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中堂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疾病预测 >  > 正文

肝系病先兆

2017-04-18 21:45admin正中堂
     肝系病包括肝胆疾患及脑血管、部分神经系统疾患,范围较大,发病率甚高,故早期预报具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肝功能为全身功能最多的脏器(约1000多种功能),一旦肝功能发生障碍则必然波及面较大,因此容易  露出迹象,这就为肝病的早期发现创造了条件…… 
     第一节 概述 肝系病范围颇大,包括眩晕(动脉硬化)、中风、郁病、黄疸(病毒性肝炎)、痉病、颤病等疾患。上述疾病皆属肝系病中的常见病。其中,中风对人类的威胁最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中风的发病率日愈增高,其死亡率跃居前三位。另外,由于情志因素的复杂性,致肝系病中的郁证、眩晕的发生率亦猛增,因此肝系病在五脏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该病的预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二节 眩晕(动脉硬化、高血压)先兆  眩晕,主要指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眩虽为肝家之病,却与风、火、痰、瘀攸关,故眩晕先兆不但早见于肝,更常为风火痰瘀之先露……
     眩晕是较为复杂又极常见的疾病,分为虚性眩晕及实性眩晕两大类。虚性眩晕包括肾精不足、气血亏虚,故张景岳曰:“无虚不作眩”。实性眩晕指肝阳上亢,与肝肾的关系最大,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痰浊中阻、瘀血内结则为虚实挟杂性眩晕(动脉硬化)及肝阳上亢性眩晕(高血压)先兆。
     一、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硬化是由于脂质代谢异常,沉着于动脉管壁引起管壁增生硬化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常发生于家族性肥胖及从事紧张工作的人,或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人。
     (一)脑动脉硬化先兆   脑动脉硬化是动脉硬化中较常见的内脏损害,由于脑动脉硬化、变窄、变 脆,故主要病理为脑缺血。脑动脉硬化先兆症为健忘,尤其是人名遗忘,为脑动脉硬化的最早信号。渐之则出现头昏、头痛、用脑后易疲劳等动脉硬化征兆。中医属痰脂瘀阻脑络。
     (二)脑血栓形成先兆   脑血栓形成又称脑动脉硬化性脑梗塞,为脑卒中之一,属缺血性中风,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脑动脉由狭窄变为闭塞。
     先兆证为眩晕,一侧肢麻、口角扯撮等肝风内动证。由于管腔日愈狭窄,故其报标症为短暂的脑缺血,引起一过性脑的神经功能突然缺失,如一过性失语、失明、一侧感觉障碍等,是为脑血栓形成的信号。具体为单眼失明、对侧偏瘫,多是颈内动脉血栓形成的信号,而眩晕,语言障碍,对侧感受觉、运动障碍,则为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前兆。
     (三)脑溢血先兆   脑溢血又称为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动脉硬化导致脑血管破裂的危重疾病。高血压是主要诱因,先兆症为眩晕,指、趾麻,一过性失语,口角撮动等。一旦发生中风则出现剧烈头痛、昏迷、潮氏呼吸等。
     (四)肾动脉粥样硬化先兆   肾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肾动脉管腔变窄引起肾性高血压,严重可形成肾动脉血栓形成,由于肾急性缺血,可产生肾区疼痛、尿区及尿中毒等危象。
     (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先兆    (详见心系病→真心痛)
