口周皮肤发红.发干,上下唇皆干裂增厚,并见少许血痕,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滑有力。诊断:唇炎.证属脾胃积热.上攻于唇。同时由于村地近塞北,风沙较大,气候干燥,又值深秋,燥气当令,故气候干燥,风燥外袭于唇则唇干裂,痒痛难忍。治宜泻脾清胃,散风润唇。方以泻黄散合清胃散加减: 霍香l0g山桅5g升麻10g防风5g生甘草3g黄连2g当归l0g生地l0g生石膏25g(先煎)灯心草lg制大黄l0g。二诊;1992年10月12月。服药后明显好转,痛痒干裂减轻,舌红苔白,脉滑。效不更方,上方去制大黄加焦三仙l0g继服。三诊:1992年10月19日.服药后口唇恢复正常,追访1年未发.
杨xx,男58岁、初诊:1984年7月22日,主诉:完胁胀痛伴口腔溃疡多年。病史:多年来反复胃院及右胁胀满疼痛,曾在外院检查诊断为“胆囊炎,多发性胆结石。且经常口腔及舌面出现溃疡.疼痛较明显,平素头晕,口燥,便行欠畅。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辨证:肝胆失于疏泄,湿热交阻蕴结。诊断:胆囊炎,胆石证,口腔溃疡。胁痛、口疮。治法:疏理肝胆,清化湿热。金钱草30g炒黄今9g郁金12g知母5g夏枯草9g炒赤芍12g连翘9g炒以仁12g炒积壳5g桑叶9g菊花9g川栋子9g银花12g芦根30g香谷芽12g甘露消毒丹12g(包煎)。14剂,二诊:8月5日,药后诸症均减,右腹略有隐痛,脉弦滑.苔薄黄腻,守前法。金钱草30g黄今9g郁金12g炒赤芍12g夏枯草9g炒积壳6g瓜篓皮9g川栋子9g知母5g炙延胡5g炒以仁12g芦根30g香谷芽12g银花12g炙远志5g甘露消毒丹12克(包)。随访:以后根据此原则加减服药经年,有时仍感右胁不舒,或口腔淡疡举发,但整个病情比较稳定。按语:胆炎,胆石症兼口腔溃疡,此湿热蕴结上蒸所致。苔黄腻正是湿热之征也。故常法外以甘露消毒丹,以仁清泄湿热。亦常法外之一变法。
许xx,男,35岁,2013年4月15日初诊。患者诉一月前外感后发热,当时体温38°C -39°C,自服”感冒药”后好转,但此后持续低热, 体温37°C -37.5°C,乏力、容易疲劳、时伴头痛,日常工作感疲倦不堪。并反复口周疱疹、口腔溃疡,疼痛,唇肿,影响进食。纳差食少、进半流食,眠欠安。二便尚调。诊查可见口唇肿胀、口腔内多个溃疡,色鲜红。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脾胃伏火、阳明积热之证。治以泻脾胃伏火、清阳明积热。予泻黄散、清胃散合方加减:藿香、佩兰各15g升麻10g丹皮20g生石膏100g生地30g大黄8g当归10g防风10g生甘草10g 川连10g五剂,水煎服。二诊2013年4月22日:患者服药3天后唇肿消,体温渐复,乏力好转,未再出现新的疱疹和溃疡,原成片的溃疡已愈合,仅余一个,疼痛不显。头痛未作。纳食、睡眠均改善。唯仍轻度乏力,微微心烦。舌质红,苔薄黄微腻,脉浮滑。上方加淡豆豉30g栀子10g调理善后。一周后回访病人,诸症皆瘥,正常工作,精力充沛。追访至今,未再复发。按语:患者青年男性,平素嗜肥甘厚味,脾胃积热,日久积累而成脾胃伏火。逢外感之后,余热未清,饮食不慎,又进辛辣油腻,胃中积热,引动脾胃伏火。新病与宿疾夹杂,气分与血分之热交蒸,故持续低热、乏力,反复口周疱疹、口腔溃疡,疼痛、口干唇燥。泻黄散与清胃散同有清胃作用,治疗脾胃蕴热证侯。不同之处在于泻黄散泻脾胃伏火,清泻与升发并用,兼顾脾胃,主治脾热弄舌,口疮口臭等;而清胃散以清胃凉血为主,兼以升散解毒,主治胃热牙痛,或牙宣出血,颊腮肿痛者。