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中堂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成功病例 > 儿科病例 >  > 正文

厌食

2018-03-18 16:45正中堂正中堂
     濮xx,男,5岁。【初诊日期】  1999年10月6日。【主诉】  纳差3个月。【现病史】  近3个月,食少饮多,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查体】  面色萎黄,皮肤不润,形体消瘦,咽不红,心肺(一),腹软,舌质红少津,无苔。【诊断】  小儿厌食症(中医:厌食)。【辨证】    胃阴不足,运化失健。【治法】  酸甘化阴,养胃助运。【方药】  予养胃合剂(乌梅、白芍、石斛、炒麦芽各lOg,制成合剂30ml),每次服lOml,1天3次。药后诸证渐减。服药1个月,面色转华,体重增加,食欲增进,饮水减少,大便自调。【按语】  汪师认为,胃为阳腑,体阳而用阴,阴分不足,胃失濡润,亦不能受纳和腐熟水谷,证属胃阴不足,治当养阴。宜清补而不宜腻补,过用滋腻则足以碍脾。《类证治裁》说:“治胃阴虚不饥不纳,用清补,如麦冬、沙参、玉竹、杏仁、白芍、石斛、茯神、粳米、麻仁、扁豆。”于清补之外,又须佐以助运而不过于温燥之品,如谷芽、麦芽、山楂、香橼皮、佛手、山药之类。
     周xx 男 5 岁 湖北十堰人 厌食、消瘦、多动2 年 患儿两年来,食欲减退,喜好零食,以辣条、干脆面等辛香甜辣味居多,每日正餐食疗较少,无饥饿感,服用消食片、化积口服液等无数,未能改善食欲,服中药则依从性差,难以下咽。平素好动,手心脚心发热,晚上入睡浅,喜欢翻动,身体消瘦,体重明显低于同年儿童。经人介绍前来就诊,就诊时病情同上,舌质红,苔薄黄,切脉左关郁涩,右关沉细而软。诊断:小儿疳积 分析:***,明代医家,字密斋,他潜心研究各家学说,颇有发挥。其学术思想中以“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最为突出,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的特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临床上运用此理论,治疗小儿营养不良,取得较好效果。治疗:滋水涵木,健脾开胃处方:玄参60 生牡蛎80 菊花50 制首乌50 桑葚子60 生麦芽80 虎杖50 西洋参60 茯苓60 白术60 炒内金80 山楂120 炒麦芽60 炒谷芽60 连翘60 枇杷叶60 仙鹤草50 上药加水煎煮两边,合并煎液后浓缩大约至 500ml,加入蜂蜜4 斤,搅拌后小火煎熬 30 分钟。制成大约2000ml 糖浆,冷却后装瓶。每次服用20ml,每日三次。本糖浆味酸甜略苦,患儿易于服用。疗效:患儿服用一周后,饥饿明显增强,每餐能正常进食。连用一月后,体重增加 5 斤,饮食正常,多动症也大为好转。
    不审病因,但予健脾消食,终难取效,和××,男,8岁。食欲不振7~8个月。医诊厌食症。先予西药治疗3~4个月不效,继又改用中药健脾消食和胃、消食导滞之汤、丸剂3~4个月亦无效。细察其证,患者久嗜冰糕,舌苔白,脉弦紧,纳呆不渴,手足微冷。综合脉证,思之:小儿者,稚阴稚阳之体也,稍冷则阳伤,稍热则火炽,故小儿之病多或见寒盛之慢脾风和热炽所致之急惊风。今患者久嗜冰冷之品,损其脾胃阳气而脾不得磨谷,故纳呆食减,且脉、舌均可征验也。治宜拟温中散寒。然小儿稚阳稍过则伤,故只可少量服之。处方:丁香1g苏叶1g神曲3g肉桂0.1g。服药3剂,饮食大增,嘱其再用一周内服2剂,果愈。
    稚阴稚阳,随拨随应,不可过用,过则为病,梁××,女,2岁。饮食不佳半年多。医诊厌食症。始用西药治之不效,继用中药健脾和胃,消积导滞之剂亦不效。询治于余。云:脾胃虚寒。其父遵意予附子理中汤2剂,效仍不著。再邀余治。察其纳呆,苔白,脉弦缓。综合脉证,思之:此乃脾胃虚寒证也。治宜温中健脾。处方:宝宝一贴灵,贴脐部。一贴,贴3天后,食欲正常,愈。某医云:余遵师意用附子理中汤2剂,然仍不效者何也?答曰:小儿稚阴稚阳之体,随拨随应,不可过也。脾胃虚寒者,但用温热微助阳气尚可,若过剂则壅热不散,故你采用附子10g党参10g干姜10g炙甘草10g肉桂10g丁香10g砂仁10g不效,余仅小量温热之剂以助少火则愈也。
     xx男,11岁,胃脘疼痛,厌食年余。纤维胃镜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证见胃脘痉痛,厌食,大便不畅,舌偏红,苔少,脉细。证属胃阴不足,治宜养阴润燥,和胃止痛。处方:生地、麦冬、沙参、玉竹、甘草、白芍、淮山药、乌梅、石斛、谷芽、麦芽、山楂、火麻仁、枳壳各9g,共服60剂而愈。本例以胃阴虚为主,故用益胃汤养胃阴、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
     xx男, 13岁。学生。1994年4月20口就诊。患者素体瘦弱。精神不振,头发稀疏,不润泽。近月来,纳呆,不思饮食。舌质淡白,苔薄,脉细弱。证属脾胃气虚所致。用四君子汤加味;党参l0g白术10g茯苓l0g焦三仙各9g鸡内金l0g清半夏9g砂仁6g甘草3g,水煎服。3剂后纳增,继服6剂后,诸症消失。
     更多病例在整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