     二、高血压先兆   眩晕为高血压的主要征兆。高血压是发病率相当高的多发病常见病之一,多发生于40岁以上。本病与遗传、精神因素、内分泌失调及肾病都有很大关系,主要病理为全身细小动脉搏痉挛、变硬、狭窄,常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并容易导致心、脑、肾、肺等重要器官的病变。
     高血压属中医眩晕、肝阳、肝风范畴,尤与肝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水生木,高血压与水不涵木有关,多属下虚上实。下虚指肝肾阴虚,上实为肝阳上亢,也有为单纯的肝阳上亢型,后期可演变为阴阳两虚。
   高血压多发生于肥胖体质,故先兆证常驻呈现肝肾阴虚形,症见形体肥胖、面赤、急躁易怒、两目干涩、耳鸣腰酸、遗精带下、虚热内蒸、盗汗、脉滑舌红。
     高血压病凶兆
     1、中风凶兆  又称脑血管意外,中风是高血压病的凶兆,其征兆为剧烈头痛,呕吐,旋即昏迷、潮氏大呼吸(鼾声)、面色潮红、大小便失禁,其症状根据出血部位不同而有不同表现。
     2、高血压危象   是由于清绪波动、寒温变化或紧张劳累等因素,诱致周围细小动脉发生一过性强烈痉挛,引起的血压,尤其是收缩压突然升高。,为高血压危象。症见突然兴奋、头痛、眩晕、潮热面赤、恶心气急,甚至突然不一过性失语、失明、严重者引起肾、肺等到内脏损害,甚至发展为高血压脑病。
     3、高血压脑病凶兆  高血压脑病为高血压象的进一步发展,脑细小动脉发生持续性的强烈痉挛,引起血压(尤其是舒张压)急剧升高,致颅内压升高的病变。症见突然发生持续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意识不清、视力突然丧失。中医属肝阳上亢、肝风内动。
     4、恶性高血压凶象    恶性高血压属急进型高血压,舒张压急剧升高至于17帕(130毫米汞柱)以上,易危害心脑肾,引起中风,且心、肾也极易导致衰竭,预后往往不良,眼底视网膜多有明显病变。中医属肝阳妄动、肝风翕张。
     5、高心病合并心衰凶光    长期高血压由于细小动脉痉挛—〉变硬—〉狭窄的变化,导致周围循环阻力不断增加,使心脏(首先是左心室)负荷增加,日久心脏呈代偿性肥大,于是形成高血压性心脏病。平日常感心悸、气喘,劳累后加重,夜间可突然发生阵发性呼吸困难,喘咳心悸,但经端坐呼吸而缓解。代偿超过一定限度即发生心力衰竭,尤其是夜间突然持续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不能缓解,心悸喘促加重、喘促加重,面晦唇紫、并咯吐大量血泡沫痰则为左心衰竭的征兆,中医属心气暴脱。须紧急抢救。
     6、肾衰凶兆    高血压对肾的损害是十分严重的,由于肾细小动脉硬化变窄,肾由于缺血缺氧而痿缩、变性,逐渐导致肾功能不全,如出现嗜睡、尿少、浮肿、恶心、蛋白尿为肾衰尿毒症的凶兆。中医谓之关格,为浊毒上干、清阳不升之证。
     7、急性肺水肿凶兆    心源性急性肺水肿常出现在高血性心脏病急性左心衰竭阶段,由于肺循环高度瘀血,肺内血管与组组之间液体交换功能紊乱,使肺部水量增大,致肺泡水肿。以呼吸困难、紫绀、皮肤苍白、湿冷、咯大量血性泡沫痰为特征,最终可导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中医属肺气暴脱。
     第三节 中风先兆   中风为肝风内动,病源乃痰瘀为患,因痰致瘀,故痰兆必然为主要预兆。由于风痰的特性,变幻万端,故中风先兆也多呈现形形色色的怪兆。另外,体 质预期报对本病的超早期先兆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概述   中风,即“卒中”,又名偏枯、击仆、大厥、薄厥,还包括瘴痱,如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主要见证为卒然昏仆,后遗口眼口呙斜,半身不遂等症或无昏仆仅见半身不遂,口眼呙斜等,因其来势凶猛,后患无穷,如大风倾倒楼厦故名中风。中风相当于现代医学上的脑卒中,亦即脑血管意外,包括脑出血性及脑缺血性两类疾病,脑出血性疾病分为脑溢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缺血性疾病则有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中风是一种对中、老年人威胁较大,发病率颇高,后遗症不良,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在世界人口死亡率中占第三位。