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之功能正常,则口唇红润;如脾胃功能失调,除消化相关症状外,口唇亦有相应表现。脾虚则口唇暗淡,脾胃积热则口唇干燥、肿痛等。正如《医方考》所言:“唇者,脾之外候;口者,脾之窍,故唇口干燥,知脾火也。”脾胃之积热,往往非短期改变,而是长期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脾胃积滞,郁而化热,久伏于脾胃,故又称“伏火”。内经云:“火郁发之”。故脾中伏火,不能单用清泻药物,更需发散伏火积热。泻黄散由钱乙所创,方中以防风升散伏火,因其为风药中之润剂,无伤阴之痹,配合石膏、栀子等清降之品、藿香醒脾,使散伏火而不燥热,清泻而不伤脾阳。清胃散所治病证,往往病程偏短。“气有余便是火”,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热每致血分有热。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胃火循经上攻常见口气热臭、口腔牙龈溃烂、唇舌颊腮肿痛等。清胃散方中以黄连生地清热泻火为主,配合当归、丹皮清热凉血和血,升麻既有发散之意,又有引经之用。清胃散为治疗胃中积热经典方剂,泻黄散则是清透脾胃伏火之首选方。此患者平素脾胃即有伏火,又感新邪、胃热炽盛,故用清胃散清胃凉血之外,配合泻黄散疏散脾中伏火、清透余邪。清散并用,气血共治,奏效甚捷。5剂后患者诸症大减,唯唯仍轻度乏力,心烦未除,为“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追加栀子豉汤以善其后。
许xx,男,54岁,干部,1980年1月初诊。1970年春季起口内不适,咀嚼食物疼痛,寻医求治,经检查仍原因不明,服药不效,继之口内四周反复出现破溃,在某医院诊为口腔溃疡,治之不效,于1973年上沪求医,几家医院均诊为顽固性口腔溃疡,治疗时有好转,停药即犯。之后又去津、京等地治疗不效,返齐后治无转机,口痛重时注射杜冷丁等药维持。1978年又患噎隔病,赴京诊为食道癌,准备手术期间,症状自行缓解,改诊为炎症。口腔仍然破溃,终日影响进食,出院后返齐在本厂医院维持治疗,时轻时重,近几个月胃纳不佳,心窝部痛,食后即便,日三四次,有不消化征,兹被介绍来中医院诊治。查体头眼耳鼻、心、肺、四肢均正常,唯口腔内广泛性糜烂,新陈交织,破溃处表面鲜红,胃完区有轻度压痛.腹部柔软无包块,舌质绛红,舌苔薄白,脉沉缓。诊断与治疗:诊断为顽固性口腔溃疡。拟从脾胃阳伤、阴火虚张生热为治。党参40g黄氏40g附子15g肉桂l0g干姜l0g连翘5Og生地20g白茅根20g防风30g羌活5g,水煎服。服12剂后来诊,病情大见好转,口腔溃疡大部消失,嘱仍按前方服药。1个月后因腹痛、腹泻来诊,仍遵前法,重在升胃气。处方: 党参25g白芍25g白术20g黄连5g,水煎服,因其久病嘱坚持服此方。 五诊:5月13日。口腔溃疡消失已月余,唯仍有腹痛、腹泻。又嘱继服前方2个月后,症状全部消失。追访至今未复发。
解××,男46岁,干部,病历号0714,1994-04-13入院。患者一年前因感冒后发现下口唇起疮,随后自行挑破,但数日后唇破溃处呈糜烂状。遂在口腔医院给予唇炎膏外用,口服清热冲剂,局部注射消炎药,用激光治疗,均无显效。遂于1994-04-18日来我院诊治,诊断为“下唇糜烂型扁平苔藓”。证见:下唇左侧约0.5cm×1cm之溃烂点,右侧约0.5cm×0.3cm之溃烂点,烧约疼痛、口干喜饮、形体消瘦、纳可眠差、五心烦热、小便赤黄、大便尚调,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滑。