     二、中风先兆潜证   中风与肝肾及痰瘀的关系最大,如《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曰:“偏枯……甘肥贵人,高粱之疾也”。又如《临证指南医案》华岫云按:“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朱丹溪则曰:“半身不遂,大率多疾”(《丹溪心法·论中风》)。
     但中风一病虽与风火痰瘀密切相关性,然却以内虚为本,故《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祖国医学对中风病机的认识从“外风”到“内虚邪中”到“非风”的过程,实际上是中风病机学的发展过程。因此,其先兆潜证以肝肾潜证及痰浊瘀阻潜证为常见。
     (一)肝肾阴虚先兆潜证    肝木赖肾水的滋养,如肾阴虚水不涵木,则易导致肾阴下亏,肝火上亢,该型常为“中脏腑”(出血性脑血管意外)的远期潜证,即形体偏瘦、头痛眩晕、耳鸣目糊、夜热盗汗、遗精带下、腰酸膝软、咽干颧红、舌质偏红、脉弦细等仅偶见一、二,便足以说明之。
     (二)痰浊瘀阻先兆潜证   痰浊瘀阻证与痰瘀互结证不同,前者病机以痰为主,后者则以瘀为要。作为中风潜证的痰浊瘀阻型,是以痰浊挟瘀为患痰为病根,瘀为继发性病因,并且多为源性痰浊,症见形体肥腴、头晕目眩、痰多涎粘、脉弦滑、舌苔腻等。
     (三)气虚血瘀先兆潜证    气虚血瘀是中风的主要潜证之一,内虚是中风之本,故明·张景岳指出:“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又有形容中风犹如巍峨大厦之倾倒者。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提出了中风的气虚血瘀机制,并立著名的补阳还五汤治疗。实践中,气虚血瘀潜证确也较多,尤为史风“中经络”(缺血性脑血管意外)的远期潜证,即表现为头昏乏力,健忘失眠,肢软指麻,脉象沉涩,舌质偏暗有瘀点等。
     三、中风先兆     (一)远期先兆:
     1、记忆障碍 以健忘、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为远期先兆特征,并以近期遗忘、尤其是人的姓名遗忘为甚。但理解及远期记忆良好。
     2、感觉异常 以肢麻、尤其以指麻为最常见,有的形成头皮麻木,病机为痰瘀阻络,气血失运所致,主要系脑中动脉供血不良的缘故。
     3、异常动作 以头摇、肌肉眶动,下眼皮跳为常见,产生机制为风阳上扰肝风欲动,即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脑部血液的供应由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完成,颈内动脉的第二分支——大脑中动脉,主要供养大脑皮质,故健忘、记忆力减退、一过性失语、失明皆与大脑中动脉硬化、管腔狭窄有关,而眩晕等,则是由椎基动脉硬化小脑供血不良引起的。
     上述症状属中风远期先兆,可先露于脑卒数朋至数年。   (二)近期先兆:
     1、眩晕、头昏 这是中风常见先兆之一。
     2、一过性失语、失明、神志丧失 由于脑络高度瘀阻致脑海失养之故,现代医学认为可供养脑血液的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管腔高度狭窄,或血管收缩,致大脑皮质短暂性缺血而出现上述症状。上述近期先兆可发生于中风前数日至数月。(三)前夕先兆:
     1、嗜睡、迷糊  精神痿靡、昏昏欲睡这是由于脑络高度瘀阻、血行失运之故,现代戏医学认为是由于椎底动脉管腔狭窄,供血不良所致,为脑血栓形成前期,这是中风的较近先兆,多出现于缺血性脑出血之前夕。
     2、头痛、恶心、眩晕 头痛由不定性变为持续性,部位亦由不定变为固定。有的比较剧烈,甚至恶心、眩晕,此系肝阳上亢,肝风升动,上扰清空,乃祸不旋踵之兆,为出血性脑卒中信号,此系脑血管高压,管壁紧张之极,脑血管破裂的前兆。
     3、频发肢体麻、行走跌绊  由于脑络高度瘀阻、气血不运,远端供血不良所致。常出现于缺血性脑卒中,脑血栓形成的前夕。 上述先兆可发生于中风前数小时至数日。
     四、中风先兆特点:
     (一)表现为肝风的特点   风性动摇,风性向上,中风卒中一病,多由肝阳翕张,阳化风动所致,故先兆证的表现必然以肝风的特点为主,如眩晕、头摇、肢指麻木,头皮发痒等。
     (二)表现为痰瘀阻络、脑络受阻,其特点为血行不运,脑髓失濡养,可出现善忘、喜眠、精神萎靡、眩晕、肢体麻木等证。先兆时间可由发病前数秒到发病前三十年不等,时间差距很大。
     分析   综观诸家所言,中风先兆主要指麻、头晕、肉胭、健忘、嗜眠及易怒等六大症状。其中,出血性脑卒中先兆以指麻、头晕、易怒、肉胭为最常见,缺血性脑卒中则以肢麻、健忘和嗜睡为多。金元·刘河间提出中风能预报三年,是明确地提出中风预报最早者。祖国医学中风预报尤其可贵的是除了认识到指麻、头晕之外,已注意到键忘及性格反态变化,是中风预报的一个发展。王清任记载的中风预报最为全面,提出32个先兆证,其中,部位几乎都在头部及四肢,而且几乎都为偶然性及一过性出现,《中风论》对中风先兆的描绘也颇有启发。
     中风先兆防治:对中风先兆的处理,其中,中经络先兆与中脏腑先兆的处理各不相同。
     (一)中经络先兆防治   中经络行兆多数缺血性脑卒中前躯证,以痰瘀阻络为主要病机,出现先兆证时应化痰通络。因是内源属于痰浊,故应通过调整脏腑阴阳,消除内源性浊痰的产生根源,截断脏腑虚实与风、火、痰、浊之间的病理因果关系,是化痰浊的根本大法。
     (二)中脏腑先兆防治   中脏腑先兆多属出血性脑卒中,如为脑溢血前躯伴高血压者,多有肝阳上亢,内风欲越之证。出现先兆证后,急应滋水涵木,平肝潜阳并兼以豁痰熄风,多能避免或延缓中风的来临。
     (三)生活调摄及体育锻炼   发现中风先兆后,除配合药物治疗外,应立即注意调节生活起居及控制体重。劳逸结合,萧可连续干紧张的工作,一定要让血管紧张度降低,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心情要乐观愉快,生活起居心须轻松协调。  
   体育锻炼,尤其是慢跑、气功均能降低胆固醇,对延缓动脉硬化,调整血压颇为有效,是防治中风的积极措施。
     (四)配合现代检查   对动脉硬化,中医切诊有很有价值,笔者长期观察,注意到寸口脉,的硬度对动及硬化的发展颇有观察价值。脉管硬者,血脂,几乎长年偏高,通过一定的防治后,寸口脉的硬度有相应改善。
   出现中风先兆后,除用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加强观察外,并积极配合现代医学手段进行检查。如血脂分析(实验室)、脂蛋白电泳图、心电图、X线、超声波、脑电图等检查动脉硬化、冠心病。
     (五)饮食管理    饮食管理是防治中风的重要步骤,出现中风先兆的患者往往都有动脉硬化、血脂及胆固醇偏高。因此,控制每日饮食热量及食低胆固醇、低糖和低脂饮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中风先兆患者食欲多亢进,因此不科学管理好饮食,将会使中风的防治失败。
     (六)中药降脂药    可以防已黄芪汤酌加泽泻、山楂、竹茹、芒根、何首乌、柏子仁黑芝麻、苡仁、葛根、荷叶、茶叶。
     (七)降脂食物、蔬菜参考   绿豆、黄豆、芹菜、西瓜、冬瓜、黑芝麻。
     第四节  黄疸(病毒性肝炎)先兆   黄疸在本节以病毒性肝炎为主,其最大的隐患在于无黄疸型先兆的隐匿。其潜证虽然缺少特异性,然却可为本病最早窥出端倪……
    一、概述   黄疸,指面目及全身肌肤黄染及小便黄赤的疾病。包括的范围很广,诸如现代医学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胆道梗阻性黄疸,胆石症,胆囊炎等病先兆。
    黄疸系列疾患,中医十分重视如《内经》已较全面地论述了黄疸的征兆及病因病机,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曰:“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凡此厥阴司天之政……民病黄疸而肘肿”。张肿景《伤寒论》则指出了具体冶疗,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黄疸的病机及分类作了详细论述。《圣济总录》,则有九疸、三十六黄之分,罗天益将黄疸分为阴黄及阳黄,至今皆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尤其以黄疸的先兆潜证密切相关。