症属肝肾阴虚,虚热上蒸,治以滋阴补肾,柔肝养血。方药:熟地15g生地20g山萸肉10g山药15g栀子5g当归10g黄精15g炙鳖甲30g,每日一剂,分二次服,服十剂后开始形成局部血痂,尔后遂渐脱落 ,效不更方继服十余剂后,痊愈出院。按:口唇糜烂型苔藓,相当于祖国医学之“唇风”、“舐唇风”、“紧唇”等。《品齿类要》指示:“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本例患者,口唇糜烂,形体消瘦,五心烦热,眠差溲赤,舌红苔少,脉弦细成上蒸所致,用滋水清肝饮加味,滋养肝肾,清泻虚火而痊愈。
郑xx,男,52 岁,医学院职工。口腔内膜破溃、疼痛十余年 患者十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腔溃疡,当时面积 3*3MM 左右,单发,未引起重视。采用口腔溃疡贴外用,病情好转后,未继续治疗;再次加重后,口服华素片、西瓜霜、北豆根片等未能解决问题,后发展到10*11MM 大小,担心癌变,在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接受系统治疗 1 月,溃疡面积稍小,未能彻底治愈。就诊时溃疡面积10*12MM,单发,疼痛难忍时用凉水漱口,感觉稍舒,伴口臭,大便干结,牙龈红肿,舌尖红,舌根白腻,齿痕舌,脉象左右寸口浮弦,右尺沉紧。诊断:口疮(虚火上炎)治法:滋肾潜阳,养阴清热 方药:黄柏20g砂仁15g炙甘草30g龟板20g附子20g麦冬30g天冬20g地骨皮25g苦杏仁25g肉桂10g锁阳30g玄参30g生地20g浮萍15g生甘草15g,五付 另:蒲公英30g忍冬藤30g野菊花30g黄柏20g加水煎成300ML,每天含漱十余次。二诊:服药五天后,疼痛明显缓解,大便从第三天开始每日一次,溃疡面积有缩小之势。效不更方,守方七剂。漱口药继续使用。 三诊:溃疡愈合,未诉不适,内服药再进三剂,每剂服两天,巩固疗效。嘱忌食辛、辣、咸食物。半年后,带女儿(患唇茧)前来就诊,问及溃疡病情,称未再复发。
陈xx,男,20岁,河间市十街人。患者口腔溃疡一个月,服牛黄解毒片无效。观患者体质健壮,口腔及舌有多块大小不等之溃疡,唇红,咽喉红,舌红,脉滑数有力。余初用甘草泻心汤,效不显。断然换方:大黄15g黄连6g黄芩15g干姜10g附子6g甘草10g大枣20g五付水煎服,药后病人大便稀薄,溃疡处迅速减少,唯剩一处,前方再服五服。五日后痊愈。按:口腔溃疡虽为小疾却非常痛苦,余临床体会用清热解毒法见效者少矣。经方甘草泻心汤对于寒热交杂,久治不愈,体质和脾胃虚弱者有良效。然此患者体质强健,虽久治不愈却火热尤甚。故改用泻心汤合四逆汤合方治疗而收效。此种经验乃黄师最近几年临床中总结的方法,老师认为经方治疗慢性炎症寒热并用是其特色之一。他经常运用此法治疗久治乏效的慢性胃炎和口腔溃疡,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法方证多为久治不愈但体质强健或寒热夹杂的病证。有时并不一定出现寒症表现。用四逆汤是否有振奋阳气,增强体质的作用,余尚在摸索和思考中。
张××,男,30 岁。口疮数月,前医先以西药冶之不效,后以中药牛黄解毒丸、清胃散、外用冰硼散不效。审其口腔粘膜、舌尖有溃疡6 处,大者如豆大,小者如高粱大,疼痛,大便正常,小便黄赤。综合脉证,诊为心胃火盛,冶宜导赤散加元参。处方:生地12g木通10g竹叶10g甘草10g元参15g。药进2剂,溃疡消失,继进2 剂而愈。某医云:余读《中医喉科学讲义》云:其治或以凉膈散,或以导赤散,然用之久久不愈者何也?答曰:李翰卿先生曾云:口疮、口糜,若大便秘结,或大便黄臭呈不消化状,或有粘液者,治宜通下;大便正常,小便黄赤者,宜利小便,使其火从小便而解;但下之不可太过,利之不可不及。又说:口疮、口糜,必须察其大小便,若胃脘有压痛,大便秘结或不秘结者,宜下。心火尿赤者,宜利小便。总之,或从心火以泻小肠,或从胃热以通腑。此证大便正常,亦无胃脘压痛,故应从泻心火论治,然其口腔粘膜有多处口疮,此胃中虚火所致也。故以导赤散中加元参以泻心胃之火。