     二、黄疸先兆潜证  (一)湿热内蕴先兆潜证    该型多为阳黄的先兆潜证,由于酒食不节损伤脾胃,致运化失职、湿浊内生。日久郁而化热;或感受湿热之邪,湿热交炽、蕴蒸脾胃,内伏于肝胆。证见脘闷恶心,口苦纳呆,胁肋不舒,大便粘臭,尿短赤,舌苔黄腻 ,脉濡数等症。其中,偶见一、二,便具先兆意义。近期报标症为口粘(或口苦)、泛恶(或心中懊忱)。
    (二)寒湿阻遏先兆潜证型     该型主要为阴黄的先兆潜证,为素禀脾气不足,或后天损伤,或寒邪内袭太阴,由于寒湿郁滞脾胃,致脾阴不振、运化失职,产生湿浊不化,壅滞肝胆之故。证见口粘纳呆,呕恶涎多,脘闷腹胀,大便不实,舌质淡白苔腻,脉象濡缓等症。报标症为乏力呕恶。   总之,无论阳黄或阴黄先兆,皆以湿为本,肝胆为病根。
     三、病毒性肝炎先兆    病毒性肝炎,是感受肝炎病毒性肝细胞损害的疾病,是现代对人类威胁最大的多发病、常见病之一。分为甲型(短潜伏期)乙型(长潜伏期及同种血清型)及非甲非乙型三类。(目前,非甲非乙型肝炎已被发现为是一种丙型戊型肝炎,河北省孙永德首次将南浆引起的非甲非乙型肝炎证实为丙肝,我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也即将制出丙型戊型肝炎诊断试剂。)全世界有近两亿人罹患此病,对人类的危害极大,尤其该病易迁延,10%可转化为慢性肝炎。1~2%还可转变为肝硬化,少数甚至发生肝癌,足见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先兆规律,争取早期发现的早期治疗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
    (一)急性肝炎先兆
  1、无黄疸性肝炎先兆 无黄疸性肝炎,由于肌肤无黄染,并且自觉症状不明显,故远无论于病人本身或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其危害性都是非常大的,因此对本病先兆规律的捕捉更具有重大意义。
  无黄疸型肝炎症状虽不显露,但病机多为湿热内蕴,肝脾失和型,但症状不明显,仅偶见恶心、食欲减退、苔腻等症。近期先兆症虽有乏力、恶心、厌油、食欲减退等,但无特异意义。如伴有肝区不适或隐痛,则先兆价值增大。
    2、黄疸型肝炎先兆 黄疸型肝炎除食欲不振、恶心、乏力,与无黄疸型肝炎先兆相同之外,尿色加深是其主要报标症,待目黄及肝区隐痛出现时,已为典型征兆。
    (二)急黄先兆(暴发型肝炎)
  本型发生率的百分比为0.2~0.4%大部分为黄疸型肝炎。特征为黄疸开始即明显且迅速加深,呕恶较为突出,并且有显著肝臭。  急黄在祖国医学即已有论述,如《诸病源候论·急黄候》已有典型论述,其曰:“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故云急黄也。”《杂病源流犀烛·诸疸源流》也注意到了此型的危害性。
     (三)肝炎凶兆
    1、急性肝功能衰竭  急性肝功能衰竭是暴发型肝炎的常见凶兆主要由肝 细胞大量坏死、肝功能严重损害所致。其先兆症始为性格发生改变,情志逐渐变得反常,不稳定,易兴奋激动或抑郁沉默,继而神志异常,甚至至精神错乱,此为肝细胞严重损害的信号。待出现昏睡和昏迷时,已进入肝昏迷阶段,处理见肝昏迷条。此外,黄疸的进行性加深和出血倾向,亦是急性肝功能 衰竭的凶兆,如继发肾功能衰退竭,无尿或少尿、痰质血症、尿毒症,则常死于呼吸衰竭。
  中医属肝肾阴竭,为热毒久羁,耗损真阴,致肝肾精竭之故,症情危笃。
    2、肝昏迷 急黄极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而发生肝昏迷,又称肝性脑病,常继发于急性肝功能衰竭。产生原因为肝解毒力丧失,体内毒素进入脑部,是暴发型肝炎、晚期肝硬变和晚期肝癌的不良结局。
  前期先兆为性格改变,即无故兴奋或抑郁不语,或无故哭笑,是脑组织中毒、肝昏迷的早期信号,应引起高度警惕。继而出现类精神病症状,如精神错乱,昼夜醒寐颠倒,甚至幻听、幻视等,可视为肝昏迷的中期预兆。一旦发展为嗜睡、甚至昏睡,则已为肝昏迷前夕的报标症。待出现谵妄狂言、昏迷不醒及散发出肝臭(料苹果味,血氨过高致脑细胞严重中毒的信号)时,已是肝昏迷的典型征兆。
     四、肝硬化先兆  肝硬变是广泛性、进行性肝实质变性和坏死的疾病。尤其乙型病毒性肝炎发展为结节性肝硬化的比率校高(以我国为最多),其次为酒精中毒(以欧美较多)。由于增生的结缔组织取代了肝细胞,使肝功能遭到严重不可逆性的损害。肝硬化的潜伏期较长,以及代偿功能较好,因此可以潜伏较长的时间,甚至一二十年,加之肝外症状较多,又缺少特异性,故先兆症的规律较难掌握,但仍有一定征兆可循。
    (一)先兆信号
  远期潜证    肝硬化属“徵瘕”、“络阻”、“瘀血”范畴,为痰瘀阻络的病变。由于气与血至为相关,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滞常为血瘀的前躯,因此肝硬化的远期潜证常为肝郁气滞证型。即见性情抑郁或急躁,右胁下常胀痛,善太息,脘腹腔胀闷,大便不爽,脉弦,苔薄白等症。
    中期先兆症    主要反映在消化能力的减退方面,如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肉食物、恶心、右上腹不适等症。其次为毛细血管扩张征兆,如蜘蛛痣、手掌发红(肝掌)等症,此阶段功能尚正常,提示肝代偿功能尚可。
  近期报标症    持续性严重乏力为本病近期重要信呈号,以肝外症状为突出,尤其以内分泌变化(尤为性激素紊乱)为明显。主要为性激素水平的降低,性征和性能力的减退等,诸如男性乳房发育、阳痿、女性阴毛脱落、月经过少等。另外,肝区隐痛和不适,常渐为明显,是该病特异性征兆之一。其他,出血倾向,如鼻衄、牙龈衄、皮肤紫斑等,亦为肝硬化的征兆之一。待出现面色黎黑、上腹饱胀(胀脾肿大)时,已为本病的典型症状。
     五、肝癌先兆   肝癌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由慢性肝炎、尤其是慢性乙型肝炎演变而来,有的“慢性肝炎”实际是肝癌的前身。肝硬化也是肝癌的主要基础,因此早期发现及早治疗慢性肝炎,对预防肝癌具有重要意义。肝癌在中国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仅次于胃癌及肺癌,男性尤多于女性。 肝癌的早期症状缺少特异性,其先兆规律很难掌握,但仍有一定的信号发出。如厌食、尤其厌食肉类,肝区胀痛或隐痛,乏力,恶梦(肝藏魂),在没有胃、胆疾患的情况下,对上述信号应引起高度警惕。现代医学应用甲胎蛋白预查法,对早期发现肝癌具有重大意义。
     六、胆囊炎先兆   急性胆囊炎、胆石症,中医属“胁痛”、“黄疸”,“胆胀”、“肝胀”,与肝胆的关系最大。如《灵枢·胀论》曰:“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景岳全书·杂证谟·胁痛》亦曰:“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其先兆潜证与慢性胆囊炎相同,主要为肝气郁结先兆潜证及肝胆湿热先兆潜证。肥胖型女性发病率较高,与遗传家族史有关。
   急性胆囊炎发病前,大多有脾胃消化不良症状,如食欲不振、厌油、腹胀等症。饱餐及进肥甘油腻饮食后右胁不适,或右肩胛部隐痛,为慢性胆囊疾患及胆石症的信号,如发现上述预兆、,应进一步作超声波检查,可以很快确诊。 
     (二)慢性胆囊炎先兆  慢性胆囊炎属“胁痛”、“黄疸”范畴,主要病机为木不疏土。常由于肝郁不疏、胆汁不降,导致脾土壅滞,脾运失司,如《血证论》说:“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卷一·脏腑病机论)。胆寄附于肝,肝升胆降,如肝郁失于疏泄,胆汁不降,则易壅遏成患,所谓胆壅木郁证即是。故慢性胆囊炎的先兆潜证与肝胆不调及肝脾失调的关系最大。
     1、肝郁气滞先兆潜证 此型潜证主要为情志不畅,气机郁滞,导致胆气不行、胆汁内壅。症见精神忧郁寡欢,右胁常有饱闷感,并于食油腻后加重,脉弦滑、苔腻。报标信号为右胁饭后饱闷感。
     2、肝胆湿热先兆潜证  该型由于嗜好肥甘、饮食不节,或感受湿热之邪,致湿热蕴结肝胆、胆失疏泄之故。日久渐见胸闷纳呆,脘痞胁胀,大便不爽,小便黄短,苔腻脉濡等症,报标信号为呕恶胁痛。(未完待续)