程××,男,26 岁。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两年,吃葱蒜则加重,吃冷食则腹痛。前医遍用西药及清胃散和芩、连、银、翘等不但无效,反见脘腹冷痛,腰困乏力。细察其证,除以上诸证外,并见舌苔薄白,脉沉细尺大稍弦。综合脉证,诊为肾气不足,虚火上炎,治宜十味地黄汤。处方:熟地15g山药9g五味子9g茯苓9g泽泻9g丹皮9g附子9g肉桂9g元参15g麦冬12g白芍12g。服药4 剂后,口疮大减,8 剂后,口疮消失,因其腰痛仍在,加怀牛膝1Og,继服8 剂而愈。某医云:为什么用十味地黄汤?答曰:李翰卿先生曾云:急性者,多实,但一两剂不愈者不可不注意虚;慢性久久不愈者多虚,但尤多兼实火;若火证为主者,不可仅注意火,因其多兼寒邪,故临证时必须审慎考虑。虚实夹杂者,以寒积不化,郁而化火,上热下寒者为多,此证往往具有胃脘、脐腹隐痛,压之则疼痛加剧,或吃肉、油腻以后加重,大便兼有粘液或不消化状的食物残渣,治宜理中大黄汤或理中承气合方,但攻下之时只可缓攻,不可大泻下,否则胃、腹疼痛加剧而口疮不除。脾肺俱虚,虚火上炎者,往往具有疲乏无力,胃脘痞满,脉象虚大或右大于左,治宜补中益气汤加元参、知母、黄柏;若寒热夹杂者,亦有脾肾之别,脾胃者,证见胃脘痞满,嘈杂或冷痛,两脉弦,治宜黄连汤加减;肾者,证见腰困腰冷,脉沉细尺大而弦,治宜十味地黄汤加减。本证腰困乏力,脉沉细尺大稍弦,为肾虚火炎,寒热并见之疾,故以十味地黄汤加减治之。
邓xx,男,56岁,内蒙乌兰察布旗贲红公社玉印山村农民。 1984年1月10日初诊。患者五年来,口疮反复发作,长期服用泻火解毒药。最近一年之久,口疮一直不愈合。83年12月来京求治,XX医院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予西药(不详)及清热解毒养阴中药内服,外用漱口药,治疗1月无效。患者自诉舌、咽疼痛,妨碍进食,食欲差,经常泛吐清水、酸水,头皮发痒,时觉热气上冲头面,大便初硬后搪,尿时清时黄,小便后阴疼,少腹有拘急感,足底长期冰凉。检见:右侧舌缘有一沟状深在溃疡,颊粘膜水肿。面部颧突独红。脉象六部俱沉弱,舌胖嫩,色淡,齿痕,苔白滑。综合脉证及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病史,我认为病属脾肾阳虚,阴寒内盛,迫火上浮,虚火上炎,熏于口舌所致。治拟温补脾肾,俾阴霾消而火归其位。用附子理中汤加味;党参15g白术15g干姜10g炙甘草6g制附片 15g(先煎40分钟)黄芪25g当归10g砂仁6g山药 20g乌贼骨10g牡蛎25g 4帖。二诊(1984年1月14日):服完3剂,舌缘溃疡开始愈合,已不觉疼痛,惟咽腭部在进食时仍有痛感。饮食增加,酸水减少,大便仍先干后溏,颧红,足冷,尿时小腹拘急,阴疼,脉舌如前。原方加肉桂3g龙骨12g黄芪增至35g。三诊(1984年1月24日):已服至10剂,两处溃疡均愈合,疼痛消失。每天主食增加到1斤左右,不吐酸,头皮不再发痒,大便基本成形,少腹拘急感及阴疼已愈,唯颧红仍在,晚间足心仍有凉感。久病初愈,患者及其子均欣喜过望,因春节将至,要求带药返家,拟方如下:黄芪35g党参25g肉桂6g制附片15g(先煎40分钟)白术15g山药25g干姜6g砂仁6g炙甘草6g当归6g龙骨15g牡蛎15g怀牛膝10g。1984年2月13日接患者来信,告诸症悉愈,问善后治法。回信为拟补中益气丸(晨服6克),金匮肾气丸(晚服l丸),嘱连服1月,以巩固疗效。按:就该患者脉证而论,似与东垣所谓脾虚阴火相符。李氏云:“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虽然原文没有提及口疮这一病症,但其所论,与本病病机吻合。由于本病病程长,又易为医者误以为实证口疮而用清热泻火,或误以为阴虚火炎而泛投凉润之剂,皆损伤脾胃之阳,日久必累及肾阳。脾肾阳虚,阴寒内盛,则逼阳上泛,证见口腔溃疡久不愈合,两颧独红,而两足冰凉,便软不成形,脉弱,舌淡,齿痕,脉沉弱。故投以温补脾肾,破阴返阳之桂附理中汤加味,收效迅速。
吴xx,男,44岁,北京985信箱工人。1984年4月7日初诊。患复发性口腔溃疡五六年,常因工作劳累而发作。81年4月 25日曾来门诊,笔者用六君子合封髓丹方,有效,但未坚持治疗。近日口腔溃疡复发,伴见咽痛,胸痛,咳嗽,咯黄痰,舌红,脉浮滑数。先拟清化痰热以治其标。药用:黄芩10g石膏30g半夏10g全瓜蒌15g枳壳10g桑白皮15g桔梗10g连翘15g升麻10g枇杷叶 6g丹参12g丝瓜络10g郁金10g,四帖。二诊(1984年4月14日):胸痛、咽痛,咳嗽、咯痰均见好转,但上唇内缘溃疡未愈,予四君子汤加味主之。党参10g白术12g茯苓15g苡仁15g炙甘草6g黄芪15g银花12g蒲公英15g,4帖。三诊(1984年4月17日):口腔溃疡愈合,继予补中益气丸服 1月,以善其后。按:此例患者口疮缠绵数载,因劳即发,其中气之虚可知。中虚运化失权,故尤易聚湿,湿蕴化热,致成本虚标实之证。此中气虚为本,湿热为标,一般宜标本同治,补泻兼施,寒热并用。此例则先予清化,继用补中。
xx男,35 岁,干部。鼻咽癌放疗后口腔溃疡 10 天不愈合,伴有失眠心烦,彻夜不眠,口干便干,小便如常,纳差。查见患者舌边、咽部、双颊部多发溃疡,周围红肿,口唇疱疹色红,舌质红少苔,脉右弦左细数。给予黄连阿胶汤加为:黄连30g阿胶 20g(炀化)黄芩30g白芍30g炙甘草20g麦芽 15g 大枣 15g半夏 20g 珍珠母 30g,3 副,水煎服,日一副。今天查房,病人才服完 2 副,口腔溃疡消失,口唇疱疹结痂,这两天都睡眠 6 小时以上。
xx男,40岁,因口腔溃疡半个月就诊,已在别处静滴抗生素10多天,口服维生素及锌片,外用西瓜霜,病情未见好转而来我处就诊.当时想,如果按西医继续治疗,恐怕效果不好.于是跟老中医一样(望闻问切),溃疡疼痛明显,周围红肿,影响进食,口渴,大便秘结,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再问此患者有饮酒嗜好.四诊合参,诊断:脾胃积热口疮. 处方:凉膈散.效果:未用其他药物,病人喝第一剂后,疼痛大减,大便变软,第二剂大黄减量,连服三剂,病人痊愈.怪不怪,输液也能伤阴 近几年发现,凡是应用头孢类药物输液的患者,超过一定的时日,皆会出现伤阴的症状. 一般情况下,我用的液体量不大.1.盐水250毫升+菌必治2克。2. 5%葡萄糖250毫升+VC2.5克. 当治疗到 5---7 天的时候,会出现舌红无苔,口燥咽干的伤阴症状. 观察曾经住院的患者,也有一部分出现相同症状.询问用药情况,也曾应用过头孢类药物.而且外科液体入量很大,在 3000---4000 毫升之间. 这些伤阴的患者如果用养阴的中药纠正,大约需要 5---7 天,才能出现薄白苔。
更多病例在整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